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張靖海

於連欣作爲平倭軍的代表,也在三月三這天參加蘇杭的迎春文會。早上找到楊繼業的住宿寨子,顯然是特意過來的。與於連欣一起的,是蘇杭知府的另一大佬劉瀟傑。

作爲蘇杭的同知,位高權重。親自到寨子來邀約楊繼業,接他卻參加迎春文會,那是很高的禮遇。

楊繼業見這兩位到來,急忙上前行禮,告罪不已。劉瀟傑笑呵呵地說,“楊詠石雖然到蘇杭一段時間,蘇杭受到楊詠石的恩德太多,我們作爲蘇杭人,盡一點心意,也是存感謝之意。”

“同知大人,小生到蘇杭來,得到大人諸多照護,也自知府大人、同知大人、於參贊諸君獲取教導,小生縱是愚鈍,亦所得良多。小生感激不盡。”楊繼業自然要表達自己的心意,對於善意,楊繼業總會有更好的回饋。

到蘇杭來,確實三四個月而已,但給蘇杭帶來的改變,很多事情不能對外傳開,可劉瀟傑、於連欣這些核心成員是明白的。

蠻族軍兩戰全殲倭寇總計五六千人,這是功績之意,而穩定蘇杭局面,令得蘇杭民衆更好存活,那是活人無數的真正大功德。

開粥場、吸納流民做事,解決他們生路,都是以自己的財物來施恩於蘇杭。劉瀟傑這些人即使不直接受恩,但間接說來,都承受了楊繼業的恩德的。

蘇杭是富庶之地,即使被倭寇禍亂,杭城周邊和文人書生,沒多少人被搶掠。這些人得到風聲,先就逃進杭城或縣城等,躲避起來。

過年後,因爲見湖鎮倭寇被殲滅,杭城這邊甚至紹府都平安起來。這也讓今年的迎春文會有些人氣,多少帶着歡慶之意。

迎春文會不敢安排在錢塘江口,擔心倭寇突然襲來。而是安排在距離杭城幾裡外的錢塘江邊,處於上游,有江島。江島林蔭繁茂,如今正值綠芽初綻放,春意漸起。江邊柳樹叢蔭,隨着柳枝垂懸,那些白綠的嫩葉兒纏住枝條,在春風裡扭動,如同少女的舞姿。

楊繼業與劉瀟傑、於連欣等同坐一車,一路所言,根本就不涉及到春遊和文會。楊繼業帶了巫素貞,巫素貞與另一個女孩,是流民中的孤女,被收留在巫素貞身畔爲伴。

這時候,她們在另一車上,楊繼業和巫素貞之間的關係,劉瀟傑等人也知道。迎春文會,本來就是少年少女們聚集之地,巫素貞顏值高,也大方。在垣武城和蘇杭這邊,都跟着楊繼業身邊,又處理着事情,如今,完全看不出她是蠻族女孩了。

像今天這樣的情況,楊繼業只帶着楊猛和巫豹走,樹崗和隊員們則在外圍,分佈比較散,遠遠警惕着。

只要不是大股倭寇來襲,有楊猛和巫豹在,少數的人要襲擊楊繼業,也不可能得逞。楊繼業和巫素貞的武力值,至少也達到高手的級別,自保能力是比較強的。

到如今,以楊繼業爲核的集團,已經初步擴張。直接調動的力量,已經有幾萬人:蠻族軍和輔兵有萬人之衆;榮盛鏢局也擴展到幾千人;粥場爲中心點的團隊,已經有一萬多,還是分走了一部分到沱田坳去。

此外,留在垣武城的力量,留在荊蠻楚地的蠻族力量,留在鷹巢山的力量。也因此,巫豹、巫虎等人對與楊繼業的安全防護,一直在提高,因爲這個團隊也只有在楊繼業的掌控下,才能夠運轉下去。

一連好幾車到文會現場,這裡已經爲杭城府衙這着人整理過,也稍微做一些防範和守衛。

不少書生、文士早早過來,這一年來,文人們也是壓抑得壞了。能夠透口氣,哪怕蘇杭的倭寇禍亂還在,總要讓人鬆一口氣,換一回心境。

蘇杭的文士之間,自然互相熟悉,難得見面。相見後也是喜氣洋洋,之後不免罵一回倭寇。倭寇罵不着,就有人開始抱怨平倭軍、抱怨蘇杭駐軍的無能。

這個話題衝擊到文士書生們心坎上,七嘴八舌的,大批特批文朝武人沒用。罵到爽處,對武人簡直是千夫所指。

有人便提議,說等文會結束,大家一起到平倭軍去,聲討一番。平倭軍到蘇杭幾個月了,簡直沒什麼戰功。年前在紹府見湖鎮還大敗虧輸一次,簡直丟盡文朝大國的臉面,後來雖然小勝一次,將見湖鎮的倭寇給殲滅了,但到底是不是真的滅掉倭寇,誰也沒見到事情。

這樣的議論一起,就聚攏不少書生圍聚,羣情激動,都說去平倭軍中軍訴請,他們一力支持,盡一份責任。

張靖海二十七歲,國字臉,這種臉型的人,通常是理智而威嚴性格。不論是對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都是如此。在對待平倭軍和文朝武人、軍兵的問題上,他聽到幾乎所有的士子、文人都在罵,還越來越罵得透骨,便表現出很不屑。

張靖海在去年秋試本來準備考舉子的,對他而言,也是準備充分,在蘇杭這邊,張靖海的文名很不錯。原本是考取舉人功名後,春闈則力爭過會試,取進士。

但因爲倭寇亂蘇杭,使得去年的秋試停考,便耽誤了機會。勢必要等三年後,才能參加秋試。

蘇杭這邊的文人士子,耽誤秋試的有幾千人,這些人對倭寇痛恨,隨後對駐軍不能抵禦倭寇的侵襲而痛罵軍兵無能。

與張靖海其名的蘇文強、文中興也是秀才功名,同樣因爲倭寇之亂耽誤了科考。這時候,蘇文強站在稍高地,如同演講一般地猛罵,見稍遠處的張靖海一臉嫌棄樣子,也是不爽,當即說,“靖海兄,看你那神情,是以爲我們所有文人都罵錯了?”

“那是當然。”張靖海平時本來就與蘇文強不和,對蘇文強譁衆取寵的做法很不屑,“蘇杭被倭寇禍亂,軍兵剿滅倭寇不力,抵禦外敵力弱。這固然是事實,但深究起來,禍根在哪裡?是文人們一代不如一代,到蘇杭這裡,還有幾個文人是真儒家?”

“靖海兄這話,我聽了就不爽……”蘇文強微笑地說。

第421章 訴衷腸第579章 挖 坑第719章 皇室之戰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2章 有鬼呀第581章 韃子退走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348章 了無蹤跡第512章 見老爸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41章 微 瀾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443章 傳假令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70章 攻楊家第74章 露臺上第21章 再抄詩第84章 又見啞巴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354章 王府軍的生死蛻變第88章 洗 臉第465章 抗爭不退第677章 誰遞陳條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410章 一語驚夢第52章 獻 詩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83章 雙魔女之戰第284章 孫大炮第44章 一幅對聯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462章 楊家粥場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454章 韓新勇新崗位第630章 有喜啦第69章 精銳齊出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349章 新規劃第321章 選兵和後勤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51章 冬梅殺到第82章 我是他的大姐大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443章 傳假令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347章 芒勁角第274章 身子麻第516章 找王爺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135章 談崩了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424章 接戰前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330章 沒信心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71章 刺殺技之威第375章 遠襲倭寇第297章 周新良主導此事第32章 蘿蔔乾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534章 五義莊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665章 無戰損第213章 至少兩年第189章 拿下小寨第201章 誰 錯第440章 敢不敢第34章 《勸學詩》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123章 讀與考第92章 族羣分別第93章 初進縣衙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36章 選 兵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567章 韃子增兵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68章 決戰起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229章 失 寵第708章 有多強第409章 沱田坳
第421章 訴衷腸第579章 挖 坑第719章 皇室之戰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2章 有鬼呀第581章 韃子退走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348章 了無蹤跡第512章 見老爸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41章 微 瀾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443章 傳假令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70章 攻楊家第74章 露臺上第21章 再抄詩第84章 又見啞巴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354章 王府軍的生死蛻變第88章 洗 臉第465章 抗爭不退第677章 誰遞陳條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410章 一語驚夢第52章 獻 詩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83章 雙魔女之戰第284章 孫大炮第44章 一幅對聯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462章 楊家粥場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454章 韓新勇新崗位第630章 有喜啦第69章 精銳齊出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349章 新規劃第321章 選兵和後勤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51章 冬梅殺到第82章 我是他的大姐大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443章 傳假令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347章 芒勁角第274章 身子麻第516章 找王爺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135章 談崩了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424章 接戰前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330章 沒信心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71章 刺殺技之威第375章 遠襲倭寇第297章 周新良主導此事第32章 蘿蔔乾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534章 五義莊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665章 無戰損第213章 至少兩年第189章 拿下小寨第201章 誰 錯第440章 敢不敢第34章 《勸學詩》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123章 讀與考第92章 族羣分別第93章 初進縣衙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36章 選 兵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567章 韃子增兵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68章 決戰起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229章 失 寵第708章 有多強第409章 沱田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