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陳州之戰

“主公,朱全忠準備近期南下陳州,孟楷在項城被趙犨之子趙明誠擊殺,黃巢已經和秦宗權合兵一處,率大齊軍主力移兵陳州。”項城之戰的結果等於是將此時中原地區大部分勢力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了陳州。伴隨着黃巢大軍開始從蔡州轉移到陳州境內,朱全忠也終於正式表態,將在近期率軍南下,和黃巢決戰於陳州。當這些消息傳到揚州的時候,不僅僅是袁襲和陸翊兩人面色冷峻,就連在一旁的嚴明等人也各個都將目光轉移到薛洋身上。

“唐皇已經冊封朱全忠爲宣武節度使,駐節汴州,此時他南下只怕是未必就是爲了剿滅黃巢。”向傑在旁邊,見到大家都在沉默,開口道:“據沈勇所言,汴州等地遍地匪亂,兵匪橫行,百姓食不果腹,民生凋敝,而且周邊無險可守,爲了生存他必須要另尋他法。”

“陳州。”袁襲點頭道:“陳州附近州郡是中原南部邊界,中原大亂的時候大部分百姓南下之後基本上都滯留在這些地方,如果朱全忠也能佔據一片州郡,對於他恢復實力來說更有好處。”

“是啊,如果他南下了,只怕其他人也都會來,那麼和黃巢決戰的地點也就會從原本我們預計的汴梁之地轉移到陳州附近,這對於我淮南道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薛洋點點頭,有些嘆息道:“到底是人算不如天算,讓第四衛準備吧,我們近期北上吧,至少在家門口作戰,遠比我們進入汴梁之地要方便。”

薛洋的話讓大家一陣點頭,淮南軍的整體方向是南進,但是在黃巢亂軍尚未平定之前,南進方略卻始終無法展開。不過如今的局勢發展雖然出乎衆人的意料,但是好在淮南軍自己已經做好了出征的準備。

“主公的意思是打算率領第四衛從東線楚州出發,沿着大運河進入宋州附近嗎?”袁襲搖頭道:“東線出兵只怕會惹得時溥不快吧?”

“不是宋州,而是亳州。”薛洋微微一笑,眼睛也一下子定在了亳州上面。他依稀記得,歷史上朱全忠南下就是在亳州落腳的,現在自己可以提前一步屯兵在亳州附近,將他往北驅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時溥率軍沿着運河防禦之後,亳州實際上的位置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佔據亳州,才能夠取代徐州和楊行愍的潁州連成一體,將黃巢勢力沿着申州、光州壽州和亳州往北驅趕,逼迫他們進入中原,按照薛洋的原定計劃,驅趕到汴州附近的中原腹地去,而不是靠近淮南道。如果真的將大決戰的地點放在陳州附近,那麼整個淮南道勢必會遭受到池魚之殃,自己爲了防備黃巢,肯定要將淮南軍主力全部調集上去,如此一來自己的實力等於就提前暴露了。

袁襲在薛洋點出亳州的位置之後就明白過來,所以跟着點頭。淮南軍最高統帥在這時候將目光定在了亳州方向,而此時已經決定南下的朱全忠卻沒有想過,自己未來的兵員地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落入了別人的羅網之中。事實上此時的朱全忠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在中和三年五月底,孟楷被殺之後整個陳州局勢風雲變化之後,他只是匆匆決定南下,幾乎所有的構想都是在路上和謝瞳等人商議的。此時朱全忠身邊只有謝瞳一人,敬祥和李振等人都未曾出現,不過對於大的戰略方向,朱全忠本人也很有見識,再加上謝瞳雖然精熟於政務,但是對於軍務也很熟稔,所以對於南下剿滅黃巢,朱全忠有着自己清醒的認識,也有自己的考量。

“明公這是打算以戰養戰了?那該如何處理和河中王重榮的關係?”因爲朱全忠是通過王重榮向朝廷投誠的,其本身和王重榮關係還很好,二人之間沒有競爭的關係,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協同作戰過。特別是在朱全忠被冊封爲宣武節度使之後,王重榮更加對這位來自黃巢陣營的投誠者另眼相看,臨出發之前還贈送了他不少糧草兵器。

“先去宋州落腳再說吧,王重榮雖然和本將關係莫逆,然則這都是有利則聚,無利則散。我軍一旦距離河中過遠,對於他而言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而且如今黃巢已經到了中原,河中等地恢復了平靜,往後誰指望誰還真說不好。”朱全忠搖了搖頭道:“我們現在宋州落腳,然後派人進入陳州查清楚黃巢的動靜再說,聽說那個陳州刺史的兒子挺厲害的,居然連孟楷都能殺了。”朱全忠再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有着一絲奇異的神情一閃而逝,似乎是想起了以前在和孟楷共事的那段歲月。不過此時朱全忠選擇移兵宋州確實是一個經過考慮的辦法,宋州在汴州東南,而且兩地有運河連接,宋州境內交通發達,和陳州也毗鄰,一旦有事,朱全忠手下的宣武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進入陳州境內作戰。而一旦陷入不利的境地,宋州的地形也足以朱全忠迅速脫離和黃巢的接觸。

此時的朱全忠尚且不清楚的是,陳州境內早已經是戰火紛飛,黃巢軍主力從蔡州進入陳州之後依靠着龐大的兵力,尚讓幾乎是短時間內就將被趙明誠收服的南部地區全部拿下,趙明誠雖然斬殺了孟楷,但是在和尚讓交手之後卻迅速被對方的人海戰術擊敗,手中的兵馬在這種龐大的消耗之中逐漸減少,逼得他不得不朝着陳州治所退去,和父親趙犨等人合兵一處。

不過雖然趙明誠此舉讓陳州治所的兵馬開始凝聚聚集,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兩萬多人,而且他父親還在一刻不停的徵發本地青壯服役,希望在最終大戰來臨之前儘可能多的增加兵力。趙犨在陳州是早有準備,陳州聚集了大量的糧草兵器,陳州軍的訓練水平在和黃巢的大齊軍開戰之初甚至打出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戰績。但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在對方的人海戰面前,自己的本部雖然精銳,但是精兵死一個就少一個,短期內補充不上,根本就不是此時能夠執行的政策。所以趙犨這些時日已經改變了策略,雖然和大齊軍不一樣,抓到的都能補充進入軍隊,但是好歹還算是極大的補充原本快要到枯竭的軍隊。

“父親,陳州已經被黃巢圍困數重,爲今之計我等該如何行事?”趙明誠見到自己的父親之後問道。

“我兒放心,我已經命人在陳州城外進行了數重佈置,就算是亂軍想要衝擊城垣也需要過了他們才行。”趙犨深吸一口氣之後道:“我們只需要堅守城池,堅持下去,那麼周邊的極大軍鎮遲早都回來救援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牢牢地將亂軍吸引在陳州,不要讓其四處流竄。”不管趙犨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但是他此時說出的這番話還是極大地振奮了陳州城內的人心。所以在面對黃巢亂軍不斷從四面八方攻擊的時候,各部將士都是沉着應對,逼得黃巢大軍囤積在陳州城外十幾天都沒辦法前進一步。

這十幾天的時間裡,陳州變成了徹底的人間地獄,除了治所之地戰火瀰漫,每天黃巢的大齊軍都會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一點一點將趙犨在城外佈置的溝塹填平,將裡面的陳州軍將士一點一點絞殺之外。黃巢還派出無數兵馬南北出擊開始蒐羅糧食人手補充自己的消耗,整個陳州在五月底到六月初的這十幾天時間裡,被徹底的掘地三尺,無數百姓被屠殺,大量的青壯年被黃巢軍抓了過去之後變成了攻打陳州的軍隊。此時的黃巢還沒有歷史記載的那樣喪心病狂,以人肉爲軍糧。但是陳州原本是一個富庶的州郡,卻因此變得滿目瘡痍,十室九空,圍繞着陳州城雙方在此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旋渦,你來我往,消耗了無數的生命。

而困守城內的趙犨除了一面安撫城中百姓之外,還不斷命令各部率軍出擊,在城外依託溝塹和大齊軍一點一點拼殺,將戰事拼命往後拖延,甚至爲了鼓舞士氣,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輪番上陣,率部堅守城外。

而在外面輪番進攻卻進展不大的黃巢盛怒之下差點親自上戰場率部征戰,在尚讓等人苦勸之下雖然做罷,但是卻命令在陳州城北大營之中設立宮室,宣告大齊軍定都陳州,同時和秦宗權商議之後決定再次加大力度往周邊發展,劫掠周邊州郡,以此支持大齊軍在陳州的戰事。

在陳州問題上秦宗權和黃巢的目的是一樣的,蔡州之地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拿下陳州,然後以陳蔡爲根基,攻佔周邊的鄧州、潁州、宋州、滑州等地。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昔日的鄰居趙犨居然如此倔強,孤城堅守近一個月之後每天城內的守軍依舊是生龍活虎。無奈之下的他只好同意黃巢的意見,派出大軍開始往周邊挺近,以戰養戰,由此陳州之戰也開始蔓延到陳州之外。

而此時在宋州已經紮營十天之久的朱全忠也得到了一個比較清洗的瞭解,陳州境內的戰火開始往外蔓延的時候,他也已經準備妥當,和謝瞳商議之後,決定讓心腹率軍在宋州和陳州交界處設防,先打退前來宋州劫掠的大齊軍之後再視情況往南推進。

無獨有偶,在朱全忠做出決定的時候來自南線潁州的李神福也幾乎做出了同樣的決策。只不過和朱全忠需要思考不同,李神福在臨走之前就得到過戴友歸的指點,所以他將大軍全部囤積在沈丘附近之後,在遇到大齊軍南下之後毫不猶豫直接率軍痛擊,兩萬廬州軍出擊之後三日內連續掃蕩了三股大齊軍,將試圖進入潁州的大齊軍主力全部擊潰。

李神福在沈丘取得極大的勝利,而此時戴友歸和劉威卻在商議如何趁此機會將潁州拿下的事情。在戴友歸看來,此時此刻的潁州與其說還是一個獨立的州郡,還不如說是淮南道尤其是他廬州軍的一個附庸。在薛洋如今需要自己出兵在潁州牽制大齊軍的時候還不如就地將潁州抓到手中。反正潁州不屬於淮南道州郡,就算是廬州軍真的動手,想來揚州也不會因此而斤斤計較的。

“啓稟軍師、都統,主公緊急召見。”對於戴友歸的這種想法劉威並不贊同,在他看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研究如何打敗黃巢,在劉威的認知中,薛洋是不會放任黃巢的大齊軍在淮南道附近肆虐的。而他是知道淮南軍到底有多大實力的,在申州那邊就足有五萬多大軍枕戈待旦,隨時可以出兵攻入蔡州,斷黃巢後路,而一旦有兵馬從東路而來的話,那麼自己的廬州軍只需要牽制住黃巢的部分精力,就足以營造出一場大決戰。而目前的陳州不就是已經在製造大決戰的態勢嗎?此時廬州軍在潁州搞小動作,就算是薛洋爲了大局不願計較,也會讓剛剛好轉的兩軍關係隨之低迷。不過他還沒說完,親衛就傳來了楊行愍的命令,兩人匆匆回到楊行愍的府邸。

“軍師,這是揚州發過來的通報,說本月中旬,淮南節度使、天下兵馬副都統薛洋將親自領軍北上,和逆賊會獵於陳州,着令周邊各州郡官軍悉數聽候調遣,不得有誤。”楊行愍將這份來自揚州的通報遞給戴友歸,幾乎是一字一頓的說出了其中的內容。

“主公,看樣子這位薛郎君是忍不住了,依末將之見,我軍應該全軍齊備,和薛郎君一起協同作戰,到時候剿滅了叛賊,我平叛大軍的功勞簿上一定要有主公和我廬州軍的名字。”劉威幾乎是不假思索的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意見。

“軍師也以爲薛郎君這一次是打算動真格的了嗎?”楊行愍知道劉威的心思,所以轉頭看着戴友歸問道。

“從這份通報來看,薛郎君應該是已經做好了準備,主公,如都統所言,我軍確實應該做好準備,同時讓神福率軍從沈丘東來,在潁州治所附近駐紮,等待我大軍主力匯合之後和薛郎君再行商議如何進軍。”戴友歸的話讓劉威眉頭一皺,但是看着楊行愍的臉色之後暗自搖了搖頭。

第三百二十八章 連橫第九百四十章 人馬辟易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一百一十章 一戰定蘄黃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二百四十四章 江州水戰(上)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九百九十章 被拋棄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二百三十七章 金陵歷風雨(十)第六百二十五章 說降李環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二百八十五章 旗兵作戰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涪州之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第三百六十八章 圍三闕一(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金陵歷風雨(六)第七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進西川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五百九十章 金陵的反應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謀算比拼第四百三十六章 內外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其不意第三十八章 根基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開花彈第四百一十二章 裡應外合(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一百零七章 兩地大戰第八百七十二章 真相第八百七十三章 震動第七百五十八章 符離之戰(下)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八百六十四章 增援燕北(上)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三百四十三章 劉威的盤算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上南下第六百九十二章 關門(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楊若蘭的抉擇第三百零五章 王霸的道路不需要盟友第五百二十七章 正面交鋒(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封賞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追蹤楊行愍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隨機應變第九百零六章 盧龍軍亂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心(上)第八百八十九章 盧家傳訊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袁家的想法第二百四十一章 會師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自帝都的交易(下)第九百一十二章 角力長安(下)第七百四十五章 標準第二百一十九章 挖坑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八百八十八章 齊軍譁變(下)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攻城大戰第一千零八十章 伏擊(下)第八百四十三章 敗退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禮制改革第七百五十二章 迷陣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聚攏第四百六十二章 突襲臨武(上)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洞獠蠻族參戰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八百五十四章 決堤洪水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號立制(上)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二百五十章 攻略蘇州(上)第九百六十五章 偷襲眉縣(中)第三百四十八章 打頭陣第二百零四章 宋城之變(中)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戰序幕第七百一十章 金帛換和平(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二十二章 破局第二百九十七章 逃逸第九百二十二章 偷襲南皮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慘勝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四百八十三章 漸生嫌隙第六百二十六章 魯陽關對峙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
第三百二十八章 連橫第九百四十章 人馬辟易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一百一十章 一戰定蘄黃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二百四十四章 江州水戰(上)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九百九十章 被拋棄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二百三十七章 金陵歷風雨(十)第六百二十五章 說降李環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二百八十五章 旗兵作戰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涪州之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第三百六十八章 圍三闕一(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金陵歷風雨(六)第七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進西川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五百九十章 金陵的反應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謀算比拼第四百三十六章 內外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其不意第三十八章 根基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開花彈第四百一十二章 裡應外合(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一百零七章 兩地大戰第八百七十二章 真相第八百七十三章 震動第七百五十八章 符離之戰(下)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八百六十四章 增援燕北(上)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三百四十三章 劉威的盤算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上南下第六百九十二章 關門(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楊若蘭的抉擇第三百零五章 王霸的道路不需要盟友第五百二十七章 正面交鋒(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封賞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追蹤楊行愍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隨機應變第九百零六章 盧龍軍亂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心(上)第八百八十九章 盧家傳訊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袁家的想法第二百四十一章 會師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自帝都的交易(下)第九百一十二章 角力長安(下)第七百四十五章 標準第二百一十九章 挖坑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八百八十八章 齊軍譁變(下)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攻城大戰第一千零八十章 伏擊(下)第八百四十三章 敗退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禮制改革第七百五十二章 迷陣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聚攏第四百六十二章 突襲臨武(上)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洞獠蠻族參戰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八百五十四章 決堤洪水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號立制(上)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二百五十章 攻略蘇州(上)第九百六十五章 偷襲眉縣(中)第三百四十八章 打頭陣第二百零四章 宋城之變(中)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戰序幕第七百一十章 金帛換和平(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二十二章 破局第二百九十七章 逃逸第九百二十二章 偷襲南皮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慘勝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四百八十三章 漸生嫌隙第六百二十六章 魯陽關對峙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