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最親近的人反而離得最遠
看過《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的讀者在微博裡給我留言:“我喜歡你寫媽媽節約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以前,我也特別不能理解,後來看了那篇文章,我突然覺得如果有一天我們也爲人父母了,也許會變成跟媽媽一樣的人吧。”
與讀者的會心一笑相反,我媽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反應是生氣。
她對我說:“我哪裡有你寫得那麼吝嗇,我還不是爲了你好。”接着又啪啦啪啦把家庭的苦難史重複了一遍。
以前的我會生氣,現在不會了。
很多事接受不了,也許不是事情本身不合理,而是你沒想明白。
關於媽媽節約的事情,我算是想明白了,無論她如何表現,我都知道她的目的是什麼,只是她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而不是故意爲難我。
所以我纔會記錄下我媽那些令我哭笑不得的話。
比如某天一大早,我媽給我打電話,說過年的時候家裡用了好多好多電,我沉默了一會兒,做好了報銷電費的準備。她卻緊接着說:“家裡那些電器我都不打算用了。”
再比如有一次,我給她和爸爸買新牀墊,爲了找到新的牀墊,我研究了好久,然後撥通了她的電話。
“媽,新牀墊是需要偏硬的,還是偏軟的?是需要棕的,還是乳膠的?薄一點兒還是厚一點兒的?一米八還是兩米的?”
“要那個最便宜的。”
……
……
朋友說:“好羨慕你和媽媽的關係,什麼都能聊,什麼都能寫,你和媽媽之間應該沒有死角了吧。”
朋友說的“死角”這個詞,我理解的大致意思是:人與人的關係裡,那些不能觸碰、無法交流、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
看過一個電影,一羣老年人住在印度的破爛酒店裡安度晚年,其中一對老夫妻七十多歲了,雖然生兒育女相依爲命了幾十年,可兩個人不瞭解對方的習性,不謙讓對方,心裡的秘密也不讓對方知道。
所幸的是他們都知道這是他們最大的遺憾,在影片尾聲,妻子終於說出了這些感受,然後和平分手。雖然傷人,但只有受傷纔有癒合,總比一直隱隱作痛好得多。最後編劇借電影人物之口說:如果兩個人之間彼此真的相愛,那麼關係裡就不應該有死角的部分。
可真能做到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回到我和我媽,如果說還有什麼事讓我無能爲力的話,或許就是她對我的理解。
我有預感,當我把以下的事情寫出來,她一定會衝我大發雷霆,恨不得從來就沒有把我生下來過。但是我想對媽媽說:因爲我們已經解決這些問題了,所以我才能把這些過程寫下來。想一想曾經的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彼此埋怨了多少,相互忍了多少才走到今天。如果我們的故事能給更多的人一些啓發,也是好事。
我和我媽的相互不理解涉及很多方面,歸結起來就是——她完全不能認真聽我在說什麼。
過去的很多年,當我無法準確總結這個道理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解決我和她的各種問題,常常以她和我吵架,我撂狠話收尾。
現在想起來,好在我們是母子,好在我常年在外地工作,好在我和她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多,所以我們再一次見面能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可是,當我在她的世界裡一次又一次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再如何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心裡還是會難過——我們是如此親近的關係,爲什麼還會有問題無法解決和交流呢?
最容易發生衝突的事情之一:買衣服。
我爸說她年輕的時候穿什麼都好看,但我沒有出生看不到。後來我出生了,我媽就開始變成家庭婦女,不打扮,不買貴重的東西,一切從儉。現在她年紀大了,我想,如果再不好好打扮的話,我就沒有機會看到她漂亮的樣子了。
於是我就會帶她去商場買衣服。
那麼問題就來了。
我覺得好看的衣服,剛拿出來給她看,她看都不看就會說:“不要穿,不好看。”
我就只好放回去,繼續看,每拿出一件,她都立刻說不好看。我耐着性子,繼續挑,她卻說:“走吧走吧,不好看,不適合我。”
一家,兩家,三家,家家都是如此,我就徹底繃不住了:“你到底想怎樣?今天的目的就是買衣服,你看都不看,試都不試,就一口否決,早知道如此,我幹嗎要浪費時間陪你上街買衣服呢?”
她小聲嘟囔說:“都說了不要買了,你自己偏要來。好了好了,那就買一件吧。”
那種感覺讓我覺得——答應買一件衣服都是給我巨大的面子了。
終於安下心來選衣服,一件衣服還沒試穿,她看了一眼標籤就說不喜歡,爲什麼不喜歡,因爲她覺得太貴……
我停下來,開始跟她爭論買衣服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吵着吵着,買衣服就以失敗告終了。
最容易發生衝突的事情之二:買他們從未用過的東西。
無論是給他們換一個新的枕頭或整套牀上用品、新的電飯煲,還是買腿部按摩椅、智能馬桶蓋,每次我一開口說:“媽,我打算給你們買一個……”我的話還沒有說完,電話那邊就說:“不要不要,要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語氣裡盡是鄙視與嫌棄,好像我做了一件特別傷天害理的事兒。
我一聽,脾氣就上來了,開始數落他們現在用的東西哪裡哪裡不好,新的東西哪裡哪裡好,我媽一定聽不進去,她會說:“我們早就習慣了,不要再浪費錢了,我們也不會用。”
於是我又要開始跟她爭論這其實根本就不是浪費錢的問題,而是希望他們的生活能夠更好。
一談到錢,我知道,我又進入她沒完沒了的死循環,失敗就在不遠處等着我。
最容易發生衝突的事情之三:給我爸的錢多於給我媽的。
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從家庭建立初始,所有錢就掌管在我媽手中,家庭成員手裡的錢,必須經過我媽的分配,不然她就沒有安全感。我剛參加工作那幾年,因爲這種事狠狠地與我媽吵過幾次。結果又繞到了錢的重要性上……
關於這三類事情的爭吵,佔據了我和我媽相處的大部分時光。二十歲出頭那兩年,氣到不行的時候,大過年我都會收拾東西搬到酒店住,我媽就會在家裡哭,而我最爲痛苦的就是——我都被逼成這樣了,爲何我最親近的人就完全不能明白我在說什麼呢?
有時候,我特別羨慕那種戀人關係,關係好的時候特別好,要斷的時候也能斷得一乾二淨,從此就是互不牽掛的陌生人。但我和我最親愛的家人,無論吵得再怎麼讓我崩潰,她始終是家人,無法跟她斷得一乾二淨。我也想學電視裡說“從此我們恩斷義絕”之類的可笑臺詞,但說斷就能斷,那親人與戀人又有什麼區別?說斷就能斷,這纔是愛情最令人心碎的原因。
但這種周而復始的爭論始終是無效的,這種短暫的逃避也是毫無意義的,問題若不徹底解決,只會愈演愈烈。
某年回家,我在列車上認認真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拿出了紙和筆,把我和我媽的問題一條一條地記了下來。同行的老鄉笑我真夠無聊的,這種問題有什麼好解決的,吵架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不吵了,證明感情也淡了。
聽了老鄉的評價,我更深深地覺得這麼做是正確的,沒有人規定親近的人應該是怎樣的,所以我們習慣了一開始就養成的溝通方式,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與“這是正確的方法”完全是兩個概念,太多人在生活裡將它們混爲一談。
在列車進入車站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既然無法改變我媽的溝通方式,那我就改變自己的方式,必須把她這輛運行了幾十年的列車帶入另外一個軌道。
我真的就這麼做了。
回到家,我媽很開心,問東問西,等一切漸入佳境,我說我給你和爸爸訂了兩個特別好的枕頭,對頸椎好,而且有薰衣草的味道,能讓你們的睡眠更好。我媽一聽,果然立刻就說:“不要,不要,沒什麼用。我們這個就很好,你不要老搞一些奇怪的名堂,我們不是你,你不要企圖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換作以前,估計我又要開始收拾行李搬到酒店去住了,不僅浪費錢,而且憑什麼每次!都是!我!搬到!外面!去住!啊!我把這個念頭忍了下來,告訴自己:千萬別生氣,一生氣就掉坑裡了。
估計我媽也做好了和我堅持鬥爭的準備,她正等着我妥協,或者發飆。
我說:“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她說:“啊?怎麼了?”
我說:“其實我能接受你拒絕我,也能放棄給你們買東西的計劃。只是我在想,每次我向你提出某個建議的時候,你真的有在心裡或者腦子裡想過這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嗎?它的樣子、它的好處、它的顏色、它的功效、它的價格、它在哪裡買的……你有想過這些嗎?還是說,你根本聽都不聽,直接拒絕了。”
我媽一時語塞。
我接着說:“但是你知道嗎?我在給你和爸爸買一個東西之前,我要問很多朋友,要上網查很多資料,要對比價格,還要看是不是真的適合你們,以及看很多用過的人的評價,做這些事情要花費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最後我確定之後纔會鼓起勇氣,很興奮地跟你說這個決定。但是你一秒鐘就拒絕了我。我後來想通了,其實你用不用這些,我都尊重你的意見。我生氣的原因是我覺得你非常不在意我爲你們做的一切。”
我媽一聽,立刻就慌了,連忙說:“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怕你浪費錢。”
一看我媽又繞到了錢這個字上,我纔不要進入她擅長的領域被她狂扁。我接着就說:“暫且不說是不是浪
費錢的問題,我只想把我的感受告訴你,如果是因爲錢,我們可以直接說錢的問題,但我希望得到你和爸爸的肯定。以後不要一上來就否定我做出的努力好嗎?”
她點點頭,覺得自己能做到。
自從她答應認真聽我把要說的事情說完之後,我都會提前做好臺詞演練,凡是我想推銷給她讓她使用的東西,沒有一個不成功的,我太瞭解我媽了,根本不會給她任何拒絕我的理由。
因爲首戰告捷,我開始嚐到改變自己態度的甜頭。再去買衣服的時候,我再也不會因爲她不配合而生氣了,以前我的強勢讓我媽覺得我只是想花錢買孝順,她認爲直接把錢給她更孝順。我就對她說:“很多人的媽媽已經身材走樣,穿不了這些有款式又好看的衣服了,現在趁着你還能穿,我特別希望你能打扮得很漂亮,當有一天你不需要這些的時候,我的錢也沒辦法爲你花了。你穿這些衣服,不是爲了自己,而是我會因此特別開心。”
其實後來我發現了,只要我說自己很難過,我媽會比我更難過。我說我開心,她就會比我更開心。以前的溝通,我從不說自己的感受,只強壓給她,她多少會抗拒。而現在,她會因爲我而接受這些,從而喜歡上這些,這真是一件特別特別美好的事啊。
我和她的爭論越來越少了,有一天她說:“你知道爲什麼我不喜歡你把錢給你爸爸嗎?因爲他老是打麻將、輸錢,我擔心你給他的那些物業費、水電費都被輸光了,那該怎麼辦?”我媽一副特別害怕我爸因爲賭博而導致家破人亡的表情。
哈哈哈,哈哈哈。我大笑了起來。立刻告訴我媽:“如果他真的把這些錢拿去賭博了,那麼我們就沒有錢交物業費水電費了,你覺得我們家會停電停水嗎?”我媽說:“當然不會,我一定會去交啊。”我說:“對啊,即使他輸光了,我們家也不會受影響,而且明年我就不會把這些錢交給他了啊,這樣一來,他不是就不能得逞了嗎?”
我媽轉念一想,覺得好像是這個道理。我趕緊打蛇隨棍上:“再說了,我爸壓根兒就沒有亂花錢,他也不賭博的,如果真的發生了,你怎麼甩臉色都行,我一定站在你這邊,他也能知道爲什麼。但是你都沒有抓到他的把柄,憑空杜撰,你不舒服,他不舒服,我也不舒服。對嗎?”
那一刻,我覺得有點兒好笑,也產生了一些錯覺,我感覺自己是媽媽的爸爸,媽媽是我的女兒。在父母面前,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孩子,所以一直覺得我們要被理解、被呵護、被教育。但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瞭解的世界更大了,知道的事情更多了,我們已經把父母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我們懶得和他們溝通,懶得教他們學習新的東西,這並不是不耐煩,而是想當然地認爲,他們是父母,他們能把我們教育成人,他們怎麼可能學不會這些呢?他們只是不想學而已吧。
我教我媽學微信,教了一個小時,她學不會,我就放棄了。後來,她主動用微信和我聊天,我問:“你怎麼學會了?她說:隔壁有個KTV,說是朋友圈集齊五十個贊,就可以打三折,我就裝了微信,而且讓老年大學的同學都裝了,我們現在每天都輪流點贊去唱歌,特別便宜。”
聽完她說這些,我很自責。媽媽不是學不會,而是我沒有找到讓她真正感興趣的點。
後來,我也學聰明瞭。幾個月前,我教她如何使用微信進行付款,在電話裡說了半天,她依然學不會。我就用自己的微信給她轉了兩千塊錢,然後告訴她,如果在規定的時間你不收款,放在你的銀行卡上,這個錢就要被扣10%的手續費。
我媽一聽特別着急,立刻去了銀行,給自己的卡開通了手機銀行,綁定、設密碼、收款,不到兩小時全都搞定了。
我問我媽,怎麼一下子就學會了?
她很淡定地說:“怕錢被銀行扣掉啊。”
幾年前,我在列車上寫下的文字是關於——爲什麼我和媽媽總是會爭吵,又解決不了。今天,我寫下這些文字是關於——我終於知道如何和媽媽溝通了。這是特別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時間跳轉到我剛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媽那時就告訴過我答案,只是那時的我只顧得上自己,卻忘了這些,直到最近纔想起來。
那時,很多同學畢業之後都要回自己的家鄉,我跟我媽說:“我不想回郴州工作了,我想留在長沙。”她說:“只要你喜歡就好,長沙離家裡也不遠,火車四五個小時就到了,可以的。”
又過了一年,我跟她說:“我打算去北京工作,北京很遠,有可能我們一年只能見一兩次了。”她還是這樣對我說的:“只要你喜歡就好,如果你和我們待在一起不開心,也不是媽媽願意看到的。”
我們總是用與外人交往的方式去評判自己與親人的溝通,卻忘記了這根本就行不通,因爲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我們開心,只要告訴他們我們開心,他們就一切都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