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硝煙

轉眼間,又是新的一年。

慶安二年,註定是不太平的一年。新年初三這一天,邊關就送來急報。關外韃靼四萬騎兵進犯邊關,連破三座邊城,擄走數萬百姓,搶走金銀糧食騾馬無數。

戰報傳至宮中,頓時朝野震驚!

誰也沒想到,韃靼人會趁着天寒地凍的時候大舉進兵。更沒想到,將邊關守得固若金湯的邊軍會吃這樣的大敗仗!

慶安帝震怒不已,立刻召六部尚書兩位閣老以及一衆武將進太和殿,商議對策!

袁大將軍也進了太和殿。年過七旬髮鬚皆白的袁大將軍身體一直不錯,今日陡然蒼老了許多,進殿後一言不發,就跪了下來。

衆臣皆驚。

慶安帝立刻起身上前,親手扶起老岳父:“袁大將軍快起身。”

袁大將軍滿臉悲慼自責:“邊軍打了大敗仗,死傷慘重,還失了三座邊城。老臣實在無顏見皇上!”

袁家世代鎮守邊關。袁大將軍在數年前致仕後,長子袁清做了邊軍主將。另有二十幾個袁家子侄兒郎都在軍中,官職高低不同,大大小小都是武將。說邊軍是袁家軍也不爲過。

現在邊軍打了大敗仗,袁家難辭其咎。袁大將軍進宮請罪,也是理所當然。

慶安帝強行按納下心裡的怒火,安慰袁大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韃靼人從未在臘月寒冬時出動過,邊軍防備不夠森嚴,驟然交兵吃了敗仗,也在所難免。眼下不是追究誰責任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穩住戰局,擊潰韃靼騎兵。”

袁大將軍這才含淚拱手,謝過天恩。

慶安帝衝太子使了個眼色,太子忙上前,扶穩了袁大將軍。

沈祐身爲天子親衛統領,隨時在天子左右,也在太和殿內。不過,這等場合,他沒有說話的資格。

就是太子朱昀,也只有旁聽的份。

“皇上!”徐閣老沉聲道:“邊關平穩數年,此次韃靼忽然大舉進犯,掠走大齊百姓,我們絕不能姑息忍讓。”

“請皇上下旨,令邊軍全力守住邊關,擊潰韃靼騎兵。”

鄭閣老則拱手道:“老臣以爲,朝廷應該派遣兵馬增援邊關。”

邊軍大敗,死傷不少,且士氣低落。要守住邊關,得立刻增兵。

慶安帝略一點頭,面色沉凝:“衆愛卿不妨議一議,該派多少士兵,以誰爲將。”

做了兵部侍郎的袁海,張口舉薦何將軍。

何將軍正值盛年,擅於領兵,又是袁家軍出身。朝廷派兵將增援邊軍,何將軍是一個極佳的人選。

慶安帝思忖片刻,便點頭恩准。緊接着,就是商議增援多少士兵何時啓程之類。糧草輜重兵器戰馬的籌備,也得立刻進行。要讓大軍在最短的時間裡出發。

沈祐也曾數次領兵出京,聽到衆臣商榷軍事,心頭熱血涌動。

以慶安帝的習慣,派遣何將軍增援的同時,還會設幾名副將。以前,他就曾隨何將軍打過兩回仗。

這一回,他是不是又有了出征的機會?

……

馮少君守在殿外,聽着殿內不時傳出的激動聲音,馮少君眉頭微微擰了起來。

韃靼騎兵進犯邊關,邊軍打了敗仗?

前世這一場大仗,是在兩年後。這一世,提前了兩年。而且,戰勢顯然不太美妙。朝廷要派兵增援,如果何將軍做了主將,慶安帝會讓誰做副將?

會讓沈祐去嗎?

一想及此,馮少君的眉頭擰得更緊了。

直至正午,小朝會也沒散。慶安帝令人去御膳房傳膳,衆臣留在太和殿裡吃了午飯,繼續商榷戰事對策。

大半日過後,衆臣纔出了太和殿,一個個面色凝重。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腳下走得飛快。一打仗,最忙的就是兵部和戶部。兵部要點兵,準備兵器戰馬。戶部要籌備糧餉。接下來一段日子,兵部和戶部的日子都不好過。

慶安帝只留下了袁大將軍和袁海父子兩個,好生寬慰了一番,又吩咐太子朱昀送他們出宮。

此時正是用兵之際,不能寒了邊軍將士的心。對袁家也得盡力安撫。

朱昀也明白此中道理,送外祖父和岳父到宮門處,低聲道:“外祖父,岳父,你們只管放寬心。戰事一時失利,父皇不會因此降罪。”

袁大將軍苦笑一聲,看着嫡親的外孫兼孫女婿,長嘆道:“這些年,邊關還算太平,沒打過大仗。你大舅舅,守城有餘,魄力不足。吃了大敗仗,只怕心中惶惑,接下來戰事更不順利。”

知子莫若父。長子袁清在軍中二十幾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不過,袁清手段不夠凌厲,性情也略有些軟。平日裡看不出來,到了吃敗仗的要緊關頭,只怕袁清頂不住。

袁大將軍心急如焚,恨不得親自騎馬去邊關。奈何歲月不饒人,他已經年過七旬,已經無力穿盔甲騎馬再戰了。

袁海也清楚自己兄長的脾氣,心裡暗歎一聲,口中卻道:“父親也別太過憂慮。邊軍戰力雄厚,都是精兵,一定能抵擋得住。”

至少能撐到朝廷援兵抵達。

朱昀自小就和外家走動密切,娶了袁敏之後,就更親近了。此時見外祖父滿臉焦慮岳父強顏歡笑,朱昀心裡頗不是滋味,很快下了一個決定。

送走袁大將軍父子,朱昀回了太和殿,對慶安帝說道:“父皇,兒臣想隨大軍一同去邊軍督戰!”

慶安帝眉頭一動,目光驟然銳利,像刀鋒一般掠過朱昀的臉:“這是誰的主意?”

慶安帝能擊敗其餘皇子做上太子順利登基,少不了袁家的鼎力支持。慶安帝不是過河拆橋的人,登基之後,對岳家依然親近。

不過,這絕不代表,他會容忍袁家挑唆太子去邊軍督戰。

朱昀頂着慶安帝凌厲的目光,鎮定地應道:“請父皇息怒。這件事,和袁家無關。是兒臣自己的主意。”

“邊軍失利,吃了敗仗,士氣低落。朝廷派兵增援,也得派人督戰。兒臣是大齊太子,這份重任,兒臣當仁不讓!”

第626章 番外之姻緣(四)第341章 重逢第277章 說服第200章 冷遇第143章 病危第52章 江氏(三)第380章 苦戰(二)第21章 紅妝(二)第105章 威逼(二)第556章 回宮(四)第210章 當差第610章 番外之伴讀(四)第400章 姐妹第560章 喪事(二)第278章 離去第488章 當差第158章 離京第352章 兄弟(一)第33章 憤怒(一)第352章 兄弟(一)第150章 憤怒第256章 登門第135章 大功第522章 真相(二)第621章 番外之袁月(一)第630章 番外之親事(二)第211章 驚險第526章 衝突(一)第252章 相會第563章 油盡第479章 憤怒(一)第22章 憤怒第574章 番外之趙王(二)第426章 愧疚第130章 來了第446章 花燈第438章 喜事(一)第436章 親善第75章 勢利第590章 番外之手足(八)第435章 歸來(三)第340章 兩年第51章 江氏(二)第428章 百日(二)第142章 卑劣(二)第20章 紅妝(一)第428章 百日(二)第158章 離京第72章 恭賀(二)第266章 出嫁第563章 油盡第118章 仗勢(二)第156章 重逢(二)第627章 番外之姻緣(五)第357章 算計(一)第390章 歸來(二)第360章 熱鬧(二)第599章 番外之歸京(五)第15章 過往(二)第386章 告假(一)第307章 歸來(二)第515章 齊心(三)第450章 緊急(二)第156章 重逢(二)第263章 新婦第122章 酒宴(二)第220章 兄弟(二)第219章 兄弟(一)第369章 進宮第4章 燙手第66章 皇子第371章 驚馬(一)第29章 鬧劇(一)第167章 崔家(一)第373章 扶棺第557章 相見(一)第592章 番外之示好(二)第73章 幫我第141章 卑劣(一)第573章 番外之趙王(一)第139章 風光第43章 無恥第567章 番外之死路(一)第416章 洗三(一)第365章 喪鐘第522章 真相(二)第449章 緊急 (一)第79章 做主(二)第27章 賞花(一)第304章 探望第250章 身退(一)第85章 新宅第179章 慪氣(二)第447章 兄妹第216章 玉釵第412章 發作第33章 憤怒(一)第488章 當差第542章 秘密第16章 一夢
第626章 番外之姻緣(四)第341章 重逢第277章 說服第200章 冷遇第143章 病危第52章 江氏(三)第380章 苦戰(二)第21章 紅妝(二)第105章 威逼(二)第556章 回宮(四)第210章 當差第610章 番外之伴讀(四)第400章 姐妹第560章 喪事(二)第278章 離去第488章 當差第158章 離京第352章 兄弟(一)第33章 憤怒(一)第352章 兄弟(一)第150章 憤怒第256章 登門第135章 大功第522章 真相(二)第621章 番外之袁月(一)第630章 番外之親事(二)第211章 驚險第526章 衝突(一)第252章 相會第563章 油盡第479章 憤怒(一)第22章 憤怒第574章 番外之趙王(二)第426章 愧疚第130章 來了第446章 花燈第438章 喜事(一)第436章 親善第75章 勢利第590章 番外之手足(八)第435章 歸來(三)第340章 兩年第51章 江氏(二)第428章 百日(二)第142章 卑劣(二)第20章 紅妝(一)第428章 百日(二)第158章 離京第72章 恭賀(二)第266章 出嫁第563章 油盡第118章 仗勢(二)第156章 重逢(二)第627章 番外之姻緣(五)第357章 算計(一)第390章 歸來(二)第360章 熱鬧(二)第599章 番外之歸京(五)第15章 過往(二)第386章 告假(一)第307章 歸來(二)第515章 齊心(三)第450章 緊急(二)第156章 重逢(二)第263章 新婦第122章 酒宴(二)第220章 兄弟(二)第219章 兄弟(一)第369章 進宮第4章 燙手第66章 皇子第371章 驚馬(一)第29章 鬧劇(一)第167章 崔家(一)第373章 扶棺第557章 相見(一)第592章 番外之示好(二)第73章 幫我第141章 卑劣(一)第573章 番外之趙王(一)第139章 風光第43章 無恥第567章 番外之死路(一)第416章 洗三(一)第365章 喪鐘第522章 真相(二)第449章 緊急 (一)第79章 做主(二)第27章 賞花(一)第304章 探望第250章 身退(一)第85章 新宅第179章 慪氣(二)第447章 兄妹第216章 玉釵第412章 發作第33章 憤怒(一)第488章 當差第542章 秘密第16章 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