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城破人亡

“郎君,宋城內尚有楊希古數萬大軍堅守,依仗城池之地利,我兩軍缺乏攻城器械,只怕短時間內難以攻克,郎君爲何突然放棄合兵攻城之法,將淮南軍主力移兵虞城?下官不解,還請郎君解惑。”楊行慜被薛洋盯得臉色沒來由的一白,但是還是硬着頭皮起身問道。

“化源兄當真不知?”薛洋微微一笑,轉而看着他身邊的戴友歸笑道:“戴軍師也算不出嗎?”

“還請郎君詳說此事,某才疏學淺,確實不知。”戴友歸皺了皺眉,似乎不願意在此時開口,甚至還看了一眼楊行慜,但是在薛洋單獨問他的時候,衆人的目光隨即都轉到了他身上,只得無奈拱手。

“戴軍師可不誠實,我家主公到底爲何,你當知曉纔是。”袁襲在旁邊笑道:“移兵虞城非爲其他,而是斷掉尚讓大軍南下解救楊希古之根本,如此一來宋城和單父乃至於兗州方向的聯絡纔會隨時可被我軍切斷,諸位纔可放心攻城。”

“如今李克用敗北,不知能夠安然返回幷州,若等到他整頓兵馬前來,遷延日久,單父之禍還不知要肆虐到何時,中原之亂已經讓百姓受苦久矣,我等身負唐皇之命,百姓之望,自當爲大唐天下盡心盡力。”薛洋這番話說的慷慨激昂,只不過戴友歸卻冷笑道:“郎君憂國憂民,只是這種以鄰爲壑的做法是不是有失公允?郎君如今身爲兵馬副都統,我等可都是您的下屬,如此做派難道能夠服衆嗎?”

“戴軍師何意?你這是在質疑我家主公嗎?去虞城到底爲何別人不知道,你當真不知道?”袁襲在旁邊同樣冷笑道:“若是你廬州軍覺得不願意剿滅叛賊,大可退出便是。”

“袁襲,你敢辱我廬州軍?別忘了你也是廬州人!”戴友歸氣的鬍子一抖一抖的,當即呵斥道。

“我是大唐人,自當爲大唐天下盡心盡力,不似你,爲了區區私利就敢置大局於不顧,你也配和我說你是廬州人?”袁襲毫不遲疑的反脣相譏道:“你自己問問在做諸位,有哪一個和你一樣,明知我軍突進虞城是爲了北上防禦亂軍從徐州南下,還在這裡揣着明白裝糊塗,我倒想問問你是何居心?”

袁襲一番毫不留情的話說的戴友歸是面紅耳赤,一時之間難以下臺,而旁邊的楊行慜更是一張老臉憋得通紅,只不過袁襲說他們倆卻比任何人都要合適,都是廬州同鄉,戴友歸和楊行慜的心思瞞得住別人,可瞞不住袁襲。

“好了,化源兄,你當真不願意率部和朱相公一起攻打宋城?”薛洋見到火候也燒的差不多了,制止了袁襲的話之後轉而看着楊行慜道:“如果你不願意,我也不強求,此間事了你可率軍離去,我不會阻攔。”

“薛相公,此舉不可!如今局勢危急,正是需要我等攜手並進之時,廬州軍若是撤出,宋城只怕我宣武軍也難以啃的下來。”朱全忠本來是坐在一旁看戲的,對於淮南軍內部爭鬥他是樂得看看熱鬧,但是此時聽到薛洋一句話直接將楊行慜逼到了牆角,頓時覺得這個熱鬧看的有些過頭了,急忙起身道:“化源兄,薛相公志在大局,淮南軍進入虞城是別有良圖,其實你我可以看穿?我等身爲下屬,只需要盡心盡力辦差,拿下宋城即可,你怎麼還能質問上官呢?”

朱全忠的這一番話讓袁襲和李振一瞬間對他的警覺升到了最高,而薛洋也是頗爲感興趣的看了一眼對方,似笑非笑道:“還是朱相公知我,薛洋在此謝過了。”

“既然薛郎君進軍虞城事關大局,我楊行慜豈是貪生怕死之輩?宋城之戰我定當竭盡全力便是。”楊行慜朝着薛洋抱了抱拳,然後漠然坐下。只是這一瞬間他的神情卻準確的被朱全忠捕捉到了,當即是若有所思。

話說到這裡,這場會面也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薛洋以自己進軍虞城爲由親手爲朱全忠拉到了一個盟友,而且身在局中的楊行慜和戴友歸就算明知自己被人算計,也無法跳出這個旋渦,只能按照對方一手導演出來的戲碼繼續走下去。

而隨後當薛洋和騎兵都在第二天啓程離開宋城前往虞城的時候,在城外停兵數日的宣武軍重新開始攻城,不管如何,對於朱全忠而言,宋城都是必須拿下的,而且他不僅僅要拿下宋城,還要搶在薛洋之前抵達單父地區,那裡雖然被黃巢大肆洗掠,但是畢竟袁家佈置多時,許多隱蔽所在就算是大齊軍也沒有發現,這些可是關乎到宣武軍能不能在後續生存的關鍵。和淮南軍可以源源不斷從淮南道輸送後勤補給來前線不同,宣武軍如今可是連個穩定的後方都沒有,其基本的軍需消耗還都需要依靠河陽軍接濟。葛從周在後方的行動至少要等到明年才能見到效益。

所以朱全忠幾乎沒有理會楊行慜,只要對方沒有撤軍,自己就能借勢,逼得城內的楊希古束手束腳,不敢將全部的兵力投入到一個方向,甚至不敢出城和自己野戰。而憑着這一點一點的消耗,宣武軍在中和三年十月初十這天,其先登精銳在龐師古的率領之下,攻上了城樓,被許以戴罪立功的朱珍也是身先士卒,一口氣衝破了對方的三道絞殺,以身中數創的代價擋住了韋國素的最後反擊,在城牆上站穩了腳跟。

有了第一波之後,順着魚糧大道,宣武軍幾乎是不要命的衝上了城樓,和城內的大齊軍展開近身搏殺,將戰爭逐步的從城牆往城內推進。而且宣武軍爲了對付楊希古,秘密準備了很多火油,在如今天乾物燥的時候突然潑向甕城,一堆熊熊大火,將韋國素藏在甕城內準備當做殺手鐗的無數大齊軍士兵燒成了火人。

如此殘忍的做法甚至很多宣武軍士兵自己都看不過去,但是給大齊軍帶來的震撼卻是非常大,以至於原本應該處於僵持,而且大齊軍還佔了上風的戰鬥逐漸的開始一邊倒。而且在新加入的敬翔的建議之下,無數以前就跟着朱全忠從大齊投靠過來的老兵開始在戰場之上呼應處於劣勢當中的大齊軍就地投誠,歸降朱全忠。

這一招原本朱全忠沒想到有什麼效果,但是在此時人心浮動加上大火之中無數大齊軍將士的慘呼聲的映襯,竟然在宋城收到了極大地效果,那些被擊潰的散兵遊勇開始就地投降,有些甚至還直接調轉矛頭,和宣武軍一起開始圍攻大齊軍本身。

“衛相,此時必須突圍了,我軍堅守宋城已經沒了意義,和朱全忠在此地搏殺,不僅僅損兵折將,還會妨礙了左相那邊的部署。”韋國素和劉塘一身戎轉都在勸說楊希古跟着他們突圍而去。畢竟宣武軍就算是加上河陽軍兵力也相當有限,而城南的廬州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卻始終都沒有盡力,只是牽制城內的兵馬調動,所以此時突圍對於大齊軍而言並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朱全忠也沒指望自己在宋城就能將這數萬大齊軍徹底剿滅,按照他的想法最好將對方驅逐出去就可以了,如此火拼對於此時兵力最少的宣武軍而言最是不利。

“你們率領精銳人手立即出城去找左相和陛下,剩餘人手讓他們退守刺史府衙,不要和宣武軍過多糾纏。”楊希古嘆息一聲,搖了搖頭道:“如今局勢危急,左相的部署也未必就完美無缺,宋城雖然可以棄守,但是卻絕對不能讓朱全忠就這麼拿下,否則我大齊軍在成武費心費力打出來的氣勢必然會被對方徹底消除,所以我決意,死守宋城,以死明志,也是要告誡我大齊衆文臣武將,至此爭奪天下之關鍵時刻,必須要有馬革裹屍的勇氣,唯有如此才能號令全軍浴血拼殺,早日實現改天換地。”

楊希古的話讓劉塘和韋國素兩人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事實上這一路從關中退走,直到如今,大齊軍從西退到東,已經沒有辦法再退了。楊希古說的沒錯,若是敗退成了習慣,那麼大齊軍就再也沒有回天之力,必然會迅速潰退,他們這些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劉塘,幫我把這個交給若蘭。”楊希古忽然從懷中掏出一個血紅色的玉鐲,臉上也一瞬間出現了一絲緬懷之色,但是隨機一閃而逝,將其遞給劉塘道:“告訴她,不要想着給我報仇,讓她好好活下去。”

楊希古見到兩人面色動搖,忍不住怒道:“還不快去,這是我的命令,你二人身爲部將必須執行,違令者斬!”

“拜別衛相!”劉塘和韋國素轟然下跪,恭恭敬敬的行了大禮,然後起身一聲怒吼,身後無數的大齊軍將士開始跟着他們魚貫而出,朝着城北直衝過去。而更多的大齊軍則在隨後聽到了來自府衙內那激昂的戰鼓聲,隆隆的戰鼓在此時似乎帶着一絲悲愴和一縷不屈的戰意,所有在浴血奮戰的大齊軍將士開始紛紛就地防守,和入城的宣武軍展開生死搏殺。

楊希古就站在府衙門口,以自己孑孓的身形給周邊無數的大齊軍將士鼓氣,很多敗退下來的士兵再見到他之後隨即有自動自發的衝了上去。宋城的這些大齊軍此時此刻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跟着他一路從關中走過來的老兵老將了,見到故主猶在,自然是血戰不止。也正是因爲如此,整個宋城內部在韋國素和劉塘走後戰鬥反而變得更加激烈,剩餘的大齊軍幾乎是寸土必爭,而且是刀刀見紅。敬翔的招降辦法即使拉出朱全忠作爲旗號,在步步緊逼之後逐漸失去了效果,這些殺紅了眼和只認楊希古的大齊軍將士對此幾乎是不屑一顧,臨死之前的反駁甚至一度讓朱全忠打算放棄和對方拼消耗。

“命令各部直奔府衙。”敬翔在朱全忠身邊代替對方直接給傳令兵下令,讓前線帶兵的各將領以府衙爲目的地,發起最後的衝擊。大齊軍如此不屈不撓已經讓他察覺到了什麼,所以與其和對方拼消耗,還不如一劍封喉直接打下府衙,破掉對方的精神支柱,如此才能瓦解城內的大齊軍戰意。

“敬初,廬州軍還未攻入城內嗎?”朱全忠沒有理會敬翔的舉動,反倒是看着旁邊的袁敬初問道。

“目前還在城樓處激戰。”袁敬初搖了搖頭,在鄭璠回汴州之後,朱全忠的情報機構就暫時交給了他掌管,所以此時的他苦笑道:“應該是保存實力吧,不想在宋城消耗自己的戰力。”

“算了算了,求人不如求己,不過以後和這個楊行慜打交道,我等都需要慎重纔是。”敬翔在旁邊搖了搖頭道:“既然他不想入城那也隨他。有本事他就一輩子躲在薛相公的羽翼之下便是,不然的話遲早有一天和他好好算算。”

“你以爲薛相公是真的容忍他?只不過是騰不出手來而已,而且楊行慜擺在淮南道和中原之間,他也少了煩惱。”謝瞳在旁邊搖了搖頭,敬翔答應輔佐朱全忠,他省了好多事情,所以對大局的掌控愈發純熟起來,聞言道:“而且薛相公的方略應該是承繼當初高相公的做法,不願意往北深入,免得被唐皇忌憚。”

“既然如此,那就和淮南軍搞好關係,他不北上我們也少了一點顧忌不是。”朱全忠聽着這三人的話之後臉色也漸漸好轉,連帶着對薛洋的印象也好了不少,笑道:“說起來薛相公雖然說話直來直往,但是真要是說起爲人處世,倒也是說到做到,和他打交道倒不至於被算計。”

敬翔在旁邊撇了撇嘴,這一幫人當中除了袁敬初之外就自己和李振交談過,而謝瞳雖然和李振相熟,但是他爲人太過於方正,不擅長這種陰謀算計人的,所以只有他知道淮南軍的大體謀劃。不過此時他倒是沒有戳穿朱全忠的意思,反倒是心頭隱隱然的有些羨慕李振。

而這幾人說話的功夫,隨着宣武軍調整部署,在後續河陽軍緊接着跟上來之後,大齊軍殘部逐步被壓縮到了府衙附近,楊希古帶着這最後的大齊軍將士圍繞着府衙展開了最後的廝殺。

“主公,我們去送送楊希古吧,只怕他是鐵了心要和宋城共存亡了。”謝瞳在旁邊打斷了敬翔的話,嘆了口氣道:“不論如何,他是個正直的忠臣,只不過看不清楚形勢而已。”

шшш ☢ttκд n ☢¢ O

“也好,就聽軍師的。”朱全忠一愣,隨即明白過來,臉上也浮現出一絲感慨,點了點頭,帶着衆人直奔宋城府衙而去。

第六百二十二章 火燒江陵第四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決戰(四)第九百章 遭遇戰(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火中取栗(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八百一十二章 縱橫捭闔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第四衛的任務第七百三十一章 出人意料(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東宮之爭第四百三十二章 建號立制(中)第三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漁翁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八百六十章 變局之關鍵第一千零六章 韓遜之死第七十五章 奪佔舒城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九百二十一章 棣州之戰第四百一十六章 兵進湞陽城第八百一十九章 偷襲第一百六十六章 如鯁在喉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掃千軍地一千零四章 邊軍之殤(中)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第六十七章 佛宗故事(上)第七百二十七章 大典玄機第二百八十一章 南北夾擊第五百二十三章 有女南兮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開山炸石第九十四章 接管揚州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遠遁第八百四十九章 出人意料(上)第四百四十章 爭辯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全軍開戰(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一百一十章 一戰定蘄黃第六百八十一章 火攻樊城第七十六章 出戰廬州(上)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八百二十八章 偷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黃巢之死第九百九十七章 順手牽羊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二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倒行逆施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五十八章 收服李青龍第四百七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八百九十九章 檀州阻擊戰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僖宗傳詔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攻城大戰第九百八十九章 包圍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戰平撫州第八百五十五章 單騎對陣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五百一十章 桂陽之戰(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一百零四章 兵威壓鎮南第三百九十一章 降服張明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七百零六章 萬源之戰(上)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逆轉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八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家國(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船過伶仃洋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戰驚天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堵截混亂第八百七十六章 山東士族的選擇(上)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天子守國門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一線生機第七百三十三章 軒然大波第九百二十二章 偷襲南皮第九百五十八章 攻城打援(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四百四十章 爭辯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落難聚首第九百二十章 雪崩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
第六百二十二章 火燒江陵第四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決戰(四)第九百章 遭遇戰(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火中取栗(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八百一十二章 縱橫捭闔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第四衛的任務第七百三十一章 出人意料(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東宮之爭第四百三十二章 建號立制(中)第三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漁翁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八百六十章 變局之關鍵第一千零六章 韓遜之死第七十五章 奪佔舒城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九百二十一章 棣州之戰第四百一十六章 兵進湞陽城第八百一十九章 偷襲第一百六十六章 如鯁在喉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掃千軍地一千零四章 邊軍之殤(中)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第六十七章 佛宗故事(上)第七百二十七章 大典玄機第二百八十一章 南北夾擊第五百二十三章 有女南兮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開山炸石第九十四章 接管揚州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遠遁第八百四十九章 出人意料(上)第四百四十章 爭辯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全軍開戰(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衆叛親離(中)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一百一十章 一戰定蘄黃第六百八十一章 火攻樊城第七十六章 出戰廬州(上)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八百二十八章 偷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黃巢之死第九百九十七章 順手牽羊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二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倒行逆施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五十八章 收服李青龍第四百七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八百九十九章 檀州阻擊戰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僖宗傳詔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攻城大戰第九百八十九章 包圍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戰平撫州第八百五十五章 單騎對陣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五百一十章 桂陽之戰(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一百零四章 兵威壓鎮南第三百九十一章 降服張明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七百零六章 萬源之戰(上)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逆轉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八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家國(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船過伶仃洋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戰驚天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堵截混亂第八百七十六章 山東士族的選擇(上)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天子守國門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一線生機第七百三十三章 軒然大波第九百二十二章 偷襲南皮第九百五十八章 攻城打援(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四百四十章 爭辯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落難聚首第九百二十章 雪崩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