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

不是她想死,逼的。

家中父母見到李威居然被授於大祭祀的權利,心中焦急,難免說了一些輕重不分的話。

她自己也多少醒悟了一點,本來就是羞愧後悔。今天也是父母逼來的,大祭了,還是籍田祭,雖是做做樣子,太子也要必須下田耕作,這一點不能馬虎的。雖然旱情重,天氣溫暖,可是太子不是身體不大好嗎?得來關照一下。

她不算笨,只是被賀蘭敏之誤入了岐途。害怕李威不接見她,於是搶着刺繡了這行小詩,希望藉此化解李威心中的怨氣。沒有想到前來,遭到的羞侮更重了。

本來長相不弱,家世又好,自己知書達禮,又會一手好繡紅活,如果不是訂下這門親事,原來京城中也是有許多大戶人家登門求親的。心性兒多少有些傲氣。

這一刻真有了想死的心思。

李威嚇着了,一下子竄起來,搶過寶劍,即使這樣,劍尖還是戳破了楊敏的身體。同時還割破了李威的手掌。僥倖讓李威這一阻,刺中的部位變成肩部。

碧兒連忙叫道:“喊御醫過來。”

看着李威將楊敏抱到牀上,看到血了,楊敏也哆嗦起來了,埋怨道:“楊家小娘子,你以前怎麼樣對太子的,奴婢沒有權利過問。可是太子馬上就要出行東郊,進行籍田祭祀,如果你出了三長兩短,置太子於何地?”

李威也不顧她有什麼想法了,“嗞啦“一聲,將她的裙子撕開,露出雪白肩膀,用絲帕將傷口捂住,一邊看着碧兒,心裡想到,這纔是我的好妻妾。

楊敏只是哆嗦着,沒有說話。

御醫走了進來,看了看兩人的傷勢,心中八卦之火熊熊燃燒,但知道自己不能問。不用他開口,李威已經囑咐了:“今天之事,不可泄露出去。”

“臣知道,”答完了替他二人包紮傷口。楊敏這個動作很危險,但救得及時,傷口並不深。相反,李威因爲急切,手指頭抓到劍刃上了,反而割得很深。

包紮好了,御醫走出去。

李威坐下來,說道:“昔日晏子駕夫妻勸夫,是私勸。祖母爲鄭國公正袍,那是善勸。人非聖賢,敦能無過。況且聖賢,也有犯錯的時候。就象碧兒,也曾經多次對孤進行規勸。可那是爲了孤好。但如果一個夫君,在他妻子遭到別人羞侮時,無動於衷,做妻子的有什麼樣的感受。夫君在遭到別人羞侮時,妻子無動於衷,甚至與別人合夥羞侮貶低,做夫君的又有何感受?”

“我,我……”

“以前孤一直以爲你小,對你也十分容忍,可是這個容忍總歸有盡頭的。”這一句未必,不過李弘對楊敏確實很喜歡,很容忍。又意味深長地說道:“想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想得到一個人的心,就要付出自己的心。不是用言語說出來的,不是用詩詞說出來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情義濃不濃?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情義深不深?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淚還惜別,爲君垂淚到天明。悽不悽婉?能寫出來,未必就有這份感情。這是要用心去維護的,只要你心做到了,孤也能看到。明不明白?”

有些焦急了,馬上就要出行了,自己還得去顯德殿準備。

但楊敏說了一句話,讓他差點跌倒,道:“殿下,你能不能將剛纔那三首詩再說一遍,妾身還沒有聽清楚。”

“汗,別什麼詩不詩了,總之,想要孤怎麼樣待你,你怎麼樣待孤就行了。還有此事以後不可再發生,如果母后聽到,一定不會喜歡。”

這個母親性格剛強到了極點,得不到就去爭取,從來沒有刺過胸膛的啥。

“還有,孤最討厭一哭二鬧三上吊。”說完了,就準備離開。

說得似乎也沒有錯,但楊敏沒有這個一哭二鬧三上吊,他說話語氣能放緩麼?恐怕到現在還不會接見楊敏。

但這一次調教,還是蠻有效果的。

楊敏低聲道:“以後妾身一定用心對待殿下,殿下叫妾身如何做,妾身就如何做。”

李威不由抹了一把汗,暈了,我意思叫你用心去想,不是想將你調教成一個女奴。不過如果她真能做到,倒也……或者以後……

但想到許彥伯,心中又疑神疑鬼了。

於是聲音再次柔軟下去,說道:“受了傷,休息一會兒再回去吧。孤有正事,不能陪你了。”

“嗯,”很乖巧地點了一下頭。

………

率領文武百官出了東宮,到了太極殿,乘耕根車。

然後才正式出宮。

大街上早圍滿了人羣,可惜李威在鑾駕裡面,百姓卻是看不到的。

看着黃沙鋪道,李威忽然道:“停下。”

御駕夫立即將馬勒住,李威走下鑾駕,用手摸了摸黃沙的厚度。

戴至德走了過來,解釋道:“雖然黃沙薄了一些,可是國庫裡的情況,太子殿下,你也大約聽說了一些。”

李威搖了搖頭,看着大街兩邊黑壓壓的百姓,只不過大多數衣服襤褸,還有許多災民。本來是要驅逐出去的,讓李威制止了。他說道:“戴相公,父皇說祭祀是要心誠的。如果是商紂夏桀在世,縱然獻給上天再豐厚的祭祀,上天也不會領情的。”

“太子此言正是。”

“其實孤恨不能將這些黃沙都要略去,省下經濟,多救助一些災民。”李威這句話都是出自內心。不知道有沒有神靈,如果有,宇宙之大,地球上生靈在宇宙裡滄海一粟都算不上,更不要說人類了。誰會在意長安城中的小小的祭祀?但不敢說,更知道不能將這黃沙略去,畢竟再節約,有些禮制還必須要遵守的。

人羣中就有人問道:“太子剛纔說了什麼?”

長安大街很寬,人羣很多,可隔着士兵,離李威距離還略略有些遠。李威話音又不大,即使是近處的百姓,也未必聽得真切。不過總有一些人耳朵好,聽了進去。

於是迅速傳播開來。

戴至德說道:“太子此言極是。相信上天有浩生之德,一定能看到太子的仁愛之心。”

李威不置與否,登上鑾駕,忽然人羣傳來一陣陣歡呼:“太子仁愛,天佑大唐。”

歡聲象海上的波浪,漸漸行遠,卻更加雷動起來。

李威卻在心裡想,這不是歡呼,是在將我往火坑裡又推了一步。不過眼睛裡還是有些溼溼的,站了好一會兒纔回到鑾駕中。

車駕東行。

出了東城門,經過大興苑,漸漸就到了郊外。

在城中看了感到震撼,到城外更是震撼,無數百姓東一羣,西一堆,面黃飢瘦。時不時還能看到一堆堆新墳,在乾燥的春土上,格外的刺眼。還好,李治沒有爲了功績隱飾,進行驅逐,在郊外搭了一個個粥棚。

可是效果嘛,看到那一堆堆新墳就知道了。

所有大臣皆不吭聲,大隊沉默而行。

忽然不遠處傳出一陣哭聲,李威頭伸出車外,看到三四個半大不小的孩子,以及一個婦人伏在地上哭泣。樣子很可憐。情況他知道,可看不到罷了,看到了終是不忍。於是又說道:“停下。”

只好又停了下來,李威走了過去,看到地上一具中年男人的屍體,身格魁梧,不過與幾個活人一樣,只剩下皮包骨頭。大約是餓死的。旁邊還有許多災民,只是天天看到死人,都麻木了,看着孤兒寡母在泣哭,都沒有反應。

順手問了一個旁邊的老者:“老伯,請問這家大郎是如何去世的?”

“臣拜見太子,”老者參拜完了,又說道:“他是臣民一個村子的,旱得沒有辦法,攜家帶小的,來京城乞食,本來他長得高大,飯量大,只是不忍見孩子捱餓,每天將分來的粥給孩子吃,於是人也倒下了。一個老好人哪,可是老天卻不長眼睛。”

李威心中可不象百姓傳言的那樣,大仁大愛。國家,他連能不能平安活下去,都未必知道了,談什麼國家?民族,他自己兒身上也許就流淌着三分之一鮮卑人的血脈,當然,靈魂也許是純正漢族的。可後世的漢族,還能找出真正純正華夏的血脈嗎?

但他心腸總是不壞,這等悽慘的景象,也打動他柔軟的內心。

站立了好一會兒說道:“來人哪,替他們將去者下葬,再將他們母子安排到皇莊裡面。”

男人都死了,一個婦道人家,再拖上三四個半大的孩子,怎麼能活下去?

皇莊就是皇家的莊園,唐朝的土地除了各大地主手中的土地外,還有分賞給功臣勳貴的土地,要麼剩下的就是永業田,名義是百姓的,實際上是國家的。另外就是皇莊與官莊。皇莊不但在長安,在洛陽、太原各地都有,這是屬於皇族土地。官莊分佈更廣,遍佈全國,是屬於朝廷土地。

進入皇莊未必就有快樂的日子,但比在這郊外等死好。

戴至德又低聲說道:“一家人好辦,可城外的百姓太多了。”

“孤知道,但看到了都坐視不管,又談何誠心?”

一句話讓戴至德無言以對。

這個要求不算難辦,立即來人安排了。婦人聽了千恩萬謝,附近老百姓立即伏下一大片,口中喃喃道:“仁太子啊。”

李威搖頭,說道:“你們全部起來吧。孤承受不起,以後更不要說孤仁愛了。你們在喝稀粥,連命都保不住,孤在東宮卻是每天不離魚肉,身體服侍的人不知凡幾,怎敢稱仁。”

“太子,我們這些黎民百姓怎敢與太子相比?”

“你們是人,孤也是人,總之,看到你們的情形,孤很慚愧,不要說孤仁愛!”說完了,一轉身立即上車。這時百姓很淳樸的,可越淳樸,越讓他心裡不安。

車駕到了籍田壇,諸臣排好位置,設耕位,列耕具。設犧樽象樽於壇上祭神農氏,再設幣篚於壇,齋郎執樽、坫、洗、篚、冪升壇於位,謁者引光祿卿詣廚視濯溉,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肯,太官令帥者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

儀式冗長。從李威到達籍田壇起就開始舉行,行宮稍作休息,這纔是開始的儀式。然後下半夜從未明三刻起,又很早就再次舉行儀式,這一次儀式更復雜。

禮樂響起,太常卿前奏再拜,李威象個木頭人一樣,再拜。然後百官再拜,引李威就望瘞位,不過正中的瘞位,也就是祭禮的正前方,是空設的,畢竟不是皇帝本人,李威只坐在旁側。又是一番禮儀,纔開始真正的耕籍之禮。

籍田禮是祭祀,也是統治者一個姿態,當然要請一些遺老觀禮。這一次同樣不例外,不但有遺老,還有一些百姓與災民。看到李威走到田間,一起再次歡呼。

其實親躬也是走一個過場,古禮是皇帝九推,但害怕皇帝有閃失,讓禮官又改成了三推,就是犁頭在地裡拱那個三下,好了,皇帝親耕了。

但聽到遠近的歡呼聲,李威卻覺得有些心痛了。

拱了三下,執耒者與侍者過來接管耕犁與耕馬。

但李威忽然揮了一下鞭子,說道:“父皇曾經說,朕以身率下,自當過之,恨不終千畝耳。今天大旱,朝廷不惜破費錢財,甚至這些錢財可以救活成百上千的百姓。孤僅走一個過場,何謂心誠!各位勿得攔孤!”

禮官傻眼了,太子一貫很沉穩的,怎麼出現了這個變化?

李威地扶着犁柄,又揮了一下鞭子,耕馬也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情況,繼續在向前吃力地揹着犁頭奔馳着。

看着李威瘦削的身影,在晨光中笨拙地持着犁柄,忽然場中一片寂靜,有些人眼中都露出一些晶瑩。

第9章 春歸如過翼(三)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第4章 雷霆懿旨 中古絕症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370章 龍出海(二)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151章 問鼎(三)第391章 憶往難寐(一)第413章 樓臺歌舞(二)第346章 非川悽草(四)第293章 只愁風雨無憑準第281章 殺死你(下)第289章 地下水第145章 定(七)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255章 殖民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442章 沙河多麗第61章 和親(上)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261章 大婚(下)第97章 火燒大江(下)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477章 天上人間夢裡(一)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211章 渡(上)第157章 啓航(三)第146章 東宮陰盛 武候不赦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114章 搶刀子(下)第213章 渡(下)第238章 滅口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83章 曙光(下)第285章 當決斷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467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二)第12章 周公歹心 太子發飆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72章 天高海闊第67章 圖窮(中)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111章 馮太后第6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中)第166章 甜(下)第72章 天高海闊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134章 春雷(六)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402章 踏月影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下)第76章 東都洛陽 初見父母第29章 輕翻柳陌(二)第370章 龍出海(二)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293章 只愁風雨無憑準第431章 聽得念奴歌聲(二)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79章 南征問策 聖意難解第102章 會戰(三)第398章 夜寒月白(三)第306章 橫槊題詩(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248章 親事(下)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64章 廢賀蘭 救公主第135章 春雷(七)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264章 曲江第316章 方來還有英傑(四)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445章 散紅光成綺(一)第134章 春雷(六)第254章 陳事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
第9章 春歸如過翼(三)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第4章 雷霆懿旨 中古絕症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370章 龍出海(二)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151章 問鼎(三)第391章 憶往難寐(一)第413章 樓臺歌舞(二)第346章 非川悽草(四)第293章 只愁風雨無憑準第281章 殺死你(下)第289章 地下水第145章 定(七)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255章 殖民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442章 沙河多麗第61章 和親(上)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261章 大婚(下)第97章 火燒大江(下)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477章 天上人間夢裡(一)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211章 渡(上)第157章 啓航(三)第146章 東宮陰盛 武候不赦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114章 搶刀子(下)第213章 渡(下)第238章 滅口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83章 曙光(下)第285章 當決斷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467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二)第12章 周公歹心 太子發飆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72章 天高海闊第67章 圖窮(中)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111章 馮太后第6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中)第166章 甜(下)第72章 天高海闊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134章 春雷(六)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402章 踏月影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下)第76章 東都洛陽 初見父母第29章 輕翻柳陌(二)第370章 龍出海(二)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293章 只愁風雨無憑準第431章 聽得念奴歌聲(二)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79章 南征問策 聖意難解第102章 會戰(三)第398章 夜寒月白(三)第306章 橫槊題詩(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248章 親事(下)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64章 廢賀蘭 救公主第135章 春雷(七)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264章 曲江第316章 方來還有英傑(四)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445章 散紅光成綺(一)第134章 春雷(六)第254章 陳事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