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稅



這漢子的話也是引發了不小的共鳴,特別是朝陽初升,看到張守仁騎馬在縱隊之前,在初升的陽光之下,五品武官的絲質袍服被照的熠熠生輝,身後是一長溜三人一排的行軍縱隊,每人肩膀上都是扛着長槍,或是手持盾牌腰挎長刀,要麼就是在肩窩處豎着一支黑不溜秋的鐵火銃,軍容齊整,威風凜凜,立刻就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此時此刻,誰還顧得上吃沒吃早飯的事?

當下便是人山人海,一傳十,十傳百,不少百姓都是全家出動,臨街的酒樓飯莊只要是有二樓三樓的,全是擠滿了人,黑壓壓的,到處都是。

“瞧瞧,人家張大人的樣子,那個即墨縣的營官,雖然做到遊擊守備,比起風度模樣來,比張大人可是差的遠了。”

“營兵也是不能比啊!瞧這些兵器,衣服,哪一樣營兵能比?”

“嗯,看書上說什麼王師討賊時的威武,學生總是不大明白,看登州營和即墨營,哪裡有什麼王師的樣子?倒是瞧這些浮山所的兵,還真有所謂王師的感覺了。”

“可惜人太少了。不過,張大人帶人去登州做什麼?登州十幾營的兵,丘磊也不是好惹的,強龍難壓地頭蛇啊。”

“唉,這些官面上的事,咱們就不懂了。不過,但願張大人別出什麼漏子,安安穩穩的回來。現在大人收錢不比馮三寶那廝多,但咱們鎮上宵小絕跡,還安排人掃街,聽說還要挖暗溝排水,大人收咱的銀子可是沒有白收,換一個人來,可就不一定了!”

現在張守仁雖然不是方家集的官員,但哪一個不明白,依靠着麾下這支威風凜然的親丁隊,加上安插在幾個鹽場的鹽提舉,安插在白河口的巡檢,膠州的鹽巡檢還有方家集的典史,這些官帽子都是在膠州和萊州官場被買通的前提下,一頂頂的被張守仁給買了回來。

控制了膠萊鹽利,就等於握住一座銀山,有錢就能通神,也就是有了權。所以張守仁雖然只是一個副千戶,但勢力範圍已經隱然不小。

除了在膠州和即墨這種有正經朝廷官員的地方他還要隱藏實力,在浮山,靈山,方家集和固始鎮這些地方,他的話就是聖旨,就是王法,他的兵就是可以公然出入,而治下的所有產業,都需要向他交稅。

方家集是一個熱鬧的集鎮,商行衆多,酒樓當鋪賭坊林立,所以張守仁一個月在這裡能收入一千三百兩銀子,一年妥妥的小兩萬銀子的收入,這收入還算是張守仁十分克制,對商業稅沒有竭澤而漁的打算,除了他之外,朝廷一年在方家集收的商稅也是十分驚人……是低的驚人。

一年商稅,加起來一共是四十七兩銀子!

這點錢,還不夠養活兩個稅吏!

怪不得江南一帶的鈔關,大的還勉強維持,一年能收個兩三萬銀子,去掉養稅關的開銷,勉強還算有點收益。

象一些小的稅關,朝廷養着不是,不養也不是,實在是尷尬異常。一個稅關從官到吏,好歹要

有五六個到十來個人,一年的俸祿也不是小數。

但有的稅關,一年的收入不過就是幾十兩,說起來是笑話,更象是黑色幽默。

明朝的商業稅從三十稅一到限到現在的五十稅一,甚至是一百稅一,朝廷在鐵、茶等原本應該控制嚴格,獲得極大收益的事上都收不到錢,萬曆派到蘇州和雲南的稅監能被人活活打死或是活活燒死,皇帝連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用絕食的辦法來抗議。

明太祖在設計制度的時候沒有把商人當人,結果現在商人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大糧商和鹽商加上海商和官員勾結,彼此分享權力和利益回報,在這個利益集團之下,皇權都是碰了釘子,沒有任何辦法,於是民間是越來越富,朝廷卻是越來越窮困。

到萬曆晚年,計算收入。

糧食是分夏稅和秋稅,結果在萬曆三十年左右來計算,夏稅米比洪武年間少收了九十萬石,而秋稅麥子比洪武年間少收了二百多萬石。

這還是在人口比洪武年間最少增長了十幾倍,耕地面積也大爲增長的提前下!

洪武年間耕地是八億畝,米麥全年稅收是三千二百萬石,到了萬曆年間,降到了兩千七百萬石。

平均每畝耕地的稅收纔是百分之三的稅率!

後人說明朝皇帝窮奢極欲,稅率驚人,其實是完全的胡說八道。就算是把雜派驛站使費全加上,平均一畝地不過是百分之五六的稅率,遠遠低於漢唐。

這也是萬曆到崇禎朝廷不得不幾次加稅的原因,就算是三次加稅,稅率其實仍然不高,在江南湖廣閩浙,沒聽說因爲朝廷加稅而民不聊生甚至造反的記錄。

百姓日子難過,西北和河南是天災,加上明朝悲劇的體制下沒有救災措施,事後又沒有賑濟,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後,田主對佃農的盤剝。

清朝建立,沿用的還是明朝徵三餉後的稅率,根本沒有減稅這一說,只是在某些御用文人的宣傳之下,好象清朝真的減稅了,其實清朝入關到康熙年間,戰亂不絕,要真的免稅,哪有錢支撐它打幾十年的仗?

清朝運氣就好在,一六五零年前後,小冰河時期結束,天氣回暖,冬季有雨雪了,這樣北方農民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土壤,而且又有玉米和番薯這樣的耐旱作物引入,清朝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農稅都是這麼低,更加不提明太祖根本看不上眼的商稅。

在宋時,海洋貿易一年有幾百萬貫的收入,茶、鹽、酒、鐵,一年有超過千萬貫!

到了明朝,卻是一切成空。

到明初時,因爲元朝對中國的壓榨,中國千年積累的財富幾乎被搶光,銅錢和金銀儲備極其匱乏,根本連宋的十分之一也沒有。

沒有金銀銅,商業也基本被破壞,於是明太祖覺得既然如此,反正商人也是壞人,乾脆就不要商業流通,政府收稅以實物爲主,發薪水也基本上是以實物爲主,並且連徭役什麼的也是以實

物。

如果萬一有需要,那麼政府印一點鈔票就是了。

這也就是樸實的小農思想,根本就沒有一點經濟意識,大明寶紗沒有準備金,根本就成了一張廢紙,實物交納到幾十年後就證明必須要變革,否則朝廷無以維持,根本養不起官員和軍隊。

至於某地收的糧食奉命送到某衛所的蠢事,後來就更加行不通了。

雖然明太祖的制度實在不高明,後人卻也沒有辦法全盤推翻,農稅如此,商稅也是如此,只能在原本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根本無濟於事。

到了崇禎年間,任何提高稅收的行爲都是罪惡,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象楊嗣昌這人,不可否認有不少的缺點,但名聲之壞,主要還是因爲他支持崇禎加稅。

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被那些自己是大地主,大商人,還勾結商人大發其財的官員士紳們破口大罵了。

田稅都收不上,商稅就更不必提。茶稅在幾十年前一年還有幾十萬兩,到了崇禎年間一年才兩萬兩,這點錢,養一個營的兵都不夠!

皇帝的尷尬和悲哀,張守仁在這幾個月裡通過邸報也是漸漸瞭解了很多。

邸報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報紙,官員的升遷和貶落,朝廷的新動向方針,還有皇帝召見大臣問政的內容等等,甚至各省的邸報側重不同,有時候還會刊登一些花邊新聞一類的東西。

當然,軍事類的消息,永遠是邸報的重點。

在張守仁喝茶看邸報的時候,經常的動作就是搖頭嘆息。

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種種體制的運轉不靈,加上悲劇的天災,還有關內關外的人禍,看邸報真是很難看到有一個好消息。

流賊,東虜,兩邊時起時伏,朝廷稅賦不足,運轉不靈,而人心漸失,士紳百姓都漸漸離心,所有人都覺得,三百年一大變的時機已經到來,就是不知道朝廷會亡在哪一股勢力的手裡罷了。

皇帝不易爲,最關鍵的還是沒有錢。

就說是真龍天子,但天子也要給下頭髮錢,沒有錢,再忠也不忠,再義也不義了。

鬧餉的事,前幾年就發生過幾次較大規模的兵亂。最大一次就是遼西兵鬧的兵變,鬧到三軍譁變,巡撫畢自肅上吊自殺,鎮壓天下防備異族的軍隊鬧餉,鬧到巡撫自殺,這也算是大明的奇恥大辱了。

相比每天焦頭爛額,窮的要當褲子的崇禎,張守仁的日子就是天上人了。崇禎把乾清宮的銅香爐和銅鶴都去當了銀子,張守仁卻是掌握着大好財源,日進斗金,並且有大量的機會把財源更進一步的擴大,一個私人,可以富而敵國,甚至是賺到比皇帝小金庫多的多的錢財,這大約也真的是一個王朝的悲哀了!

不過崇禎的事叫他自己去頭疼吧,在這樣的朝陽之下,就在四周商人和鎮民的注視之下,張守仁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頭昂的更高,胸昂的更高,而他麾下的親丁們,也是要走的越發意氣昂揚,威武雄壯!

(本章完)

第一百八十六章 集鎮第六十一章 擴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妄想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辦學堂第七百一十四章 求親第四百八十八章 內宅第四百八十六章 黃金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三百零二章 閱兵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八百一十九章 艦炮第四百四十五章 致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火器對火器第七百零三章 勸說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五十三章 處置第八百一十八章 巨炮第二百零四章 行動第三百一十章 機鋒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四百零三章 擴張第二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風骨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途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帳第二百七十三章 巡營第七百四十二章 預算第四百九十四章 淘金第二十九章 年貨第六百三十七章 相會第九十章 遭遇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七百四十章 城門第六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肉和蛋第六百三十八章 菸草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第四百三十章 見面第二百七十二章 帥帳第二百九十四章 成功第二十一章 匠戶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五百六十五章 預備第一百四十一章 軍人間的敘話第八十九章 入城第一百一十章 定銀第六百六十一章 會館第八百零三章 請纓第四百六十五章 還鄉第五百五十四章 空營第六十五章 東主們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變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勳章第五百九十二章 唏噓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關第九十九章 爲將之道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一百五十六章 烏龍第六百六十四章 商會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三百二十四章 對射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七百零四章 歸心第三百九十二章 虎狼第五百四十四章 再會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三百四十一章 行刑第六百二十四章 勾結第七百零四章 歸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垂訓第二百六十三章 斥候戰鬥第三十二章 喜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三百零八章 壞消息第七百三十一章 黑獄第七百七十二章 百萬第一百三十二章 斬首千級第六百五十一章 破陣第二百六十九章 警告第四十章 訓練第十七章 慘烈戰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前哨戰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六百七十七章 階層第六百六十八章 兩地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三百六十一章 使者第一百二十三章 參謀第三百零六章 敵襲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族第三百零二章 閱兵第六百零一章 贈送第六百七十八章 天道第五百七十二章 決死第三百四十章 商會
第一百八十六章 集鎮第六十一章 擴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妄想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辦學堂第七百一十四章 求親第四百八十八章 內宅第四百八十六章 黃金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三百零二章 閱兵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八百一十九章 艦炮第四百四十五章 致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火器對火器第七百零三章 勸說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五十三章 處置第八百一十八章 巨炮第二百零四章 行動第三百一十章 機鋒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四百零三章 擴張第二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風骨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途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帳第二百七十三章 巡營第七百四十二章 預算第四百九十四章 淘金第二十九章 年貨第六百三十七章 相會第九十章 遭遇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七百四十章 城門第六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肉和蛋第六百三十八章 菸草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第四百三十章 見面第二百七十二章 帥帳第二百九十四章 成功第二十一章 匠戶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五百六十五章 預備第一百四十一章 軍人間的敘話第八十九章 入城第一百一十章 定銀第六百六十一章 會館第八百零三章 請纓第四百六十五章 還鄉第五百五十四章 空營第六十五章 東主們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變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勳章第五百九十二章 唏噓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關第九十九章 爲將之道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一百五十六章 烏龍第六百六十四章 商會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三百二十四章 對射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七百零四章 歸心第三百九十二章 虎狼第五百四十四章 再會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三百四十一章 行刑第六百二十四章 勾結第七百零四章 歸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垂訓第二百六十三章 斥候戰鬥第三十二章 喜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三百零八章 壞消息第七百三十一章 黑獄第七百七十二章 百萬第一百三十二章 斬首千級第六百五十一章 破陣第二百六十九章 警告第四十章 訓練第十七章 慘烈戰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前哨戰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六百七十七章 階層第六百六十八章 兩地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三百六十一章 使者第一百二十三章 參謀第三百零六章 敵襲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族第三百零二章 閱兵第六百零一章 贈送第六百七十八章 天道第五百七十二章 決死第三百四十章 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