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凜冬將至

“誠如陛下所言,漢武時,氣候溫潤,河西、幷州等地亦不算寒冷,故能徙民三十萬戍邊。”

“昭宣之際,亦無大災,哪怕是塞外輪臺等地,亦能屯田墾殖,故漢家開西域,設都護府。”

若非第五倫令天官徹查此事,桓譚還真沒往這方面想,如今一提醒,這幾十年的氣候,確實是越來越冷了。

事情的變化,發生在漢元帝時,漢元帝也是個倒黴蛋,他在位期間,簡直是天災不斷的十六年。即位當年,關東十一郡國發大水,民飢,人相食。

第二年春,隴西地震,敗城郭,毀祖廟,壓殺民衆。同年秋,地震再起,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北海氾濫,百姓困頓,四處流亡。初元三年,旱災,並珠崖起事,諸縣反叛。初元五年,有“異星”,太陽闇昧,莊稼欠收,寒霜普降。

這位柔弱的天子,他執掌的江山,卻多災多難,這讓漢元帝“戰戰慄慄,夙夜思過,不敢荒寧”,他減省膳食,少用苑馬,撤減樂府,滿心想着:“等到改元后,總不至於此了罷?”

然而永光元年更加糟糕,春霜夏寒,日青無光,天下饑荒,塞下獸盡,匈奴民飢,呼韓邪單于告急求糧。這次漢元帝不肯罪己背鍋了,遂難得板起臉來,下詔指責大臣失職,丞相於定國便以災異引咎辭職。

然而王朝有王朝的週期,自然也有自然的規律,氣候變化也不以某位大臣辭職而結束,漸漸變冷、變乾燥的氣候,繼續折磨了漢元帝、漢成帝數十年,不斷有後妃、大臣背鍋,甚至爲此自殺的……

到漢哀帝接班時,朝政日益黑暗腐朽,天災人禍加持下,百姓已陷於七亡七死之中。

這便是桓譚做官的時代了:“王莽及諸儒認爲,是漢道不純,氣數已盡,只要改朝換代,一切便會結束,人間政通人和,天地也風調雨順。”

結果自不必言,王莽上臺後,災害更多了,當從春秋時起,就能在北方諸郡種子的稻穀再難產出穀子,當關中的竹子大片枯死,當渤海沿岸開始累年結冰,意味着氣候更冷更幹,而王莽又在下坡路上踩了一腳油門,紛亂最終導致了新朝崩潰。

第五倫笑道:“世人遂再認爲,是王莽倒行逆施,才使得黃河決口、陰陽失調,天下大寒大旱。如今新室已亡十年有餘,北方仍無好轉,聽說劉秀的國師強華,近來已將罪過,歸咎到予頭上來了。”

幸好第五倫沒走這條靠祥瑞上位,再以陰陽災異甩鍋的老路,否則他將無比尷尬。

“如今才知,過去數十年裡,屢屢爲此被指摘的漢帝、后妃、外戚、戎狄、羣臣,其實都擔不起這陰陽失序的責任,因爲這,本就是天行有常的一部分!”

第五倫穿越前,就聽說過“小冰期”的鼎鼎大名,沒想到竟被自己給撞上了。

當這個事實由前朝曆法、近十年來災異記錄所證實後,連桓譚都感到一種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的絕望:“既然與人事無關,那何時才能好轉?”

第五倫翻着白眼:“天知道!”

他們遇上的,是一場不會隨人類意志轉移的巨大變遷,一個大冰期內的微弱波動罷了。或許已至終點,或許纔剛剛開始,寒冷的頂點還遠遠未到。它會持續一百年,亦或是兩百年、三四百年,指不定要到歷史上的隋唐時期才能反彈。

但第五倫卻沒那麼悲觀,這十年的氣候雖冷,其實只是較秦漢時而言,比起後世反而差不多。

“還是那句話,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聽說氣溫每下降一度,農業糧食收成就減產10%,所以得發展生產力,將這差距補回來;而爲了讓一手創立的王朝能撐到下一個溫暖期,還得改善生產關係,避免其太快崩潰。這兩條路上,他可是老牛拉車,任重而道遠啊。

“還有第三個辦法。”

第五倫目視朝堂大門敞開的方向,似乎看到了挽救危局的良藥:“進軍南方!”

……

“也只有君山這樣的智者,才能明白氣候變冷乃是天行有常,若叫其餘無識之人知之,或將爲劉秀君臣宣揚‘魏五無德,故陰陽不調,甚於王莽’所騙,此事暫時不可宣揚。”

結束了今日的會見後,桓譚倒是又能回去琢磨學問去了,第五倫卻仍得在鼻樑上架起簡陋的眼睛,繼續看那堆疊如山的奏疏。

這已經是尚書檯篩選過一遍了,依然如此繁多,他今年已三十有三,因爲勤於鍛鍊,身體倒不算差,但視力是越來越不行的,夜晚點燭光看書真不是人乾的事情,第五倫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多半是沒機會再照耀在電燈光輝下了。

接近年關,近來沒有太大的事,唯獨翻到一篇奏疏,氣得第五倫不輕。

卻是“鎮北大將軍”吳漢上奏,第五倫將河西分出,與幷州緣邊一起,組成了一個“西北軍區”,直面匈奴,由吳漢一人統御,又以並、涼二刺史輔助、監督。

“《請復朔方、五原疏》?”就吳漢那知識水平,能把題目寫清楚就不錯了,第五倫罵道:“不知這次又是找了誰來代筆。”

果然,這奏疏細細讀來,也算一篇雄文。

“今幷州朔方等地,天下之衝要,國家之蕃衛也,《周禮》載之。秦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爲四十四縣,築長城,又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楚漢之際,匈奴復熾,乘間南渡河,冀復收蒙恬所奪地,大爲邊患,烽火望於甘泉宮。”

“漢武元朔二年,斥逐匈奴,遣衛青等度西河,歷高闕,收河南地。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饒,外阻河,可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備邊之本也。乃築朔方城,繕故秦蒙恬所爲塞,因河爲固。自朔方築而匈奴始衰,其後遂入朝於漢。”

“及王莽時,倒行逆施,西河、雲中、朔方、五原皆殘破,匈奴復振,扶持盧芳,跳梁十載。盧芳雖誅,懸首蠻夷邸,雁門、代郡歸降我朝,然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仍爲匈奴所據,至今爲患。”

“臣戍邊多年,察河套沃野千里,水草豐美,土宜產牧,匈奴得之,可畜牧馴馬,南襲上郡,威逼關中,一旦與公孫述勾結南侵,海內將爲之騷動。臣以爲,宜效秦皇漢武故事,逐胡於陰山以北,復營城邑,事耕屯,御虜於境外,此萬全之策也!”

看來吳漢這次是下了本錢,找到了一杆好筆啊,這奏疏聽上去像模像樣,但在第五倫看來,吳漢又犯了他最大的缺點:沒有大局觀!

“幷州乃是關中北門戶,當然重要,也一定要復,但絕非現在。”

在確定自己處於一個“小冰期”中後,第五倫更加堅定了這種看法,什麼沃野千里,水草豐美,土宜產牧,他也在新秦中待過,知道這些詞放在漢武時還行,如今卻有些溢美了。曾經的河套,甚至能種稻谷,現在糧食出產卻大不如前,加上戰亂殘破,百姓逃的逃遷的遷,就算打贏了與匈奴的決戰,重新佔領四郡,想讓十多萬大軍在邊塞長期生存下去,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在氣候變幹變冷的情況下,維持幷州的統治,將是一個財政黑洞……

更別說,在吳、蜀尚在的情況下,單靠北方和統一的匈奴帝國死磕,這是想將“四國演義”長時間玩下去啊。

“時移世易,氣候變了,魏不能再走前漢的老路,吾等的未來,不在北方,不在西域,而在南邊!”

於是可憐的吳漢,辛辛苦苦找槍手寫的奏疏,遂被“留中”,皇帝會勉勵他,卻不會採納,等到吳將軍在幷州熬到白頭,可能才能等到反擊匈奴的機會罷,到時候,他憋了多年的戾氣恐怕會徹底發泄在胡人頭上……

五年休養之期已到,休憩了五載後,兵甲已備,民衆也稍得恢復,是時候將統一大業進行到底了。

凜冬將至,這彷彿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這讓第五倫多了一個進軍南國的理由。

但究竟先打哪?第五倫放在南北界線上的三位大將,又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武德十年元旦即將到來之際,未央宮中忙着籌辦盛大的慶賀典禮,第五倫卻在緊閉的宮室中,審視着手中的三張卡牌……

鎮南大將軍岑彭,總領豫州、荊北軍務,相當於“中原軍區”,面對成家巴郡、東漢荊南兩部,他五年前就想對江漢平原用兵。若吳蜀力爭,有可能引發一場大決戰。若是吳蜀持穩,魏軍佔領江陵後,便可截斷吳蜀聯繫,再將其各個擊破。

車騎大將軍耿伯昭,總領徐州軍務,相當於“東部軍區”。小耿對淮南虎視已久,他認爲,魏軍兵鋒可直趨江都,爲了拱衛此地,劉秀就不得不得與魏軍在淮南決戰。若是劉秀放棄行在,退守江東,亦可進一步壓縮其勢力——一旦失去淮南,劉秀將再不成氣候,就算數年前,他令鄧禹趁第五倫滅盧芳御羌胡之際,拿下了交州也無濟於事。

最後是驃騎大將軍馬援,依然鎮守隴右,但總部放在了右扶風雍城,靠着五年前奪取的武都郡,已經越過秦嶺,直接威脅巴蜀的門戶:漢中。馬援力請先擊漢中,如此便能減少關中駐兵,爲進一步滅亡公孫述做準備……

看着地圖上三國紛爭的疆界,看着分別代表岑彭、小耿、馬援的“卒”“車”“馬”——這是王莽時黃玉篆刻的好東西。

馬棋前蹄騰空,似馳騁,能越過艱難險阻,跳到敵人意想不到的位置;車棋有輪,頂楊旗,隨時隨地都能縱橫八方;兵卒棋半跪蹲狀,持戈與盾,他喜歡穩步而進,一步步蠶食敵人。

第五倫沉吟許久後暗道:“此役關乎天下一統,絕非一隅之爭,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劉秀蟄伏數年,臥薪嚐膽,不可輕與,三將亦不可各自爲戰,而是要先後發動,虛虛實實,調動敵軍。”

他遂將代表馬援的“馬”緩緩擡起,狠狠砸在漢水的上游!

“先擊漢中,令公孫述倉皇北援,使蜀兵無暇於江陵!”

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299章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490章 禹跡第113章 故事第551章 戰爭使者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423章 燕歌行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239章 二五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169章 狗頭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478章 溫酒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242章 舉不舉?第259章 西涼軍第522章 殉道第198章 一粒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368章 公平第141章 三窟第332章 雲橫秦嶺家何在第309章 磨豆第268章 王司徒第148章 搭班子第496章 剛摸清你底細第84章 起飛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39章 用愛發電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355章 舅慈甥孝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342章守戶之犬第255章 疾風第177章 武安第356章 逃婚第634章 要多想第16章 死狗第105章 刈麥第52章 左手畫圓第623章 山高第56章 天鳳六年第115章 三顧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574章 馬鹿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440章 猛獸第530章 破防第215章 他急了第471章 改革第368章 公平第575章 繩結第234章 把腿接上第260章 不中第49章 父慈子孝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90章 喜迎王師第374章 銅馬帝第456章 謀刺第341章長楊第8章 以“德”服人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236章 斧鉞!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180章 掌聲響起來第629章 烽火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398章 平林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112章 爭個屁第499章 強渡第55章 山高水長第655章 對手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82章 福報第146章 別讓他跑了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138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675章 雲夢第456章 謀刺第327章 離譜第68章 我有一言第575章 繩結第428章 譬如朝露第535章 鼎足第521章 假民主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684章 雌雄
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299章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490章 禹跡第113章 故事第551章 戰爭使者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423章 燕歌行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239章 二五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169章 狗頭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478章 溫酒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242章 舉不舉?第259章 西涼軍第522章 殉道第198章 一粒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368章 公平第141章 三窟第332章 雲橫秦嶺家何在第309章 磨豆第268章 王司徒第148章 搭班子第496章 剛摸清你底細第84章 起飛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39章 用愛發電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355章 舅慈甥孝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342章守戶之犬第255章 疾風第177章 武安第356章 逃婚第634章 要多想第16章 死狗第105章 刈麥第52章 左手畫圓第623章 山高第56章 天鳳六年第115章 三顧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574章 馬鹿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440章 猛獸第530章 破防第215章 他急了第471章 改革第368章 公平第575章 繩結第234章 把腿接上第260章 不中第49章 父慈子孝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90章 喜迎王師第374章 銅馬帝第456章 謀刺第341章長楊第8章 以“德”服人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236章 斧鉞!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180章 掌聲響起來第629章 烽火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398章 平林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112章 爭個屁第499章 強渡第55章 山高水長第655章 對手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82章 福報第146章 別讓他跑了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138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675章 雲夢第456章 謀刺第327章 離譜第68章 我有一言第575章 繩結第428章 譬如朝露第535章 鼎足第521章 假民主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684章 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