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鄉有野賢

第二更

——

荀貞被高素拽着出了鄉寺的門,笑道:“子繡,我現在還不能去你家。”

“爲何?”

“今來上任,下車伊始,三老、孝弟、力田皆長者,乃鄉人父兄,不可不拜訪。”

鄉三老和裡父老一樣,都是本地民衆的精神領袖。“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衆爲善,置以爲三老”。不過和裡父老不同的是,鄉三老雖也是民舉,不算國家官吏,卻有官印,並且用的是正方印,規格要比有秩高。有秩用的也纔不過是半通印。

鄉三老的基本職責與裡父老一樣,都是“掌教化”,“爲衆民之師也”,有些具備一些學識的還會在鄉間授學,“教誨後生”。

此外,其職還有“解訟理怨”。“聽訟”本是鄉薔夫的工作,但因鄉三老多由德高望重者爲之,其半民間的身份,較之鄉薔夫也更具親和性,所以鄉民們如有糾紛,常不尋薔夫,而找三老。

另外,又有和鄉薔夫一起參與祭祀之責。逢上久旱雨澇之時,郡縣常會令鄉薔夫與鄉三老祭祀上天,以求風調雨順。

孝弟和力田兩職是鄉中獨有。“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爲生之本也”。孝弟就是孝順父母,善事兄長;力田就是勤於耕作,安守本業。鄉三老是每個鄉都有,孝弟和力田則是按戶口設置,有的鄉有,有的鄉沒有。本鄉是大鄉,此兩員皆全。

鄉三老、孝弟、力田乃是由朝廷所立之道德楷模,爲促進教化,朝廷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諸多權益以及褒獎。在設三老之初就規定“勿復徭役”,前漢至今歷代對此三員的賞賜連續不斷,包括賜田、賜帛、賜爵、賜錢、免租等。武帝“喻三老、孝弟以爲民師”,非常尊崇。

此三員,特別是鄉三老因其卓然的地位,在鄉間有着很強的號召力,也因此,上至郡守縣令,下到薔夫里長,每有新任者,大多都會在第一時間與他們見面,一來表示謙和,尊敬父老;二來,比如郡守縣令也可藉此問當地習俗風情,百姓疾苦。郡守縣令的官位高,可以召見,薔夫里長的職位低,且平時之工作更需多倚仗鄉三老的合作,往往就會親自上門拜訪。

荀貞是個外鄉人,來本鄉任職,在日常工作上更需要得到鄉三老的配合和支持,因此他絕不敢大意,絕不會“未見長者,先去飲酒”。

高素知勸他不住,悻悻說道:“你要去見三老?……,我可不陪你去。你自己去吧,我回家等着你。快一點!莫讓酒肉熱好,再又涼了。”

他在鄉中爲非作歹,名聲很差,鄉三老沒少訓斥他,當然不肯主動上門找罵。不過因三老的威望很高,他雖厭煩其人,倒也沒有口出惡言,加以辱罵。

荀貞心知肚明,曉得他不願去的緣故,也不勉強,笑道:“好!”爲表敬重,先又回寺中脫下常服,換上官衣,叫程偃領路,與文聘、許仲、小夏、小任等人一塊兒前去,一邊走,一邊回憶本鄉三老的資料。

本鄉三老姓宣名博,今年五十六歲,年輕時求學陽翟,從師郭家,學過律法。——陽翟郭氏乃法學名家,以明律顯達,世代傳習法律,其族中只出任過廷尉者就有七人,天下知名。

他苦學多年,學有所成,任過縣決曹史,“主罪法事”,在任期間,平了不少冤獄,縣鄉稱頌。後因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又見升遷無望,前幾年乃辭官迴歸鄉里,被鄉民舉爲三老。

程偃是個地頭蛇,熟門熟路,帶着荀貞等不走大道,穿行小路,經過兩三個裡聚,來到一個裡外。荀貞舉目觀瞧,見里門上掛一橫匾,上寫“養陰裡”三字。

裡監門在塾室內看見了他們,從席上跳起,穿上鞋子,急忙出來,趨拜相迎。——荀貞一身官衣,帶青紺綬,配半通印,高頭駿馬,數人相從。這裡監門雖不認得他,也知必是一個少貴吏員,拜倒在地,伏頭說道:“小人養陰裡監門,拜見貴人。”

“起來吧。我乃本鄉新任有秩,今日上任,前來拜訪三老宣父。”

聽得是本鄉新任的有秩,那裡監門又恭恭敬敬地拜了兩拜,這才起身,低眉呵腰,說道:“前日謝君走時,令人傳諭諸亭、各里,說君不日即來,命小人等擁慧相迎。本想着君還會再過幾日纔來,不意今天就到了!謝君離任,鄉民如羣羊失主,無不惶然,不知相從,在聞君將來後,方纔神主漸定,盡皆翹足相待,盼君早至。今君來也,鄉民之幸。”

荀貞頗覺詫異,打量這裡監門,心道:“一個監門竟有如此文辭?”問道,“你讀過書麼?”

“年少時讀過鄉學,後宣父辭官歸裡,教誨後生,小人慕父德學,遂從學至今。”

“噢!原來你是宣父的弟子。”

“宣父門下數十百人,弟子只十人耳。小人思鈍愚笨,勉附驥尾爲一門生而已。”

“親授業者爲弟子,轉向傳受者爲門生”。弟子是親傳,門生是再傳。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門下弟子多時,做不到每一個都親自面授,便只能再由弟子來代師授課。大儒鄭玄最初投學拜入馬融門下後就是“門生”,三年沒有見過老師的面,只能聽其弟子轉相授業。

荀貞嘖嘖稱奇。他對宣博的瞭解只限於其人經歷,對其學問並不清楚,既然碰上了他門下的門生,便決定和這裡監門多聊幾句,問道:“你在宣父門下都學了什麼?”

“父從師陽翟郭氏,精通《小杜律》。小人首學者便是此律。”

《小杜律》是陽翟郭氏的家傳。所謂“小杜”,是和“大杜”相區分的。前漢武帝時杜周、杜延年父子先後任廷尉、御史大夫,皆明習法律,時人稱杜周爲大杜,杜延年爲小杜。此父子二人皆有律學傳世,杜周所傳是《大杜律》,杜延年所傳即《小杜律》。

“律”和“令”雖並稱“律令”,但並不相同,是兩種不同的法典。“律”是禁止法,是對犯人的懲戒法,是刑罰法典;“令”是命令法,是行政法,是非刑罰法典。和“令”相比,“律”的權威性更高,更絕對,穩定性也較好,不容易變。

“律令”雖是面對全天下人而定下的行爲規範,但“律令”本身不會執法,執法者人也。是人就有不同,或寬仁、或嚴苛,“治獄有寬嚴”,即所謂“罪同而論議”。同一個罪行,所欲活就“附生議”,所欲陷就“予死比”。律令的比附解釋不同,傳習便呈現分歧,遂有“章句”。

“章句”即“離章析句,求義明理”,本是讀書人閱讀古籍的一種分析方法,如《春秋》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借用到律學上,便出現了律章句,採用訓詁學的方法分析漢律,闡發法制,《大杜律》和《小杜律》就是這樣產生的。

漢承秦制。有漢以來,對律法非常重視,前漢武帝“外儒而內法”,宣帝認爲“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不可“純任德教,用周政”。入本朝以來,雖儒家的學說被傳播得越來越廣泛,但律法的地位仍十分重要,許多的律法名家都世代以明律法而出仕高官。

特別潁川這個地方,春秋屬鄭,後歸韓,又成爲韓國的都城和主要勢力範圍,從鄭國時的子產鑄刑書、立法制,到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再到韓非集發家思想之大成,又及漢初的郡人賈山、晁錯、韓安國等極力推崇刑名法術,從而形成了“高仕宦,好文法”的社會風氣,不少家族都是世代習律,陽翟郭氏、長社鍾氏便是其中翹楚。

也因受這風氣的影響,潁陰荀氏雖是儒門,是以儒學傳家的,但當年荀貞從荀衢讀書時,也學過律法,讀過《大杜律》、《小杜律》,雖談不上精研,只是泛讀,但對其也大略瞭解,當下隨便舉了個案例,讓這裡監門來按《小杜律》來分析斷案。

裡監門稍一思考,侃侃回答,雖無新意,但斷案本就不需出新,只要中規中距、公正平允就行。荀貞越發驚歎,又問道:“《小杜律》之外,你還學了什麼?”

“父亦通《詩》,擅隸。小人皆有學習。”

“噢?你學過《詩》?我且再考你一考,‘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何篇?是何意也?”

“出自《衛風》,意爲淇水曲處,綠竹美盛。謙謙的君子在這裡努力苦讀,提高自己的修養,就像切磋琢磨骨角玉石一樣。”裡監門說完了,下拜謝道,“謝君勉勵!……,小人以微蔑斗筲之身,能得良師,幸甚至哉!必從君言,如此君子,如切如磋。”

荀貞笑道:“我以美言贈你,你不可沒有回報,以何報之?”

“君下車伊始,先拜三老,其德也高,小人無以爲報,願君能早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也是出自《詩經》,本意是形容鄉野賢士的。裡監門用在此處,明顯是善禱善頌,祝願荀貞能早日名揚天下,升遷府臺。

荀貞哈哈一笑,點了點他,說道:“你這是在祝福我?還是在告訴我,你的老師是鄉野大賢?好一個一語雙關。……,你叫什麼名字?”

“小人時尚。”

“時尚?”荀貞嘿然,心道,“這名字起得好。”笑道,“你頭前帶路,引我去拜訪汝師。”隨在裡監門後,入了里門,往裡中走,他暗自想道:“一個門生就有此等學識,那麼那‘十弟子’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宣博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1,三老和祭祀。

祭祀本就和宗族有關,戰國時“西門豹治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爲河伯娶婦,以故貧。’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

三老不是祭祀的主持,但是卻能因祭祀而徵收賦稅。不過在兩漢,這個情況有了變化。從西漢開始,一再限制三老的權力,雖依然尊崇之,但實際上卻將其單純地定位在了“教化”的角色上,再無任何實權。不過,仍保留了其參與祭祀的地位。

2,孝弟、力田。

此兩職之設始自高後,“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到文帝時,改爲在地方按照戶口設置,使其走下了廟堂,深入了民間,更好地將教化工作落實到帝國的每一寸疆土。

100 荀友若奉使離冀 曹孟德吐露忠亮31 除惡務盡6 尋賢不遇(下)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10 督郵在此(下)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35 鄉吏殘民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13 志纔出山62 忽聞北地羌人亂5 冀董幽田兩名俊44 許仲程偃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93 兵臨西華(下)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4 牆下相托51 故事6 本初何如伯珪強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8 清洗潁陰(下)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27 將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計在腹中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42 馮鞏54 膽大妄爲豫州兒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13 黃巾圍城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233 數騎星夜報州郡9 道人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69 荒年之谷揚名威 巧舌如簧動人心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97 出身未捷身先死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36 天下之中洛之陽62 賜字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6 何爲乳虎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63 田邊斷案(上)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104 殊死鏖戰破敵營(下)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5 當民兵預備役遇到野戰軍,後者華麗敗退了29 志高行健皓月明89 從徵汝南(中)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30 朱陽第三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54 滅族(下)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63 滍水星河影動搖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62 太守行春(下)46 室暖臨懷春情在41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二)14 臧霸風從元直言35 潛光爲養羽翼成25 再勝81 不足憂懼劉玄德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86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69 尋得事由插爪牙101 許逢共上辣毒計 二袁不謀而意和81 擒賊先擒王(中)23 市中美人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35 大勝(下)52 受表揚威心感動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265 會於汶北將擊章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
100 荀友若奉使離冀 曹孟德吐露忠亮31 除惡務盡6 尋賢不遇(下)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10 督郵在此(下)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35 鄉吏殘民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13 志纔出山62 忽聞北地羌人亂5 冀董幽田兩名俊44 許仲程偃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93 兵臨西華(下)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4 牆下相托51 故事6 本初何如伯珪強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8 清洗潁陰(下)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27 將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計在腹中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42 馮鞏54 膽大妄爲豫州兒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13 黃巾圍城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233 數騎星夜報州郡9 道人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69 荒年之谷揚名威 巧舌如簧動人心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97 出身未捷身先死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36 天下之中洛之陽62 賜字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6 何爲乳虎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63 田邊斷案(上)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104 殊死鏖戰破敵營(下)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5 當民兵預備役遇到野戰軍,後者華麗敗退了29 志高行健皓月明89 從徵汝南(中)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30 朱陽第三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54 滅族(下)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63 滍水星河影動搖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62 太守行春(下)46 室暖臨懷春情在41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二)14 臧霸風從元直言35 潛光爲養羽翼成25 再勝81 不足憂懼劉玄德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86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69 尋得事由插爪牙101 許逢共上辣毒計 二袁不謀而意和81 擒賊先擒王(中)23 市中美人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35 大勝(下)52 受表揚威心感動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265 會於汶北將擊章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