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戰機與戰場

“少爺,這些山勢都比較險峻。想來,二哥不會選擇這樣的通道行走。大軍開拔,又不是趕路,自然要走開闊之地。倭寇必然也明白這些,知道蠻族軍肯定會繞道而走,他們想預先設伏,又如何做得到?”巫豹笑呵呵地說,對於倭寇能不能埋伏蠻族軍,也不放在心裡。

他們粥場提前往寧城,身邊帶的人不多,不過,寧城那邊先就有少量的人過去了。除了運送米糧的,也有對寧城熟悉的輔兵被調過來,這樣楊繼業到寧城後,纔不至於兩眼摸黑。

一行人都有馬,行走也快。一路趕,所見到的都是荒廢的村寨、田野,偶爾有開始耕作的田地,也是那些沒有被倭寇攻破的寨子邊。

即使官府傳達今年要全面進行耕種,但真正落實到位的,肯定很少。至少,要等蠻族軍威懾倭寇,確保寧府春耕安全之後,這裡的人們纔可能會來耕種。

“三哥,看來還得打一仗啊。不然,寧府這邊誰敢出寨子?”楊繼業說。

“肯定會打一仗。蠻族軍在寧府推進,倭寇會不動手?再說,寧府這邊的宮崎山與我們本身就有仇怨,他之前不是揚言要殺我們把。如今,他人多、我們人少,還在他的地盤裡。這樣宮崎山都不敢動手,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頭領啦。”

“二哥那邊準備如何,也不知道。在寧府作戰,固然可用火槍兵殺敵,但壓力當真不小啊。如果能夠緩上一個月,蠻族軍就有足夠的人手啦。”

“少爺,也不許擔心,主要是宮崎山部被打散後,清剿起來,有些困難。這是一個麻煩事情,能不能將運輸的工作分兩次來做……”巫豹所。

“這有何不可?我想,這次與宮崎山部對戰,我們不會有多少收繳的。戰後有一段空閒時間,再將已經轉移到其他村寨存放的米糧,運送出去就可。”楊繼業對目前正在搶運米糧的情況,也是熟悉。

先將所有米糧,運送到遠離升山鎮和橋臺鎮一百里以外的村寨、山洞,存放起來。目的就是不讓蠻族軍與升山鎮、橋臺鎮有關聯,運送出來之後,在從存放之地運走。

前六七天時間的忙碌,升山鎮和橋臺鎮已經沒有多少米糧,留下的都是給兩鎮餘下老少都基本口糧而已。

到如今,運送工作已經走到第二步驟,這一步確實可緩一緩。即使打敗了宮崎山的倭寇,那些荒廢了的村寨,村寨的人同樣不敢就回寨子。至於各寨的春耕,時間上也還有餘地。

“三哥,這樣也好。等二哥那邊與倭寇接戰後,邊打邊走,拖着。運送隊伍的人,集中起來,給倭寇來一次狠的。蘇杭這邊,還是別拖延太久。拖久了,對我們不一定有好處。”

“少爺覺得這樣可以,我和二哥再議一議,確定下來。這時候,基本可擬定一個決戰地方。各方面都做好準備。到時候,王府軍這邊也可出擊,力爭將寧府這邊倭寇全部解決……”

楊繼業點點頭,說,“具體的對戰區域,還是讓探子們留意,對我們有利的地方,倭寇也不一定肯這樣選擇。所以,要多做幾套方案才行。”

商議這些事,楊猛一直都不參與,在楊繼業身邊,除了偶爾參與實際的破堅戰,其他的任何事情都與他無關。楊猛的職責就是保護好少爺,這一點從小就灌輸給他,到如今已經是大宗師級別的武力值,還是初心不改。

樹崗和隊員也差不多如此,除了訓練,也就是處理一些楊繼業身邊的事務。比如傳送信息,接應信鴿等。

這一次秘密行進,因爲是進入寧府區域,危險性相當高,楊繼業等人也是人手兩杆短火槍。行進過程,有幾對探子在前面和側翼並行,力求不被倭寇偵探出來。

巫虎那邊推進緩慢,吸引了主要的注意力。即使有人察覺到有人在寧府境內穿行,也不一定找得到楊繼業他們。

三天不到,楊繼業一行人就靠近寧城。寧城外差不多五里範圍,稀稀拉拉聚集着一些人,很少有青壯。

或許,是因爲青壯都跑掉了。而這些老弱和小孩,無法脫離遠走,不得不留在寧城外,等待有善心人給一口吃物。

確實,寧城外也有幾家施粥的,一直在放粥,但施粥並不難讓每一個人都得到。這也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施粥之家,也算傾其所有來做善事,總不能再給他們提出苛刻要求。

楊繼業等人不急着冒頭,而是在外圍先隱藏下來,然後分開進入這一區域。

楊繼業依舊是一身舉人服,文朝的上下基本認識,知道這是舉人老爺的服飾。普通人遇上,應該主動上前招呼,或退在路邊讓老爺經過。

身邊四個人,楊猛、巫豹、樹崗和另一個少年,少年是青年軍的成員,有童生功名。這時候,也穿着自己的童生服,走在楊繼業身邊。

童生名叫左繼祖,寧府這邊的人,倭寇到後,他寨子被破,全家僅剩下他一個了。而他的命,完全是父母以拼死換取他逃跑的。

逃離之後,在路途遇上唐仕順,後來也參與伏擊倭寇,親手殺過倭寇一人。參加青年軍之後,訓練極其刻苦,自然是想報仇雪恨。

楊繼業得知他的情況,便帶在身邊,這一次到寧城來,將他一起帶過來,兩個有功名的書生到寧城,有些時候更方便做事。

另外,左繼祖本身對於文書、傳達、執行力等方面的才能都不錯,好好培養,今後可作爲體系的核心成員。

實際上,青年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孤兒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與倭寇有血仇。這樣的一支力量,關鍵點在於可塑性強。

等蘇杭這邊的戰事逐漸穩定,楊繼業自然會在蘇杭開辦知書堂,就從這些青年軍開始培養。將後世一些觀念、簡單理論,擺在這些人面前,他們的接受程度,絕對會比其他人更好。

只要這些人有一成成長起來,那就是兩百個骨幹! 未來可期啊。

第227章 昔日少年已成長第480章 死亡線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670章 經營北地思路第510章 孺慕心第409章 沱田坳第94章 應對問答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451章 父子相見第451章 父子相見第636章 韓新勇的面子第35章 認死理第23章 亂鬥及旁觀第201章 誰 錯第286章 周家行動第16章 你賴皮第87章 戰後相見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456章 追與逃第700章 陳羽霏的消息第478章 又受挫第74章 露臺上第387章 強行軍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541章 完 勝第579章 挖 坑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337章 衝陣強殺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572章 換角色第682章 利好消息第221章 沒找到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40章 端陽詩會第104章 汗如雨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585章 劉銘回京第678章 爭欽差大臣第675章 陳家的後門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386章 新年新家第665章 無戰損第4章 詭 異第229章 失 寵第468章 煽耳光第325章 軍心氣勢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62章 殺匪虎第6章 過 關第36章 選 兵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481章,倭寇噩夢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27章 笨死了第320章 楊繼業求親第442章 魏進隨軍第55章 冬梅落陷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91章 劁 豬第123章 讀與考第72章 平叔現身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285章 趕時機第355章 殺回去第55章 冬梅落陷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249章 第一招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34章 《勸學詩》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105章 二皇子劉偉第178章 勝 出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718章 家事國事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533章 多高士第1章 穿楊箭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236章 去府城前的準備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
第227章 昔日少年已成長第480章 死亡線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670章 經營北地思路第510章 孺慕心第409章 沱田坳第94章 應對問答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451章 父子相見第451章 父子相見第636章 韓新勇的面子第35章 認死理第23章 亂鬥及旁觀第201章 誰 錯第286章 周家行動第16章 你賴皮第87章 戰後相見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456章 追與逃第700章 陳羽霏的消息第478章 又受挫第74章 露臺上第387章 強行軍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541章 完 勝第579章 挖 坑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337章 衝陣強殺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637章 韓新勇的猜疑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572章 換角色第682章 利好消息第221章 沒找到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40章 端陽詩會第104章 汗如雨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585章 劉銘回京第678章 爭欽差大臣第675章 陳家的後門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386章 新年新家第665章 無戰損第4章 詭 異第229章 失 寵第468章 煽耳光第325章 軍心氣勢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62章 殺匪虎第6章 過 關第36章 選 兵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481章,倭寇噩夢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27章 笨死了第320章 楊繼業求親第442章 魏進隨軍第55章 冬梅落陷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91章 劁 豬第123章 讀與考第72章 平叔現身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285章 趕時機第355章 殺回去第55章 冬梅落陷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249章 第一招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34章 《勸學詩》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105章 二皇子劉偉第178章 勝 出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718章 家事國事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533章 多高士第1章 穿楊箭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236章 去府城前的準備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