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以哪一位皇帝爲鏡?這是一個問題

君王,統御一國萬民,治國思想和方略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作爲一個穿越者,趙丹有什麼自己的思想方略嗎?

好吧,並沒有。

畢竟趙丹在穿越之前又不是什麼國家領導人,瞎操什麼心啊。

但趙丹現在是了,所以這個沒有治國方略的問題就有必要解決一下了。

其實吧,沒有也不要緊,可以抄……不對,可以“以史爲鏡”啊。

以哪個朝代的史爲鏡呢?

趙丹理所當然的想到了——漢朝。

當然是漢朝。

在後世,華夏民族又被稱爲“漢族”,僅此一條便已足夠。

可是漢朝也有很多皇帝,到底要以哪一個皇帝“爲鏡”呢?

如果提到漢朝,所有人腦海之中所跳出來的第一個皇帝必定是漢武帝劉徹,什麼衛青霍去病痛打匈奴小朋友啊,什麼李廣利遠征西域諸國臣服朝貢啊,牛得不得了。

那麼問題來了,漢武帝治下的大漢帝國,是不是西漢一朝最鼎盛的時期呢?

不是。

以對華夏民族的歷史功績而言,漢武帝無疑極其的偉大,當得起秦皇漢武之稱。

但是漢武帝在位期間連年征伐不斷,國家徭役沉重,導致到了後期整個大漢朝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民不聊生,政治上也是一團亂麻,還搞出了巫蠱之禍這種令人智熄的事件。

文景之治兩代明君留下來的底子,就這樣給漢武帝揮霍一空。

當漢武帝去世的時候,留下的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大漢帝國,而是一個虛弱無比,風雨飄搖,甚至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向解體和覆亡的大漢帝國。

好在漢武帝的後人們還算爭氣,先是有漢昭帝劉弗陵爲大漢朝續了命,然後大漢朝才終於迎來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不世雄主——漢宣帝劉詢(劉病己)。

漢宣帝,就是趙丹心中想要去抄···不對,是去“以史爲鏡”的那一位皇帝。

漢宣帝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選賢任能,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讓疲憊不堪的大漢帝國再一次恢復了元氣。

在對外關係上,漢宣帝聯合烏孫大破匈奴,直接把匈奴打得四分五裂諸單于並立,再無法對大漢朝造成威脅,更有匈奴呼韓邪單于率衆來朝稱臣,做到了漢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漢宣帝還平定了西羌,並置金城安置降羌,又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漢朝版圖。

《漢書·卷九十四下》有言: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直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大漢帝國自漢武帝時開始對外大舉擴張,在這位漢中宗孝宣皇帝的手上則真正達到了文治武功的頂峰。

學這樣的一位皇帝,顯然是沒有錯的。

漢宣帝的治國思想方略是什麼呢?從這位皇帝訓斥自己兒子漢元帝的話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霸王道雜之,這區區五個字,便精闢無比的概括了漢宣帝的治國思想。

何謂霸道?霸道的最佳代言人當然就是秦國,而秦國以法家思想立國,霸道和法家本就是不可分離的。

何謂王道?王道一直以來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以降,孟子、荀子等諸多儒家大能,無不極其重視王道思想。

所以“霸王道雜之”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儒法並重,以儒家王道爲教化,以法家霸道而擴張。

趙丹面前的荀子恰好就是這麼一位儒法並重、天下聞名的大學者,而且還是一個趙國人。

因此在穿越之後,趙丹早早就已經派人向荀子發出了邀請,然而這位荀子一直以來都含糊其辭,看上去並不是很想回趙國的樣子。

但奇怪的是當長平之戰分出勝負之後不過短短半個月,荀子就辭去了楚國蘭陵令的官職,帶着兩名得意弟子來到了趙國···

很顯然,大儒也有一顆爲官之心啊。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不也是爲了求得官職,以使自己的理論有用武之地麼。

這位荀子用是肯定要用的,但是在用之前,一個小小的、考驗能力的理論測試還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趙丹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今諸國爭霸,以先生之見,寡人當如何爲之?”

荀況想了想,開口道:“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趙丹聽了暗自點頭,果然這位荀子的確如傳說中所說是王霸並重,這一趟算是沒有請錯人。

於是趙丹再開口問道:“以先生之見,何爲王,何爲霸?”

荀況答道:“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趙丹想了想,又問道:“先生當知在清河之會上,那範睢所言之‘一統天下論’。”

荀況表情變得嚴肅,十分鄭重的點了點頭,道:“確有所聞。”

趙丹並沒有發現的是,就在他和荀況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坐在荀況身後的李斯和韓非兩張年輕的臉龐上都不約而同的閃過了興奮的光芒。

法家的人,天生就是大一統思想的擁護者。

其實自從戰國後期以來,已經有不少人提出或者說是預見到了未來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大一統帝國。

但是像範睢這樣以一國相邦的身份公然向天下昭告說明秦國有併吞天下之志,還真就是戰國七雄之中的頭一份。

範睢的這份言論自發布以來在整個華夏大地掀起了極大的波瀾,贊同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怒罵者亦有之,總之整個思想界都因此而炸開了鍋,稷下學宮那邊據說更是每天都因此上演無數辯論和罵戰。

趙丹問出這個問題,就是想要觀察一下這位荀子到底對於大一統思想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

只要在這個問題上,荀況能夠給出趙丹一個足夠滿意的答案,在趙丹看來就合格了。

一旦荀況通過了趙丹的考驗,那麼趙丹事先預留下來的趙國六大臣之中的中尉之職,就算是找到新主人了。

荀況會怎麼回答呢?

第六百九十八章 呂不韋的爲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進擊的趙括第二百二十三章 幫不幫秦國?齊國人吵成了一團第一百五十五章 宜陽城中的秦王稷第三百六十四章 趙丹的農業大殺器第三百九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零六章 誰說君子不會耍賴?第六十章 上黨郡的重要性第七百一十三章 忐忑第六百三十九章 文武新人第六百章 武器、印刷和火藥第五百二十四章 候的陰毒計策第一百零四章 廉頗的應急反應第九百八十四章 平原君的病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丹的小心機第六百九十四章 深夜會議第五百六十三章 白起做得,吾亦做得!第三百零八章 克岸門第三百零六章 將計就計的魏無忌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八百二十章 坐困愁城第四百一十二章 君上,請忍一時之氣第四百九十三章 對齊開戰第五百八十八章 百將李同第二十五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 2第八百三十章 先打誰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線戰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基本來說,這樣打的話魏無忌必敗無疑第九百九十五章 秦王,請第七百五十七章 蔡澤的失誤第六百六十五章 奪咸陽這是一個不推書,關於劇情的單章第六百二十章 其實,我是一個臥底第九百一十一章 慘就一個字第二百六十九章 五國伐秦?第三百九十三章 李牧南下第七百四十五章 呂不韋的好主意第六十八章 好消息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懷心思第七百九十六章 詭異的上計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使者和疏忽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匈奴重騎兵第三十四章 信陵君第三百五十九章 春耕祭天儀式第九百一十九章 這趙國使團,吾今日是請定了!第九百六十五章 退無可退的王翦第一百四十二章 好了範睢大哥還是請你閉嘴吧第四百三十八章 難道大王欲行那周武王之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自信滿滿的休利單于第八十章 馮亭第七百八十七章 千鈞一髮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道和強硬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們就是來送死的第七百九十四章 斷情第二百二十章 秦王稷的希望來了第五百八十章 四個消息第八百二十二章 窮寇莫追第六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章 秦王稷的希望來了第三百六十四章 趙丹的農業大殺器第六百六十三章 敲山震虎第一百二十七章 斬,斬,斬,斬!第七百七十四章 李牧自有主張第八百八十章 臣韓然,見過大王第六百八十一章 調解第三百四十四章 秦王稷收到的好消息和壞消息第五百一十五章 割地還是滅國,汝自己選吧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丹的王牌騎兵第四百四十九章 鳴金,收兵!第一百五十四章 趙丹的好心情第七十章 危機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匈奴主力的蹤跡第六百零四章 你們這是自尋死路!第四百七十三章 匈奴人的內訌第一百九十章 邯鄲學宮?寡人看行!第七百一十三章 忐忑第二十三章 打秋風第四百五十五章 屈服的魏無忌第三百三十七章 面臨絕境的宛城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代又雙叒叕來到了臨淄第九百五十七章 不如和趙人決戰第八百七十八章 城內城外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牧的打算第二十六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 3第三百零四章 黃歇的救命稻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利和板子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牧的打算第七百八十四章 戰事起第五百五十五章 此將可抵擋李牧!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們就是來送死的第九百六十八章 連環車陣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死還要殘酷的刑罰第三百四十二章 將軍,不如降趙而得封君之位第四百七十六章 原來寡人的趙國騎兵已經這麼強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和樂間的交談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三軍出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第六百八十二章 趙丹的意見第四百七十三章 匈奴人的內訌第九百零一章 高宛城下
第六百九十八章 呂不韋的爲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進擊的趙括第二百二十三章 幫不幫秦國?齊國人吵成了一團第一百五十五章 宜陽城中的秦王稷第三百六十四章 趙丹的農業大殺器第三百九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零六章 誰說君子不會耍賴?第六十章 上黨郡的重要性第七百一十三章 忐忑第六百三十九章 文武新人第六百章 武器、印刷和火藥第五百二十四章 候的陰毒計策第一百零四章 廉頗的應急反應第九百八十四章 平原君的病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丹的小心機第六百九十四章 深夜會議第五百六十三章 白起做得,吾亦做得!第三百零八章 克岸門第三百零六章 將計就計的魏無忌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八百二十章 坐困愁城第四百一十二章 君上,請忍一時之氣第四百九十三章 對齊開戰第五百八十八章 百將李同第二十五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 2第八百三十章 先打誰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線戰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基本來說,這樣打的話魏無忌必敗無疑第九百九十五章 秦王,請第七百五十七章 蔡澤的失誤第六百六十五章 奪咸陽這是一個不推書,關於劇情的單章第六百二十章 其實,我是一個臥底第九百一十一章 慘就一個字第二百六十九章 五國伐秦?第三百九十三章 李牧南下第七百四十五章 呂不韋的好主意第六十八章 好消息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懷心思第七百九十六章 詭異的上計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使者和疏忽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匈奴重騎兵第三十四章 信陵君第三百五十九章 春耕祭天儀式第九百一十九章 這趙國使團,吾今日是請定了!第九百六十五章 退無可退的王翦第一百四十二章 好了範睢大哥還是請你閉嘴吧第四百三十八章 難道大王欲行那周武王之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自信滿滿的休利單于第八十章 馮亭第七百八十七章 千鈞一髮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道和強硬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們就是來送死的第七百九十四章 斷情第二百二十章 秦王稷的希望來了第五百八十章 四個消息第八百二十二章 窮寇莫追第六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章 秦王稷的希望來了第三百六十四章 趙丹的農業大殺器第六百六十三章 敲山震虎第一百二十七章 斬,斬,斬,斬!第七百七十四章 李牧自有主張第八百八十章 臣韓然,見過大王第六百八十一章 調解第三百四十四章 秦王稷收到的好消息和壞消息第五百一十五章 割地還是滅國,汝自己選吧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丹的王牌騎兵第四百四十九章 鳴金,收兵!第一百五十四章 趙丹的好心情第七十章 危機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匈奴主力的蹤跡第六百零四章 你們這是自尋死路!第四百七十三章 匈奴人的內訌第一百九十章 邯鄲學宮?寡人看行!第七百一十三章 忐忑第二十三章 打秋風第四百五十五章 屈服的魏無忌第三百三十七章 面臨絕境的宛城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代又雙叒叕來到了臨淄第九百五十七章 不如和趙人決戰第八百七十八章 城內城外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牧的打算第二十六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 3第三百零四章 黃歇的救命稻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利和板子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牧的打算第七百八十四章 戰事起第五百五十五章 此將可抵擋李牧!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們就是來送死的第九百六十八章 連環車陣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死還要殘酷的刑罰第三百四十二章 將軍,不如降趙而得封君之位第四百七十六章 原來寡人的趙國騎兵已經這麼強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和樂間的交談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三軍出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第六百八十二章 趙丹的意見第四百七十三章 匈奴人的內訌第九百零一章 高宛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