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狄英長長的嘆了口氣,頓了頓,接着說道:“可憐那將軍一家老小,連同僕人在內六十餘口,甚至都沒有被帶往法場,在那宅院之中就被斬首。當真是血流成河,悽慘無比啊!”
狄晴吃了一驚,她捂着嘴巴,似乎不敢相信般地道:“竟然連孩童也不放過嗎?”
狄英一臉痛惜地點了點頭,接着說道:“那將軍被抄家滅族之後,誰也不敢前去收屍,幾十具屍體就放在宅院之中,直到開始發臭,也無人敢靠近。後來,還是爺爺出面,才冒着大不韙之罪名,命人將屍體埋葬在了那院落之中。”
“原來如此。”李滄海摸着下巴,想了想,問道:“二哥,不知那將軍姓甚名誰?”
狄英頓時變得猶豫起來,他謹慎地看了看左右,壓低聲音道:“自從他被抄家滅族之後,那將軍之名就成了洛陽城一種忌諱,百姓生怕提及其名而被牽扯進去,是以久而久之,也就逐漸被人所遺忘。那將軍名秦,單名一個復字。”
“秦復?”李滄海反覆唸叨了幾下,在腦海中查找着相關信息,但十四年前,他尚且年幼,根本就沒聽過這個名字,更遑論尋找相關線索了。
“滄海,你爲何突然提起這個?”狄英不明白爲何李滄海要提起十多年前的舊事。
李滄海眉頭緊鎖,沒有回答狄英的問題,而是好奇地問道:“通敵叛國這等事,又豈會不經審理便定下罪名呢?”
李滄海想不通,十多年前的李隆基那可是有名的賢君明主,締造了‘開元盛世’,豈會動不動就抄家滅族?
“這個……我卻不甚清楚了。這在當時也算是轟動一時的大事,我記得此案是交由三法司連同洛陽府,共同審理,在確定其叛國罪名成立之後,聖上才下旨將其抄家滅族的。”狄英仔細地想了想說道。
李滄海摸了摸鼻子。陷入思考之中。
刑部尚書、御史大夫連同大理寺卿,也就是所謂的‘三司會審’。
一般性的案件都是由刑部、或者大理寺分別受理解決,能夠用的上這麼大排場的,都是非常重大。且較爲複雜的案件。
這類案件往往牽連甚廣,影響甚大,且犯案之人位高權重。是以要經過‘三司會審’以示公正,在三司得出結論之後,稟明皇帝。再有皇帝判決。
從狄英的描述中不難看出,秦復全部符合這些特徵。
一是位高權重,二是通敵叛國。
歷朝歷代對於通敵叛國都是深惡痛絕,更何況十多年前大唐正直盛世,如此盛世卻被吐蕃侵佔了幽州,簡直就是給了李隆基一個響亮的巴掌,也難怪他會震怒到要將秦復抄家滅族。
“滄海,你爲何會突然對這起案件有了興趣?”狄晴眨巴着眼睛,疑惑地問道。
李滄海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道:“因爲我查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他頓了頓後。對着狄晴問道:“晴兒,你在洛陽府當過差,可知道所有案件的卷宗都放在何處?”
狄晴點了點頭道:“這個自然知曉。”她眨巴着眼睛,恍然大悟地道:“你要去調閱有關秦復叛國案的卷宗?”
李滄海眯了下眼睛,深深地道:“我有一種直覺,從這樁案子上說不定能夠查出麟主真正的身份。”
狄晴興奮不已,她似乎一些迫不及待,摩拳擦掌地道:“事不宜遲,咱們這就去查閱卷宗去吧!”
李滄海看着狄晴,笑着道:“晴兒。翻閱卷宗可不是件輕鬆的事,你確定要去嗎?”
狄晴白了他一眼,哼道:“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不就是查閱卷宗嘛,對本女俠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李滄海笑了笑,道:“既然如此,那咱們這就出發。”
兩人對着狄英告別之後,狄晴便匆忙的拉着他,一蹦一跳的往外面走去。
洛陽府。李滄海在表明身份之後,新上任的府尹忙不跌的對兩人行禮,然後恭敬的帶着兩人去到了收藏卷宗的閣樓。
李滄海發現成爲大理寺卿之後,方便了許多,放在以前他一個九品縣令即便是磨破了嘴皮,恐怕也不可能讓他去調閱卷宗。而如今他貴爲大理寺卿,卻是隻要動動嘴便可以做到,這頓時讓他感慨不已,難怪世人都如此喜歡權勢。
“大人,此處就是存放案宗之處,裡面存放着自大唐開國以來的歷年卷宗。”洛陽府尹對着李滄海恭敬地行了一禮後,想了想道:“只是,這裡卷宗甚多,查找起來只怕頗爲困難,是否讓下官多找些人手,幫助大人共同查找?”
“不必了,我們兩人就夠了,有勞府尹大人了。”李滄海對着洛陽府尹微微點頭道。
洛陽府尹忙躬身,連連道:“不敢,不敢。既然如此,那下官就不打擾大人了。”
洛陽府尹對着兩人行了一禮之後,便離開了閣樓。
“晴兒,咱們進去吧!”李滄海看了看閣樓,隨即推開木門,和狄晴兩人走了進去。
李滄海還是第一次來到存放卷宗的閣樓,雖然在破解‘武皇寶藏’之時,他曾從這裡找到過有關狄仁傑留下的相關線索,但那也是樑修取出,他當時不過是個普通百姓,是無權進入這裡的。
而此時來到這裡,他才發現,這裡存放的卷宗,多的簡直超出他的想象。
五層高的閣樓,自上而下,排放的密密麻麻,簡直浩如煙海,其規模堪比前世的那些圖書館。
“滄海,這麼多卷宗,要從何找起啊?”狄晴也是頭一次來到這裡,看着一排排的木架,每個木架上都放滿了卷宗,她的臉蛋頓時皺成了一團。
李滄海走到閣樓中間,發現中間放着一張桌子,桌子上放着筆墨紙硯,還有一摞記錄簿。
他翻了下桌上鋪着的宣紙,竟從裡面抽出一張閣樓佈局圖,上面記錄着各個樓層所存放的年代卷宗。
從上而下,依次是隋末唐初,貞觀年間,神龍年間、開元年間、天寶年間。
也就是說,最上一層所保存的卷宗,乃是隋末至貞觀末年,接着是貞觀末年至神龍末年,如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