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淮南觀察使

“主公軍師,高駢在揚州拒絕了唐皇的聖旨詔書,沒有答應出兵。”十三司的消息在中和元年的十月二十這天飛鴿傳書到了舒州,隨即向傑就急匆匆找到了袁襲。

“這個高駢還真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看清楚是他本人親自拒絕的還是呂用之搗鬼?”袁襲沉吟半晌之後和他一前一後去找薛洋,邊走邊問道。

“確實是他本人親口說的。”向傑點頭道:“陳武混進了節度使府,聽說唐皇的使節被氣得不輕,第二天就從揚州出來了,不過是朝我舒州而來。”

“看樣子唐皇和田令孜對於高駢抗旨不遵也是早有預料,不然不會讓主公待在舒州不要離開,等他們回來。”袁襲一句話說完之後向傑有些錯愕的問道:“軍師的意思是,唐皇有可能讓主公取而代之?”

“唐皇又不是大聖人,有那麼好的心思?再說就算是唐皇是大聖人,田令孜可不是善茬。”袁襲白了一眼向傑,見到薛洋正好和陳瀟瀟從後院走出來頓時迎上前去將這份情報遞給了他。

“高駢拒絕了掛帥出征的昭命?”陳瀟瀟見到三人有事要說,朝薛洋擺了擺手自行轉到了後院,倒是薛洋自己看了半晌之後苦笑道:“只怕這一次要被田令孜給算計了,軍師,不知有何高見?”

袁襲此時卻搖頭道:“其實這要看主公如何抉擇了,二桃殺三士,雖說陰險刁鑽,但是畢竟桃子還在,倒也不算是什麼都沒有。”

袁襲的話讓薛洋點了點頭想了半晌之後道:“既然軍師已有定計,不如此次接待唐皇傳令使節的事就由軍師負責如何?”

薛洋笑吟吟的話語讓向傑忽然之間感到了一股寒意,而旁邊袁襲那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更是讓他忽然替這個唐皇使節感到悲哀。剛剛在揚州碰了個釘子,這還沒到舒州呢,又要被這兩人聯手算計了。

不管向傑是怎麼想的,朝廷使節還是從揚州一路朝着舒州而來,期間還搭乘了舒州水師的戰船,所以在十月底的時候袁襲代表薛洋在刺史府和這位明教崔世基的左御史見了面。或許是在揚州被高駢給好好地擺了一道,崔世基在舒州舉止倒是很謙遜,在接風宴上和袁襲等人談笑風生,絲毫看不出來是天明欽差傳旨的意思,倒像是一位到訪的老友。

崔世基本身也素有才學,所以席間兩人談論起目前的天下大勢說的也是頭頭是道,得益於在朝廷,關中那邊的戰報信息傳送比起舒州要便捷的多,崔世基說的很多見解連袁襲都禁不住的點頭,看着對方的目光也是一變再變。如果對方不是傳旨欽差郎官,只怕他都要想辦法將對方給留下了。

“主公,崔世基是太子太師崔安潛之子。”在隔間內向傑一句話讓薛洋恍然大悟,難怪高駢會當衆拒絕聖旨,這個崔安潛和高駢是一對死對頭,由仇人之子前來傳旨,高駢的性格要是能夠接受那就怪了。

只不過田令孜此舉無疑是不想讓高駢前往關中,那麼對方到底是何用意呢?難不成就爲了讓高駢以爲自己是他的心腹,從而挑動淮南道內鬥不成?可是如今朝廷稅負基本上都是靠東南諸道來支撐,淮南道又是其中的大頭,光是上半年舒州繳納的稅收就足有錢三十萬貫,糧十萬石。雖然嚴明在這上面做了手腳,真實上繳的沒有這麼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來自東南諸道的這些錢糧源源不斷進入西川才能夠支撐起如今大唐岌岌可危的局勢。田令孜爲人雖然狡詐但是不會不清楚此時和高駢鬧翻會有什麼後果。

薛洋在裡間思考這件事,而外面袁襲也正好開口問道:“不知左御史此次巡視淮南道,在揚州所獲如何?”

“袁丈夫說笑,想那高駢舊日也曾是陛下愛將,出鎮嶺南、西川各地皆是不辱大唐威信,而損益者頗多。此番面對黃巢亂軍,正是需要他這等名臣良將出手整肅河山之時,卻沒想到他是畏敵如虎,三番兩次不願掛帥出兵關中,爲陛下早日還都長安分憂解難,反倒是在本使面前大放厥詞,說是淮南道內部不穩,需要他坐鎮於此,爲朝廷守住一個穩定的後方,不能應命。”崔世基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將自己和高駢的見面場景一五一十道出,最後道:“本使返回行宮之後定要上報陛下,懲治他這等無君無父之輩,讓他的名聲掃地。”

“左御史息怒,來,吃酒。”袁襲舉杯點頭道:“高使君乃是爲將之人,說話偏執,請左御史不要見怪。雖說使君未能答應掛帥實屬不該,然,其所言到也非空穴來風,淮南道內部如今也是肘腋叢生,各州郡之間不僅僅是盜匪橫行,就連州郡官府也是良莠不齊。使君身爲節度使掌管一道,也是爲了朝廷大局着想,請左御史不要生氣。”

崔世基搖搖頭道:“我只是一個傳旨的御史,和高駢這等坐鎮一方的大員如何能夠相比,倒是舒州刺史薛郎君讓崔某眼前一亮,舒州本是貧弱之地,薛郎君也是年即弱冠,但是舒州如今卻已有繁華之相,此乃是能臣之所爲。不知薛郎君幾時返回府城?陛下也有一道旨意要傳於他。”

“郎君前往蒲州檢驗民政事務去了,蒲州地處舒州東部,歷來匪患不絕,我家郎君想來三兩日即可返回。”袁襲對於崔世基這等漫不經心的話直接上了心,給對方敬了一杯酒之後問道:“但不知陛下需要我家郎君做些什麼?”

“袁丈夫乃是薛郎君心腹之人,說了倒也無妨。”崔世基笑道:“恭喜薛郎君了,陛下已經下旨,着舒州刺史薛洋兼任淮南觀察使。”

“淮南觀察使?”這一瞬間不光是袁襲臉色微變,就連隔間之中薛洋和向傑兩人也是面面相覷。在東南各地觀察使基本上就等於節度使的權力了,類似於高駢這樣的節度使其實是後來升上去的。也就是說唐皇給了他一個幾乎和高駢平起平坐的頭銜,這是要做什麼?這比他和袁襲此前預想的還要大,已經不是二桃殺三士了,而是明目張膽的挑動淮南道內鬥,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到時候淮南道意屬於誰?

難道田令孜在淮南還有佈置不成?薛洋和外間的袁襲兩人一瞬間念頭轉到了這個上面,所不同的是袁襲則繼續和崔世基交流,而薛洋則當即對向傑道:“命令吳明和阿六立即徹查田令孜和淮南道各州府之間還有沒有其他聯繫?這個田令孜根本就不是讓我出任淮南觀察使,而是要挑動淮南道內戰。”

向傑臉色一凝隨即點頭,而外間崔世基則在袁襲臉色恢復正常之後繼續道:“待崔某迴轉行宮,陛下還有旨意傳來,倒是薛郎君統合淮南道各州府,必然可以爲皇上分憂,爲天下盡力。”

崔世基說的含含糊糊,但是袁襲是何等樣人,瞬間就明白對方是什麼意思了。所以這場宴會的後半場也就在兩人各自懷着各自的心思當中結束。

“主公,具體情況崔世基已經說的差不多了,襲以爲唐皇如此佈置不外乎兩種情形,其一是挑動淮南道內鬥,好讓田令孜漁翁得利。其二則是利用給主公一個高銜讓主公代替高駢出征。但此來就無法起到高駢的作用,無法統合關中各鎮兵馬,頂多只能添加了一路諸侯進去。”崔世基一走袁襲立馬過來找到薛洋,開門見山道:“所以田令孜八成是打着合二爲一的伎倆。在主公率軍出征之後安插進他自己的人,鳩佔鵲巢,以我舒州之地來和高駢爭奪淮南大權。”

“軍師之意是,高駢會被免職?”向傑想明白了,有些不可思議道:“田令孜這個宦官想的還挺長遠,給主公一個空頭銜然後調離,自己安插一人進來,再剝奪高駢的節度使大位,如此就可直接掌控淮南道了?”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薛洋搖了搖頭,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這句話,隨即笑道:“不過高駢既然已經違背唐皇聖旨一次了,這一次只怕我們選擇的餘地就不多了。軍師稍時派人通知崔世基,就說後日我在刺史府見他。”

“主公打算率軍出征?”袁襲搖頭道:“黃巢如今氣焰正盛,不是我等趁火打劫之時,此時答應不是好選擇,而且還容易讓田令孜以爲我等比較順從。”

“我只是答應,並未說何時動身啊。”薛洋一笑道:“如今淮南道內部不穩,舒州也是如履薄冰。再加上已經進入隆冬時節,我淮南兵不耐嚴寒,恐怕難以北上作戰。如讓我出征最起碼也要等到來年開春之後。”

“呵呵,主公這個主意好,先把淮南觀察使的任命狀拿下再說。”袁襲一下子明白了薛洋的意思,轉憂爲喜道:“主公高明,如此一來何時出兵我等自己說了算,而且在崔世基面前也不算駁了他的面子,一舉兩得。”

三人商議已定之後第三天也就是十一月初一薛洋和崔世基正式見面。果然崔世基拿出的聖旨之後還有淮南觀察使的任命狀、印綬和節仗。看樣子田令孜準備的還是很齊全的,淮南此前沒有設置過觀察使的職務,所以這大印還是新刻的。

薛洋接過旨意之後崔世基道:“薛郎君,陛下命你從速整軍北上勤王,剿滅黃巢亂軍,到時陛下還都長安定然再加封賞。”

“末將領命。”薛洋一笑拉着崔世基邊走邊道:“往後本將在朝中還需要左御史及令尊太子太師多多關照。請放心,本將在外駐藩定然遵從太子太師教誨。”薛洋一句話讓崔世基忍不住直點頭,擊節稱讚道:“郎君雖然年幼,但是卻有天縱之才,崔某代家父謝過。也請郎君放心,崔某回朝之後必會稟明父親,朝廷之內斷斷不會容忍有人欺壓郎君。”

衆人回到大廳分賓主之位坐下,薛洋含笑點頭道:“陛下巡幸川西,想來太子太師也是隨駕辛苦,這是本將的一份薄禮,就當是給太子太師一點旅途慰藉吧。”薛洋話音剛落,身後袁襲碰了個托盤走了出來,是一盤金珠和幾樣貴重珍寶。

崔世基臉色微動,崔家乃是大家族,對於這份金銀財寶自然是沒有多大興趣,他所看中的是薛洋的心意和剛剛他話裡話外透露出來的意思。剛纔幾句話薛洋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是打算以崔家或者說崔安潛爲主,加入崔家一系之中。這對於一個數百年來活躍在大唐政壇上的大家族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尤其是此刻薛洋掌控一州之地,境內百姓富庶,再加上拿到了淮南觀察使的頭銜。雖然這個頭銜怎麼來的他清楚,但是萬一如果對方趁勢而起的話豈不是給崔家結了一份善緣?如果失敗了自己也沒什麼干係,亂世之中一位手握兵權的大員比起中樞高官來說更加重要。所以僅僅是一剎那崔世基就喜笑顏開,對薛洋的態度瞬間就親切了許多。

“左御史,有件事想請御史面陳陛下。”薛洋和袁襲二人將崔安潛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在對方的臉色變了之後袁襲笑道:“淮南境內內部不穩,舒州周圍也是動盪不安,此時貿然讓郎君出兵只怕有些強人所難,再加上北地嚴寒,淮南兵不耐寒冷天下皆知,不知這出兵能否緩一段時日啊?”

袁襲說完薛洋也是面色一凝,肅然道:“薛洋不敢推辭陛下聖意,只是如今舒州現狀在前,加上兵士不服北地水土,貿然開到關中只怕一仗未打多生疾患,到時爲勤王大軍平白增加負擔,薛洋良心難安。但如等明年開春之後,我薛洋必親自率軍北上,和亂賊決一死戰。”

“郎君所言乃是實情,但如何決斷崔某不敢自專,自有皇上聖裁。但請郎君放心,崔某會轉告家父讓其在陛下面前周旋一二,爲郎君爭取時間。”崔世基知道薛洋這句話裡有虛有實,但是自高駢主政淮南以來,淮南兵不耐嚴寒,戰力不強幾乎所有諸侯藩鎮都知曉,這也是實情,但是這種事情他不敢答應,也沒有權力做主,但是爲了報答薛洋剛剛的那番心意,他還是將自己的父親搬了出來。

這件大事一說定,所有人都是喜笑顏開,隨後薛洋大宴賓客,給足了崔世基面子,讓其在最後臨走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注意高駢,算得上一種難得的彙報了。

不過他一走,薛洋和袁襲卻幾乎第一時間讓陸翊放下整訓第四都的事務,率領第一都以最快的速度趕赴巢縣,同時傳訊水師艦隊晝夜不斷沿着雷澤至長江段巡航,一股前所未有的凝重氣息瞬間籠罩了冬日裡的舒州和淮南道。

第四百九十章 攻其無備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雲壓城第八百四十六章 切斷戎州第七百八十五章 放空涪城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決戰(中)第四百七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章 輪臺問心第五十三章 連環計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五百零一章 勝而不勝第四百一十一章 裡應外合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兵臨漳水(上)第九百六十一章 合兵一處(下)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掃千軍第二百一十章 一襲紅衣映白雪(下)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四百六十七章 二道山阻擊戰(上)第六百零六章 天下幾多王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六百七十三章 順勢而爲第二百九十八章 追擊第四百三十三章 建號立制(下)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潰千里第九百五十一章 兵髮長安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九百九十三章 遭遇戰(下)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四百五十六章 活捉趙德樞第二十四章 夜戰無雙(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一百七十八章 乾封大戰第八百六十六章 目瞪口呆第七百四十八章 勾動中原(上)第七百六十三章 挺進雲安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巢東進第四百三十七章 扶不起來(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漸生嫌隙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都樞紐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燒行宮第八百六十四章 增援燕北(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威壓鍾傳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五十一章 敵友難測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四百七十章 內鄉大戰(下)第二百零八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九十七章 逃逸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五十二章 各方雲動第八百四十二章 全軍衝鋒第三百七十二章 渾水摸魚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兵幽州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六百零二章 趁火打劫第九十九章 收網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四百三十四章 不甘心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百八十六章 討要戰俘(下)第七百三十章 出人意料(上)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八百七十章 登陸第五十三章 連環計第一百八十五章 討要戰俘(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谷城之戰(下)第一千零五十章 因果循環第六十九章 改組第八百九十三章 燕北狼煙(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攻伐虔州(下)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四十四章 長江水賊第八百八十九章 盧家傳訊第一百七十七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七百六十五章 長安博弈第七百四十三章 定品定級第四百一十三章 下南洋(上)第七百零三章 提前一戰(下)第九十二章 晨曦瀰漫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七百七十三章 活捉李茂貞(上)第九百五十六章 夜襲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金陵歷風雨(七)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決戰(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九百七十八章 正面對決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五十四章 李孝常的心思第九百零八章 長驅三百里(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鹽鐵之爭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
第四百九十章 攻其無備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雲壓城第八百四十六章 切斷戎州第七百八十五章 放空涪城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決戰(中)第四百七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章 輪臺問心第五十三章 連環計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五百零一章 勝而不勝第四百一十一章 裡應外合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兵臨漳水(上)第九百六十一章 合兵一處(下)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掃千軍第二百一十章 一襲紅衣映白雪(下)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四百六十七章 二道山阻擊戰(上)第六百零六章 天下幾多王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六百七十三章 順勢而爲第二百九十八章 追擊第四百三十三章 建號立制(下)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潰千里第九百五十一章 兵髮長安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九百九十三章 遭遇戰(下)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四百五十六章 活捉趙德樞第二十四章 夜戰無雙(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一百七十八章 乾封大戰第八百六十六章 目瞪口呆第七百四十八章 勾動中原(上)第七百六十三章 挺進雲安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巢東進第四百三十七章 扶不起來(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漸生嫌隙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都樞紐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燒行宮第八百六十四章 增援燕北(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威壓鍾傳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五十一章 敵友難測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四百七十章 內鄉大戰(下)第二百零八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九十七章 逃逸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五十二章 各方雲動第八百四十二章 全軍衝鋒第三百七十二章 渾水摸魚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兵幽州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六百零二章 趁火打劫第九十九章 收網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四百三十四章 不甘心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百八十六章 討要戰俘(下)第七百三十章 出人意料(上)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八百七十章 登陸第五十三章 連環計第一百八十五章 討要戰俘(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谷城之戰(下)第一千零五十章 因果循環第六十九章 改組第八百九十三章 燕北狼煙(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攻伐虔州(下)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四十四章 長江水賊第八百八十九章 盧家傳訊第一百七十七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七百六十五章 長安博弈第七百四十三章 定品定級第四百一十三章 下南洋(上)第七百零三章 提前一戰(下)第九十二章 晨曦瀰漫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七百七十三章 活捉李茂貞(上)第九百五十六章 夜襲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金陵歷風雨(七)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決戰(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九百七十八章 正面對決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五十四章 李孝常的心思第九百零八章 長驅三百里(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鹽鐵之爭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