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廢黜圈禁
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燕雲邊軍終於在最合適的時候趕到了汴京。
慌亂的人羣裡,趙孝騫卻悠悠呼出一口氣,久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那是對局勢完全掌控的自信微笑。
更聰明的人是章惇,他在合適的時候,做出了合適的舉動。
朝臣們慌亂之時,章惇果斷站出來,用一句謊言安撫了羣臣的心。
太后,政事堂,樞密院合議後調遣邊軍入京。
這個理由很正當,令羣臣無話可說的是,它具有合法性。
先帝已逝,新君未立,那麼太后,政事堂和樞密院確實有權調兵。
接下來,調兵的理由呢?
羣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章惇身上,他們需要知道答案。
調兵是合法的,但理由也必須正當,否則便是亂命。大宋對兵權尤爲敏感,若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誰敢胡亂調兵誰就要承擔責任,太后和宰相也不例外。
迎着羣臣各異的眼神,章惇神情鎮定,緩緩道:“諸公勿慌,太后與老夫密議調兵,正是因爲趙佶謀害衝獻太子一事。”
“先帝唯一的皇子竟被賊人所害,此案水落石出卻是在先帝駕崩,新君確立爲端王之後,皇城司多方查緝,數日前才掌握了所有的證據,那時端王已立,木已成舟……”
隨即章惇的語氣突然嚴厲起來:“但是!我大宋的帝王豈能由這個殺害先帝皇子的兇手篡取?此賊若是即位,我大宋朝野內外將是何等不堪的面目?”
“潛邸王爵之時,尚如此膽大包天,謀害儲君,若是成了帝王,天下蒼生焉能倖免?大宋社稷怎會安寧?祖宗百年基業,必被此賊敗壞。”
“老夫蒙先帝皇恩,任爲宰相,自當擔負社稷興亡之責,縱是拼卻性命,也萬萬不能任由此賊得逞,竊取皇位,安享富貴!”
“故而,老夫密見太后,當面稟奏此事,太后深感震怒,遂與老夫合計,由政事堂和樞密院開具調兵公文,太后用印,於數日前秘密調遣燕雲十萬兵馬,入京勤王事,爲無辜夭折的小皇子報仇,以正天下視聽!”
章惇大義凜然,在大殿內傲然而立,環視羣臣緩緩道:“此事重大,事不可泄,故而太后與老夫只能機密行事,諸公若有疑問者,可當殿站出來質疑,老夫知無不言。”
此言一出,殿內羣臣一時竟無人出聲。
章惇的理由實在太正當了,就算他的政敵此刻要挑刺,也挑不出任何不對,畢竟趙佶的罪名已被實錘了,調兵還有太后參與,那麼太后與宰相秘密調遣燕雲兵馬有何不對?
完全合理合法啊,章惇不僅沒錯,反而有功於社稷。
他推翻了一個即將篡位的殺人兇手,爲大宋的未來免了一場大災,避免了一個暴君統治大宋的慘痛結局,搖搖欲墜的大廈被章惇扶穩了。
人羣裡的趙孝騫更是歎爲觀止,章惇這老貨,果真是一隻老狐狸,不僅在自己這方的陣營站得穩穩的,而且還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毫不客氣地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給他在朝堂再次增加了威信。
這大約是章惇琢磨着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將來趙孝騫即位,就算想換掉他這個宰相,憑着今日章惇力挽狂瀾的表現,以及在朝堂上的威信,趙孝騫怕是都不好意思換人。
唯一的漏洞,是樞密院也參與了調兵,可好巧不巧的是,曾布恰好沒在場,羣臣根本無法對證。
國無天子,太后,政事堂和樞密院三方共同合議調兵,沒毛病。
章惇說完後,太后立馬識趣地接道:“不錯,調燕雲兵馬入京,正是本宮與章相公合議,調兵文書也是本宮用了印的,當時趙佶已事發,本宮與章相公爲免打草驚蛇,不得不秘密調兵。”
“諸公若有非議,可當面提出,本宮與章相公願承擔罪責。”
非議?
沒人敢有非議,太后和章惇本身已站在道德的高點上,羣臣此刻對他們都只能仰視,那座道德的高地被佔領了,誰還敢有異議?
非議太后和章惇調兵的決定,就是站在趙佶這個殺人兇手這邊,羣臣再蠢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一場原本激起驚濤駭浪的私自調兵行動,在太后和章惇的配合下,居然就這樣合理合法地被羣臣接受了。
也就是說,燕雲大軍兵臨汴京城下,已經具有了合法性,不會再引起臣民的恐慌。
趙孝騫鬆了口氣,朝章惇投去讚許的目光。
這老貨還是有點東西的,關鍵時刻靠得住,客觀來說,他今日確實立了一大功,這個功已經成爲他日後繼續執宰朝堂的資歷。
殿內無人質疑調兵,事情本應就這樣通過了,但唯獨還有一人大吼起來。
“不!你們這是謀反!公然謀朕的反,太后,章惇,還有趙孝騫,這是陰謀,你們私自調兵,已經犯了謀逆死罪!”趙佶瘋狂大吼。
太后和章惇神情一寒,太后立馬冷冷地望向趙佶,隨即又看着宗正寺的趙宗晟,道:“老宗正,端王犯下滔天之罪,現在仍不伏法認罪,此事當如何處置?”
趙宗晟身爲老族長,先帝唯一的血脈被趙佶毒害,此刻對趙佶正是恨得咬牙切齒,於是冷冷開口。
“趙佶的皇位已被廢黜,但還不夠,端王作惡至此,天道律法難恕,宗正寺當褫奪‘端王’爵號,趙佶被貶爲庶民,流放嶺南,終生不得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