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避重就輕

“聖上,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裴世矩不動聲色地說道?“不出意外,東都那邊很快就會傳來叛亂平定的捷報。”

聖主心領神會,卻明知故問,“何解?”

裴世矩指指西京奏報,“代王沒有提到東都局勢,也沒有提到叛亂逆賊,只說西北危機,可見平叛已進入尾聲,已穩操勝券,西京的精力已全部轉向西北,他們急切需要聖上的支持。”

裴世矩“點到即止”,惜字如金,一個字也不多說。

高處不勝寒,裴世矩看似權勢傾天炙手可熱,實際上冷暖自知,若想做成一件事,其中之艱辛難以言表。在外交戰略上,裴世矩是絕對權威,但是,因爲受制於保守和改革的激烈鬥爭,爲維護聖主和中樞的整體利益,他不得不在外交戰略上做出一次次妥協,結果因成功經略西土而取得的外交上的大好局面很快就喪失殆盡。

當然,這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推給聖主和改革派。如果第一次東征大捷,實現了全部預期目標,中土在南北關係上取得了更多優勢,聖主和改革派鞏固和增強了自己的執政地位,改革的阻礙迅減少,那麼東都理所當然要兼顧西土利益,即便不會加大在西土經略上的投入,最起碼也要維持目前的西土格局,以武力對峙來保證長久結盟,如此便對東。突厥人形成了夾擊之勢,中土在南北關係上便能佔據更多主動。

然而,事違人願,第一次東征慘敗後,形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便完全顛覆,過去數年經略西土的成果喪失殆盡,而隨着第二次東征失利,中土元氣大傷,拱手把逆轉西北危機的最後機會也徹底斷送。

現在中土已經沒有能力在西疆動反擊,面對吐谷渾人的復國,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面對西域諸國在西突厥人強大實力威逼下紛紛倒戈背叛,也只能忍氣吞聲。目前中土所能做的也就是堅守伊吾、敦煌一線,以確保河西的安全;堅守西平、河源一線,以確保隴西無憂。但以目前西疆鎮戍現狀和東都對西疆的支持力度來說,即便是完成這個“底線”目標,也是十分困難。

所以裴世矩藉助這個機會,公開、正式地勸諫聖主,必須面對事實,勇於承認錯誤,及時糾正錯誤,迅調整國防和外交大戰略,千萬不要失了芝麻,又丟了西瓜,以致兩頭落空,一無所獲,自陷絕境。

但裴世矩顧忌到聖主的“臉面”,再加上他本人也是中樞最高決策層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動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的決策上雖然提出了異議,但也沒有堅決反對,沒有投出反對票,最終還是支持了中樞決策,所以今日中外困境的出現,與他也有直接責任,因此他也不能打中樞的“臉”,打自己的臉,所謂的勸諫實際上就是某種暗示,如果聖主不同意,佯裝聽不懂,那也就權當沒說。

“朕給了他們足夠的支持。”聖主微微皺眉,忿然說道,“西征戰果累累,而爲鞏固和擴大戰果,東都理所當然要給西疆以全力支持。然而,朕的支持,最終得到了什麼回報?短短半年時間,阿柴虜(吐谷渾)的殘餘軍隊不但攻陷了且末和鄯善,還橫掃了西海,威脅隴西,爲什麼?朕想知道,當阿柴虜動攻擊的時候,河西衛府軍在哪?隴西大軍又在哪?難道河西衛府軍不知道當他們退出西域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了對西域諸國的保護,直接把西域諸國推進了突厥人的懷抱?而隴西大軍退出西海,等於再次陷西北鎮戍於兩線作戰之窘境,我西北軍不得不再次與西北諸虜激戰於隴西和河西兩個戰場。”

聖主很憤怒,言辭很激烈,但還是控制了情緒,沒有公開指責西京不作爲甚至是失職,也沒有公開指責西京有蓄意製造西北危機來威脅中央之嫌疑,顯然迫於現狀他不得不妥協了,但這個妥協很有限。

裴世矩暗自嘆息。聖主故意脾氣,實質上是避重就輕,不願承認中樞在西土經略上所犯的錯誤。

西土經略的核心環節就是與西突厥結盟,而無論從蔥嶺以西的三國爭霸之局面,還是從蔥嶺以東的三強逐鹿之勢來說,當前都是雙方結盟的最好時機。另外西突厥的射匱可汗雄才大略,胸懷大志,他和他的牙帳都把目光放在蔥嶺以西,把突厥人的未來都放在廣袤的西方,所以西突厥樂於看到中土與東。突厥“兩虎相爭”,這有利於他們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全力對付波斯人,避免兩線作戰,因此西突厥對結盟中土抱有相當大的誠意。

依裴世矩樂觀預測,只要中土誠心誠意結盟,雙方互利友好的局面最少能維持十到二十年時間,直到西突厥人與波斯人的戰爭結束之後,而中土有了這麼長時間的和平展,國力必然強盛,甚至有可能已經擊敗東。突厥,已經吞併整個西域,已經擁有了臣服西突厥人的強大實力。

然而,因爲改革和保守這對核心矛盾越來越激烈,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聖主和中樞在國防和外交大戰略上的決策。

他們動了東征,藉口就是大漠北虜正在迅崛起,已經威脅到了中土安全。因爲要東征,當然減少了對西疆的支持,西土經略就此陷入停滯甚至倒退,而與西突厥的結盟也因此基本上流於形式,沒有誠意,沒有實質性的合作。

對西突厥人來說,他們樂於看到中土東征,不管中土是打遠東諸虜還是與東。突厥正面衝突,都有利於西突厥人控制西域,利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阻御中土和東。突厥的防線。

中土的東征尚未開始,西突厥就迫不及待地大舉進軍西域,射匱可汗甚至把牙帳都遷到了西域,由此可見其控制西域的決心之大。

西突厥人兵分三路,一路暗中支持吐谷渾人復國,以牽制中土的西北軍;一路與東。突厥的始畢可汗結盟,始畢可汗爲防止中土東征大捷後,乘勝北伐,答應了射匱可汗的條件,在大金山(阿爾泰山)的東南麓一帶牽制中土的河西衛府軍;一路猛攻鐵勒人和薛延陀人,殺雞儆猴,以武力脅迫西域諸國臣服。

結果天遂人願,中土第一次東征大敗,緊接着又動了第二次東征,不但無力顧及到西土局勢的急劇變化,甚至無力給西北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需,於是西突厥人的謀劃成功了。

現在從中土的角度回過頭來看,如果當初聖主和中樞誠心誠意結盟西突厥,滿足西突厥所提出來的一些並不過分的結盟條件,比如願意與西突厥共享西域南北絲路之利,願意與西突厥在大金山一線夾擊東。突厥,聯手把東。突厥人趕出西域,甚至願意把泥厥處羅可汗及其追隨者交還給射匱可汗,東都繼續鞏固和加強西土經略,繼續維持或加大對西疆的支持力度,那麼即便東征連番失利,對西土局勢的影響也不會太大,最起碼西北危機不會嚴重到難以拯救的地步。

當然,這種猜測沒有意義。對裴世矩這位西土經略的創始者來說,解決西北危機的關鍵還是與西突厥建立實質性的合作。

他堅信射匱可汗的目標不是中土,也不是東。突厥,更不是西域和西海。西域的西域諸國也罷,西海的吐谷渾也罷,實際上都是西突厥人用來在蔥嶺以東建立起一道牢固防線的“工具”。但中土太強大了,即便經常遭遇重挫,也能迅恢復過來,而一旦恢復過來,中土就會擴張,就會強勢攻擊,所以從西突厥人看來,他們目前所取得的“戰果”不值一提,經不起中土的打擊,因此若想真正在蔥嶺以東贏得一個穩定局面,最終還是需要中土的盟約,一個有誠意且有實質性合作互利互惠的盟約,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安全保障。

對裴世矩的這一觀點,聖主和中樞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從南北交往的歷史來看,中土與外虜結盟乃是常態,南北之間不是戰爭就是結盟,不以爲奇,其中有誠意的結盟也有先例,而今日中土也的確有必要與西突厥建立有誠意的盟約。

但是,今日中土的核心矛盾是改革和保守,西京是保守勢力的“大本營”,西疆是以關隴貴族集團爲主要力量的保守勢力的根基之地,如果中土誠心誠意與西突厥結,就要在西土經略上投入大量“資源”,這等於幫助保守勢力增強對抗改革的實力,這是聖主和改革派絕對不能接受的事。

如今西北危機爆,西北軍退出了西域,退出了西海,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如果聖主和改革派妥協,重新啓動裴世矩的西土經略,那麼中央要向西疆投入多少“資源”?可以肯定,這就是第二次西征。

原因很簡單,現在再與西突厥人談實質性合作,西突厥人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必然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中土唯一的辦法就是再把吐谷渾滅了,再殺進西域腹地,再佔據絕對優勢,否則沒辦法談合作。

但對今日的中土來說,東征連續失利,南北關係急驟惡化,南北大戰一觸即,現在中央連西疆都顧及不到了,哪裡還有能力動西征?

所以聖主不可能承認自己在策略上犯了錯誤,他只會怨恨西突厥人陰險狡詐,貪婪卑鄙,背信棄義,畢竟名義上中土與西突厥是盟友,而這次西突厥人卻背棄盟約,幫助吐谷渾人復國,悄悄地在中土背後捅了一刀。

聖主一推了之,那麼西北危機的直接責任當然就由西北軍來承擔,而間接責任當然由西京和關隴人來承擔,雖然西京的確有拿西北危機來要挾聖主和中樞的嫌疑,但事到如今,聖主就算把西京和關隴人恨得咬牙切齒,也不敢大開殺戒,以免激化矛盾,再度惡化西北局勢了。

裴世矩決定放棄勸諫,接受事實。既然聖主“聽不懂”他的暗示,對他的“暗示”充耳不聞,那麼西土經略也就不要再提了,西北危機也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了,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

西北危機有三個。一是西海失陷,目前隴西軍團無力奪回;二是西域的且末和鄯善失陷,目前河西軍團也無力收復;最後就是會寧的突厥人要“歸國”,要叛亂,這個目前尚有解決的可能。

裴世矩躬身請命,“聖上,臣請纓,火趕赴西北。”

第四百六十四章 序幕拉開第一千零六章 豈能兒戲?第一百四十一章 張須陀走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想摻合的樑德重第六十一章 誰想捅破天第七百七十章 劣勢第五百九十四章 振聾發聵第九百七十四章 內外夾攻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六百九十九章 無心插刺第五百二十三章 警示第兩百六十章 政客第七十七章 魯郡太守第三百七十六章 通濟渠告急第三百一十四章 憤怒的孟海公第四百四十四章 觀公挖坑了第九百十九章 如意算盤第765章 此城名鬼方第六百七十章 暗示第八十七章 知世郎王薄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個理由第兩百九十七章 螳螂失策第兩百二十七章 齊王憤怒了第七百零七章 一棵大樹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五百零四章 乘傳發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右驍衛將軍李渾第五百四十一章 剛愎自用第五百五十九章 謀動思變第一千零四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七十五章 衝突第809章 無所適從第八百一十九章 你爭什麼?第八百五十九章 壞消息第八百六十四章 疲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險惡之局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一百四十六章 瞞天過海第763章 都是兄弟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九百三十六章 誰去古北口?第八百六十五章 老奸巨滑第三百四十六章 秦瓊之計第八百八十三章 松漠牙旗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兄弟合兵第五百九十八章 出人意料第一千零十五章 羅藝的優點第七百四十八章 醒悟太遲第七十一章 立足大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段使君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溫水煮青蛙第兩百八十七章 徐州變局第三十章 誰要造反第六十三章 誰可爲帥第六百四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三百九十六章 李密的轉變第七百六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五百三十九章 失落第八百四十五章 軍情有變第六十八章 致命的誤會第七百零四章 爾虞我詐第七百零二章 這算什麼秘密?第九百二十六章 父子密談第六百五十八章 危險中的機會第一千零十一章 東進,東進!第九十二章 有真有假第三百八十七章 黎陽密議第一千零一章 致命一刀第五百八十八章 你知道磧南嗎?第八百三十三章 分裂第五百五十四章 名將之子第三百零一章 誰敢謀反?第三百零九章 給齊王挖坑第764章 局面對我有利第五百九十章 分道揚鑣第六百四十五章 低估的秘密第七百一十五章 與虎謀皮第四百二十五章 觀公楊恭仁第三十三章 夜奔芒碭山第六十七章 你敢打我的臉第九百四十三章 突厥人來了第五百零三章 成也楊氏,敗也楊氏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九百六十七章 裴世矩的意圖第四百八十五章 喜形於色第八百六十二章 狼帥第六百五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七百七十六章 晝伏夜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各有所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蟬脫殼第六百一十三章 封德彝手書一封第四百六十八章 強臣欺主第十一章 戴帷帽的神秘女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一絲暖意第九百三十五章 開價第兩百零一章 你認識蒲山公
第四百六十四章 序幕拉開第一千零六章 豈能兒戲?第一百四十一章 張須陀走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想摻合的樑德重第六十一章 誰想捅破天第七百七十章 劣勢第五百九十四章 振聾發聵第九百七十四章 內外夾攻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六百九十九章 無心插刺第五百二十三章 警示第兩百六十章 政客第七十七章 魯郡太守第三百七十六章 通濟渠告急第三百一十四章 憤怒的孟海公第四百四十四章 觀公挖坑了第九百十九章 如意算盤第765章 此城名鬼方第六百七十章 暗示第八十七章 知世郎王薄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個理由第兩百九十七章 螳螂失策第兩百二十七章 齊王憤怒了第七百零七章 一棵大樹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五百零四章 乘傳發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右驍衛將軍李渾第五百四十一章 剛愎自用第五百五十九章 謀動思變第一千零四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七十五章 衝突第809章 無所適從第八百一十九章 你爭什麼?第八百五十九章 壞消息第八百六十四章 疲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險惡之局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一百四十六章 瞞天過海第763章 都是兄弟第三百九十七章 李密的智慧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九百三十六章 誰去古北口?第八百六十五章 老奸巨滑第三百四十六章 秦瓊之計第八百八十三章 松漠牙旗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兄弟合兵第五百九十八章 出人意料第一千零十五章 羅藝的優點第七百四十八章 醒悟太遲第七十一章 立足大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段使君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溫水煮青蛙第兩百八十七章 徐州變局第三十章 誰要造反第六十三章 誰可爲帥第六百四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三百九十六章 李密的轉變第七百六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五百三十九章 失落第八百四十五章 軍情有變第六十八章 致命的誤會第七百零四章 爾虞我詐第七百零二章 這算什麼秘密?第九百二十六章 父子密談第六百五十八章 危險中的機會第一千零十一章 東進,東進!第九十二章 有真有假第三百八十七章 黎陽密議第一千零一章 致命一刀第五百八十八章 你知道磧南嗎?第八百三十三章 分裂第五百五十四章 名將之子第三百零一章 誰敢謀反?第三百零九章 給齊王挖坑第764章 局面對我有利第五百九十章 分道揚鑣第六百四十五章 低估的秘密第七百一十五章 與虎謀皮第四百二十五章 觀公楊恭仁第三十三章 夜奔芒碭山第六十七章 你敢打我的臉第九百四十三章 突厥人來了第五百零三章 成也楊氏,敗也楊氏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九百六十七章 裴世矩的意圖第四百八十五章 喜形於色第八百六十二章 狼帥第六百五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七百七十六章 晝伏夜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各有所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蟬脫殼第六百一十三章 封德彝手書一封第四百六十八章 強臣欺主第十一章 戴帷帽的神秘女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一絲暖意第九百三十五章 開價第兩百零一章 你認識蒲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