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唯有一爭

第470章 唯有一爭

看着佟安年輕的臉龐,顏鈞說道:“渾濁世道,如何來救,唯有一爭。”

佟安喃喃說道:“唯有一爭?”

顏鈞點頭說道:“只有爭,纔能有好的結果,若是不爭,問題就會永遠積累下去,越積越多,就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顏鈞拍了拍佟安的肩膀說道: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方法還是太稚嫩了,明廷這些問題不是換誰執政就能解決的。”

佟安站起來對着顏鈞一拜說道:“多謝顏老指點。”

顏鈞看佟安說道:“你可知道我爲什麼來京師?”

佟安愣了一下,看着顏鈞。

顏鈞又問道:“換個問題,你可知道我爲什麼不南下東南?”

佟安也疑惑的看着顏鈞。

從學術上來說,顏鈞的學術更貼近東南大都督蘇澤的那一套主權在民的理論,而且蘇澤雖然不承認自己是泰州王門弟子,但是他的東南政權內,有不少人都是和泰州王學有關的重臣。

比如在東南身居高位的那位司法大臣何心隱,他的學術主張就和泰州學派很相似,有人說他就是出自泰州學派。

顏鈞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如果他肯南下東南,不談得到蘇澤的重用,也一定會被禮遇。

可偏偏顏鈞一直沒有南下,甚至在蘇澤吞併了整個南直隸之後,選擇北上山東,脫離了東南控制的地區。

佟安也有些疑惑。

顏鈞自己說出了答案道:“因爲老夫如果留在東南,怕是也會這麼爭下去,那面子上就不那麼好看了。”

佟安有些蛋疼。

佟安自身沒有南下,其實也是不那麼認可東南那套學說的。

可即使是這樣,在如今的國子監中,大部分國子監的學生,都對蘇澤的能力和度量是非常推崇的。

畢竟在造反之前,蘇澤就是一個天下文宗,學術宗師了。

就連張居正之子張敬修,也曾經在私下文會中表現出對蘇澤的推崇。

可這位顏夫子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顏鈞冷冷的說道:“難道東南就很好嘛?老夫也不是沒有在東南遊歷過,難不成你認爲東南就是桃花源吧?”

佟安愣了一下。

顏鈞說道:“東南只是比起明廷這個爛攤子要好上一些罷了,可那些日夜不停歇的工坊中,難道也沒有僱工的血淚和白骨嘛?”

佟安沒有回答顏鈞的問題。

顏鈞說道:“我離開東南,並不是顧惜自己,而是想要完善我的爭學。”

“老夫的學術,就是通過‘爭’來達到天下大同這個終極目的,通過研究爭和組織爭,來改變這個世界。”

顏鈞看着佟安說道:

“你可以願意學習老夫的學術?”

佟安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拜在顏鈞面前說道:

“弟子佟安,願意學習老師的學術。”

顏鈞從道路邊上站起來說道:“快走吧,再不走官府的捕快就要來了。”

“既入了我門,那榮華富貴就和你沒關係了,你可願意?”

佟安毫不猶豫的說道:“弟子願意!”

“那就速速離開吧!”

衆人立刻從南城離開,果不其然順天府的捕快很快就衝進了顏鈞講學的倉庫,可是隻抓到了幾個圍觀的無辜路人。

緊接着,湖廣兵敗的消息,通過快馬送到了京師。

武昌的東南新軍攻佔漢陽,兵圍了荊州府城,徹底切斷了長江中游的航道。

廣東的新軍南上攻佔韶關,已經在湖廣的南部勢如破竹,整個湖廣南部都已經落入到了東南之手。

荊州知府徐學謨帶領荊州新軍在荊州城內抵抗,襄陽的明廷軍隊也在不斷求援。

接到了這個消息,明廷的內鬥終於告一段落。

兩宮太后親自派人前往中書丞相張居正的府上,託付國事。

緊接着,兩宮太后全部稱病,宣佈撤去垂簾,將國事全部委託給張居正。

而張居正這下子不病了,他第一件事就是將李春芳趕出朝廷,派遣他巡視九邊。

張居正重新掌控朝政,第二件事就是在明廷通緝顏鈞,禁燬顏鈞的學術。

不過顏鈞的學術不立文字,他自己也從沒有寫過書闡釋過自己的學術理念,而且顏鈞都是給販夫走卒講學,也沒有人系統的記錄和梳理他的學術。

所以禁燬顏鈞學術倒是進展很順利。

但是顏鈞有着充分的跑路和鬥爭經驗,順天府的捕快在京師城內搜尋了幾天,都沒有找到顏鈞和追隨者的蹤影。

幾天之後,佟安重新回到了國子監中,不過佟安變得內斂了很多,也不怎麼參加學習會的活動了。

不過佟安這樣在學習會隱退,倒是讓那些學習會中的新進骨幹鬆了一口氣。

鄒元標和趙南星這兩個年輕人,是如今國子監學生組織的領導者。

他們出手大方,網羅了不少的支持者。但是佟安曾經是公車上書的發起者之一,他本人又拒絕了上一次科舉捷徑,在個人品格上無可挑剔,所以一直在學習會中很有聲望。

在佟安半隱退之後,鄒元標和趙南星迅速活躍起來,成爲國子監學習會的領導者。

不過很快,這兩個人也發生了分歧。

鄒元標在學習會中開始鼓吹張居正,他旗幟鮮明的支持張居正的所有政策,認爲只有一個強硬的朝廷才能挽救大明,並且多次在明廷的《皇明新報》上發表文章,鼓吹張居正的新政策。

鄒元標對於張居正的鼓吹接近於肉麻,甚至連不少學習會的國子監學生都看不下去了,主動和他切割。

但是鄒元標依然不爲所動,繼續在報紙上連續寫文鼓吹張居正,都快要將張居正捧到當世周公的地位上,肉麻的稱讚他爲“大明管仲”。

而鄒元標也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爲東南大患在前,只有一個強大的大明朝廷,才能夠帶領大明對抗東南。

但是鄒元標也不是全然狂舔張居正,他也在報紙上對張居正的政策提出批評。

鄒元標認爲如今對地方督撫的姑息,地方勢力的坐大,才讓佔據更大地盤的明廷,無法在對抗東南的時候發揮全部力氣。

鄒元標認爲需要收回地方督撫的權利,增加京師朝廷的權威,這樣才能團結一致對付東南。

鄒元標的說法不僅僅在國子監學生中受到追捧,甚至連不少明廷的官員也支持他的想法。

比起鄒元標較爲“激進”的支持中書丞相制度,趙南星則搬出了“聖王”的理論。

趙南星認爲道德完美的聖王,才能夠拯救如今的大明,於是趙南星開始編書,歷數了古代賢明的君王。

在這份《帝說》中,收錄了從上古堯舜禹開始的聖王,到元之前的皇帝,從這些皇帝的生平故事中挑選了一些小故事,編寫成了一本小冊子。

書上列舉了古代君王的善行八十一則,惡行三十六則,趙南星甚至還自費請來雕版畫師,將這些小故事配上了插圖,自費印刷出版。

這本小冊子因爲故事淺顯易懂,而且插圖精美,很快就在京師大受歡迎。

趙南星還在《皇明新報》上寫文章,說明自己編寫《帝說》的目的。

他是希望能夠用所謂“聖王”的事蹟來規勸朝廷,推崇那些古代德行高尚的君王,希望能通過恢復傳統道德,來讓大明再次強大起來。

張居正看到《帝說》之後,竟然沒有生氣,反而對趙南星大爲讚賞,並且將這本冊子改名爲《帝鑑圖說》,親自勘定了其中幾篇故事的史料錯誤,然後作爲教育小皇帝的教材,進獻給了兩宮皇太后。

這麼一來,趙南星反而要比鄒元標更出名了。

張居正徵辟趙南星做官,但是趙南星卻直接拒絕,表示自己要參加科舉做大明的臣子,而不願意做張居正擢升的私臣。

張居正倒是沒有對這個十六歲的年輕人動氣,還私下稱讚趙南星有德。

鄒元標和趙南星原本交好,但是隨着二人的分歧日漸變大,學習會也開始分成了兩個部分。

山東,濟州城內。

李成樑自從上一次徐州會戰之後,就帶兵返回了濟州城。

返回濟州城之後,李成樑一邊繼續推進張居正的新政,並且在膠東半島上募兵設立棱堡,防止上一次東南水師從海上進攻山東,將他的軍隊拉着在山東亂跑的情況再次發生。

而從過年之後,李成樑又在山東蒐羅了不少讀書人,將他們聚集在濟州城的新軍大臣府上。

這也是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出的主意。

在徐州會戰結束前後,李成樑就和河南巡撫陳以勤打起了筆墨官司。

雖然因爲張居正的關係,結果上是李成樑略佔上風,但是皇帝駕崩後,讓李成樑也產生了不安全感。

李家父子都已經意識到了,現在這個明廷的平衡是非常脆弱的,僅僅是一個風疾的皇帝駕崩,就差點破壞整個平衡。

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李如鬆建議父親,網羅一批山東的讀書人,幫着李成樑發聲。

李成樑也意識到了輿論的重要性,陳以勤是文官士人,他本人的名聲也還可以,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

所以雖然李成樑得到了張居正的支持,但是在輿論上一直被陳以勤壓着一頭,在京師文官中的名聲也很臭。

李如鬆雖然也是將門之後,但是李成樑原本是想要讓兒子由武轉文的,所以從小李如鬆也接受了完整的儒學開蒙教諭,甚至還考上了遼東的秀才。

當然李如鬆這個遼東的秀才也沒有多少含金量。

李成樑很重視這個讀過書的兒子的建議,他決定在山東創辦報紙,讓他網羅的這些讀書人掛在《山東新報》編輯部下,給他們發薪水寫文章宣傳自己。

李成樑還讓這些讀書人給《皇明新報》投稿,年後就在報紙上發了不少文章,確實扭轉了李成樑的口碑。

這都讓李成樑更加大了對這些讀書人的支持,他將《山東新報》的編輯部直接併入了自己新軍衙門,甚至給了他們低品官員的待遇。

這下子山東那些渴望進入仕途的讀書人們,紛紛聚集到濟州城向《山東新報》投稿,希望能被李成樑看中,一步登天進入官場。

李如鬆拿着一份稿件,衝到了李成樑的書房。

“父帥,請您看看這篇文章。”

李成樑接過文章,看了一會兒就覺得頭疼。

他雖然也讀過書,但是這篇文章對他來說未免過於深奧了。

李如鬆知道自己父親的文化水平,捧着稿子說道:

“父帥,這篇文章寫的好啊!”

李如鬆看着標題,《唐強宋弱論》,他對唐宋的印象都是來自於各種戲曲,根本看不懂這種書生的文章。

李如鬆說道:“父帥,這文章總結了大唐強盛,趙宋積弱的教訓。”

“文章說,大唐之所以興盛,就是因爲文武並重,在各地設置軍府保境安民,所以唐亡之時,依然擁有遠勝於趙宋的國土。”

“唐設置軍府,良家子農忙時耕種,農閒時練兵。如今我大明應該效法大唐制度,以軍府協調物資,全力支持戰爭,將所有的物資都生產出來供應軍資!”

 

第115章 真傳一句話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煙!第218章 思想的星火第591章 千年變局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637章 西安諜戰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463章 紅丸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022章 畝產第031章 大明特色:陽奉陰違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258章 藥,種子第341章 一日而陷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226章 抵達南京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211章 沖繩第273章 天工開物第459章 雲南沐家那檔子破事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197章 鄉試魁首第276章 生產力爆炸!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554章 李成樑的手段第495章 陽謀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16章 數學查賬,降維打擊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027章 鴛鴦陣第466章 爭湖廣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133章 風將起,雨綿綿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482章 缺官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051章 邸報消息(加更,晚上還有)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334章 鑽膛炮第四卷總結第435章 髒東西第106章 紅陽教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251章 發鈔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224章 徐渭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422章 制憲會議開幕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187章 愚智對答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039章 肝技能(今日加更,九點還有)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492章 新的背刺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483章 現代和前現代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558章 沐家和女真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
第115章 真傳一句話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煙!第218章 思想的星火第591章 千年變局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637章 西安諜戰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463章 紅丸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022章 畝產第031章 大明特色:陽奉陰違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258章 藥,種子第341章 一日而陷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226章 抵達南京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211章 沖繩第273章 天工開物第459章 雲南沐家那檔子破事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197章 鄉試魁首第276章 生產力爆炸!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554章 李成樑的手段第495章 陽謀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16章 數學查賬,降維打擊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027章 鴛鴦陣第466章 爭湖廣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133章 風將起,雨綿綿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482章 缺官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051章 邸報消息(加更,晚上還有)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334章 鑽膛炮第四卷總結第435章 髒東西第106章 紅陽教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251章 發鈔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224章 徐渭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422章 制憲會議開幕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187章 愚智對答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039章 肝技能(今日加更,九點還有)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492章 新的背刺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483章 現代和前現代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558章 沐家和女真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