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

闕宣是下邳郡有名的豪強,黨羽衆多,不但養了數百的門客、徒附,與殘存下來的太平道徒暗通聲息,並且本地的輕俠少年亦有許多奔走在他的門下,奉其號令。尤其在郡南,他的勢力尤大,淮陵縣的吏卒中有不少是他的黨徒,下邳郡的郡兵裡也有他的黨羽。

入夜不久,他的那些在淮陵吏卒和下邳郡兵中的黨衆就不動聲色地悄悄聚集在了一起,負責南城牆後勤諸事的民夫裡,也提早被安插進了不少他的黨羽,通過種種藉口,這些藏伏在民夫中的黨羽也或者相繼登上城頭,或者偷偷靠近城門。

——偷偷靠近城門的“民夫”不多,因爲按照計劃,闕宣這些黨羽們的主要任務是接應潘璋登城,而不是開城門。那麼說了,爲何不開城門迎潘璋,反而要在城頭接應潘璋?這卻是因爲:郭嘉等早就獲知城中的守將吳校尉似乎對本縣吏卒的戰鬥力不太放心,可能其中也有對本縣吏卒忠誠度擔憂的緣故,故而,城中的四個城門都是由他挑選出來的徐州兵和下邳郡兵中的精銳把守,憑闕宣黨羽們的戰力,很難短時間內把城門奪下,所以,郭嘉和闕宣商定,當他的黨羽爲內應時,只需出少數的勇士,以做暫時阻擋城門的守卒之用,餘下之衆則都在城頭集結,接應廣陵兵登城,待廣陵兵上到城頭後,再由廣陵兵去負責奪取城門這個任務。

將近二更時分,闕宣的這些黨羽、徒衆們做好了準備,按照約定的信號,明滅火光,把消息傳送給了廣陵兵。

送出了信號後,他們緊張地等待。

這時,夜已深。

下午時,南城牆的守卒雖未直接參戰,可在生與死的重壓下,卻難免在身體與精神上雙重疲憊,大多數的兵卒都昏昏欲睡,有的乾脆已進入了夢鄉,雖有巡邏隊時而來往,但整個南城牆上已是陷入了沉靜,除了巡邏隊的甲械撞擊之聲,剩下的便只有或遠或近不時響起的鼾聲。

南城牆上共有守卒兩百人。

這兩百人中,徐州兵和下邳郡兵佔了一半,淮陵吏卒佔了一半。

淮陵吏卒中爲闕宣黨羽的共有二十九人,下邳郡兵中爲闕宣黨羽的共有十二人,也即是說,吏卒和郡兵**有闕宣的黨羽四十二人。此外,安插進民夫中的闕宣黨羽又有共計四十八人。

兩下合計,此次爲廣陵兵內應的共有九十人。

從人數對比上來看,闕宣的人總共是九十人,除掉那吏卒、郡兵中的內應四十二人,南城牆的守卒剩下的總計是一百五十餘人。以此九十人,敵彼百五十餘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將其殺散,接應潘璋入城應是不難。

事實上,早在與闕宣定下內應之計時,郭嘉就看到了這一點,他當時就對劉備等人說:待至進戰,偷襲淮陵的最大難點不在登城,而在登城後如何才能頂住鄰近南城牆的東、西兩面城牆上之守卒的反攻,以及如何才能在頂住反攻的同時快速地打開城門,迎接部隊的主力入城。

這也就要求潘璋的前期行動必須隱秘,後期行動必須果敢、迅速。

如能做到這兩點,勝算九成。如不能做到這兩點,功虧一簣。

潘璋率百餘勇士,潛至南城牆外的護城河邊。

在河邊,他悄聲下令,命衆人稍微休整。

爲便於渡河,這百餘勇士多未負甲,潘璋自恃力大,卻是少數不多的披甲士之一。

將要登城了,此時此刻,潘璋的心情反倒平靜下來,他半蹲半伏,慢條斯理地整了整衣甲,仰臉往城牆上望去,瞧準了剛纔火把明滅的位置,遠遠看見那裡有十幾個守卒聚集,心知這十幾個守卒必就是內應中的一部分了,再望向這十餘守卒的周圍,至少二十步內沒有別人。

他心中估算:“淮陵城牆不高,即便攀牆時被守卒發現,但有這十餘內應在,他們應能抵擋稍頃,只要有這稍頃功夫,便足夠我等登上城頭了。”

休息了片刻,等跟他來的這百餘勇士回覆到了最佳的體力狀態,他輕聲下令說道:“過河。”

命令下達,潘璋一馬當先,第一個下入河中。

河水浸入衣甲,冰涼迫人。雖在來前飲了一碗烈酒,潘璋仍是忍不住打了個寒顫。卻顧不上這點冰寒,他往前洇渡了一點,扭頭看去,看到那百餘勇士緊隨在他的身後,一個個輕輕下到河中,他不忘又小聲地叮囑了兩句:“記得,一定要輕一點,不要發出聲響!”

護城河不寬,也不是太深,雖身披重甲,但倚仗着過人的體力,潘璋很輕鬆地就游到了對岸。

過了護城河,離南城牆就只有幾十步遠了。

潘璋登到岸上,沒工夫去理會衣甲上的水,因掛念兵士們的渡河情況,他只抹了一把臉,便即回顧河中,爲了便於隱匿身形,潘璋和這百餘勇士都在衣、甲上抹了黑色的顏料,因而雖是距離很近,然而在夜色中,便是他,也看不太清楚河中有人,更聽不到什麼聲音。

看到這些情形,他放下了心,回過頭來,又再次望向南城牆的城頭。

不知是否因爲等急了,那十幾個聚在一起的守卒中,有兩人走到了城垛口處,看架勢,是在向外張望。

潘璋耐心地等着兵士們都渡過護城河,然後帶着他們又小心翼翼地潛行到城牆下邊。

那兩個站在垛口的守卒直到這時才發現了潘璋等人,他兩人中的一個立刻就退回到了別的守卒身邊,大約是去通風報信,叫他們準備行動了,另一人則轉頭顧盼,觀察左右近處其它守卒的情況,應是沒有發現有別的守卒看到潘璋等人,旋即他探身向下,連連往上招手。

從潘璋來的百餘勇士中,專有幾人帶着掛鉤。這幾人皆臂力出衆之輩,潘璋一聲令下,他們排開距離,對準城垛,甩動掛鉤,幾聲輕響,不分先後的,幾個掛鉤都掛到了城頭上。

潘璋抽出右側大腿邊的拍髀,咬在口中,又把左邊腰中的環刀固定好,以免影響攀城,隨之,又是頭一個拽住掛鉤,腳踩城牆,向上攀附。<

43 焉可自棄學陳項57 尺素飛傳相思意17 推功相讓44 高家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41 謀重有利爲臣職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52 市義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28 孫文臺發豫州兵38 列得嚴陣詈以挑233 數騎星夜報州郡40 雄豪滿座乳虎聲(中)50 排場65 延攬勇士(上)52 圍魏救趙亂其陣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雷電災害啊,晚點更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162 一將功成萬骨枯(中)45 正旦前日43 縣尉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15 李孟續仗劍榻前 荀公達夜還如意26 祖宗德澤在遺黎64 戲忠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30 臨大事從容不迫上架感言30 歸家諸事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74 如何練兵10 計吏郭圖(下)32 許顯奉令提兵援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74 奮武遣以一軍阻175 陰德獻上削賊策3 陽翟侯扣使不遣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9 計吏郭圖(上)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30 奉先馳雄擊汝南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17 偏將軍用計賺蓋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27 舉薦戲忠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4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九)8 推衣45 得士親附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37 會師(下)88 風捲雷動誅鄴趙(四)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89 智勇兼備褚飛燕51 得領汝南意不足3 道左遇貴12 道是襄陽德珪來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50 孰謂盜跖不知義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3 再見遲婢259 宣文教何勞三請32 督郵一怒(中)65 短歌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58 曹子孝奉令趨行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5 大計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3 光和七年14 賊困屋中102 欲攻昌邑先斷援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34 飛蠅逐路廁之臭
43 焉可自棄學陳項57 尺素飛傳相思意17 推功相讓44 高家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41 謀重有利爲臣職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52 市義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28 孫文臺發豫州兵38 列得嚴陣詈以挑233 數騎星夜報州郡40 雄豪滿座乳虎聲(中)50 排場65 延攬勇士(上)52 圍魏救趙亂其陣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雷電災害啊,晚點更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162 一將功成萬骨枯(中)45 正旦前日43 縣尉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15 李孟續仗劍榻前 荀公達夜還如意26 祖宗德澤在遺黎64 戲忠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30 臨大事從容不迫上架感言30 歸家諸事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74 如何練兵10 計吏郭圖(下)32 許顯奉令提兵援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74 奮武遣以一軍阻175 陰德獻上削賊策3 陽翟侯扣使不遣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9 計吏郭圖(上)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30 奉先馳雄擊汝南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17 偏將軍用計賺蓋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27 舉薦戲忠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4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九)8 推衣45 得士親附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37 會師(下)88 風捲雷動誅鄴趙(四)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89 智勇兼備褚飛燕51 得領汝南意不足3 道左遇貴12 道是襄陽德珪來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50 孰謂盜跖不知義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3 再見遲婢259 宣文教何勞三請32 督郵一怒(中)65 短歌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58 曹子孝奉令趨行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5 大計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3 光和七年14 賊困屋中102 欲攻昌邑先斷援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34 飛蠅逐路廁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