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轉嫁

ads_wz_txt;

對清河人來說,李風雲是個神秘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過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打了一場勝仗,加劇了永濟渠危機,然後又像風一般消失了,就如在波濤洶涌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塊石頭,雖然濺起了波瀾,卻瞬息蹤影全無,彷彿從未出現過。

一衆河北豪帥對李風雲那番驚世駭俗的言論將信將疑,畢竟未來的事誰也不知道,只要尚未發生,就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從東都就傳來了消息。兵部和衛府經過對東征戰事的反覆研究,認定右翊衛將軍薛世雄在薩水大戰的關鍵時刻拼死阻禦敵軍的攻擊,爲掩護友軍渡河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功過足以相抵,應免予責罰,官復原職;認定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將軍崔弘升在薩水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向聖主、中樞和前線統帥部發出了警告,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了充足準備,正因爲崔弘升的準備工作做得好,遠征四個軍才得以成功撤離薩水戰場,同樣也因爲受益於崔弘升的預警,聖主和中樞及時增援了鴨綠水,才得以確保遠征四個軍安全渡過鴨綠水返回遼東,所以崔弘升不但無功,反而有功,但考慮到遠征軍大敗之事實,崔弘升也只能是功過相抵,官復原職。

十二月十四日,聖主詔令,薛世雄、崔弘升官復原職。

政治上無處不是妥協,聖主若想贏得山東人對二次東征的支持,就要幫助山東人拯救崔弘升,而若想拯救崔弘升,關隴人的讓步至關重要,爲此聖主不得不向關隴人妥協,於是放出了薛世雄。薛世雄是河東貴族集團重要成員,中樞重臣黃門侍郎裴世矩、御史大夫裴蘊也是這一政治集團的重要成員,也就是說,聖主表面上是向關隴人妥協了,但實際上受益的卻是支持他的河東人,這一政治手腕可謂運用得十分高超。

十二月十五日,聖主詔令,左翊衛將軍段達因爲在河北戡亂無功,剿賊不利,免去其左翊衛將軍一職,即刻回京。

同日,聖主詔令,免去崔弘升涿郡太守一職,任命其爲河北討捕大使、檢校左武衛將軍,代替段達負責河北戡亂。

同日,聖主還下達了兩道重要詔令,一是任命崔弘升的弟弟崔弘駿,出任趙王府長史;而另一道詔令的內容如出一轍,任命博陵崔氏的另一個重要成員崔賾,出任越王府的長史。

趙王楊杲是聖主的第三子。越王楊侗是已故元德太子的次子,聖主的孫子。崔弘駿出任趙王府長史,便成爲趙王楊杲的第一輔弼大臣,而崔賾出任越王府長史,便成爲越王楊侗的頭號佐臣。

相比崔弘升的任命,這兩個任命太重要了,內中蘊含的東西太多太複雜了,影響太大了,當即在東都引起了轟動。

從中土繼承製度來說,趙王是庶出皇子,越王是庶出皇孫,都沒有繼承權,都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真正擁有繼承權的合法繼承人,只有嫡出的齊王楊喃一個。但現在的問題是,齊王楊喃距離儲君的位置越來越遠,繼承皇統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尤其他離開京師居外戡亂後,留給東都的是一個在皇統之爭中垂死掙扎的淒涼而絕望的身影,這進一步拉大了齊王與儲君之間的距離,於是東都理所當然把目光轉向了其他皇子皇孫。

中土繼承製度的原則是立嫡、立長、立賢。做爲嫡皇子和皇長子的齊王楊喃既然逐漸遠離了皇統繼承人的序列,那麼就只能依照“立賢”原則,在皇子、皇孫中尋找新的繼承人。

“立賢”原則的最大弊端就是給了更多人爭奪繼承權的機會,這會誘發皇統之爭,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以至於亡國亡種,殘酷而血腥,所以歷朝歷代都吸取了教訓丨立嫡就不立長,立長就不立賢,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皇統之爭的危害性。然而,本朝是個例外,先帝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最終還是選擇了“立賢”原則,結果在聖主“登頂”前後的一段時間內,父子相殘兄弟鬩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按道理聖主應該吸取教訓丨但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是由分裂走向大一統的時代,是由門閥士族政治走向中央集權制的時代,是改革的時代,改革者爲了建立永久和平昌盛的大一統的中土,皇統繼承人必須具備大一統的執政理念和銳意改革的堅強意志,所以先帝也罷,聖主也罷,在選擇繼承人的原則上,不是立嫡、立長,而是能否堅持大一統改革,所以只能選擇“立賢”原則。

聖主先是從政治上“驅逐”齊王楊喃,接着又“順水推舟”,把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放逐”出了東都,今天更是把輔佐趙王和越王的重任託付于山東第一豪門崔氏,等於向東都各大政治集團發出了正式宣告,皇統繼承將以“立賢”爲原則。依照這一原則,齊王楊喃有機會“登頂”,其他皇子皇孫同樣有機會問鼎皇帝寶座,這實際上是剝奪了齊王楊喃的唯一合法繼承權,同時授予其他皇子皇孫繼承皇統的資格,新一輪的皇統之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先帝時期的皇統之爭,聖主最終勝出,已經非常清楚地表露了改革派們所堅守的以“立賢”爲原則的皇統繼承製度,而今天聖主步先帝之後塵,同樣舉起了“立賢”這杆繼承“大旗,看上去有重蹈覆轍之危,有失去理智之嫌,但實際上其政治背景與當年如出一轍,改革派遭到了重大挫折,大一統的改革事業遭遇到了重大危機,迫不得已之下,改革派只能以擴大皇統之爭來轉嫁危機,把保守派攻擊改革的“火力”轉移到皇統之爭的戰場上,以此來贏得喘息和逆轉的時間,來獲得與保守派討價還價的更多籌碼。

中土的各大貴族集團已經經歷了先帝朝的“皇統之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所以當他們看到聖主重新打開了以“立賢”爲原則的皇統大戰的戰場後,一眼便看穿了聖主的用意,看透了改革派們的手段,看到了蘊藏其中的巨大機遇和風險,於是一個個精神抖擻,氣勢如虎,拎着把大刀就衝向了戰場。

博陵崔氏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而此等驚心動魄的大戰,衝在最前面的一般都是死,生機渺茫,但此時此刻,博陵崔氏沒有選擇,與其考慮會不會死,倒不如一往無前,殺出一條血路,死裡求生。

博陵崔氏一夜間再度贏得了聖主的信任,再度“輝煌”,只是這“輝煌”背後所隱藏的危機讓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寒而慄。

十二月下,李風雲率聯盟大軍撤回濟北,就在他準備撤回魯郡的時候,李安期匆匆而來。

李安期辜負了李風雲所託,未能在李風雲北上永濟渠之前請來鴻儒劉炫,好在李風雲運氣不錯,找到了王安這個非常默契的“合作者”,否則此趟河北之行不會如此順利。不過李風雲並沒有責怪李安期,畢竟劉炫是中土的儒林泰斗,就算落魄到與賊爲伍,他也是大師級的人物,有大師的尊嚴,有大師的思考,他願意來自然會來,不願意來就算綁架也沒用。

李安期帶來了李百藥的密信,李百藥邀約李風雲至館陶相會。

館陶在河北武陽郡,永濟渠南岸,距離濟北大約兩百餘里,路程不算多,但隆冬季節行走艱難,再加上李風雲剛剛從清河回來,新年將至聯盟還有一大堆事要處理,這馬上又悄悄返回,實在不便。

李風雲猶豫了一下,問道,“很緊急嗎?一定要即刻動身?”

李安期連連點頭,鄭重其事地說道,“據說,不久前,崔家那位到了魏郡的鄴城。”

李風雲心領神會,原來崔家十二娘子到了,而且與李百藥一起,這足以說明博陵崔氏和趙郡李氏在某些方面展開了密切合作,但這一合作是否有利於自己,就很難說了,所以這一趟的確不容耽擱。

李風雲果斷起程,日夜兼程趕赴館陶。在館陶城外的一座莊園裡,李風雲見到了李百藥,也看到了崔九。

崔九對待李風雲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客氣,很友善,言辭中甚至透出一股親近之意。李風雲倒是一如既往,不卑不亢,寒暄一番後,遂急切問到了東征戰敗的具體經過。

崔九詳細述說,三番兩次提到李風雲的預測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當說到自家家主崔弘升的功績時,崔九更是喜形於色,把遠征四個軍的成功突圍完全歸功於崔弘升。當李風雲聽說有四個軍十幾萬將士成功撤回遼東後,當即意識到自己可能被記憶中的歷史欺騙了。

歷史說薩水大戰後宇文述僅僅帶了不足三千人撤回遼東,而三千人意味着什麼?意味着除了諸軍統帥和他們的扈從外,餘者皆沒,這就出現了一個無法解釋的疑問,諸軍統帥們又是如何撤回來的?遠征軍後撤過程中,諸軍處在不同的位置,會遇到不同的戰況,諸軍統帥們即便拋棄了自己的軍隊,也不可能有如此好的運氣,都逃出了天生,再考慮到高句麗人半渡而擊之,遠征軍肯定有一半軍隊在洪水到來之前渡過了薩水,而這一半軍隊逃到鴨綠水後,還是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越過鴨綠水天險,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宇文述至少可以帶着幾萬將士撤回來。由此可以確定,李唐爲了污衊和抹黑聖主,在撰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做了篡改。

李風雲心情愉悅,事實證明,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自己還是有改變歷史的可能,雖然改動的幅度非常小,甚至忽略不計,比如在崔弘升的努力下,在聖主、中樞、遠征統帥部的齊心協力下,還是拯救了更多將士,但積少成多,厚積薄發,機緣巧合下,還是有改變歷史軌跡的一線希望。

崔九說完東征大敗的經過後,終於說到了正題,“你的預測很準確,二次東征即將開始。”

第六百八十八章 野心第八百三十九章 天大的坑第兩百五十三章 又見忽悠第三百二十七章 左帥的憤怒第八十六章 一夜變局第九百六十一章 李平原已死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第九百零一章 問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艱難的改革第七百六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二十一章 故技重施第九百五十八章 反制第一千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四十九章 詐城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凌厲一擊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四百五十五章 他們行嗎?第四百零五章 伊闕丟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京畿之下有陷阱第三百三十七章 如此悲觀!?第六百三十三章 范陽盧氏的“善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六百六十七章 你也敢與虎謀皮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九十章 無恥也有境界第六百零九章 聖主的任性第七十六章 如此剿賊第六百九十五章 不作爲第五百四十六章 火速撤離第一千零十四章 你可有膽下令?第七百三十八章 絕處逢生第一百五十八章 解惑第七百五十一章 弱肉強食第二十七章 何爲真相第三百六十三章 去歷城第九百十五章 甘之如飴第二十五章 終於進了崔氏的門第三百七十四章 李密重返聯盟第七百零一章 陰世師的“陰”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四百一十八章 李渾的選擇第六百六十六章 原來玄妙在這裡第三百二十二章 你詐屍?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兄弟合兵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王可有決斷?第九百十七章 放飛心魔第四百八十四章 韓相國的怨憤第六百八十八章 野心第八百一十三章 榨乾吃盡第五百二十五章 打臉了第兩百零五章 李密決定留下來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不管第九百五十一章 將信將疑第一百六十二章 造反不是目的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一百零九章 溫水煮青蛙第五百五十章 屈突通的勸諫第四百二十七章 蠢蠢欲動的齊王第九百零三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七百一十一章 老匹夫第三百四十五章 狗屁不通的理由第八百三十二章 自作孽第796章 響鼓也要重敲第五百一十九章 謠言太多第八百四十二章 話不投機第六百零六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八百五十三章 防患第九百五十二章 理由呢?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八百六十九章 事在人爲第兩百七十三章 計將何出?第一百五十八章 解惑第八百二十五章 攻擊第八十三章 琅琊竇太守第六百一十一章 封德彝的智慧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五百二十八章 躊躇第二十七章 何爲真相第九百四十八章 加快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九百九十五章 孤想知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有隻蝴蝶第四百九十六章 一線生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九百十一章 意圖何在?第兩百五十八章 唱白臉的宇文述第一百三十四章 段使君的算計第八十八章 取捨之道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唯有一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馳援寧陽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七百四十八章 醒悟太遲第三百七十五章 你這是訛詐第七百三十五章 大肥羊第八百二十九章 志得意滿
第六百八十八章 野心第八百三十九章 天大的坑第兩百五十三章 又見忽悠第三百二十七章 左帥的憤怒第八十六章 一夜變局第九百六十一章 李平原已死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第九百零一章 問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艱難的改革第七百六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二十一章 故技重施第九百五十八章 反制第一千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四十九章 詐城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凌厲一擊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四百五十五章 他們行嗎?第四百零五章 伊闕丟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京畿之下有陷阱第三百三十七章 如此悲觀!?第六百三十三章 范陽盧氏的“善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六百六十七章 你也敢與虎謀皮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九十章 無恥也有境界第六百零九章 聖主的任性第七十六章 如此剿賊第六百九十五章 不作爲第五百四十六章 火速撤離第一千零十四章 你可有膽下令?第七百三十八章 絕處逢生第一百五十八章 解惑第七百五十一章 弱肉強食第二十七章 何爲真相第三百六十三章 去歷城第九百十五章 甘之如飴第二十五章 終於進了崔氏的門第三百七十四章 李密重返聯盟第七百零一章 陰世師的“陰”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四百一十八章 李渾的選擇第六百六十六章 原來玄妙在這裡第三百二十二章 你詐屍?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兄弟合兵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王可有決斷?第九百十七章 放飛心魔第四百八十四章 韓相國的怨憤第六百八十八章 野心第八百一十三章 榨乾吃盡第五百二十五章 打臉了第兩百零五章 李密決定留下來第八百三十四章 我不管第九百五十一章 將信將疑第一百六十二章 造反不是目的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一百零九章 溫水煮青蛙第五百五十章 屈突通的勸諫第四百二十七章 蠢蠢欲動的齊王第九百零三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七百一十一章 老匹夫第三百四十五章 狗屁不通的理由第八百三十二章 自作孽第796章 響鼓也要重敲第五百一十九章 謠言太多第八百四十二章 話不投機第六百零六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八百五十三章 防患第九百五十二章 理由呢?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八百六十九章 事在人爲第兩百七十三章 計將何出?第一百五十八章 解惑第八百二十五章 攻擊第八十三章 琅琊竇太守第六百一十一章 封德彝的智慧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五百二十八章 躊躇第二十七章 何爲真相第九百四十八章 加快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九百九十五章 孤想知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有隻蝴蝶第四百九十六章 一線生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九百十一章 意圖何在?第兩百五十八章 唱白臉的宇文述第一百三十四章 段使君的算計第八十八章 取捨之道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唯有一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馳援寧陽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七百四十八章 醒悟太遲第三百七十五章 你這是訛詐第七百三十五章 大肥羊第八百二十九章 志得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