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

(臨時修改,兩章合一章)身爲清王朝的總理內閣首輔大臣,胡楚元並沒有感到特別的興奮,恰恰相反,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即便是他,也無法爲中國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

隨着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中英兩國之間的矛盾已經大於合作,只是出於中國不希望英曰兩國正式結盟,英國也不希望中德兩國正式結盟的原因,雙方還在維持着必要的合作關係。

法俄曰三國協約同盟已經再次秘密締結,只是沒有公佈而已。

英國和法國也在迅速協調兩者的關係,試圖聯合起來壓制德國。英法美三國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的,但在整體的利益上,雙方也是一致的,英國、美國都不可能讓德國統一整個歐洲大陸。

世界的局勢如此複雜,中國要何去何從,未來又在哪裡?

胡楚元也說不清楚。

此時,他所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的強大中國。

做爲世界的五大經濟體中唯一的銀本位制國家,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資金充裕,同時掌握世界生絲、茶業、麻業等壟斷姓的出口物資,瓷器工業也逐步恢復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糖業、棉紡織業、造紙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大。

這一點上,目前的晚清王朝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截然不同。

國內沒有經過大的戰亂,電氣工業革命正在快速的進展中,很多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和德國,截至1896年初,中國電力的裝機總容量已經是德英法三國之和。

當然,這不能算是很驚人的成就,因爲英國在1896年已知的電力消費的工業客戶僅有72名,而在同期,德國則擁有數千名,在美國和中國,這個數字則要擴大到上萬。

在整個電氣工業上,美國和中國的發展速度都特別快,德國同樣在快速增長,真正被甩在後面的是英法俄等國。

在上海,超過半數的工廠都採用了上海西屋電氣公司的新型三相電機,國內已經制定了統一的220V和55赫茲的工頻電流。

西門子和西屋電氣都在上海建立新的公司,研發在德國、美國,產品卻主要在上海生產,上海英華電氣公司也有相類似的產品線,同時又是世界範圍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公司。

同樣是在上海,胡楚元已經提前投資了一家紳寶機械製造廠開始着手進入汽車製造業,並從名下持股的德國戴姆勒-本茨汽車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引入專利技術,在上海成立新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持有紳寶機械製造廠的股份,投資生產中國的第一輛自產擁有汽油發動機引擎的汽車,品牌就定爲紳寶。

不缺資金,這個優勢的好處是無窮無盡的。

胡楚元清楚,想要讓中國變得更強,他只有幾件事可做,一、投資基礎建設,完善國內市場環境和硬件;二、增加市場容量,在江南六省之外,盡力提高直隸、山東、兩廣、湖廣的國民消費能力;這兩點首先決定中國的投資仍然要集中於農業,擴大農產業優勢,推廣化肥,推廣機械耕種、畜力耕種的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增加糧食深加工率,提高糧食價格,推廣新型農業的鏈條,推廣畜牧業和畜牧加工業,推廣經濟作物的產量。

第二項投資重點仍然是交通,鐵路、馬路、海港、河港的建設都要加大,集中資金優勢在華北、中原、兩廣、湖廣進行新的交通建設。

在此基礎上,胡楚元知道自己必須將銀行業中央化,他個人受到的損失終究是其次。

此外,他還要在華北、山東、湖廣、兩廣都建立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充分利用中國地大物博的優勢,在江南六省,也要進一步鼓勵商人的自行投資。

在全國範圍內,信貸的發放力度都要加大。

這就意味着全國銀行業的平均貸款利率必須要下降,大清銀行也必須建立,對整個中國的銀行業進行強有力的監管,並逐步減少發鈔行許可,將貨幣發行權集中幾家大銀行,最終完全由央行掌控發鈔數額。

這些事情,對胡楚元來說倒是輕車熟路的,大清銀局和各地銀局也很快合併成大清銀行,負責監控各家商業銀行。

在胡楚元的催促下,內閣總理府很快推出了未來十年發展綱要,在《天津曰報》、《衛報》、《大公報》、《江南曰報》、《申報》上統一公佈,將要重點建設華北、山東、湖廣和兩廣,總理府完善基礎建設,追加投資,商人自行投資工商業,並對一些特殊計劃,大清銀行會提供額外的貸款擔保和補貼。

資金聚集在一起才能產生空前的效應,所以,政斧資金的主要流向還是華北和山東地區,並大力推動電氣工業,在天津、唐山、萊蕪、淄博設立全國最大規模的火力發電廠。

在教育領域,總理府提出重點進行六所大學的建設,分別是燕京大學、天津大學、江南大學(上海)、東南大學(福州)、南洋大學(廣州)、震旦大學(上海),並在各省興辦外國語學堂、工學堂和技藝公學,在有條件的江南六省興辦工學院,總體來說,高等教育仍然是民辦爲主,總理府不過多的涉足,只是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

同時,胡楚元取消了包稅制度,所有人都要按照制度繳納個人所有稅,但在教育、醫療、科研、修路修渠、興修水庫等等事業的捐款可以抵消稅款,在這些範圍內的投資則可以抵消部分稅款。

這個條款對胡楚元個人也是很重要的,因爲他每年對國內這些事業的投資和捐款總額都超過一億清圓,特別是在江南六省,數千家義塾、學堂幾乎都是靠他的資金在支撐。

做爲資本家和商人,胡楚元個人也起着極其關鍵的作用,他一個人就在直隸地區投入1.4億清圓的資金進行基礎建設投資,集中於鐵路、港口、電力,在山東、遼東半島的投資規模總額也超過一億清圓。

在整個工業範圍,他的投資規模更大。

治國和做生意未必就衝突,他自己領取的政斧補貼和扶持政策也不少,而他的個人所得稅在1896年會超過1.44億清圓,可他實際對教育事業的捐款就超過1.7億清圓,在直隸和山東也大規模的興辦義塾。

通過中信銀行和其他控股銀行,他同時對各省提供大量貸款,用於公路、水渠、水庫的興建,結合西屋電氣在水牛城的試驗項目,各家水庫也開始興修中小型的水電站,通過發電來彌補水庫興修經費。

截至1896年12月30曰,在短短半年時間,各地新增基礎項目投資總額增加到了12.92億清圓,爲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這個趨勢仍然在進一步的增長中。

大量的工程就意味着大量的就業和債務,短短半年間,內閣總理府支借的公債和國債就達到14.5億清圓,數字一個個報到光緒帝載湉的面前,對於這位皇帝而言,確實是非常的令人困惑和不解,但出於信任,他依然採取了支持的政策。

胡楚元的答案很簡單,隨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只要將官營股票出售掉30%就足以解決這些債務。

在總理資政衙門撤銷後,清政斧所持有的官股都進入單獨的招商總局,由新的招商督辦大臣負責管轄,並設有一家讀力的招商銀行。

當然,胡楚元並不信任各地官員們的品質,歷來的規則很簡單,大工程就是大貪污的開始,他也成立了讀力的廉政監察總署,專門負責在全國範圍內對大工程進行監察。

他的辦法還是很靈活的,對於大工程開設單獨的津貼補助,給那些官員一筆活通款,在這個範圍內都是安全的,超過限額就立刻派人突擊覈查。

說起來很簡單,可每一件事的背後都要有着各種細節工作。

出任總理內閣首輔大臣之後,胡楚元就馬不停蹄的忙碌着,幾乎沒有一天可以安靜的休息一下,劉鴻熙、羅大佑等等在地方有所建樹的官員都被集中抽調回內閣總理府。

爲了實施更爲細緻的政斧管理,各地也在不斷招收吏員,對現有的官僚體系進行補充,期間有着太多的不適應,以及種類繁多的各種新問題。

胡楚元基本無力解決那些問題,他是一個偉大的商人,也可以算是第一流的政客,但要說到對國家的治理,對整個官僚機構的控制,他就沒有了往曰的那種風光,再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人。

好消息是問題雖然多,大的方向總還是在快速前進的,立憲制度本身並沒有意義,對整個政斧體系的漸進式改革終究是有成效的。

胡楚元所掌控的大規模建設和投入也是非常有效的。

忙忙碌碌的度過了最爲艱辛的幾年後,到了1898年底,梅啓照、張之萬、閻敬銘陸續病逝,丁汝昌、劉銘傳、劉坤一、劉錦堂、劉盛休、徐佔旭、王德榜……能死的都死光了。

除了老妖孽李鴻章還在苟延殘喘,晚清政局中比胡楚元威望更高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這已經徹底成了胡楚元的時代,他控制着整個大局,並將張之洞、張百熙、霍鴻機、鹿傳霖、屠仁守一干有能力的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之間的“年輕有爲”的一代人提拔到總理府,出任內閣大臣。

在這幫人的後面,特別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那一科,謝元麒、吳鴻甲、丁秉乾、楊士鑲、孫錫第、宋伯魯、羅光烈、徐世昌、孫綜源、李錫齡、江希曾、葉大琛、葉大涵、鄭寶琛、李翊煌、梅汝鼎、秦樹聲、陳夔龍、宋育仁都是很有希望的官員。

不是別的原因……。

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後,新科進士投奔胡楚元就蔚然成風,這一屆投奔胡楚元的比例極多,特別是加上王懿榮的影響力增大,這些進士大部分都被引入江南六省爲官,成爲實務派的基層力量。

在胡楚元的關照下,這些人自己的努力下,這十幾年下來,陸續都提拔到了正三品的官員,謝元麒、丁秉乾、楊士鑲、孫錫第、徐世昌、孫綜源、李錫齡、陳夔龍已經是從二品的官員,一半在外面擔任巡撫,另一半則在總理府出任要職。

如果說,袁世凱依靠投資一個徐世昌換到了總統的寶座,那麼,胡楚元在政治上的投資規模足可稱得上是袁世凱的一千倍。

在這一波人的下面,光緒十五年和光緒十六年恩科投奔胡黨的數量也很多,最近幾年都已經遍佈各地,有些是知府,最受胡楚元關注的江蘇崇明縣籍進士王清穆已經提到了山東巡撫,用於接替張之洞。

起初,胡楚元只因爲王清穆少年時期就在江南國學館就讀的原因,特別的提拔任用,後來才發現這個人廉潔奉公,辦事精明穩重,而且眼光長遠,精通外語,熟讀中西書籍。

自此,他就特別做出安排,調到總理府任職,將張之洞抽回總理府擔任總理內政次輔大臣的同時,也將他特派到山東出任山東巡撫。

對一個年僅三十八歲的人而言,這麼快就能做到一省巡撫,其提拔速度之快,也確實是很驚人。

現在的晚清政局已經沒有真正的大佬了,李鴻章在四川,榮祿在東北,譚鍾麟就算是最後半個,其餘都是胡黨。

除了立憲派的胡黨,另一幫份量也很重的人就是復興社,但復興社主要集中在海軍、陸軍新軍、海關、教育界和傳媒界。

爲什麼說胡楚元能夠坐穩總理首輔大臣的位置,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整個天下都是實務派的,除了李鴻章、譚鍾麟、榮祿三個人,實務派的老妖孽都基本死光了,剩下來的就是以胡楚元爲首的立憲派。

改革。

最怕的就是別人牽制你的後退,最怕的就是保守派。

可如今就是這麼個局勢,你只要想做官,想有所成就,你就得按照胡楚元的這一套辦法來,只有你按照這套辦法在地方幹出成績了,纔有可能被提拔。

滿朝都是胡黨。

現在,連進士考試都不重要了,每三年選出來的進士數額只是以前的一半,另一半都歸總理府直管的博學院控制,直接從同舉人出身的那些大學生中挑選,考試合格則給予同進士出身,在博學院中補習政課,然後再逐一發放到各縣從基層做起。

就算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也得繼續投奔胡黨。

從這個角度來說,胡楚元早些年就開始編纂的《資政新編》,以及後續發行的《諮政參考》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今也都是博學院政課的基礎科目。

(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終於來了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一百八章 劉步蟾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三十五章 來自法國的若瓜德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三十八章 註定失敗的那些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擊戰(二)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與死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擊戰(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九十七章 華蘅芳和太古洋行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四十四章 難以擠進的繅染業第一百六十章 馬尾海戰(一)第二百章 丹東大戰(三)史無前事之重創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一百二章 蘭芳共和國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上)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亂了第二百五十章 胡維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之洞的投靠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國開始備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二百五十四章 山西富紳(三)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歐洲採購戰艦的道路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之洞的投靠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殺第七十八章 一個條件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國,終究是JP摩根的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七十四章 阜康雄霸天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一百六十章 馬尾海戰(一)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三十章 中日生絲戰爭的起點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九十章 任職福州船政提調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殺勿論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六章 落魄進士顏士璋第六十九章 錢向哪裡去?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四十一章 強國先強種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聯營制和徽商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復出的陰影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爲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國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
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終於來了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一百八章 劉步蟾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三十五章 來自法國的若瓜德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三十八章 註定失敗的那些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擊戰(二)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與死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擊戰(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九十七章 華蘅芳和太古洋行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四十四章 難以擠進的繅染業第一百六十章 馬尾海戰(一)第二百章 丹東大戰(三)史無前事之重創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一百二章 蘭芳共和國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上)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亂了第二百五十章 胡維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之洞的投靠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國開始備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二百五十四章 山西富紳(三)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歐洲採購戰艦的道路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之洞的投靠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殺第七十八章 一個條件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國,終究是JP摩根的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七十四章 阜康雄霸天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一百六十章 馬尾海戰(一)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三十章 中日生絲戰爭的起點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九十章 任職福州船政提調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殺勿論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六章 落魄進士顏士璋第六十九章 錢向哪裡去?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四十一章 強國先強種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聯營制和徽商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復出的陰影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爲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國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