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死了,王黼與樑師成,看命了……
當然,蘇武還是會派人去追的。
蘇武還要忙,殿前司要去看看,但蘇武不插手,殿前司皇城司的事,太上皇會親自來安排。
城外京畿禁軍各軍營,蘇武也要去看看,這是基本工作,也沒啥可看的,不過都是個過場,軍將們自也會準備一些能看得過眼的場面給蘇武看看……
蘇武也知道這些都是個場面,乃至就這些場面也不怎麼樣,但他懶得深究,也深究不來。
蘇武自也是在監察京畿諸軍,千多騎來去馳騁!
如此,兩日又過去了……算是徹底穩住了京中局勢,只要京畿之軍沒什麼異動,一切也就徹底鼎定了,不會再生什麼變故。
當然也是讓衆多軍將都認識認識新任的樞密院使,很大一部分京畿軍將其實沒見過蘇武。
樞密院裡也要開開會,諸多承旨、都承旨,各房的主事,其實都面熟,再認識認識。
蘇武也自己提拔了一人,醜郡馬宣贊,升任樞密院都承旨。
其他的,一切照舊,劉延慶自也在衙門裡,他是籤書樞密院事,屬於蘇武的副手。
兩人還有一番私談。
自也是蘇武來交代:“老總管,老相公,我自不久就回燕京了,樞密院裡的大小事,自是皆付老總管之手,老總管也不必過於謙遜謹慎,諸般軍事,到得樞密院來,該是如何就是如何!”
劉延慶自也點頭:“有樞相此語,我自省得了!”
如此一語之後,劉延慶又笑道:“我本以爲入京來,自是來養老,不想,真會執掌權柄……”
不免真是意外,哪裡有軍將真能掌管樞密院權柄的?除了最初開國,後來再也不曾有過了,便是那戰神狄青,官職是給了,權柄?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蘇武點頭來:“樞密院,終究還是要知兵之人來主事,而今,除了老總管,這東京城內,哪裡還尋得到什麼當真知兵之人!”
說得這裡,蘇武又說正事:“平叔兄,升個雲麾將軍如何?”
劉延慶聞言連忙擺手:“從三品?怕是不妥吧……”
說的是劉光世,蘇武只管點頭:“我覺得妥,那自是妥,只管公文一出,大印一蓋,送吏部……”
“這般……”劉延慶許真覺得有些不妥。
蘇武只管再說:“武松,自也雲麾將軍!”
聽得這裡,劉延慶倒是不多言了,只道:“樞相既是如此說,想來自有道理。”
那蘇武繼續來說:“魯達,正四品宣威將軍,史文恭,從五品遊騎將軍,此番同來之人,先出公文,再報陛下,如此只當是陛下之意,至於錢財賞賜,亦或者爵位之類,那就不是咱樞密院說了算了,且看陛下如何定奪!還有兩位種家相公,合該恩賞,且看陛下與相公們如何定奪……”
“明白……”劉延慶點頭。
便也是种師道种師中二人,他們的官職爵位之類,不是樞密院的事,人家是相公,是大儒之後。
蘇武繼續安排:“只待燕京報捷的細緻公文來了,能給將軍的都給將軍!”
“好,知曉,到時候樞相附帶一個……名單建議如何?”劉延慶不多做主,還是要蘇武都安排妥當。
蘇武想了想,點點頭:“嗯,那好,到時候,我再出個私人信函與你!”
兩人慢慢細緻來說,不僅說功賞之事,蘇武也多問問鄜延之事,乃至還有將來戰事走向之類……
劉光世,不免還是要回鄜延,他自不必再另起爐竈了,回去把鄜延之兵領在手中即可。
只待說完,蘇武出得衙門,自就入宮去,宮內之事沒什麼,趙佶當二十多年皇帝了,當得也挺順手。
這大宋,也沒那麼多血腥殘忍的政治鬥爭。
自也是奇了怪了,獨獨有宋一朝,不論多麼激烈的政治鬥爭,多麼激烈的黨爭,從來不涉及人命上的置人於死地,更不涉及什麼抄家滅族。
乃至有宋一朝,連奪嫡之事,都不曾發生過什麼激烈的衝突。
這是任何朝代都不曾有過的奇景,往前看往後看,都不曾有過,獨獨大宋是唯一。
宋本得國不正,但宋人,檯面上卻格外講究道德水平,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所謂“矯枉過正”。
入宮去見太上皇帝,自也是有事。
皇帝陡然也勤政起來了,坐在書房之內,那是一道一道的奏疏去看,大事小事都看看,乃至請安的奏疏,也要批示幾句。
許這種批示,也是一種權力的享受。
蘇武到了,皇帝還在忙,還讓蘇武先坐坐,等他把上午送來的都看完了再說……
蘇武自在一旁坐着等,茶水吃了幾趟,勤政的天子終於享受完了失而復得的權力,開口問:“蘇卿辛苦,久等了……”
“陛下日理萬機,纔是真正辛苦!”蘇武場面話說着。
“四日之後,祝大典!”皇帝趙佶是告訴蘇武這件事。
“那臣就等一等,等大典結束再走!”
“甚好,朕正是此意!想來程相公不日也就到了,你們翁婿二人還可見一見,或有交代,便一併都交代好,那李綱當也能趕到……”
皇帝自顧自盤算着……
“陛下,臣也有事說,多少有些僭越,但臨走之前,還是想說說,還請陛下恕罪!”
蘇武自是有正事的……
“哦,朕猜一猜如何?”皇帝笑着問道。
蘇武也笑:“那陛下自是猜得到。”
“看來朕猜到了,那你說說吧,家國爲公之事,無事不可言也!”趙佶微微笑着,又道:“朕還真想聽聽蘇卿來論一論此事……”
“那臣就僭越了,臣知陛下喜愛鄆王殿下,鄆王殿下也很像陛下,讀書有成,文才斐然,只是臣以爲,鄆王殿下除了文藝之道與陛下相似,性情與胸懷之上,着實不可比陛下之高,若是這一點也能與陛下相似,那真是再好不過,可惜了……”
蘇武自是組織了語言來的。
太上皇帝趙佶,自也在沉思,許也知道,蘇武所言,是有道理的……
蘇武繼續說:“若是守成之君,那鄆王殿下無甚不好,但而今,正是進取之時,臣以史書來論,既然是有漢武衛霍,漢擊匈奴,歷經數代,才真正功成,也是大唐擊突厥,大勝在太宗,但真正突厥全亡,也還仰賴後續天子不斷努力……”
“唉……”趙佶一邊點着頭,一邊也嘆息,蘇武之意,豈能不懂,鄆王趙楷,性子着實弱了些。
趙佶一個眼神給來,示意蘇武繼續。
“陛下其實知道臣要說何人,臣旁的不知,但那康王殿下,此番女真圍城,他真有身陷敵營之事,乃至還全身而歸,並無多少怯懦,此,已顯出剛強,乃至他也受過女真些許折辱,自更是心中銘記,可勵精圖治,一心在此。這是臣個人一點淺見,供陛下思索……”
蘇武話語說完了,便不多言。
趙佶自還在皺眉思索,也飲茶一盞,砸吧一下嘴脣,慢慢說來:“朕修道,也想修個福壽延綿,有蘇卿領兵,朕也想當真親眼得見……得見那一日女真如匈奴突厥一般消散,也真想看到重複漢唐之榮光……”
蘇武聽懂了,只道:“儲君,自是爲了安定人心,陛下而今身體康泰,許真就看到了,臣百死就是!先安定了人心,來日若是當真有那一日,陛下再來定奪也可,只管是臣在一日,陛下做任何事情,臣都一力支持,與陛下一體一心!”
“既是話都這般說了,朕自能知曉蘇卿爲國爲社稷之思慮,想來蘇卿是見過老九了?”
趙佶如此一問。
蘇武等都不等,立馬就答:“見過了,是他主動來尋的臣,便說有爭儲君之意,臣看來,倒也無甚不好,以往世人都是謙虛爲多,但而今之勢,謙虛之人,反而不適合統領天下,要的就是這般銳意進取之人,亦如陛下,就有銳意進取之心,從党項到燕雲,若無陛下力排衆議,一力主戰,哪裡會有今日?又哪裡會有臣而今之榮光?真說起來,陛下豈不真有漢武帝唐太宗之雄心壯志?”
蘇武知道,趙佶這人,耳根子軟,聽忽悠,這輩子都是這樣。
蘇武也忽悠得好,只把趙佶忽悠得沉思良久不動……
只管等着就是,等了許久,趙佶慢慢再去擡杯盞,茶水還沒吃到,已然開口:“蘇卿說得在理,儲君自可以是老九,看來當讓老九無事就入宮來與朕坐坐,朕仔細考教一二,最後再來定奪!”
“如此,那就不是臣之事也,且看陛下考教就是!”蘇武點頭來,儲君畢竟是大事,乃至就是國家最大的事。
蘇武已然幫趙構爭取到了這麼一個真正的機會,行是不行,就看趙構自己了。
也還要私下裡教一教趙構,揚長避短,甚至可以學一學蘇武的做派,開口閉口,就是百死之類……
這個時候,要這些,趙佶經歷了這麼一番之後,思想上自會有變化。
事情差不多說完了,蘇武準備寒暄幾語就退去,忽然聽得門外有武松喜悅之聲在報:“陛下,程相公到左掖門了!”
“嗯?”蘇武也是意外,怎麼可能這麼快?
趙佶也在問:“可是當真?”
“當真!”武松答道。
“那自快宣……”趙佶一手揮去。
“末將親自去宣!”武松開開心心飛奔而去。
不得多久,就看到程萬里來了,那是鬍子拉碴,風塵僕僕,兩眼血絲通紅……
進門來,程萬里大禮就拜:“陛下,臣得八百里加急快馬之公文,立刻起身入京,日夜兼程不眠不休,五百里,兩日夜而至,陛下可好?”
說着,程萬里當真掩面在泣……
這話看來真不假,蘇武此時也注意到了程萬里的雙腿,已然羅圈閉不緊了,想來兩腿內側,只怕真是磨得不成樣子。
這老丈人,有點東西啊!
真知道此時此刻,如何能最讓趙佶感動,真論這點東西,蘇武得學!
天子豈能不是感動得無以復加,已然親自起身上前:“程卿快快落座,快坐快坐!”程萬里只管再躬身:“陛下,臣無能,臣無能吶!”
“唉……怪不得你,怪不得你啊……”趙佶好似當真要去扶。
程萬里又哪裡敢受?只管一邊躬身,一邊還去扶趙佶。
這場面看起來,着實有趣,天子扶臣子,臣子更扶天子。
許也是這京中沒有故舊老人了,程萬里勉強算一個,畢竟昔日程萬里也曾坐在天子面前侃侃而談……
蘇武自也上去扶,左邊也扶右邊也扶,弄來弄去,把兩個人都弄落座了。
天子只管來誇:“滿門忠烈,滿門忠烈啊……”
“臣愧不敢當!”程萬里屁股又擡起來了。
“你有個好女婿啊,慧眼識珠,國之棟樑。你那兒子呢?可是受了奸人迫害?”太上皇也是會弄人心,向來都是這一套。
“還好,只是把他貶出了京城!”程萬里如此來答。
“唉……再召回來吧,定要重用纔是!”趙佶施恩。
程萬里看了看蘇武,交流了一個眼神,再答:“陛下不知,而今犬子,已然被招入軍中聽用了,這般許也合適,畢竟年少,不曾見過什麼世面,如今在軍中走動一二,立了功勳再來升遷,如此他自己也硬氣,若皆是恩蔭,豈不這輩子無甚出息……”
趙佶聞言,不知是想起了一些什麼,一時面色難看,卻還誇讚:“如此家風,教人汗顏啊……朕汗顏……”
不免是兒子比兒子,人家的兒子,能忍辱負重,能吃苦耐勞,能上陣打仗。
自己的兒子……
不說也罷……
兩個父親,自又是一通聊來聊去,蘇武此時還不好走了,只能在一旁陪着聽着。
“哦,有孕了?就在這一二月內就要臨盆?好,好得緊!”
趙佶聽得蘇武之妻的情況,高興不已,又道:“若是生子,進鎮海軍節度使,若是生女,那就……繼承其母之爵,進東阿縣君!”
“陛下隆恩,陛下隆恩,臣無以爲報,唯有以此殘軀皆付社稷,也難報陛下無上隆恩之萬一!”程萬里,比蘇武會一百倍。
蘇武只會:“拜謝陛下!”
天子自又是大手來揮:“蘇程氏淑女,可進郡主,琅琊郡主!”
趙佶是隻管封!
蘇武只管又道:“拜謝陛下!”
程萬里那自能發揮,淚水噴涌在出,口中哭腔來說:“昔日哪裡能想?昔日東華門外唱名之事,哪裡會知道還有一日,會有今日如此榮光!如此聖眷,如此隆恩,唯有子孫萬代,皆報家國,陛下,臣今日,如夢似幻,臣再拜!”
此時再拜,那已然是跪拜而下。
“快快快,蘇卿快把你這岳丈大人拉起來!”趙佶也是淚水在眼眶,趙佶本就是一個多愁善感之人。
也說昔日,不知施恩多少出去,卻是到頭來,真落難了,那些施出去的恩典,竟是沒有一點回報。
蘇武自是在扶老丈人。
天子還有話語:“程卿也當進國公,莒國公!”
“臣不可再受了,萬萬不敢再受,還請陛下收回成命,臣未立寸功,慚愧慚愧!”
老丈人當真變着花樣來,蘇武都看呆了。
這些技藝他蘇武若是學會了,還能不把這趙佶哄成個翹嘴?
“昔日……就說昔日……朕那些恩義,不知出去多少,超晉八級也有之,何也?無用無用……今日,這也算不得什麼,真正忠義,豈能虧待?”
趙佶段位也不低。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只待臣當真在陛下左右建得寸功,再來議此事,臣便也心安理得,陛下!”
程萬里滿臉是淚,當真大公無私!
蘇武第一次看到這種場景,其實懂得,昔日裡這種場景在趙佶面前,不知多少。
倒是趙佶無奈了,只道:“好好好……那就不急,過些日子再說……”
“陛下聖明!只要陛下康泰,臣心中足矣!此生能伴陛下之側,不知是臣幾輩子修來的福氣,只願鞠躬盡瘁,爲君分憂,以報聖恩浩蕩!”程萬里還真不失望,一臉的感激不盡。
甚至也還看了一眼蘇武……
好似在說:好女婿,你就學吧……你還年輕,夠你一輩子學的……
這般君臣,若是記在史書裡,豈能不是萬世佳話?
顯然,程萬里入京來,還真是一步好棋,程萬里許別的幹不了,哄人還真有一套。
且趙佶還真吃這一套!
若是王黼樑師成再回來了,這汴京城,還真是英雄豪傑紮了堆!
來去之語,趙佶又留吃飯,吃吧……
趙佶今日,還真喝酒,痛飲!
且宮內還多了一人,樊樓李師師,直接被招入宮內來,彈唱技藝不必多說,喝了點酒之後,不知爲何,兩人也是抱頭痛哭一番……
翁婿二人坐車回家,車內,蘇武也說:“不日,我便北去,京中之事,一應託付岳父大人之手!”
“不易啊,你着實不易……你放心就是,萬事皆有我在京中,再也不會讓你如昔日那般之難!”
老岳父也是拍着胸脯,許是吃了酒,許是真的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要守得住!
“若是有難事,與李綱多商量,還有那老劉總管,多商議……”蘇武還在安排。
也是擔心老丈人沒有了宗澤在身邊,要出岔子。
“嗯,知曉知曉……”
蘇武忽然想起來一人,又道:“還有那御史中丞秦檜,這人處事辦差還是可以的,難事,只管交給他去辦,他總能圓清楚……”
“嗯,記下了記下了……”
卻看一旁,酒多的老丈人已然鼾聲如雷,卻還能答話……
蘇武一時也覺得有些累……
只待又過幾日,登基大典,祭告天地,祭告宗廟,昭示天下。
祭文,就出自秦檜之手,寫得還真不錯,先把趙桓數落一通罪過,再把趙佶拿來誇讚連連……
然後就是到處跪,蘇武自也跟着……
王黼與樑師成,還沒尋回來。
事情結束了,蘇武當真立馬動身北去。
這回真是時不我待。
幾日就奔到燕京,不知多少事務等着蘇武去。
卻是第一件事,就是得到消息,遼國皇帝耶律延禧,被完顏宗翰與完顏希尹在草原上拿住了。
一耶律延禧帶着攏了這麼久的兩萬兵馬,大戰了一番,被完顏宗翰與完顏希尹殺得是血流成河,大遼最後一次慘敗了!
從此,再無大遼!
耶律大石,開戰之前就脫離天子耶律延禧跑了……真正跑了,徹底消失了。
耶律延禧被抓到了黃龍府去,去給女真的祖宗們磕頭去了。
一場民族壓迫與反壓迫的戰爭,徹底宣告結束。
這個消息,對於蘇武而言,着實不好。
女真人之威勢,已然開始震懾草原。
若是按照歷史而言,女真人平定草原,其實沒花什麼大力氣,幾乎就是接手接收了契丹人在草原上的影響力。
燕京城內,蘇武纔剛剛下馬在王府大廳裡坐定不久,纔剛把這個消息聽完,疲憊不堪之下,已然大呼:“輿圖,把昔日從燕京接手的所有關於草原的輿圖都找來,快!”
許貫忠與吳用等人,卻是早已有準備,只管一張一張往大廳裡搬來。
眼前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草原諸部,如今對女真人,並沒有太大的反抗心裡。
也是這草原,自回紇強盛之後,幾乎二百多年了,沒有一個強大的部落出現,乃至都是被東胡揉捏,所謂東胡,就是東邊來的胡人,就是從大興安嶺與東北三省之地來的胡人!
即便是後來崛起的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所謂蒙古部落,便是蒙兀室韋,也是從大興安嶺下來的部落。
蘇武已然有些頭疼,草原人,此時此刻,那真是食物鏈最底端,不免真有一種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心裡,遊牧怎麼就這麼拉了?
蘇武想來想去,一語來:“快快去信環慶兩位種相公,讓他們速速多派遊騎往北,要往北一千里,要到遼人昔日在草原的招討司一線去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西去的耶律大石!”
試一試,耶律大石雖然是兩百騎跑出去的,但他沿路,也在招兵買馬,契丹人的口碑在許多部落還是不錯的,乃至契丹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就代表了中國。
中國這個形象,在草原上,更也不差,所以耶律大石一路西去幾千裡,還真能招兵買馬。
最好,把耶律大石找回來,也是蘇武有些失策了,頭前並未真正去想草原之事,沒去想過草原諸部,如今就是路邊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