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封德彝手書一封

封德彝根據現有訊息,對隱藏在高陽危機背後的秘密重新進行了一番“梳理”,結果讓他大吃一驚。【請到800】

他可以肯定這是一盤“大棋”,一個針對日益惡化的南北關係所做的精妙佈局,其中齊王很關鍵,但齊王也就是一個棋子而已,可以對北疆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卻決定不了南北關係的走向。

決定南北關係走向的只有兩股力量,一個是聖主和中樞,一個是始畢可汗和牙帳。

對中土來說,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鼾睡,大漠北虜越是展壯大,對中土的威脅就越大,就會直接影響到天下共主的至高無上的威權,所以必須遏制和削弱大漠北虜,必須將其扼殺於崛起之中。對於大漠北虜來說,中土這頭雄獅虎視眈眈地盯着自己,時時刻刻都有生存危機,爲此必須展壯大,而展壯大除了自身的茁壯成長外,還要抓住一切機會、運用一切手段打擊和削弱對手。

也就是說,在南北雙方握手言和的笑臉上,實際上都隱藏着殺死對方的兇殘之念,只要有機會,這絲兇殘之念就會爆,雙方就會背信棄義拔刀相向。歷史證明,在南北戰爭史上,漢武大帝曾經把匈奴人殺得落花流水,甚至趕出了大漠之外,而鮮卑等五胡諸虜也曾呼嘯而下,橫掃中原,把中土人壓制在長江以北。以史爲鑑,統一後的中土人夢想着封狼居胥,重建漢武之偉業;而崛起於大漠的突厥被諸種胡虜也不忘飲馬黃河,再現先輩之輝煌。

南北雙方的血液裡始終流淌着英雄壯志和激昂戰意,這注定了南北戰爭始終是南北關係的主旋律,而在南北雙方任意一個崛起和雙雙崛起的過程中,最高決策層中主戰之聲都是震耳欲聾,戰爭也隨之如影附隨。

今日南北關係亦是如此,南北雙方都在迅崛起之中,戰爭也如影附隨。中土動了西征和東征,雖然至今還沒有與以突厥人爲的北方諸虜大聯盟生正面碰撞,但中土剷除其羽翼、削弱其力量的目的“一覽無餘”,因此雙方都知道必有一戰,都知道戰爭即將開始,並且都在爲戰爭做積極準備。

中土不會因爲兩次東征失利就主動放棄南北大戰,原因很簡單,前期中土氣勢如虎,咄咄逼人,已經騎到了虎背上,箭已上弦,而大漠北虜也已騎上虎背,也已拉滿了弓弦,這時中土突然不進反退,畏怯不戰,等於自取死路。

那麼有沒有辦法讓大漠北虜“知難而退”,讓大漠北虜向中土示弱,主動放棄南北大戰?

理論上還是有辦法的,比如牙帳內部生激烈衝突,諸虜大聯盟生內訌或者叛亂,大漠北虜自顧不暇,當然也就無力進行南北戰爭。

先帝執政晚期,開皇末年,東、西突厥爆內戰,諸虜自相殘殺,中土人乘着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運用離間、挑拔等各種手段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最終以最小代價贏得了最大戰果,成功打擊和削弱了北虜,緩和了緊張的南北關係,穩定了邊疆局勢,中土迎來了一個高展時期。然而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突厥等諸種胡虜對自己的突然衰落記憶猶新,對陰險狡詐趁火打劫的中土人更是切齒痛恨,所以短期內他們應該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再給中土人一個“不戰而勝”的機會。

既然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那麼中土與其寄希望於“奇蹟”的出現,不如自己創造“奇蹟”,於是聖主和中樞裡的主戰派就有了繼續東征的想法,以第三次東征的全面勝利,以斬斷大漠北虜伸向遠東之“手”,來展現中土強悍實力,來遏制大漠北虜的擴張,來讓中土這隻“虎”的咆哮聲更爲恐怖,來讓中土長弓上的箭更具殺傷力,繼而達到威懾和恐嚇北虜之目的,延緩南北大戰的爆,給中土贏得更多更充足的準備南北戰爭的時間。

當然,從中土的角度來說,這也是理論上的設想。第三次東征的全面勝利能否幫助中土實現全部預期目標,還需要北虜的密切“配合”,如果北虜對南北局勢有清醒而正確的“解讀”,知道南北戰爭一定會爆,知道中土在連續三次東後已是強弩之末,知道中土人正在南北關係上故意虛張聲勢以達到欺騙之目的,北虜必定將計就計,乘虛而入,乘着中土元氣大傷之際動全面戰爭,趁你病要你命,傾盡全力給中土以沉重一擊,如此則中土就麻煩了,即便最後守住了長城一線,付出的代價也非常慘重。

所以說,就目前南北局勢而言,所有的預測都是悲觀的。對於聖主和中樞來說,不能把中土的命運寄託在“奇蹟”上,也不能寄託在一廂情願的設想上,更不能寄希望於敵人犯錯誤,必須積極面對,勇於破釜沉舟,敢於玉石俱焚,怯戰必死,唯有決一死戰才能緊緊掌握自己的命運。

於是迴歸到“原點”,聖主堅持主戰立場,主戰的聲音在中樞中不但沒有隨着兩次東征失利而減小,反而越來越大了,主戰派尤其軍方的主戰派在國防策略上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樞決策。

目前聖主爲何隱忍不?中樞對東征的未來爲何諱莫如深?關鍵就在軍方的態度尚不明朗。

目前軍方兩個權勢最大的大佬,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都在東都戰場上,只要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剿殺了楊玄感,平息了這場風暴,穩定了東都局勢,則軍方必然要就東征的未來做出表態。

要麼停止東征,把全部力量放在國內局勢的穩定上,攘外必先安內,寧願忍氣吞聲向北虜做出妥協和讓步,也要先穩固聖主和改革派的執政地位;要麼繼續東征,把全部力量放在南北對抗上,積極進行南北大戰的準備,只要北虜膽敢南下入侵,就傾盡全力給予迎頭痛擊,寧願玉石俱焚,也要禦敵於國門之外,爲聖主和中樞守住最後的政治底線。

前者對聖主和改革派來說,政治上是腹背受敵,對內對外都要妥協讓步,步履艱難,改革肯定會陷入停滯和倒退,雖然看上去穩妥安全,煎熬一段時間後,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但稍有不慎就是“四面楚歌”,如果外部北虜堅決入侵,內部反對派的叛亂也是此起彼伏,內外夾擊之下,必有全軍覆沒之危;後者置之死地而後生,拒不妥協,決不讓步,對外咄咄逼人,對內強權鎮制,雖然也有全軍覆沒之憂,但只要贏得了南北大戰,不但會讓聖主和中央的威權達到一個全新高度,還能給聖主和改革派贏得繼續推進改革的時間和空間,反之,如果敗了,對內對外只能妥協,改革必然停滯和倒退,執政地位也岌岌可危,這與前者的結果毫無二致。

既然如此,爲何不搏一把?尤其對於態度強硬的軍方來說,既然主戰和主和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一樣的,那爲何要主和?當然要誓死一戰,以鮮血和生命來捍衛中土的尊嚴。

所以,封德彝對南北關係的走向持悲觀態度,“主和”立場在中樞最高決策層已步履艱難,而“主戰”思路一旦控制了中樞決策,則第三次東征會爆,南北大戰也會爆。

這種趨勢下,齊王北上戍邊,意味着中土這邊的態度越來越強硬,這不但無助於南北關係的緩和,反而會給大漠北虜以更強烈的暗示。大漠北虜在危機的壓迫下,戰爭準備會更快,更積極,南北大戰爆的度可能會更快。

由此推斷,齊王北上戍邊的幕後推手,十有**是聖主,是中樞主戰派,是軍方的主戰大佬,而近期接觸過齊王的軍方大佬只有宇文述和來護兒,這兩位恰好是聖主的絕對心腹,是聖主的堅定支持者。

如果主戰派爲第三次東征和南北大戰特意設下了這盤“棋局”,齊王是他們的“棋子”,白賊是齊王的“棋子”,那麼齊王拱手讓出大運河的控制權,白賊悄無聲息地北上,高陽危機的突然爆就在情理之中,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白賊攻打高陽引高陽危機,其目的正是要隆重推出齊王,而推出齊王的目的,則是爲聖主和主戰派強行推出第三次東征和南北大戰的決策做鋪墊。

封德彝權衡良久,毅然決斷,手書一封,請親信僚屬通過私密道,轉呈門下省副長官黃門侍郎裴世矩,並再三囑託,務必要快,要保密。

門下省與內史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所謂封駁就是“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這個權力就很大了,直接監督皇帝和宰執了。當朝門下省長官是納言蘇威,關中籍三朝老臣;副長官兩位,一個是河東裴氏的裴世矩,一個是隴西天水的趙長文,也都是三朝老臣。

中樞核心三大機構中,內史省是決策者,詔令政令出自內史;門下省也參與決策,並負責審查詔令政令;尚書省同樣參與決策,並負責執行詔令、政令。尚書省下轄六部,人員較多,派系林立,而內史省和門下省人員較少,其中內史省兩位長官都是江左人,門下省三位長官都是關隴人,雖然內史侍郎虞世基和蕭瑀在江左貴族集團中分屬江南和荊楚派系,納言蘇威和黃門侍郎裴世矩、趙長文在關隴貴族集團中也分屬關中、河東和隴西派系,但在集團整體利益上,這兩大決策機構的“掌門人”顯然是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

封德彝屬於山東貴族集團,與關隴、江左兩大貴族集團“涇渭分明”。這種政治上的“涇渭分明”在高層中極其重要,尤其在當今豪門世家牢牢霸佔着政治資源的情況下,“騎牆派”在高層中根本沒有存身之地,出一個死一個。

過去功勳大臣高熲和楊素都以“伯樂”揚名於世,屢屢提攜和舉薦不同派系的人,封德彝就是楊素提攜和舉薦的,但這不僅是統一後的政治需要,其背後也隱藏着大量的利益交換。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理名言。

封德彝和裴世矩不是政治盟友,但因爲同爲前朝舊臣,有共同利益所在,關鍵時刻可以政治合作,互利互惠。現在封德彝就迫切需要裴世矩的幫助。楊玄感的叛亂肯定會連累到封德彝,爲了自救,封德彝打算向裴世矩求助,但如何求助?拿什麼才能交換裴世矩的幫助?

封德彝寫給裴世矩的這份密信,能否打動裴世矩?

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蟬脫殼第十八章 瓦亭第一百二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六百七十二章 盡在此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李子雄的雄心第六百八十一章 輔車相依第三百零七章 東阿程咬金第一百一十二章 赤膊上陣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二十四章 自救第七百三十八章 絕處逢生第兩百六十章 政客第九十二章 有真有假第九百七十七章 鼠目寸光第六百八十三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一百七十四章 悲天憫人的徐大郎第兩百五十八章 唱白臉的宇文述第五十二章 定陶擴軍第七百二十八章 我爲魚肉第一百四十九章 爭論第六百八十五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章 問計第六十六章 中計了第九百四十三章 許公巡邊第五百六十三章 許國公到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九百三十六章 誰去古北口?第八百零八章 如簧之舌第五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三百一十九章 李安期的凌厲一擊第六十九章 黯然嘆息第七百六十四章 私心作祟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十六章 擋者披靡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九百二十五章 不知死活第六百六十七章 你也敢與虎謀皮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六百五十章 挖個坑,誰跳?第七百七十九章 聯袂施壓第六百零六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三百七十七章 爭執第九十九章 好大的面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三百零三章 齊王打頭陣第九百零二章 狂放一筆第一百六十九章 趕走樑德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八百九十八章 倍感重壓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四十三章 不爲所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某還有一個使命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蜂擁而至第六百三十一章 陰謀論者第五百六十四章 宇文述的艱鉅使命第一百八十五章 打破平衡第一千零十八章 爭先恐後第六百一十章 內史舍人封德彝第五百四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零三章 心態決定結果第八百九十七章 禍福相依第一百零六章 崔氏家主第七百五十二章 白費心機第九百十六章 凌亂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關中韋氏第兩百章 蒲山公別來無恙第七百二十二章 王之憤懣第五百一十九章 謠言太多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安期來了第四百四十章 放手一搏第六百九十章 鴉雀無聲第七百四十九章 兄弟的質疑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兩百五十九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一十二章 捨身赴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憤怒的孟海公第八百五十二章 收之桑榆第一百一十二章 你是誰第九百零九章 突變第四百一十五章 風已起第九百六十八章 螳臂當車第兩百二十九章 遼東城下第兩百三十三章 要殺一個人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九百三十九章 機會在哪?第三百八十五章 夜潰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八十一章 玉未琢第七百七十四 大賀氏聯盟第七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七百二十二章 王之憤懣第五百六十二章 若能北上殺虜第三百八十二章 樊子蓋的以退爲進第804章 交易第四百四十一章 翻臉了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眼花繚亂
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蟬脫殼第十八章 瓦亭第一百二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六百七十二章 盡在此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李子雄的雄心第六百八十一章 輔車相依第三百零七章 東阿程咬金第一百一十二章 赤膊上陣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二十四章 自救第七百三十八章 絕處逢生第兩百六十章 政客第九十二章 有真有假第九百七十七章 鼠目寸光第六百八十三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一百七十四章 悲天憫人的徐大郎第兩百五十八章 唱白臉的宇文述第五十二章 定陶擴軍第七百二十八章 我爲魚肉第一百四十九章 爭論第六百八十五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章 問計第六十六章 中計了第九百四十三章 許公巡邊第五百六十三章 許國公到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九百三十六章 誰去古北口?第八百零八章 如簧之舌第五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三百一十九章 李安期的凌厲一擊第六十九章 黯然嘆息第七百六十四章 私心作祟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十六章 擋者披靡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九百二十五章 不知死活第六百六十七章 你也敢與虎謀皮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六百五十章 挖個坑,誰跳?第七百七十九章 聯袂施壓第六百零六章 陷阱無處不在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三百七十七章 爭執第九十九章 好大的面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越國公的後手第三百零三章 齊王打頭陣第九百零二章 狂放一筆第一百六十九章 趕走樑德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戰秦瓊第八百九十八章 倍感重壓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四十三章 不爲所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某還有一個使命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蜂擁而至第六百三十一章 陰謀論者第五百六十四章 宇文述的艱鉅使命第一百八十五章 打破平衡第一千零十八章 爭先恐後第六百一十章 內史舍人封德彝第五百四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零三章 心態決定結果第八百九十七章 禍福相依第一百零六章 崔氏家主第七百五十二章 白費心機第九百十六章 凌亂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關中韋氏第兩百章 蒲山公別來無恙第七百二十二章 王之憤懣第五百一十九章 謠言太多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安期來了第四百四十章 放手一搏第六百九十章 鴉雀無聲第七百四十九章 兄弟的質疑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兩百五十九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一十二章 捨身赴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憤怒的孟海公第八百五十二章 收之桑榆第一百一十二章 你是誰第九百零九章 突變第四百一十五章 風已起第九百六十八章 螳臂當車第兩百二十九章 遼東城下第兩百三十三章 要殺一個人第九百六十九章 徐圖後計第九百三十九章 機會在哪?第三百八十五章 夜潰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795章 一波又起第八十一章 玉未琢第七百七十四 大賀氏聯盟第七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七百二十二章 王之憤懣第五百六十二章 若能北上殺虜第三百八十二章 樊子蓋的以退爲進第804章 交易第四百四十一章 翻臉了第兩百七十八章 取信於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