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防所言,確實是道理。
蓋南北文教差距,在如今已經出現了。
而且,代差巨大!
別的不說,單單陝西四路歷代所出的進士人數,加起來恐怕也不如福建一路一次科舉所出的進士數量。
沒辦法!
說到底,所謂卷教育,其實就是卷錢!
富裕的地方,教育一定好。
窮的地方,教育一定差!
更不要說,大宋還存在着大量漢、蕃雜居的地界。
譬如熙河路、梓州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西路……
這些地方,本來解額就少,士人難以出頭。
朝廷再用打分制,全面考覈士人才幹。
諸路士人的科舉功名之路,怕是直接要斷掉了。
趙煦沉吟片刻後,問道:“中司的意思是……”
“諸路取人?”
老趙家折騰科舉上百年,踩坑無數。
踩的坑多了,自然也就有相應的經驗。
是的!
因爲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各路士人水平不一的弊端。
早在仁廟時代,就已經被人發現了。
並在英廟時代,在朝堂上進行過一次科舉取人是應該‘混同取士’,以公平爲第一,還是用‘諸路取士’,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進行均衡取士的大辯論。
雙方的代表人物是——司馬光、歐陽修。
其中,司馬光是諸路取士的代表,歐陽修則是其對立面。
不得不說,在科舉的問題上,司馬光確實在很多時候,都是正確的。
可惜,很多時候,正確不一定有用。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使,哪怕歐陽修也承認,司馬光的建議有可取之處。
但最終,辯論的結果卻是歐陽修大獲全勝。
而決定勝敗的原因,非常簡單。
開封府!
準確的說,是在開封府讀書的二代衙內們。
朝廷若是諸路取士,衙內們怎麼辦?
動衙內的蛋糕,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因爲,衙內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而是整個統治集團的二代!
呂大防嗯了一聲,奏道:“回稟陛下,臣以爲,諸路取人乃是良策!”
他是陝西人!
自然要給西北乃至於北方地區的士人說話。
趙煦頷首道:“諸路取人確實是良策!”
呂大防露出欣喜之色。
“奈何,如今還沒有實行的基礎!”趙煦輕聲道:“朝中上下,都不會同意的!”
諸路取人的話,得罪的可不僅僅只有開封府的衙內二代。
還有東南六路、江南西路、福建路這些傳統的科舉強路的士人。
此外,還會傷害到趙煦自好不容易纔炒起來的汴京學府的房價——汴京學府的房子爲什麼能賣的這麼貴?
還不是趙煦創造性的發(抄)明(襲)的學區房制度和汴京學府的業主孩子,有機會考入開封府府學的政策?
不然,哪怕汴京學府的區位優勢,無比強大。
卻也不可能賣到現在這麼誇張的價格!
可以這麼說,現在汴京學府的房價,起碼有一半是因爲學區房政策。
一旦朝廷實施諸路取人的政策,汴京學府的房價馬上就要攔腰斬半!
而這是趙煦所不能接受的。
“可是……”呂大防垂下頭去:“若不諸路取人,臣恐……河北等路,恐有不安……”
趙煦聽着,輕輕彈了一下手指,道:“我知道!”
“所以,
河北路是大宋的睾丸。
所以,統戰價值直接拉滿。
於是,便是河北路的廂軍的待遇,都比其他諸路要好。
而且,河北路也沒有榷鐵、榷鹽、榷茶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當然了,這也不僅僅是因爲河北路的統戰價值高。
也和河北人特別擅長給自己爭取統戰價值有關。
自立國以來,河北那邊的兵變、民變,隔三差五的就要出一個。
每次河北出事,汴京城的趙官家都是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通常都會想方設法息事寧人,就怕河北人引遼兵南下——遼國幽燕漢人世家,不乏與河北有親的。
好多河北將校,祖籍乾脆不是涿州的,就是雲州的。
這三年,宋遼交子貿易做的火熱。
河北的將門和遼地幽燕的漢人世家,私底下走私買賣也做的飛起。
什麼鐵、銅錢、布匹,都在被人不斷的運去遼地。
趙煦對此心知肚明,睜一隻閉一隻眼。
趙煦站起身來,道:“所以,諸位臣工,與我一起羣策羣力罷!”
“你我君臣,集思廣益,仔細想想,如何在既沿用‘混同取士’的原則下,儘可能的照顧文教偏弱的諸路士人……”
“諾!”羣臣紛紛拱手。
只是,事起忽然,急切之間,他們還真的想不出什麼能在保證既有的科舉制度的基礎下,還能照顧西北、北方諸路士人的辦法。
所以,思慮良久,才由蒲宗孟、呂大防,提了兩個勉強還算可以的建議。
蒲宗孟建議,增加將來北方諸路和西北諸路等科舉弱路的解額。
但很快就被人否決了。
原因很簡單,北方諸路和西北諸路的士子,本來就考不過東南六路的士子。
光增加解額,根本無法緩解這些地方的士人對功名的渴求。
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因爲大宋科舉省試的最終錄取人數是和天下諸路軍州的解額掛鉤的。
熙寧以來,這個比例一般是十比一。
也就是每十個解額,對應一個正奏名進士。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諸路和西北諸路的解額增加後所產生的進士名額,恐怕最終多數都會落到東南諸路等教育強路的士子頭上。
於是矛盾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變大了。
呂大防則提議,增加對諸科舉弱路的縣學、州學投資。
譬如提高州學、縣學的教諭、教授待遇、編制,由朝廷增加對州學、縣學的學田撥給,增加縣學、州學的學舍,並提高對地方士子的福利待遇等等。
但,這個辦法,對當前的困局,沒有什麼卵用。
不過,趙煦還是接受了呂大防的建議,並命其寫成劄子,送都堂和禮部討論。
在拿出具體方案後,再送到他面前來審議,以形成最終的制度、法令。
無論怎麼講,提高科舉弱路的教育投入,是一項成本很少,但收益很大的事情!
呂大防得了旨意,當即稱賀拜謝。他曾在橫渠先生張載門下求學,親歷過陝西士人求學的艱辛。
但如此一來,有關科舉改革的討論,就又卡住了。
趙煦沒辦法,就只好道:“我有個想法,且與諸位臣工說一說……”
“諸位聽後,回去認真想想,各自寫個條陳上奏……”
“我再集合諸公的意見,認真研討一二,確認沒有太大問題後,再予以實施……”
“唯!”
羣臣紛紛拱手,然後充滿期待的看向趙煦。
在科舉制度的創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對趙官家的信任還是很高的。
畢竟,現行的科舉制度,基本是在歷代趙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這方面,人家還真的是專家!
何況,趙煦剛纔已經提出過一個創造性的科舉錄取辦法。
趙煦踱了兩步後,斟酌了一下用詞,就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爲了體現朝廷重視興教昌學的態度……”
“禮部和貢院,可以奏請朝廷,恩遇舊年科舉錄取人數較少的諸路……”
“比如說,舊年科舉正奏名錄取人數不足某個數字的路,當補齊這個數字……”
“也就是從該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選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補錄……”
“另外有的軍州,可能因爲種種原因,文教不昌,沒有人被錄取,那麼朝廷就當選該軍州的第一名,錄爲進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撫諸路士人,以彰我興學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聖明!”呂大防第一個就唱起了讚歌。
其他人紛紛跟進拜賀起來。
這確實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唯一的問題是——如此一來,今年科舉的錄取人數,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關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將因此繼續惡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來,天下諸路科舉錄取人數的不公,顯然更重要一些。
畢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頂多讓朝廷財政惡化。
後者的話……
一個不小心養出個黃巢來……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趙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籲出一口氣來。
“自古功名動人心呀……”
暫時來說,大宋朝的科舉改革,也只能是這樣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大量技術工程人才涌現,才能推動了。
想到這裡,趙煦就對侍奉在旁的童貫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訴石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