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風骨



“大人,這是怎麼了?”

楊國柱在武官中地位最高,見情形不對,便是上前動問。

“無妨,不必說出來亂我軍心了。”

盧象升神色嚴肅,他知道這麼一拒,皇帝對他的印象一定大打折扣,以後想獲得君王的支持幾無可能。

而經過這個所謂不準浪戰的密詔之後,皇帝的心意也是十分明白。

現在總督天下兵馬,負責提調的文官是他,按大明的傳統,還要有一個太監當總監軍,負責指揮一部份兵馬和糧草供應,是對文官權力的一種掣肘。

武將如果在文官這裡受了委屈,也可以到太監那一方去叫屈,不至於連個叫兩升的地方也沒有。

現在總監軍就是太監高起潛,這個人盧象升也十分清楚,是一個無能無用的無膽匪類,仗着身體還算健壯,聽說還能馬上騎射,皇帝就以爲這是個能帶兵打仗的太監,用來監視諸軍,鎮守關隘,十分信重。

要說太監,國朝太監這麼多,有好有壞,絕不是文人所說的那樣全部壞的變態,就拿魏忠賢來說,對天啓皇帝的忠心其實是沒話說,斂財也有一手,供應軍需絕對不出毛病。

天啓一朝,打仗用兵不少,沒有如崇禎朝這樣加賦,農民也不曾大規模起義,雖不能說是魏忠賢擅治政理財,但好歹是比崇禎朝要高明的多。

崇禎用人,是專挑廢物,他的太監都是一個比一個無能,鎮守關隘的太監,監軍太監,都是一無是處,只會壞事,不能成事。

高起潛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和楊嗣昌走的很近,現在盧象升聽說過楊嗣昌在主持和議,京師之中風聲已經很明顯了,贊同此事的少,反對者極多,但大家都知道,是皇帝在楊嗣昌身後支持,所以就算反對的,也不敢公然攻擊,只是最近京城之中,愛聽說岳全傳的人多了起來,祭祀岳飛的活動,也是十分之多。

很多人憂心時事,想起南北兩宋的遭遇,不免是憂心如焚,已經有幾個朋友從京城給盧象升寄信,要請他務必堅持,不要與高起潛等人同流合污。

“我當然不會,我會有我的操守!漢賊不兩立,我入京之後,一定面聖,極力反對議和之事。前宋之鑑不遠,皇上應當不會糊塗至此。一定是楊文弱慫恿,此人可惡,簡直該殺!”

在吩咐虎大威和楊國柱等人拔營起寨,往昌平繼續出發之後,盧象升騎在自己心愛的五明驥之上,在顛簸之中,仍然是高高擡起自己的頭顱!

這就是大明人傑的代表人物,哪怕是面對強權,面對的是皇權,面對的是自己的性命安危,但仍然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之氣!

……

……

與此同時,在與盧象升相隔千里之外的一座城池之中,有一位鬚髮如銀的老者,也是在自己家中的庭院廳堂之中,平靜從容的聽着兒孫們說話,他的臉上,皺紋深如刀刻,鬚髮已經白透了,

其實頭頂長髮,也是落了不少,束髮用的木簪子都快插不住了。

就算如此,這位老者的眼神之中,仍是充滿了睿智的光芒,令人根本就不敢逼視。

在聽着兒孫們說話的時候,他手中的碧綠色的玉錘在不停的擊打着自己的腰跨,年歲大了,這樣的久坐已經令得老人感覺不舒適了。

這就是天啓朝的帝師,赫赫有名的遼東督師孫承宗!

在天啓朝,無數文官被魏忠賢掃落下馬,天下人屏住呼吸,不敢得罪這個權閹,等魏忠賢稱九千歲時,他已經把最強大的文官集團東林黨打翻在地,並且踩上了無數只腳。

在那種時候,不論是勳臣還是戚畹,或是文官武臣,都是仰其鼻息,再痛恨魏忠賢的人,也是絕不敢公然頂撞他。

也唯有孫承宗一人,以帝師之尊還有天啓皇帝對他的尊重,勉強能保持住自己的獨立性與文人的風骨。

不曾阿諛也不需阿諛,以一身當東虜一國,在他手中,修築了幾百個軍堡,推進收復了千里失地,修築了無數城池,鑄成了不知道多少門的火炮。

他組建的車炮營是當時全天下最厲害的火器部隊,一千多支火銃,八十多門火炮,配過百輛大車,這個配給不能不說是超級豪華。

可惜,明朝工匠待遇豬狗不如,監督不力,做出來的武器差強人意,加上毫無訓練,放火炮全靠炮手的個人經驗,連當時西方的標尺測距的最原始的手段也沒有,這樣的純火器營反而放棄了肉博,老孫頭的思維還是太超前了一點。

但無論如何,有孫承宗在遼東時,當時的後金並沒有佔太多的便宜,雖然有過耀州之敗,但責任並不是孫承宗爲主,有他在,整個遼東防線猶如有一根定海神針,就算是努兒哈赤也不敢長驅直入來討便宜。

後來老孫頭被羣攻彈劾去職,他一走沒多久,後金就是大舉進攻,幾百堡壘,過萬鎧甲,無數兵器和大炮,加上幾十萬百姓,數十萬石糧食,全被後金打了草谷,吃了肥羊。

明帝國十年之功攢起來的防線,就只剩下寧遠和山海關兩處而已。

所以說有的人當他在的時候,你不覺得他如何,只有當他不在的時候,你纔會格外想念,並且知道他是一個厲害人物,絕非常人可比。

孫承宗的成功絕非是自己人一方認同,哪怕是清軍統帥和普通的小兵,對孫老頭都有幾分敬意。

在真實的歷史上,孫承宗居住在河北高陽老家,在崇禎十一年時他已經是七十六歲的高齡。以前任大學士宰相帝師之尊,原本應該躲到京城,最不濟也該進入城防十分堅固的保定府城去躲避,但孫承宗的選擇卻是最有風骨的那一種。

正如此時!

“父親,”孫承宗的幾個兒子都沒有乃父的學識,雖然有兩個中了進士,還有幾個中了舉人,但都沒有考選翰林。當然,朝中無人也有可能,現在幾個當官的兒子都是

一臉急切,都是跪在地上勸道:“父親高齡,就算去躲避也不會有人再說什麼了。高陽城小,而且幾乎無兵,也無餉,無糧,如何守得?奴騎一至,只要攻城,此城必陷。今我孫家大小近百口,豈能白白死於城中……”

“這話說的錯了。”

孫承宗聽着兒子這樣的話,並沒有什麼特別憤怒的表情,只是淡淡一笑,向着說話的那個兒子道:“老夫和你,都是吃朝廷俸祿的,爲國盡忠,這叫白死麼?”

“可……”

“我知道,我知道。”

孫承宗笑道:“死也有個說法,是戰陣而死,還是死的憋屈了,這就有講究了。你們覺得,困守這麼一個小城,被人甕中捉鱉,死也死的委屈,是不是啊?”

“對,兒子正是這個想法。”

“糊塗,糊塗啊。”

此時正近黃昏,金黃色的光線照在老人的臉上,孫承宗的臉色還是十分恬淡,只是眼神之中,卻是無比堅決。

“近來有議和一說,你們聽說過沒有?”

“聽說了。”

“按說皇上意志之堅,遠非先皇可比,但現今有此說,想必是國事日艱,有士大夫在皇上跟前蠱惑議和的好處。”

孫承宗露齒冷笑,冷然道:“當初老夫經略遼東時,議和一說,難道就沒有嗎?奴酋屢次請和,其實都是詭計。有很多人覺得,大明現在有內亂,不妨戡平內亂,再御外侮……這簡直就是昏聵,人家能等你從從容容的收拾河山,再練雄兵,然後老老實實的等死嗎?你們看東虜每次入關,都是挑流賊受窘之時,哪怕就不是與賊勾結,實際上也有策應大明內亂的意思。十幾年前,我大明還有議和的本錢,現在東虜已經把我們的深淺看的清楚,隨便就可以入關進來,在這種時候,他還願與你議和嗎?笑話,簡直就是笑話。老夫之意已決,散盡家財,買兵器,修城牆,如果奴兵來攻我高陽,我願登城擂鼓,助守城者一臂之力,如若不幸,也省得我留在世上,苟活着看我大明亡國的那一天!國事至此,豈天乎,此天乎?上天,千萬不要叫我見到有這一天才好!”

做爲一個讀書五十年,當官三十年,位至帝師輔臣的老人,此時此刻,終於也是露出了真性情。

在他座下,孫家的兒孫們也是默然對泣。

在這一刻,孫家的命運是決定了。

既然孫承宗有殉國之意,其實也是他對國事漸漸絕望,並且看出崇禎有議和之意,爲了避免皇帝被人愚弄,孫承宗願意以自己堂堂前帝師的身份戰死殉國,以激勵民心士氣。

這個用心,不可謂不深。

身爲士大夫家族的一份子,這些孫家兒郎知道,不僅無可再勸,連自己在內,都要留在高陽,以爲父祖身邊的後盾。

否則的話,就算他們棄孫承宗而走,僥倖活在世上,世人也無法原諒他們,苟活於世,不如壯烈而死。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九十三章 調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府前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五百九十一章 封伯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七百一十三章 途中第四百七十二章 錦衣還鄉第二百零七章 立營第三百零四章 商談第八百二十一章 攝政王第六百九十二章 搬遷第四百四十八章 各方第三百九十九章 自救第六百六十章 隔絕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七百八十二章 前夕第四百七十八章 海船第二百五十二章 不仁第六十八章 新堡新丁第八百零七章 末路第七百四十九章 燈景第四百八十六章 黃金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穫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七百一十章 大成第一百八十五章 礦區第三百二十四章 對射第五百零三章 展望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第四百六十二章 將來第四百三十章 見面第三百四十八章 損失第五百四十三章 襄陽第四百九十五章 鐵礦第二百零八章 成軍第七百零五章 團聚第四百零七章 立木第六百五十七章 學院第四十二章 迎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編練第四百九十二章 兩端第二百五十九章 槍術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七百零七章 收穫第四百五十章 商人們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四百一十四章 出發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五十三章 入城第七百九十八章 宣言第七百五十六章 水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警訊第七百五十七章 檢閱第六百九十一章 長蛟第七百七十二章 百萬第五百六十一章 江湖第七百二十一章 沿海第三十三章 雲娘第三百四十五章 慘烈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八百零三章 請纓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六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叔侄第四百五十三章 處置第七百四十五章 超出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四百一十九章 保定第三百四十四章 白甲第三百三十六章 視傷第二百一十二章 山匪第四百一十八章 天子奴第二百零八章 成軍第三百一十章 機鋒第一百三十九章 斬首過千第八百一十四章 苦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突破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四百七十六章 海防第九十九章 爲將之道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四百九十二章 兩端第五百八十章 成功第三百零七章 兩面皆敵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辦學堂第七百四十八章 開封第三百四十二章 天殺第四百零六章 新規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見第八百一十七章 父子第六百五十章 耀眼第七百零五章 團聚第五百九十三章 齊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祠堂第六十九章 浮山主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九十三章 調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府前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五百九十一章 封伯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七百一十三章 途中第四百七十二章 錦衣還鄉第二百零七章 立營第三百零四章 商談第八百二十一章 攝政王第六百九十二章 搬遷第四百四十八章 各方第三百九十九章 自救第六百六十章 隔絕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第七百八十二章 前夕第四百七十八章 海船第二百五十二章 不仁第六十八章 新堡新丁第八百零七章 末路第七百四十九章 燈景第四百八十六章 黃金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穫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七百一十章 大成第一百八十五章 礦區第三百二十四章 對射第五百零三章 展望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第四百六十二章 將來第四百三十章 見面第三百四十八章 損失第五百四十三章 襄陽第四百九十五章 鐵礦第二百零八章 成軍第七百零五章 團聚第四百零七章 立木第六百五十七章 學院第四十二章 迎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編練第四百九十二章 兩端第二百五十九章 槍術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七百零七章 收穫第四百五十章 商人們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四百一十四章 出發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五十三章 入城第七百九十八章 宣言第七百五十六章 水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警訊第七百五十七章 檢閱第六百九十一章 長蛟第七百七十二章 百萬第五百六十一章 江湖第七百二十一章 沿海第三十三章 雲娘第三百四十五章 慘烈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八百零三章 請纓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六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叔侄第四百五十三章 處置第七百四十五章 超出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四百一十九章 保定第三百四十四章 白甲第三百三十六章 視傷第二百一十二章 山匪第四百一十八章 天子奴第二百零八章 成軍第三百一十章 機鋒第一百三十九章 斬首過千第八百一十四章 苦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突破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四百七十六章 海防第九十九章 爲將之道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四百九十二章 兩端第五百八十章 成功第三百零七章 兩面皆敵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辦學堂第七百四十八章 開封第三百四十二章 天殺第四百零六章 新規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見第八百一十七章 父子第六百五十章 耀眼第七百零五章 團聚第五百九十三章 齊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祠堂第六十九章 浮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