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僖宗傳詔

中和二年的最後一個月北方激烈的戰事因爲天寒地凍暫時告一段落,在流落西川一年多以後,唐皇終於得到了確切的消息,長安收復,關中被徹底拿下,肆虐了數年之久的黃巢亂軍終於被趕了出去,八百里秦川終於再次成爲拱衛帝國都城最好屏障。

這一切讓唐皇喜出望外,竟迫不及待的下令讓西川行宮諸人準備行裝,在年後還都長安。雖然此舉在隨後被田令孜阻攔,但是再次捷報傳來的時候,田令孜倒也沒有過分拂逆唐皇的心思,讓人在行宮安排了盛大的祝捷儀式,一方面寬慰唐皇,一方面也是要藉此機會壓制住朝中諸大臣開始紛紛異動的心思。

雖然在隨後的中和三年開年搬回長安的心思落空,但是唐皇還是在隨後向天下各道傳詔,要求各道節度使、觀察使諸臣勠力同心,齊心合力剿滅叛賊。同時重新頒佈了獎勵詔書,除了之前的那些之外,開始給各道節度使都加了一個頭銜,同平章事。這原本是朝廷領職三省最高長官的一個特定頭銜,只不過在唐末之時,卻大量的賞賜給在外駐守節鎮的藩鎮大員,以示恩典。說白了就是一個虛銜,表明和中樞大臣同等品階的一個標誌,原本在僖宗年間,這個同平章事除了類似於高駢這等軍功較大或者是手下勢力較大的這些節度使纔會加同平章事,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待遇。

而此時唐皇開了這個先例,很顯然就是打算讓這個表明可以和中樞三省最高官員平級的這個職銜來吸引更多的藩鎮大員加入剿滅黃巢的勤王序列之中,這樣一來他也能早日回到長安。

可能這位僖宗皇帝自己也知道,光靠這這些空頭支票難以打動更多的人,所以在詔令的最後,詳細說明了自己還都之後會對有大功者不吝賞賜,封爵賜姓。

“爲何主公沒有這個同平章事的職銜?”詔令是在中和三年的開年由各御史郞官分道遣出,送抵各處的。只是奇怪的是身居淮南觀察使之位的薛洋並沒有得到這份加封的詔令,反倒是人在壽州的楊行愍得到了,而且大江對岸的鎮南節度使鍾傳也得到了,順帶着被他強勢壓在湖南不能動彈的閔勖權都得到了,甚至畢師鐸都拿到了濠州刺史的任命,在這一波詔命傳出的時候受益。如此一來,田令孜掌控的朝廷對於淮南道如此安排的心思也就昭然若揭。伴隨着十三司彙總的消息送到袁襲手中,他和陸翊兩人幾乎是同時搖頭嘆氣。

這應該是田令孜的主意,雖然薛洋根本就沒在意這件事,甚至他自己到現在爲止都不確切這同平章事到底是個什麼榮譽職銜,但是在袁襲和陸翊等人看來,這卻不是什麼好的徵兆,就連之前一直在和尹世恆商議關於潤州和楚州兩地官員調動的嚴明都回過頭來看着薛洋,示意這件事的嚴重性。

“主公,此事不能這麼善了,否則田令孜還以爲主公是好欺負的,下一步肯定要求主公給朝廷送糧送錢。唐皇想還都長安,可那長安早就成了一片廢墟,不說黃巢亂軍的糟蹋,就連那幾次大戰,哪一次都足以將城池夷爲平地。所以,田令孜如此安排八成也是在爲了以後籌謀,想讓主公給他低頭,如此纔有了訛詐我淮南道的藉口和理由。”袁襲和嚴明對視一眼之後起身道。

他這句話倒是讓薛洋恍然,隨即點頭笑道:“看樣子是我輕率了,不知軍師可有良策?”

“主公可以學學高相公。”袁襲眨了眨眼笑道:“昔日朝廷讓高相公率部入關中,結果高相公直接將傳令御史給攆了出去。不如主公也將這傳召的郎官從淮南道趕出去如何?”

“攆出去?這倒是個好主意。”陸翊在旁邊尚未說話,反倒是嚴明開口點了點頭,道:“雖然有些跋扈,不過主公如今身居淮南觀察使的高位,難道不應該跋扈一點嗎?臣覺得讓十三司和軍隊在沿途設卡,攔截朝廷派往其他地域的傳令郞官,讓他們把主公和我淮南軍的態度帶回去,告訴田令孜,辱我家主公,便是辱我淮南百萬軍民。”

“傳令御史現如今可有抵達廬州?”薛洋被對方這種近乎於賭氣的做法給說的有些好笑,不過摸了摸嘴巴之後反倒是看着向傑問道。

“十三司的速度比起那些郎官要快得多,他們現如今應該是剛剛進入我淮南道境內,有些應該還在路上,畢竟還未出年節,大家都在過節,而且那些郎官都沒什麼俸祿,田令孜都指望他們在各地傳召的時候順便搜刮一點補貼所需,所以啓程走的速度很慢。”向傑看了他一眼之後道:“如果主公要攔截的話,此事簡單,也不用大軍出面,我十三司出頭即可,將這些人扣押起來便是。”

“也好,你們十三司就去辦吧,既然這田令孜覺得生活需要點刺激,那就給他來點刺激。”薛洋說了句奇奇怪怪的話之後道:“讓阿六在行宮那邊鬧出點動靜,最好嚇一嚇這個田令孜。”

“不過主公,玩笑歸玩笑,唐皇此舉無疑會加大勤王軍在今年的攻勢,帶來更多的官軍加入剿匪行列,而且也有可能促使更多的黃巢亂軍的官兵投誠,這一點倒是毋庸置疑。”袁襲見到薛洋居然讓向傑去吩咐阿六準備去行宮那邊鬧出點動靜,忍不住也是一笑,他明白這其中的意義,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之後道:“說不得那些原本和我們打着同樣主意的藩鎮諸侯,也會坐不住,提前出兵,從而將黃巢直接拖入最後的決戰。”

“最後的決戰?軍師的意思是,王鐸等人一旦得到外援,有可能趁着黃巢新退入中原,立足未穩,無法從民間取得足夠的給養兵源之際,率軍出關和他決一死戰?”陸翊聽到袁襲的話之後有些詫異道:“那個王鐸之前的部署一看就是屬於那種穩中求變的法子,雖然依照這個辦法,他確實能夠統御手中那些心思不一的各藩鎮大軍。但是如果貿然投入進攻,只怕未必能夠如願吧?就算他有這個心思,那些首當其衝的藩鎮節度使也未必會聽他的。”

陸翊這種幾乎是隨時隨地都能夠有如此快捷的反應也是讓薛洋暗自點了點頭,至少有他和袁襲在,自己能夠少花很多功夫在這上面。所以他當即接過話茬道:“所以這田令孜和唐皇纔會出這樣的詔令,凡是願意出兵的諸侯,自然都是衝着還都之後的賞賜和冊封去的,這些人不缺兵馬和地盤,唯獨缺少朝廷和唐皇頒佈的冊封。那麼出兵攻打黃巢的時候雖然小心思肯定控制不了,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卻一定能夠將人心都凝聚起來,黃巢如果不能夠在中原之地確定以戰養戰的策略,那麼就必然不是官軍的對手。而一旦中原待不住,那他就無處可去了,最終必然會被各路諸侯徹底圍攏在中原,徹底絞殺乾淨。”薛洋依稀記得黃巢歷史上是死在山東萊蕪的虎狼谷,而且還是被徐州節度使時溥率軍所殺,倒也和中原離得不遠。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在有了自己這位後世來客之後,唐末的歷史正在伴隨着自己的一次次的撲騰而越來越偏離原本的歷史軌跡,只怕黃巢在今年或者說自己如今的態度將決定着黃巢最後的生死。

在歷史上剿滅黃巢的時候淮南道因爲大部在高駢的掌控之中,所以從頭到尾都沒多少人出兵,前期高駢壓制,後期高駢被畢師鐸殺死之後,整個淮南道陷入各自征戰之中,黃巢真正被打敗除了朱溫的叛變,更多的還是李克用率領的沙陀騎兵的衝擊,再加上後期不論是黃巢本人還是手下將領腐化墮落的速度太快,農民軍起義最終卻走到自己的對立面。

“讓沈勇儘快在中原各地鋪下暗線,將十三司分部建立起來,和吳明連成一體,從現在起,中原那邊的一舉一動要儘快送到揚州來,不能依靠阿六的西川分部轉送了。”薛洋點了點頭看着向傑道:“我軍能夠一路披荊斬棘從小到大走到如今這個地步,除了將士用命,諸位努力之外,最重要一點在於我們的情報佈置永遠比我們的對手要做的全面。所以十三司在這一點上功不可沒,告訴在外行走的暗線兄弟們,諜報之戰,不在於高層運籌帷幄有多精妙,而在於他們在前線,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帶回來的消息準確與否。”

薛洋的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一陣凝然,而身爲十三司掌控者的向傑更是感觸莫名,將這幾句話記下來之後,立即給各地分部統領送去緊急命令,除了攔截朝廷的傳令郎官之外,更是從其他各地抽調了大量人手集中到申州,跟隨沈勇快速進入蔡州和汴州等地。可以說除了此時陳武手中爲南進方略準備的人手之外,十三司幾乎是將其他方向上的人手抽調了一半以上進入中原。由此可以看出向傑在對中原上的重視。而在實際上,不論是薛洋還是袁襲和陸翊,此時盯着的都是中原黃巢和王鐸等人的決戰。

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十三司下令攔截朝廷的傳令郞官的時候,一份經過唐皇蓋了玉璽,專門針對淮南道和薛洋本人的詔書也在中和三年正月十七這一日從西川行宮發出,伴隨着傳令御史一路東進,朝着揚州而來。

這份詔書的內容除了唐皇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甚至傳令御史都和往常不一樣,就連田令孜都沒有想到的是,在此時,原本從來都是對他深信不疑的皇帝有一天會算計到他頭上。

不過對於田令孜而言,此時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在西川這兩年,因爲吃住都靠着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支持,所以他幾乎沒過多考慮朝廷稅賦的問題,來自東南各道的歲入除了供給前線大軍之外,基本上都被他用來擴充神策軍了。而等到他和唐皇一樣在考慮返回長安的時候,才猛然察覺,回到長安之後只怕朝廷根本就沒有錢糧去運轉,而且還要面對被打的千瘡百孔的關中和中原等地要收拾。雖然以田令孜的爲人,也沒想過要救濟什麼百姓蒼生,但是他手下這愈發龐大,數量已經達到數萬人之衆的神策軍卻需要耗費天量的錢糧去供養。更何況,朝廷搬遷回長安,總需要一些錢財來裝點門面,可如今依照長安等地的現狀,只怕就算是強行搜刮,也無法搜到什麼民脂民膏。

所以當務之急,田令孜幾乎是不假思索的想起了自己從高駢手中搶過來的那個鹽鐵轉運使的頭銜,而隨之而來的卻讓他皺起了眉頭,目光也放到了河中解縣的那幾個鹽池上面。作爲唐末時期幾乎最大的產鹽基地,如果能夠掌控解縣,那麼就能掌控源源不斷的錢財,那麼自己的神策軍就不僅能夠掌控朝堂,而且還能夠適時的以兵馬來逐一剿滅各地新近崛起的各藩鎮大軍。

只不過田令孜雖然想到了這裡,卻緊握着雙手半晌之後才放開,河中那是王重榮的老巢,河中節度使手下的兵馬如今是勤王大軍的中堅,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依靠的兵馬,不到萬不得已,這裡只怕就連他也動不得。

“既然如此,那就從邊角之地開始吧。”田令孜冷冷一笑,隨即招來旁邊的親衛吩咐了幾句之後就匆匆而去。

來自西川的這道匆匆而至的命令幾乎和唐皇送出去的那份昭令一樣,在開始的並沒有出現半分漣漪,但是針對的卻是同一個地方——揚州。只不過此時的揚州卻並沒有半點反應,甚至就連十三司在西川分部的阿六也並不清楚這兩件事針對的是揚州。甚至他自己還在準備如何在西川嚇一嚇這個田令孜。

只不過阿六這幾年雖然在西川如魚得水,甚至就連西川行宮他也是出入如履平地,但是想了半晌也只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個,統領,這個火燒行宮是不是?是不是鬧得太大了?”阿六的辦法剛說出來就被身邊的衆人一致搖頭反對,都覺得這個太膽大包天了。

“你們啊,這行宮被燒有什麼大不了的?”阿六反倒是不覺得有什麼,倒是振振有詞道:“這唐皇不是這些時日都在打算搬遷回長安的事情嗎?這西川行宮看起來也沒什麼用,所以燒了也就燒了。”

“燒了也就燒了?”這一下所有人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只好看着眼前這位統領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來形容了。

第三十章 鯨吞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三十八章 根基第四百二十九章 聯手(上)第八百九十三章 燕北狼煙(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長安之變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鋒相對第三百九十八章 再次被俘第七百零七章 萬源之戰(中)第四百八十七章 縱敵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是非功過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七十三章 雷澤水戰(下)第九百零四章 檀州大捷第五百五十五章 道士算命(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各方雲動第九百一十三章 互相試探第九百七十八章 正面對決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六百二十四章 鄧州分兵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九百八十章 偷襲長安(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湞陽大戰(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內外影響第六百四十一章 步騎對決第八百一十八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逆流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一百零一章 蘄黃異變第四十八章 水軍出擊(四)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內亂紛起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從一而終第一百一十八章 壽州落幕第七百八十五章 誤導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九百一十三章 騎戰無雙第二百五十一章 攻略蘇州(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海戰術第六百零五章 兵壓長安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九百零七章 決戰盧龍第五十九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兵對抗第三百一十四章 改元后事第九百二十六章 向死而生(上)第四百一十七章 湞陽大戰(上)第八百九十八章 吃不下,吐不出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八章 虎口脫險第三百八十八章 接踵而至第六百零七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九百七十二章 同樣的戰術第五百四十九章 暴力破城第五百四十九章 臨陣投誠第五百二十六章 江州之戰(下)第九百一十一章 角力長安(上)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圍南皮第九百一十六章 齊州城坡第一百六十一章 毋爲鳳尾第一百六十一章 毋爲鳳尾第二百三十一章 金陵歷風雨(四)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四百六十章 捆綁煽動(上)第八百六十九章 欲蓋彌彰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陵風雲(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二百六十章 德清道口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脣亡齒寒第二十四章 夜戰無雙(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一百二十章 朱溫投唐第一百八十四章 潰敗第三百零九章 那你把我一起娶了?第五百二十三章 有女南兮第一百八十八章 火燒新泰第七百六十四章 掣肘重重第九百七十一章 李存勖的想法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第七百一十六章 動盪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六十八章 佛宗故事(下)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六百八十二章 孤城難守(上)第六百三十五章 入局第二百六十二章 卞山突擊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爭奪韶州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前方打仗(上)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成王世子(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蘇州定計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
第三十章 鯨吞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三十八章 根基第四百二十九章 聯手(上)第八百九十三章 燕北狼煙(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長安之變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鋒相對第三百九十八章 再次被俘第七百零七章 萬源之戰(中)第四百八十七章 縱敵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是非功過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七十三章 雷澤水戰(下)第九百零四章 檀州大捷第五百五十五章 道士算命(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各方雲動第九百一十三章 互相試探第九百七十八章 正面對決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六百二十四章 鄧州分兵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九百八十章 偷襲長安(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湞陽大戰(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內外影響第六百四十一章 步騎對決第八百一十八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逆流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一百零一章 蘄黃異變第四十八章 水軍出擊(四)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內亂紛起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從一而終第一百一十八章 壽州落幕第七百八十五章 誤導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九百一十三章 騎戰無雙第二百五十一章 攻略蘇州(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海戰術第六百零五章 兵壓長安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九百零七章 決戰盧龍第五十九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兵對抗第三百一十四章 改元后事第九百二十六章 向死而生(上)第四百一十七章 湞陽大戰(上)第八百九十八章 吃不下,吐不出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八章 虎口脫險第三百八十八章 接踵而至第六百零七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九百七十二章 同樣的戰術第五百四十九章 暴力破城第五百四十九章 臨陣投誠第五百二十六章 江州之戰(下)第九百一十一章 角力長安(上)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圍南皮第九百一十六章 齊州城坡第一百六十一章 毋爲鳳尾第一百六十一章 毋爲鳳尾第二百三十一章 金陵歷風雨(四)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四百六十章 捆綁煽動(上)第八百六十九章 欲蓋彌彰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陵風雲(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二百六十章 德清道口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脣亡齒寒第二十四章 夜戰無雙(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一百二十章 朱溫投唐第一百八十四章 潰敗第三百零九章 那你把我一起娶了?第五百二十三章 有女南兮第一百八十八章 火燒新泰第七百六十四章 掣肘重重第九百七十一章 李存勖的想法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第七百一十六章 動盪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六十八章 佛宗故事(下)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六百八十二章 孤城難守(上)第六百三十五章 入局第二百六十二章 卞山突擊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爭奪韶州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前方打仗(上)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成王世子(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蘇州定計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