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 3

和趙豹相比,趙丹顯然就鎮定得多了。

畢竟呂不韋很牛x,這是趙丹早就知道的事情,現在趙丹所要驗證的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呂不韋到底是有人幫他出謀劃策所以才牛x,還是他本身就是這麼牛x的一個人呢?

於是趙丹不慌不忙的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以呂先生之言,則商賈之道與治國之道,頗有相通之處。既如此,以呂先生看來,這治國之道,又當如何呢?”

如果說先前的兩個問題,趙丹所考校的主要是呂不韋隨機應變的能力,那麼這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趙丹這次考察的重點,也就是”治國方略”了。

趙丹想要看看呂不韋的治國方略,到底是什麼樣的。

呂不韋在回答了趙丹的前兩個問題之後,看上去整個人似乎也變得更加的有自信了,而且治國方略這種東西本就是每一個有志於登上戰國政治舞臺的士人們所必定會去思考的問題,呂不韋自然也是胸中早有自己的一套定論,當下朝着趙丹一拱手,再次開始侃侃而談。

“臣聞,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以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衆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故治國之道,必貴公而去私也。”

“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有君臣。主執圓,臣執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故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明君者,非遍見萬物也,明於人主之所執也,不應以人之小惡而亡人之大美也。當與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信賢而任之,君之能也,臣之忠也。”

“與民者,當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攻。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如秦商君者,嚴罰厚賞,衰世之政也,萬不可用之。於此,可瀸於民心,遂於四方。天下皆延頸舉踵,四荒鹹飭乎仁也。”

這一番長篇大論之後,呂不韋整個人長出了一口氣,再度一拱手:“大王,此不韋治國之道也。”

趙丹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大讚。

在呂不韋看來,治國之道主要根據天地之道而來,天圓地方所以君圓臣方,天地各有道所以君臣也應當各司其職,君負責管理臣,而臣負責去做事,這樣才能夠讓國家昌盛。

對於國家的子民,君王和臣子們應該行德政,以義爲先,依法行事,賞罰合宜。像商鞅那樣的嚴刑酷法只會讓國家陷入衰退,是絕對不行的。只有仁德和法律雙管齊下,才能夠受到臣民的衷心愛戴,國家才能持續發展,最終達到大治的地步。

呂不韋所提出來的這些東西里面,其實包含了儒家、道家及其分支黃老、法家、墨家等等許多學派的思想,融合而成爲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論。

這就是諸子百家之中,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的雜家思想。

很顯然,即便還沒有真正的執掌秦國,但是呂不韋的這一套雜家理論,其實已經基本上成型了。

只不過這傢伙居然敢在趙丹這個趙國國君的面前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這種說法,也是真夠有膽的···

也就是這個時候因爲華夏大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過,所以呂不韋這句話還能說說,但凡是後世任何一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帝,聽到有臣子敢說這麼一句話,那麼第一反應就是把這個傢伙的腦袋砍下來。

在皇帝們看來,這天下特麼全是老子的,這國家就是老子的家天下,你現在給我說天下是天下人的?死去吧你。

當然了,就算是沒有統一的現在,這句話對於趙丹這種身份的國君來說,其實也是相當刺耳的了。

但趙丹當然不會因此而動怒,趙丹不但沒有動怒,反而面帶微笑的鼓起了掌:“呂先生,果然大才也!”

至於一旁的平陽君趙豹,這貨的臉上此刻就是一個大寫的“服”字,看向呂不韋的目光也極爲灼熱,終於忍不住對着趙丹道:“大王,以豹之見,呂先生如此大才,趙國不可錯過也!”

這就是趙豹在舉薦呂不韋當官了。

在這個沒有科舉的時代,舉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提拔人才的手段,像大名鼎鼎的藺相如就是由趙國的宦者令繆賢舉薦給趙惠文王的。

趙丹微微一笑,看了一眼呂不韋:“寡人亦有此意,不知呂先生意下如何?”

呂不韋一陣激動,連忙道:“能得大王賞識,臣安敢不從?”

客卿這個職位就相當於是國君的幕僚,雖然是個虛職,但卻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了。

如此一來的話,呂不韋整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會瞬間有一個火箭式的提升,從四等人“商”直接華麗變身爲一等人“士”的一員。

再說了,雖然現在呂不韋其實已經在操作趙異人成爲秦國國君的事情了,但那件事情畢竟八字還沒一撇,如今呂不韋派出去的說客還在秦國之中活動,成不成還是未知之數,爲自己留一條趙國客卿的後路也無不可。

而且接受這個趙國客卿的位置,說不定還能夠對那事有所助益。

所以呂不韋根本就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

趙丹哈哈大笑:“很好,既然如此,那麼呂先生從今天起,就是我趙國客卿!”

呂不韋長身而起,邁步出席,朝着趙丹行了一個隆重無比的臣子禮節:“臣呂不韋,見過大王!”

雙方之間的君臣名分,這就算是定下來了。

趙丹眯起了眼睛,心情也是頗爲舒暢。哼哼,看看呂不韋這樣的牛人,還不是被我趙丹招攬到了麾下?

當然了,趙丹的心中也很清楚,雙方的這種君臣名分其實只是暫時的,並不能算得上十分牢靠。

戰國時期的士人們其實並沒有那種根深蒂固的忠君觀念,今天爲這個國家和國君效忠,明天覺得這裡不好了也可以分分鐘跳槽到別的國家去效忠別的國君。

他們更像是後世的那些打工者,國家和君王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公司和老闆,一輩子忠君愛國的也不是沒有,只不過是少之又少。

當然了,這種跳槽的做法如果從士人本身的立場來說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畢竟人往高處走嘛。但對於趙丹這樣相當於後世公司老闆的國君來說,自己國家的人才跳槽到別國顯然就是一件不能被允許的事情了。

既然決定要拉攏呂不韋,那麼就應該把呂不韋牢牢的綁在趙國的這輛戰車上,這樣一來趙國得到了一位良臣,秦國則永久的失去了一位名相,損秦而益趙,豈不妙哉?

這挖牆腳看來是勢在必行啊。

但是——該怎麼挖呢?

趙丹看了一眼身邊的趙豹,想了一想之後,便微笑的對着下首正激動着的呂不韋說道:“寡人聽人所言,呂先生曾有一言,提及那秦國質子趙異人,實乃奇貨可居也。不知此事是否屬實?”

呂不韋聞言身體猛的一震,整個人好像瞬間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

“奇貨可居”,指的正是那呂不韋想要立趙異人爲秦國國君的計劃!

第四百一十八章 趙柱獻計第四百九十四章 齊國人有點慌第九百零一章 高宛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侯贏獻計第一百四十六章 司馬梗第三百三十七章 面臨絕境的宛城第六百三十一章 兄妹會第八章 蘇代第八百三十章 先打誰第六百五十七章 候與範睢第三百二十章 兩個廢物!第五百四十章 糞土可比萬戶侯第六十八章 好消息第九百七十三章 移駕第三百四十四章 秦王稷收到的好消息和壞消息第九百六十三章 抉擇和驚變第一千零一十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六十九章 趙國人的腦子肯定是壞掉了第八百五十五章 騎戰第四百零八章 陣前相會第一百七十二章 武安君的想法是很美好的,就是劇本有點不對第八百二十四章 逃亡第八百七十四章 最終決定第二百六十八章 蘇代提出的驚人建議第三百三十章 寵臣的讒言第六百一十章 君上救我第五百五十一章 義渠人屠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論收小弟對趙國的重要性第三百零三章 楚國要崩?第四百零三章 戰還是不戰?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難的齊國君臣第四十三章 毛遂說楚王第七百八十八章 勝利第五百六十八章 跗骨之蛆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軍來了第二章 會議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臣等參見皇帝陛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一百零九章 何以自處第五百零二章 蘇代,汝這是在威脅寡人?第八百四十七章 不謀而合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趙括的任務第四百五十九章 寡人決定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爲了儒家在這個時代好混一點,荀子做出了妥協第九百二十八章 趙勝的顧慮第八百一十七章 樂間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原來寡人的趙國騎兵已經這麼強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夜襲郢都第五百三十一章 新年會議第三百五十五章 和樂間的交談第三百七十一章 捷報傳回了邯鄲第六百三十五章 夜襲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縱連橫第七百一十九章 失態的韓王然第五百五十六章 趙丹的煩心事有點多第三十七章 平原君說魏王 2第七十四章 固執的範睢第六百七十三章 李牧的請求第八百四十二章 果斷和猶豫第一百九十二章 秦國的慘重損失讓秦王稷十分的不爽第九百零八章 寡人覺得趁火打劫是一個好習慣第三百一十章 韓非給趙丹帶來的啓發第五百零二章 蘇代,汝這是在威脅寡人?第九百九十五章 秦王,請第四十三章 毛遂說楚王第九百五十二章 最終決定第七百九十五章 秋遊第七十六章 一郡換一國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三百四十一章 困守安邑的鄭安平第六百七十七章 黃歇,汝是把寡人當傻子嗎?第八百五十六章 屠斜的小麻煩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內訌第五百八十八章 百將李同例行推書第九百九十二章 蔡君狂第三百五十七章 武安君,許久不見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刺殺案的真相第七百零四章 長治城的情況似乎不太好第六百三十章 滅還是和?第八百五十一章 關中戰況第五百八十三章 關隘破,白起歸第九百零三章 廉頗發難第八章 蘇代第三百三十五章 深夜來客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屠斜衝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齊王建的惱火第一百一十四章 魏無忌的決定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千零二十章 反面人物果然還是有第八百四十一章 秦國人的動向第五百四十一章 雕版印刷第一百一十一章 入宮求見第五百一十一章 趙王的信到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韓王然的真正決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趙丹聽到的似乎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百七十二章 從邯鄲出發的使團
第四百一十八章 趙柱獻計第四百九十四章 齊國人有點慌第九百零一章 高宛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侯贏獻計第一百四十六章 司馬梗第三百三十七章 面臨絕境的宛城第六百三十一章 兄妹會第八章 蘇代第八百三十章 先打誰第六百五十七章 候與範睢第三百二十章 兩個廢物!第五百四十章 糞土可比萬戶侯第六十八章 好消息第九百七十三章 移駕第三百四十四章 秦王稷收到的好消息和壞消息第九百六十三章 抉擇和驚變第一千零一十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六十九章 趙國人的腦子肯定是壞掉了第八百五十五章 騎戰第四百零八章 陣前相會第一百七十二章 武安君的想法是很美好的,就是劇本有點不對第八百二十四章 逃亡第八百七十四章 最終決定第二百六十八章 蘇代提出的驚人建議第三百三十章 寵臣的讒言第六百一十章 君上救我第五百五十一章 義渠人屠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論收小弟對趙國的重要性第三百零三章 楚國要崩?第四百零三章 戰還是不戰?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難的齊國君臣第四十三章 毛遂說楚王第七百八十八章 勝利第五百六十八章 跗骨之蛆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軍來了第二章 會議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臣等參見皇帝陛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一百零九章 何以自處第五百零二章 蘇代,汝這是在威脅寡人?第八百四十七章 不謀而合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趙括的任務第四百五十九章 寡人決定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爲了儒家在這個時代好混一點,荀子做出了妥協第九百二十八章 趙勝的顧慮第八百一十七章 樂間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原來寡人的趙國騎兵已經這麼強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夜襲郢都第五百三十一章 新年會議第三百五十五章 和樂間的交談第三百七十一章 捷報傳回了邯鄲第六百三十五章 夜襲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縱連橫第七百一十九章 失態的韓王然第五百五十六章 趙丹的煩心事有點多第三十七章 平原君說魏王 2第七十四章 固執的範睢第六百七十三章 李牧的請求第八百四十二章 果斷和猶豫第一百九十二章 秦國的慘重損失讓秦王稷十分的不爽第九百零八章 寡人覺得趁火打劫是一個好習慣第三百一十章 韓非給趙丹帶來的啓發第五百零二章 蘇代,汝這是在威脅寡人?第九百九十五章 秦王,請第四十三章 毛遂說楚王第九百五十二章 最終決定第七百九十五章 秋遊第七十六章 一郡換一國第四百三十七章 大王,吾有一計第三百四十一章 困守安邑的鄭安平第六百七十七章 黃歇,汝是把寡人當傻子嗎?第八百五十六章 屠斜的小麻煩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內訌第五百八十八章 百將李同例行推書第九百九十二章 蔡君狂第三百五十七章 武安君,許久不見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刺殺案的真相第七百零四章 長治城的情況似乎不太好第六百三十章 滅還是和?第八百五十一章 關中戰況第五百八十三章 關隘破,白起歸第九百零三章 廉頗發難第八章 蘇代第三百三十五章 深夜來客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屠斜衝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齊王建的惱火第一百一十四章 魏無忌的決定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千零二十章 反面人物果然還是有第八百四十一章 秦國人的動向第五百四十一章 雕版印刷第一百一十一章 入宮求見第五百一十一章 趙王的信到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韓王然的真正決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趙丹聽到的似乎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百七十二章 從邯鄲出發的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