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樞相還想要什麼?

第173章 樞相還想要什麼?

關於哪一路軍在南的問題,童貫不答,卻來反問:“子卿,你便來說說就是。”

蘇武沉思一番,便來開口:“依下官之念,自還是咱們在杭州城南更妥當。”

“爲何?”童貫又問。

蘇武便也接着說:“杭州大城,牆高而寬,城池之內,賊衆極多,破城實難,若是當真以強攻破城,那更是會損失慘重,那譚稹着實不可信也,唯有咱們在杭州大城之南,才能真正擊退南邊來支援之賊,只要擊退幾番支援之賊,杭州城內之賊軍心就會慢慢潰散,如此,方好破城!”

劉延慶聞言就道:“話語雖是如此,但咱們既要擊來支援之賊,又要攻城,一旦賊人把大軍都放城南,那譚稹豈不是坐收漁翁之利?”

蘇武一哂:“他啊?劉老總管,當漁翁那也是要有實力的,便是給他機會,他當也是不中用!”

蘇武已然早有過見識,就說此番同來的京畿禁軍,其中許多部曲,也是昔日高俅帶着去剿梁山的京畿禁軍,甚至也是蘇武發給回家路費的京畿禁軍,想靠這些人打破城池,那真是笑話……

其實童貫本也不想帶這些京畿禁軍,爲何還是帶了呢?因爲這件事不以他的意志爲轉移,不是他想不帶就能不帶的……

若是靠辛興宗一部,四五千人,他當真能把家底都交代在江南?辛興宗若真是這樣的人,也就不會如此去捧臭腳了。

攻城之事,說難也難,說易也易,說難呢,若是城堅牆高,守城之人意志堅定,那不論攻城的軍隊如何精銳,必是一場成本極高的消耗戰。

反過來說,只要守城之人意志不堅,那再如何城堅牆高,也並不能起到多少效果。

童貫點頭來道:“子卿之意,就是不可強攻,只當智取,以消解杭州城內賊寇軍心爲主……”

蘇武點頭:“然也,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如今杭州城內,天子罪己詔已然傳去,那方臘之人心已然有所鬆動,只待圍城,再行那些赦免賊衆之策,只說從賊不究,只懲主賊之類的話語,那便更可撬動人心,只待那援軍在城外連連敗得幾場,城內賊衆,人心潰散就不遠了……”

“嗯,蘇將軍當真善謀也!”劉延慶也在點頭,蘇武這話,自是太有道理,安內之戰與攘外之戰,人心之道上,大有不同。

如今在這江南富庶之地作戰,後勤補給這些事,不必過多擔憂,那就可以長久打算。

童貫也說:“此來蘇武先鋒,已然連挫賊人銳氣,賊人必也早有人心惶惶,再以攻心之道,想來圍城也要不得太久,就依此計。”

童貫說着,也看衆人,只看衆人是不是也都認可,只待看得一圈,皆是點頭模樣,便也篤計行事。

童貫看完衆人,心中莫名也有些別樣感受,只又看了看衆人,還看了看蘇武,又想頭前在大帳之中的蘇武主持話語的那些事,這種感受就越發強烈了

到底是什麼感受呢?

好似蘇武在這軍中,威望不小,似這西軍的漢子,好像也都對他頗有擁戴……

感受真切之後,童貫微微一笑,心中好似也有欣慰,還真也是樂見其成……

只待衆人散去了,童貫自有獨留蘇武不走,倒也沒什麼事情要說,就是要與蘇武閒談一二。

只聽童貫慢慢來言:“此番,你算是把那譚稹得罪得死死的了……”

蘇武點頭:“我自不懼他……”

“倒也不是懼不懼怕之事,我卻也爲你擔憂而已……”童貫一邊說着,一邊整理左右兩手之袖口。

“樞相,人事不過如此,他既是到這裡來了,那必是代表無人來搶的……他既來搶,咱自就不願被他搶,那總要有人得罪他,老劉將軍年歲頗大,家業也大,他自不能來做這些事,那我年輕,年輕人懵懂無知,只在乎一時意氣相爭,豈不也正好?”

蘇武此時,自不說那些裝傻賣乖的話語了。

童貫點點頭:“你啊,人心通透非常,不似這二十出頭歲的年紀啊……”

蘇武再說:“下官得樞相提攜,下官岳父更是樞相座下門生,若說別人,自還有改換門庭之路,只說下官與岳丈,卻是無有,一說恩情,一說人事,下官豈能不是那衝鋒陷陣之輩?”

蘇武再多直白,已然就把話說到最根本了。

童貫嘆了一口氣去,看着蘇武,慢慢來說:“本還多有擔憂,擔憂你那岳丈大人……怎麼說呢,就是擔憂他手段不行、道行不夠、智計不妥,擔憂他接不住這些事,甚至我有時候也想,當真把他推到身居高位,是不是會害了他,有時候,不到那疾風驟雨中心裡去,反而安全,自自在在當個不大的官職,一輩子這麼安安穩穩過去了……”

童貫說到這裡,頓了頓,蘇武也不插嘴,只起身拿起茶壺,給童貫的茶盞裡添一些熱茶。

童貫當真也喝了一口,再來說:“便也想着,把他推到那個位置去,當真是對的嗎?如今看着你,看得今日之你,我這些擔憂,倒是去了一大半,有你在鵬遠之側,許就合適了,你呢,有手段,有道行,有智計,這些都比旁人高一截,極好。”

“樞相謬讚了,下官終究年輕,見識淺薄。”蘇武答着。

“本想誇你許是天生知之,但人哪裡有天生知之的?你啊,就是聰慧,什麼事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是天賦,倒也不誇你了,免得你當真有那驕傲驕縱在心,官場之道,權柄之道,只有個如履薄冰,且一輩子沒有盡頭,沒有的想要,有了的又怕失去,便是如我這般好似到了盡頭,卻也還想要許多……”

老童貫是越說越走心。

蘇武也問:“樞相還想要什麼?”

老童貫笑了笑:“我先問你一事來,你說,自古……就是從上古而下,有竹帛青史以來,都有哪些閹宦之輩留了名?”

蘇武沒多想,只管一答:“嗯,太早之前,似也沒有宦官一說,只到秦時有趙高,算了留了惡名,到得漢時,宦官就更是臭名昭著,史書裡沒有一句好話,到得唐時,高力士,倒也不好說好惡,卻也是大名在史書……”

“是啊,真說起來,有嗎?宦官沒有什麼真正的好名,子卿啊,你說,我此時此刻就死了,史書之中,我該是個什麼名聲?”童貫也問。

蘇武自是答不了其他,只管又是一語:“那自是好名傳揚!”

童貫搖搖頭:“不一定,不一定啊……史書是誰寫的?史書不是你我之輩寫的,是蔡太師王相公之門生來寫的……我死了,他們活着,他們的門生要記事,你說……哈哈……”

蘇武還真沒想到此節去,只答:“那當也不是什麼惡名,總歸樞相一任掌兵,到得而今,也多是好事,沒出什麼紕漏吧?”

童貫又道:“是啊,沒出什麼大紕漏,努力維持着,想方設法維持住,如此而已,史書之中,真想想,倒也說不得有什麼大功勳,乃至也無甚真正的功勳值得大書特書,總不能剿了幾番內賊就是什麼豐功偉業吧?”

蘇武慢慢聽明白了,人吶,都是複雜的,當真不是幾行字能寫透一人一生。

只聽童貫再來言:“若是我沒有個豐功偉業,只管是讓那些人隨便記隨便寫,說我在西北有得有失,說我剿了幾個內賊,再說我如何如何不好,甚至也說我在軍中攬權,若是將來有了什麼事,豈不也是我把這大宋的軍伍帶壞了,自都是我之罪也!”

蘇武陡然一驚,國破家亡這種事,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錯嗎?

大宋武備廢弛,是童貫一任導致的?別人都沒錯,就是因爲童貫一人,把整個大宋一百多萬禁廂弄得一塌糊塗?

自都不是這個道理,童貫雖然在這些事上有責任,童貫自也擺脫不了這些責任,但國破家亡,這大宋上到天子,下到朝臣,上到祖宗,下到子孫,哪個沒責任?

蘇武知道童貫要說什麼了,其實多少有些悲哀。

只聽童貫來言:“所以,我要做一件事來,一件真正的豐功偉業,讓那些執筆之人,怎麼也繞不過的豐功偉業,我童貫閹宦一個,無卵之輩,無兒無女,也無人在意,但我自己在意,歷朝歷代而言,但說閹宦,到我童貫這裡,當留好名大名,誰也磨滅不了的好名大名,此我所欲也!”

蘇武明白了,攻遼,收復燕雲十六州!

就這事,一旦做成,那還真別說,按照常理而言,童貫豈能不是上下五千年,第一個真正青史留名的賢良宦官?

那還真是開創了一個先河,前無古人已然就做到了,興許還後無來者……

原來六七十歲的童貫,做許多事的動機在此……

只是蘇武知道,一切……想得過於美好……

此時此刻,蘇武說得好壞,或者說,蘇武太知道其中好與壞了。

好,自是人都要有點追求,六七十歲,還有這份銳意進取,有這份大志……

壞,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大宋上上下下,包括童貫,顯然缺乏這份自知之明。

乃至,以童貫爲代表的許多人,都在上頭,頭昏腦漲。

不做評價,蘇武只管來說:“樞相大志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童貫擺兩下手,卻又來點頭:“你那岳丈鵬遠吶,將來要靠你,你當自強纔是……”

蘇武不說那場面話了,只道:“謹記樞相教誨。”

“好了……如此幾番言語,便是我這前事後事,都想定了,心中再無多少擔憂,只管去做了……”童貫揮着手,便是要結束話題了,讓蘇武自去。

蘇武起身一禮,有一言:“下官年少,着實有些難與樞相對談這些事來……”

“不是要與你對談,只是與你說說罷了,我說出來,你聽下記下了就是,去吧去吧……”童貫興許,當真就是想找個人說說……

蘇武是最合適不過的傾聽者。

蘇武點頭,出門而去,心中有些沉重,若是不認識童貫,不如此熟識,只管罵童貫是北宋六賊,只管罵童貫這也做得不好那也做得不好……

蘇武也知,這麼罵童貫,那也是正確的認知,童貫許多事上,就該擔這份罪責與罵名……

但如今這般……其實,童貫又當真值得蘇武去共情一二。

終究是那句話,菜是原罪,菜,就該被罵。

想不得太多,先做眼前事吧,就要開拔,回營寨去,還有無數忙碌……

每一次開拔,無異於一次大搬家,打仗,真是麻煩事,麻煩不已,讓人頭禿。

杭州真不遠,只管大軍就去,十幾萬人前線行軍,注意事項良多。

蘇武在學,從劉延慶身上學,學得很認真,西軍那一套,纔是真正對外作戰的那一套。

西夏党項,也以輕重騎兵見長,也會快馬突襲,山川伏擊……

只看那劉延慶如何行軍,蘇武也不斷開口去問。

劉延慶也當真傳授,只說行軍到得狹窄之處,一定要派快馬先過,也要往兩側高點派人去瞭望……

若是過了狹窄之處,定要放慢腳步,要做防禦準備,讓後軍慢慢跟上,萬萬不可脫節,隨行的車駕,放兩翼最是穩妥,若是遇襲,步卒當在車後穩住陣腳。

也看劉延慶如何派遣遊騎,如何運用騎兵,也還說,遊騎當怎麼間隔而發,如此,有時候哪怕沒有確切軍情,只看遊騎回來的間隔,也可推敲敵人行蹤……

還說這般廣闊之地行軍,不該長蛇而去,正面當寬,兩翼當壯,慢慢往後收窄,如此,臨陣調動最是方便。

……

如此種種,便都是臨陣行軍之要素,許多也是劉延慶在長輩那裡學來的……

路上多是這般閒聊之語。

蘇武甚至在馬背上拿出炭筆來記,蘇武越是這般記,劉延慶越是願意說,不免也是一種成就感……

杭州大城,已然慢慢出現在眼前,杭州城池之大,也是不可想象之事也,雖然不及汴京之廣,但依舊也是一眼望不到邊際之城池。

二十年前,趙佶剛剛登基的時候,崇寧年間,戶籍統計,杭州城內,共二十萬三千五百七十四戶,城內人口,已在三十幾萬之多。

而今,只怕已經接近四十萬了。四十萬人口的一座扁平城池,其之廣大,再用高牆圍起來,着實壯觀非常!

此時城內,還多有二三十萬之賊,也可見此時城池之內的擁擠。

當然,也還不知城內有多少人直接間接,死於屠刀之下。

南路大軍,並不靠近城池去繞,而是離城池遠遠去繞,此穩妥之法,若是城中賊軍出擊來打,便是留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北路軍,慢慢再來,就在杭州城北開始下寨。

許久之後,南路大軍繞到了城南去,便也開始下寨。

城池之上,擠滿了觀看之人,蘇武等人不知,就在官軍開拔的那一刻,方臘已然就不在杭州城裡了,已然往睦州桐廬方向去了,那裡是方臘起兵的大本營之處。

而留在杭州城內的人,正是太子方天定。

其中還有猛將,四大元帥之一,南離元帥石寶,石寶其人,強橫非常,故事裡,斬將多人,急先鋒索超就死在他手下。

更還有二十四大悍將之人,戰將極多。還有大將吳值以及麾下一批人。

這杭州城內,其實賊軍之勢,很強,精銳不少。

方臘軍,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只是方臘對麾下衆人掌控力不夠,前些日子,沒有人願意第一個去與蘇武拼命。

其實,此時方臘之戰略,也是對的,依託堅城防守,只要朝廷大軍攻城不克,久拖之下,援軍再來夾擊官軍。

如此,甚至並不需要如何打敗官軍、殺傷官軍,只要官軍堅持不住一退兵,戰略之勢異也,軍心之態,立馬反轉。

其實,也暗合了一個道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三條裡,方臘如今大戰略上,其實就犯了一條,就是“稱王”太早,也就把手中最大的利益分出去太早,導致座下之人,皆都成了“封疆大吏”,有自己的地盤,也有自己的利益。

但方臘也是無奈,原始股東太多,勢力壯大得太快,蛋糕若是不分,興許更摁不住人心。

只待蘇武把營寨慢慢下好,十幾萬人,是圍不住這座杭州大城的,即便再來十幾萬,其以人數而言,實也圍不住。

但也有圍困的辦法,那就是土工作業了,挖,溝壑縱橫之下,再來拒馬之類的東西層層阻礙,便是少數人,也可以圍困大城。

杭州城外,立馬就成了巨大的工地,到處在挖。

這就是戰爭的基本操作,永遠在挖,一直在挖,挖到即將短兵相接的那一刻爲止。

只道軍漢是刀槍舞得好,其實鋤頭使得更好。

杭州城內,反而一片寂靜,各軍各部,都集結在了一處,隨時等候調令來差遣。

如此,反而讓杭州城的百姓喘了一口氣,這兩個月來,幾乎就是三四十萬杭州百姓,伺候着二三十萬賊軍,予取予求。

至於說怎麼伺候……那自不必多言。

百姓們終於喘上一口氣來了,卻也還爲許多事發愁,那就是吃飯……

太子方天定頻頻下令,要留一口飯給百姓吃,卻是這命令又如何做得到呢?

人,總要活下去,許有那少數人,還藏得住一些糧食,還能撐一撐,大多數人,已然開始四處求食了,更還有一些本是富貴或者官宦的人家,男丁皆亡,女眷不談,家宅也成了賊軍的擁擠住所。

杭州城內,說是一片寂靜,其實是一片死寂……

連哭聲都沒有了,連雞鳴狗叫之聲也不聞……

這就是戰爭之苦……

許還有一線希望,便是城中慢慢皆知,朝廷大軍在圍城了。

也怕,朝廷大軍若是要勝了,也怕這些賊軍歇斯底里之下,更做些什麼事來。

杭州府衙,本是方臘之皇宮,此時是太子方天定之中軍。

衆多文武官員,也在一堂。

有南離大元帥石寶坐鎮,倒是人心還算安定,太子在上,更是顯出威嚴來。

太子方天定在說:“諸位,此番,正當勠力同心,共同奮戰,勝,則諸位前途廣大,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若是諸位懈怠,敗,則眼前所得,皆不過夢幻泡影,本太子,自與城池共存亡,且看諸位了!”

石寶自是一語:“死戰就是!”

衆人當真也是面色堅定:“死戰!”

人心,雖然弱了頭前不少,其實,還在!

眼前這些人,都是最早揭竿而起之輩,那時候揭竿而起,不是實在無奈,誰又願意?

已然走到這裡了,這些人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放棄之輩。

又到了危機之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且不論衆人心中,而今的聖公方臘是不是雄主,此時命運就在一起!不爲旁人拼命,也當爲自己拼命!

方天定心中,此時也信心更多,欣慰看向左右,慢慢來說:“諸般軍事,本太子坐鎮中軍調度,臨陣之事,一應託付南離大將軍之手!”

石寶起身一禮:“得令!”

方天定再來言:“且看朝廷大軍兩路,到底哪一路是那主力之兵,石元帥就往哪一邊去。”

“自該如此!”石寶皺眉答着,便是心中也知,而今來的朝廷之軍,與昔日江南之官軍,那完全不一樣,心中壓力,也非常大。

城內賊軍在議事。

城外,南路軍蘇武,迎來了一羣人,從婺州而來,此番倒是沒那麼翻身越嶺了,只因爲蘇武已然到了杭州城南,婺州就在杭州南邊。

而今各地賊人,多是龜縮在城池之內防禦,並不亂走。

所以,婺州這一行人,來得不難。

都是婺州王稟派人尋來的一些舊部,也有一些新招募而來的青壯,其中舊部一千三四百人,青壯竟是有四五千之多。

其中,蘇武更是見到了一人,宗澤之子宗穎,還有宗氏一族,老老少少幾十人。

宗穎其人,接觸下來,不是那般跳脫之輩,看起來像是個敦厚老實人一般,一路來風塵僕僕,見到蘇武,也是大禮在拜:“拜謝將軍救命之恩,我宗氏一族老小,定銘記在心。”

蘇武只管去扶,也是有些感懷在心,這宗氏一族,當真算不得什麼富貴人家,若是拋開此時宗澤來說,這一家子,只算得殷實。

一家老小,都並不那麼養尊處優,從面容面相就能看得出來,多也是皮膚黝黑之輩,便是代表這一大家子,雖然應當是有自家田地可耕種,但並不能養得許多人脫產讀書。

蘇武問道:“我便派人先把你們送到湖州去,在那裡有船,你們上船北去,到東平府與宗相公匯合,盤纏之事,自不必擔憂,如何?”

蘇武此語,自是情義,但也有私心,把宗澤一家老老小小都遷到京東,這是一件很有深意之事……

宗穎轉頭看了看自家老老小小,點了點頭:“如此也好,再拜將軍照拂之恩。但……我就不去了,我願就在此處隨軍,願將軍身邊走動,我熟讀聖賢,做個刀筆吏,自當堪用,如此也算小小報答一些將軍之恩情,還請將軍……”

蘇武點着頭:“也好也好……那就這般吧!”

蘇武已然就這麼安排了,其實,正合心意。老的,終究要去也,少的,都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便能共情,利益也在一起綁定,來日……

只待這邊安排好了,自還要去安排那幾千婺州來人,操練之事,蘇武不必多管,王稟定是好手。

軍械甲冑兵刃錢糧,蘇武當管,只管大手揮去,軍中及時雨,自是不會差。

王稟這個差充的婺州兵馬都總管,在童貫來了之後,自也就不再差充了,正兒八經就是,而今王稟麾下,又加了舊部一千多人,青壯四五千人,便也就真有了這兵馬都總管的實力。

也可見王稟在婺州的名望,這些青壯漢子,其中還真有不少是那好漢之輩,當真一招就來,一呼百應。

真說起來,王稟豈不也是婺州呼保義、義烏及時雨?

若不是世事大變,王稟這輩子,大概也就是個小小的步軍都虞侯了,也登不上歷史大舞臺。

如此去想,其實宋江,興許也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梁山大賊怎麼都要起,若是宋江不在賊中,而在官府,張叔夜又是那知人善用之輩,宋江若是嶄露一些頭角,以抗賊立功。

張叔夜再重用一二,高俅也到,童貫也來,宋江一個小小吏員,如王稟這般道路,豈不也有一份前程?

當然,這些都不能假設,只是做個對比罷了。

挖,接着挖,挖了一天又一天,先挖得三四天去,也是要打造攻城器械,京東、西北之軍,都是帶了工匠的,攻城器械,都要現場來建。

南邊在挖,北邊也在挖。其實東西兩面,也都在挖,壕溝要縱橫交錯,聯合來去。

倒是譚稹挖得有些急了,只在中軍大帳裡抱怨:“怎的那南邊久久不動?莫不是在等我先攻城?他倒是想得美,想坐收漁翁之利不成?”

辛興宗也點頭來說:“興許,他們當真是在等咱們先動,只待咱們攻城,賊軍都被引到北邊來,他們再攻城,自就是聲東擊西之計也!”

其實,也是分兵分早了,是譚稹迫不及待,按理說,該是先打破杭州之後再分兵,如此纔是最合理。

也是這杭州城太大,南北相距着實不近,走路要走很久。

譚稹便是更說:“我等自不中南路之計也,他們不攻城,咱們也不攻城就是,哪怕約定去攻,也當他們多使力氣。”

辛興宗心下大喜,立馬點頭:“正是此理!”

便是辛興宗知道,一旦攻城,他自是先鋒了,沒有第二個人選,麾下四五千兵,也捨不得。

再看在座,京畿衆人,也都在點頭,這些人倒也不一定是捨不得兵馬,更是有那懼戰之念,這般去攀高牆,那杭州城牆何其高大?

這是能攀爬得上去的?

也說一語,攻城之戰,諸般故事裡,那都是手段百出,那都是精彩紛呈,要麼引水要淹,要麼挖地道而入。

其實,歷史上的攻城之戰,沒有這麼多辦法,都是強攻硬來,這纔是常態。

那些手段百出,不過是歷史上少有的鳳毛麟角,所以大書特書,城池之處,本就是要地之處,選址之上就有無數考量,一般情況下,怎麼可能輕易被水淹得?

再說這城池之堅,許多人對城池的堅固程度有誤解,什麼投石機幾下就砸塌了,挖牆角幾下就挖塌了,這是怎麼可能的事情?

若是如此,歷史上那些堅守城池連年累月的事,還怎麼能發生?難道主帥都傻?

一說唐之張巡,那般精銳之叛軍十幾萬,睢陽守到吃人了還能守。再說王稟,正是縱橫天下的金國大軍何其精銳,八個下不得太原。

也說蒙古鐵木真,大軍更是精銳非常,在屬於金國的燕京城下,也是連年不得克,再說南宋襄陽,更也是如此。

這纔是歷史攻城之戰的常態,那就是奮勇之城池,如同天塹。

再說題外話,哪怕……是火炮時代,堅固的城池依舊是天塹。

甚至,哪怕到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古老的城池城牆,在現代火炮的傾瀉打擊之下,那也依舊堅挺非常,依舊不知要多少人命去堆,其中戰例,太多太多。

這纔是城池城牆的堅固程度!

蘇武眼前,面對的城牆,就是這般的城牆。

蘇武來去巡了這杭州城牆無數次,都是皺眉在頭,望而興嘆。

蘇武也改變了頭前的一些認知與念想,說是西軍快速衰弱,是因爲在這江南一行,盆滿鉢滿而回,富了,所以慫了。

再來一想,許也是無數精銳之兵,被消耗在這江南城牆之下了。

蘇武甚至能想到,西軍漢子如何效死,而一心求勝的童貫,一心要去發動對遼戰爭的童貫,又是如何不在乎人命去催促攻城。

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所載,都是怎麼贏,沒去記載那些精銳之輩爬牆的死傷,只說王稟打進去了,沒說王稟帶着哪些人,死傷多少纔打進去的……

這大宋本就不多的精銳之兵……

蘇武其實,是第一次見識到了攻堅戰場之難,也想,宋軍伐遼,並非全是丟盔棄甲之事,也是打進過遼國燕京城的,只是一切都錯過了。

這種可惜可悲之事,許多人都有罪,童貫更是大罪也!

歷史,時時刻刻,總有兩面。

又過三日,是要攻城了,攻城器械已然不算少,攻城之戰,也要開始發動,倒也不爲一戰而勝,而是戰事要一個開始。

只要開始了,壓力就要給到,杭州之援軍,也就會來。

只待中軍來議,童貫倒也並不多言,只管去問蘇武:“此事,你先來說說。”

童貫似也有意如此,好似在幫助蘇武建立某種在軍中的權威。

蘇武也不矯情,只管來說:“諸位同僚,咱們不是北路那些庸碌之輩,咱們是來建功立業的,這戰事當開,攻城自是要戰,如此,城內之人都會惶恐,外面之援軍纔會來援,圍點打援之法!”

蘇武不是商議,當真就是略帶命令之意。

衆人也在點頭,劉延慶更是一言:“圍點打援之法,好詞,貼切!更是好計策!只待把援軍盡數打散了去,城內之人,便是再無指望,要麼長久受困慢慢等死,要麼就只有出門來放手一搏,着實高明!”

這是認可!

只看衆人,皆是點頭,這辦法着實是好,蘇將軍,當真深曉兵事,更也愛護軍將士卒!

蘇武朗朗再言:“只問,何人打頭陣去?”

蘇武眼神左右一掃!

只看無數人與蘇武眼神對視而來!

(兄弟們,今天略少一些,八千六,年節之時,真是連追訂之人好似都變少了……最後一天了,月頭月尾,習慣性求個票,拜謝兄弟們!)

第251章 走走走,快快快,往北去,去燕京!第244章 末將百死!必克燕京城池!117.第117章 將軍在上,受小人一拜(為盟主“暮流清溪一葉舟”加更)第202章 不是!不是我家聖公!第197章 今日撥亂,正是吾輩!第171章 世間真豪傑也!(感謝【遼了了】的白銀大盟!)第6章 我這條命,就是哥哥的了!第138章 上馬上馬,先入本寨大營!第319章 何人何人第178章 童貫兵敗,童貫兵敗!第136章 出去,有多遠去多遠!101.第101章 今夜我來!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43章 這廝要逃!第342章 宋軍逃了,宋軍逃了!第346章 尊號曰天可汗第190章 與童大伴謝罪來也!第128章 那我就收下了!第34章 不好不好第151章 我要見童樞密!第245章 速去速去,慢則生變!第61章 將軍也小心吶第299章 我滿門忠烈,且看滿朝諸公,拿我何第123章 已是精銳,可當大用也第217章 嶽小哥着實了得第143章 末將為先鋒!(感謝盟主【暮流清溪一葉舟】兄弟再次十萬賞。)第199章 走走,聖公快走!第243章 莫不當真是天要亡我大遼?第121章 蘇武蘇子卿第234章 哥哥壓我!第76章 我如何信得過你?第84章 畜生吶,畜生都不如啊!第206章 一場亂事,功過是非,對對錯錯第53章 拜見欒師父第234章 哥哥壓我!第283章 可築京觀於城北!第258章 恕罪恕罪,大學士恕罪啊第319章 何人何人第230章 君子風範,不外如是!第6章 我這條命,就是哥哥的了!第144章 只看二位頭領大展神威!第196章 原來是我同道中人第289章 伐宋!伐宋!119.第119章 天子左右,能有幾人第4章 獵虎?虎在何處呢?第152章 老天著實不公!第2章 都頭,你再好生考慮一二第340章 天下要變,變吧變吧第154章 拜謝陛下聖恩!第229章 容得一敗!第216章 復漢唐之土,尊天可汗之名!第294章 管他媽什麼罪責不罪責!第223章 你到底要說什麼?第217章 嶽小哥着實了得第287章 姐姐輕些,妹妹不堪受力第204章 譚相公旗開得勝!第8章 二郎啊,你當聽都頭的話語纔是第329章 來都來了,哥哥帶你搏富貴!第32章 西門大官人?第7章 五百貫,你聽不明白嗎?第164章 悍勇敢死又如何?前赴後繼又如何?十萬之眾又如何?第195章 他總比那聖公要好吧?第56章 就是個甕中捉鱉第34章 不好不好第321章 他這是要去何處?第51章 貴客自然吃好茶第253章 得辦,得辦好!第222章 尋死不是這般第7章 五百貫,你聽不明白嗎?第269章 真有此事,竟是真有此事?第208章 啊?在下李綱!第155章 下官願全領此事第323章 哎哎哎!毀了毀了毀了第13章 真真是個人物!第177章 錢糧之處,把握在手!第193章 延州鄉勇潑韓五第190章 與童大伴謝罪來也!第198章 權柄之下,親兒子尚且如此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8章 二郎啊,你當聽都頭的話語纔是第253章 得辦,得辦好!第14章 他媽婢也第202章 不是!不是我家聖公!第286章 蘇武之輩,不過貽笑大方!第147章 尿了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292章 勠力同心,共赴國難!第290章 這女真人當真失心瘋了!第218章 相公待我好第226章 這蘇武是怎麼了?發了瘋了?108.第108章 他要與你結為兄弟第197章 今日撥亂,正是吾輩!102.第102章 適才怕是粗魯了些。第60章 你真是要氣煞我也!第73章 上架感言第51章 貴客自然吃好茶第32章 西門大官人?第31章 賊人休走!第294章 管他媽什麼罪責不罪責!
第251章 走走走,快快快,往北去,去燕京!第244章 末將百死!必克燕京城池!117.第117章 將軍在上,受小人一拜(為盟主“暮流清溪一葉舟”加更)第202章 不是!不是我家聖公!第197章 今日撥亂,正是吾輩!第171章 世間真豪傑也!(感謝【遼了了】的白銀大盟!)第6章 我這條命,就是哥哥的了!第138章 上馬上馬,先入本寨大營!第319章 何人何人第178章 童貫兵敗,童貫兵敗!第136章 出去,有多遠去多遠!101.第101章 今夜我來!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43章 這廝要逃!第342章 宋軍逃了,宋軍逃了!第346章 尊號曰天可汗第190章 與童大伴謝罪來也!第128章 那我就收下了!第34章 不好不好第151章 我要見童樞密!第245章 速去速去,慢則生變!第61章 將軍也小心吶第299章 我滿門忠烈,且看滿朝諸公,拿我何第123章 已是精銳,可當大用也第217章 嶽小哥着實了得第143章 末將為先鋒!(感謝盟主【暮流清溪一葉舟】兄弟再次十萬賞。)第199章 走走,聖公快走!第243章 莫不當真是天要亡我大遼?第121章 蘇武蘇子卿第234章 哥哥壓我!第76章 我如何信得過你?第84章 畜生吶,畜生都不如啊!第206章 一場亂事,功過是非,對對錯錯第53章 拜見欒師父第234章 哥哥壓我!第283章 可築京觀於城北!第258章 恕罪恕罪,大學士恕罪啊第319章 何人何人第230章 君子風範,不外如是!第6章 我這條命,就是哥哥的了!第144章 只看二位頭領大展神威!第196章 原來是我同道中人第289章 伐宋!伐宋!119.第119章 天子左右,能有幾人第4章 獵虎?虎在何處呢?第152章 老天著實不公!第2章 都頭,你再好生考慮一二第340章 天下要變,變吧變吧第154章 拜謝陛下聖恩!第229章 容得一敗!第216章 復漢唐之土,尊天可汗之名!第294章 管他媽什麼罪責不罪責!第223章 你到底要說什麼?第217章 嶽小哥着實了得第287章 姐姐輕些,妹妹不堪受力第204章 譚相公旗開得勝!第8章 二郎啊,你當聽都頭的話語纔是第329章 來都來了,哥哥帶你搏富貴!第32章 西門大官人?第7章 五百貫,你聽不明白嗎?第164章 悍勇敢死又如何?前赴後繼又如何?十萬之眾又如何?第195章 他總比那聖公要好吧?第56章 就是個甕中捉鱉第34章 不好不好第321章 他這是要去何處?第51章 貴客自然吃好茶第253章 得辦,得辦好!第222章 尋死不是這般第7章 五百貫,你聽不明白嗎?第269章 真有此事,竟是真有此事?第208章 啊?在下李綱!第155章 下官願全領此事第323章 哎哎哎!毀了毀了毀了第13章 真真是個人物!第177章 錢糧之處,把握在手!第193章 延州鄉勇潑韓五第190章 與童大伴謝罪來也!第198章 權柄之下,親兒子尚且如此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8章 二郎啊,你當聽都頭的話語纔是第253章 得辦,得辦好!第14章 他媽婢也第202章 不是!不是我家聖公!第286章 蘇武之輩,不過貽笑大方!第147章 尿了第242章 豈敢如此膽大包天?第292章 勠力同心,共赴國難!第290章 這女真人當真失心瘋了!第218章 相公待我好第226章 這蘇武是怎麼了?發了瘋了?108.第108章 他要與你結為兄弟第197章 今日撥亂,正是吾輩!102.第102章 適才怕是粗魯了些。第60章 你真是要氣煞我也!第73章 上架感言第51章 貴客自然吃好茶第32章 西門大官人?第31章 賊人休走!第294章 管他媽什麼罪責不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