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清君側?

聽到陳暮這句話,荀和臉都白了。

他最初的計劃,的確是準備擁立劉辯,然後進宮殺死宦官。

但那不是清君側,那是正常的外戚與宦官鬥爭。

像這樣的鬥爭,前漢與本朝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有先例可循。

比如五侯誅殺樑冀,士人誅殺五侯。

還有竇武陳蕃李膺誅殺宦官,最後陽球等人再誅殺王甫,如此循環往復,都是載入史冊的事蹟。

而關於他們行爲的定性,則算是天下有志之士,消滅亂政之人,並非清君側。

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中,清君側這個詞出現爲止,整個歷史上到如今,也就只有景帝時七國之亂出現過一次。

而那次“清君側”,被定義爲謀逆。

也正因爲如此,“清君側”這個詞的含義,就已經開始變味。隱隱變成有心之人,謀逆篡位的藉口。

所以即便是竇陳蕃李膺也不敢這麼說,因爲若是用得不好,稍不留神,就得身敗名裂。

荀和是黨人,而所謂的黨人,則是一羣正直且有政治抱負的士人階級。

他希望的是誅殺十常侍,尋求政治上的清明。而現在天子可還活着,要是“清君側”,一旦被天子定性爲謀逆,那後果......

想到這裡,荀和臉色就更加不好看,忍不住呵斥道:“陳子歸,此法禍害萬年,是想讓我輩揹負犯上之罵名嗎?”

陳暮搖搖頭:“非也,我實爲公舒先生着想。莫非先生貪生怕死,不敢學遊平公元禮公抨擊宦官否?”

“哼,你休拿話激我,我輩豈是貪生怕死之徒!”

荀和冷哼一聲,他其實不怕死,也不怕身後名如何,他怕的是給自己父親丟臉!

後世之人只知道竇武劉淑陳蕃爲三君,

李膺爲八俊之首,都是天下楷模,卻不知道荀和的父親荀昱,在漢末時期,亦是與李膺齊名之人。論起名望,在天下士人眼中只排在三君與李膺之下,名列第五。

一個天下名望排名第五的道德楷模之子,如果被定性爲謀逆,那荀和死去父親荀昱的臉面,都不知道該往哪裡擱。恐怕棺材板都蓋不住,比起被開棺戮屍,更加可怕。

因爲後者是殘暴之人侮辱死者,而前者則是死去之人名望皆失,一個道德楷模居然養出了一個犯上作亂的謀逆之臣,那與王莽恭謙何異?

所以即便陳暮說出朵花來,荀和也絕不會幹“清君側”這種事情,因爲現在的天子,可是跟宦官是一邊的。

陳暮洞悉人心,狡黠一笑:“既然公舒先生不怕死,那就好辦了。我猜先生應該是擔憂若是喊出“清君側”的口號,怕天子如景帝指責吳王那般,將先生稱之爲逆臣,到時候伯修公泉下會蒙羞,是與不是?”

“不錯。”

荀和沒有否認,這也沒必要否認。能作爲荀昱的兒子,一直是他的驕傲。自己的父親能與李膺齊名,能成爲天下士人的楷模,同樣也是他的驕傲。

陳暮輕笑道:“若是如此,公舒先生大可不必害怕。因爲我說清君側的時機,並不是現在。”

“並不是現在?”

荀和沉吟道:“此話怎講?”

陳暮緩緩說道:“天子倒行逆施,橫徵暴斂。此番收稅,只需要時間發酵,再過幾月時間,天下必然大亂,到那個時候,天子壽歲也將至,一旦龍體有恙,則羣雄並起,天下紛爭。”

“此時公舒先生再舉義兵,號清君側,言稱與羣雄一同而起,誅殺宦官,撥亂反正。如此至少在名分上,先生與作亂之羣雄便有了大義。”

“那些作亂之人正愁找不到藉口,先生登高一呼,便是人望加身,只需誅殺宦官,恢復舊制。則天下羣雄便沒有任何藉口犯上作亂,要麼罷兵歸去,要麼繼續作亂。”

“屆時先生與大將軍再以帝子辯的名義號令天下,勒令那些罷兵之人去征討作亂之人,如此平定叛亂,國家恢復往日安定,萬事太平,諸公也能執掌社稷,輔佐少帝好生治理江山,未來先生與大將軍便是周公與霍光之功,青史留名,豈不美哉?”

說罷,陳暮雙手一攤,笑容滿面,露出一口大白牙。

他的意思很簡單。

就跟七王之亂是一個道理,漢景帝削藩,侵害的是各地藩王的利益。所以藩王們聯合起來,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對漢景帝。

而漢靈帝收稅,損害的是天下豪強地主階級的利益,那麼這些地主豪強稍稍挑動,立即就會謀反作亂。

此時黨人只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也就是天下大亂時,且漢靈帝即將要死的時候。

這個時候站出來再振臂一呼,順從那些地主豪強,以清君側的名義誅殺宦官。

天下大亂,羣雄並起。

只要荀和能聯合一些人,誅殺了宦官,控制了劉辯登基爲帝,那是掌控了大義。

這個時候再挾天子以令諸侯,立即就能穩定江山,平復叛亂。

因爲宦官被殺了,新皇帝登基了,那麼只需要恢復舊制,豪強們的利益關係就沒有了。

這種情況下,90%以上造反的豪強,都會選擇順從,而不會再繼續造反。

畢竟他們已經沒有了名分,再造反,就屬於真的叛亂,只需要朝廷一旦政令,多的是人想剿滅他們。

至於剩下那10%別有用心之人,也很快就會被撲滅。

即便荀和被陳暮這一計震驚了,過了許久才緩過神來,苦澀道:“若是真如此,國家也必定亂上一陣,還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復平靜。”

陳暮想了想,道:“我算過了,應當也就一兩年內吧。天下最先叛亂的,必然是幽州涼州交州幷州青州等地,緊接着是冀州豫州徐州三地,只要踩好點,在益州揚州荊州等地也叛亂之前誅殺宦官,那一兩年內安定天下還是沒有什麼問題。”

荀和再一次被震驚了,問道:“你怎麼知道是幽州涼州交州幷州青州等地先亂?”

“因爲陛下去年才從這五地收了重稅。”

陳暮聳聳肩,這麼簡單的道理荀和應該能想明白。

這五地的豪強去年才交了重稅,屬於元氣大傷的時候,再交一次稅,那是真的頂不住。

一旦這五地的地主階級大規模破產,那叛亂的事情,就是必然的事情。

這屬於大勢所趨,是一個國家的不良政策造成的不良結果。

就跟秦朝末年是一個道理,陳涉吳廣因爲大雨延誤時期,按秦律是死罪,不造反一定會死,造反不一定會死。

這個時候你是選擇把腦袋伸到秦律底下被砍頭,還是大呼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會選擇後者。

因此幽涼交併青等邊陲之地的肯定會先亂,而這些地方都是遠離大漢中樞朝廷的邊境,對中樞地區造成不了多大影響,在最近的幾個月內,頂多算是小患。

一旦拖幾個月,漢靈帝到明年死之前,冀州豫州徐州這三個重地亂起來,那才叫大麻煩,必然給老舊的漢庭沉重一擊。

如果此時荀和能夠控制住局面,誅殺宦官,恢復舊制,那天下太平,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如果他沒法控制局面,那就涼涼,漢末亂世,直接開局。

這也算是陳暮給漢靈帝的最後一次回報。

他已經勸過,漢靈帝不聽。

性格使然,怪不得誰。

所以他現在就得走,遠離紛擾的權力中心,逃出去,防止被當替罪羔羊。

但該做的他也做了,什麼後手佈局,那都是後話。

至少眼下,他只能靜觀天下大變。

聽到陳暮的話,荀和長呼了一口氣,點點頭:“我明白了,此策,確實是一條妙計。”

或者說,是一條絕處逢生之計。

即是在病入膏肓之前,控制住病情,那局面尚能挽回。

因爲幽涼並交青五州亂起,還只能算小患。

到冀豫徐亂起來,則是大患。

可等到荊揚益三州也亂的時候,那就是無藥可救,如前漢末年,天下徹底崩壞的時候。

到那時,即便他們誅殺了宦官,控制了中央,也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此絕處逢生,便是在小患初生,大患未起之前,先一步掌握大義名分,在大患已起之時,快刀斬亂麻,將中央控制住。

如此後面荊揚益三地的豪強地主,就沒有反叛的理由。屆時以中央號令地方,很快平定冀豫徐的亂象。

到那個時候,邊境之亂,也就不算什麼大事,很快就能平定。

最重要的是荀和手裡還有一張王牌。

那就是冀州是他們黨人的地盤。

王芬做冀州刺史已經有五年,將冀州治理得十分不錯,即便是天子也大加讚賞,認爲王芬有治世之才。

因此黨人要清君側,完全可以以冀州起步。

那樣的話,冀州地主豪強就是支持他們的,屬於同一個派系。

等到宦官被誅殺,作爲平定江山的既得利益者,等何進荀和等黨人掌控中央之後,他們也絕不會反對黨人。

如此一來,冀州叛亂就最先平定,只要最富庶的冀州無事,再慢慢處理其它叛亂即可。

想通了這一點,荀和也不得不佩服陳暮的目光長遠,感嘆道:“後生可畏,陳子歸,你是我見過天下第一的聰明人,比我見過的任何人,都要聰明十倍,百倍。”

陳暮含笑道:“公舒先生過譽了。”

荀和站起身,點點頭:“此策真乃智策也,老夫明白了,這就回去準備與大將軍談起清君側的事情。”

與大將軍談?

陳暮翻了個白眼,好傢伙,這是嫌何進死得不夠快嗎?

後來何進爲什麼會死,還不是因爲他們保密計劃做得稀爛,恨不得拎着宦官的耳朵告訴他們,我們要誅殺你們。

結果宦官被逼無奈,選擇先下手爲強,把何進騙進宮去,造成了大家衆所周知的後果。

現在去跟何進聊清君側,估計要不了幾天,漢靈帝就得誅殺何進一家。

想到這裡,陳暮連忙道:“公舒先生,千萬不要與大將軍談起此時。大將軍優柔寡斷,必不會盡快下定決心,一旦事情拖久,遲則生變。先生應當暗中準備,到時機成熟之時,再果斷行事,屆時箭在弦上,大將軍亦不得不發也。”

“子歸說得有道理。”

荀和稍稍思索,點點頭:“那今日便如此,老夫先走了。”

“暮送先生。”

陳暮起身相送,荀和在士人當中名望極高,以後自己若想欺世盜名,還得靠他,必須以禮相待。

此時已經天黑,門外年輕的荀彧在老老實實等着,絲毫沒有不耐煩。

“族兄,尚書令。”

見到荀和出來,荀彧恭敬地行禮。

荀和說道:“聽陳子歸一言,令老夫豁然開朗,文若,以後若有機會,多跟着陳子歸學學。”

荀彧笑道:“我在尚書檯跟着尚書令許久,亦是學到了無數在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陳暮含笑不語。

論起智力,荀彧作爲王佐之才,肯定比自己差不了幾點。

如果陳暮的智力是110,荀彧怎麼說也有98。

但爲人處世與陰謀詭計上,荀彧還是差得遠,如果能把這些補齊,估計智力提升到100,跟諸葛亮比一比還是沒問題。

可惜荀彧也是死腦筋,在忠於漢室這一點上就是不開竅。雖然有風骨,但畢竟大勢所趨,沒法改變啊。

三人出了庭院,陳暮送到門外。

二人上了馬車離去。

涼如水的月光灑落下來,將陳暮的影子投射在圍牆之上。

馬車緩緩離去,陳暮心中萬千思緒,卻是矗立不動,並不是在眺望遠去的馬車,而是在看向遠方的天涯。

今夜過後,邊境大亂先起,然後席捲內地,天下風起雲涌。

陳暮已經勸過漢靈帝一次,沒辦法,扶不起來。

這是第二次。

如果荀和能夠成功的話,那麼劉辯順利登基爲帝,黨人執政,天下至少要安穩個十年,一直到劉辯長大。

只不過要是劉辯也是個昏君,寵信宦官,再來一次黨錮之禍,那就是另當別論的事情。

至少。

陳暮已經幫過漢靈帝幾次。

這最後一策,亦是陳暮給漢靈帝最後的一絲溫柔。

你曾經稱呼我爲國士,要提拔我爲重臣。

可你我二人之間,終究有君臣之隙,做不到親密無間。

江山天下, 能臣將相,最後也抵不過時間,你貴爲天子,亦終將會成爲一捧黃土。

既然如此,那今日,便各奔東西,各安天命。

若是你死之後,劉辯能在何進與荀和的幫助下,撐過這一關,那至少說明你的後人還能夠執掌皇位。

若是撐不過......就證明這天命並不眷顧你,我還是回去輔佐我的老大哥吧。

陳暮呆呆地望着遠方的月亮,不知何時,秋風起,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

不知何處雨,方覺此間涼。

“天涼了。”

陳暮縮了縮肩膀,轉過身,跨入了自家門內,喃喃自語:“要下雨了。”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99章 此間涼)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九章 壽誕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請假條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五十章 鬥將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八十章 倉庫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
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九章 壽誕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請假條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五十章 鬥將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八十章 倉庫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