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



陳子龍意動,勸道:“次尾兄你不妨留下,同弟一起多做些有益民生的事。”

吳應箕笑道:“我又不懂農事,留下恐無益處。”

“次尾兄太過謙了……”

“臥子不必多言!”

吳應箕打斷陳子龍的話,態度也是十分堅決。見陳子龍有點愕然之態,吳應箕便道:“前些日,我與天如兄問及登萊士子可受壓制,或是不公對待,當時臥子是如何說的?”

“並無此事啊。”

陳子龍道:“完全無打製之事,府學並縣學的稟膳生員,原本不過鬥米俸給,大將軍去年年尾給生員每月增益一倍,不時賜給酒肉,諸府、縣生員,無不讚頌,哪有什麼鉗制壓服的舉措?”

“表面上是如此……”吳應箕呵呵一笑,話到喉嚨邊上卻又咽了回去。

這十幾天來,他們去了膠州州學,還有即墨縣學,見了不少在苦讀的秀才。以山東這邊的情形來說,在崇禎早年時,登萊窮困不堪,到處都是流民,遼東流民幾萬人,濟南東昌一帶河南流民多,青州府在崇禎早年的記錄裡還有人肉市場,都是窮到不能再窮的地方了。

歷來科考,江南肯定是大頭,福建江西湖廣諸省也有不少,但山東陝西一帶的生員數量嚴重不足,文氣不張,遠不如江南一帶的大世族,世代應考,有關係網,甚至能揣摩到考題和大致的方向,主考官也多是江南一脈出身,明清之際,江南不少四五百年連續有讀書應考中進士的人家,絕非是表面上的那麼簡單。

就因爲山東文氣不如江南,所以對所謂的讀書種子,張溥等人自是更加重視。此番看遍浮山一帶,對那些秀才生員,也是多有注意。

好在,縣學州學都明顯年年修葺,學官們拿着比在別處多兩三倍的補貼,一個個穿着綢緞,臉上放着油光,別的府縣,學官這種佐雜官兒,除非指望童生中了秀才,秀了中了舉人時來送門生紅包,五錢到一兩的包封送到手時,纔算有額外的收入,平時就指着一年十幾石米二十幾兩銀子過活,養活一家大小,還不能失了身份,日子過的是苦巴巴的。

登萊這裡的學官日子過的好,秀才們領的膳米也多,學習的氛圍當然不差。

但吳應箕知道,看到的只是表象。

更多的士紳被商業吸引了,膠州,萊州,登州,威海,登萊一帶出海口多,張守仁一手開創了對外的海洋貿易,巨利之下,不少士紳之家已經不對田地有興趣,轉而將手中的藏銀取出,開始造船和投身商業。

在浮山海邊,到處都是砍伐下來的巨木,最早的已經曬了半年之久。

想造大型的福船或是沙船,沒有好木料是不成的,造船的木料最少要曬一兩年,徹底將水氣曬乾,這樣鋸成木料造船不會膨脹吸水變形。

浮山和靈山就是後世的青島一帶,人口在當時不算多,嶗山山脈一帶積木不少,巨利吸引之下,大木頭快被砍光了。

聽說已經有商人和浮山水師聯絡,請用官方的商船從遼東那邊帶木頭回來。

寬甸那裡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上等好木料,一船船的放回來,造船的木頭儘夠。在事大貪多的心理下,這裡的商船都打算造六百料或八百料,甚至有人在造一千料以上的。

在浮山這裡,有鄭家船隊帶來的不少福建一帶的造船工匠,還有江南請來的船師,欣欣向榮,船廠碼頭一帶,人山人海,各色口音都有,吳應箕還聽到不少南京與蘇州口音,恍惚間以爲自己已經回到江南。

這樣的情形,也是令張溥和吳應箕私下討論時,感覺痛心疾首的一件事。

如此下去,何談作養文氣,培養真正的書香世家,用來倡明文教?沒有富戶,則佃戶無所養,沒有儒學,則世人無廉恥,人無禮教,還成個什麼世界?

現在登萊縉紳全部經商,進行海貿,情形比江南還要厲害的多,加上有一個厲害的強藩鎮守,將來會伊于胡底,誰能逆料?

正因如此,吳應箕感覺浮山不可留,並非是讀書士子應該駐留的地方。

還有一個疑慮,他在浮山一帶也看到有不少報紙一類的東西,商人辦報,醫院有報,還有官方的塘報也有刊印和點評,十分詳細,比起江南的邸抄塘報要詳細和鮮明許多。

這麼多報紙,居然沒有一個生員士子或是士紳反對張守仁,吳應箕和張溥也曾私下到幾個士紳家中拜訪,得到的反應是一致的,各家都十分歡迎他們這樣的名士造訪,而提起張守仁時,除了真心或假意的讚頌之外,就沒有任何的其餘反應。

如果一味探詢下去,就會遭遇到冷淡的反應和態度,最終不得不尷尬的告辭。

這樣的情形當然是不對勁,叫吳應箕有一種窒息之感,但他找不到一點不對勁的地方,所有一切都只是他的感覺,登州之行,原本在計劃之外,他也是想到張守仁控制薄弱一些的地方,看看在浮山軍鎮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可探尋的東西。

“次尾兄,但願我二人有再見之期。”

“但願如此!”

最後時刻,兩人相揖而別,吳應箕突然道:“臥子,無論我在登萊看到什麼,回南後當會著述以書,甚至會有人刊印,你不會怪我罷?”

“這自然不會,”陳龍子笑道:“所見一切,有什麼見不得人?總不會如你在崇禎早年那時寫成的河南紀行一樣,傷心慘毒,叫人不忍細讀吧?”

“呵呵,如此便好。”

吳應箕在崇禎初年時曾經入京赴京試,回南直隸時路經河南,所記述的一切都是催比追科弄的百姓逃亡,逃九戶而留一戶者,賦役就落在那一戶人的身上,種種催逼的慘況,令人讀其文章之後,平生憤怒之感。

當然,吳應箕沒敢把責任推給皇帝,甚至沒有敢得罪官僚集團和士子,只是把地方上的責任一律推給貢生監生等雜流選出來的縣官身上,對這些非進士出身的

雜流大加攻擊,至於進士官員和皇帝的責任,則視若無睹了。

此次登萊之行,陳子龍出面,浮山上下也在配合,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幾個書生都是天下飽學名士,文字一出來,幾千幾萬乃至數十萬人傳抄,這是當時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強大的輿論力量,在這方面,張守仁這個伯爵大將軍真是比不上的,相差太遠了。

如果東林和復社一直攻擊他,最少在江南和閩浙一帶,他的名聲會一路臭下去的。

這一次的接待行爲,也算是一次公關行爲,只是效果如何,現在可是沒法預料。

在陳子龍和吳應箕依依不捨話別的時候,張溥與候方域已經往膠州東向高密的官道上了,他們經由這條道路,經青州,入青州府,與府中官員士紳交流往來,既然是名士,就得多做一些名士的事情,對他們的到來,想必青州方向是十分歡迎的。

甚至在青州府中的衡王也會召見他們,不過一般情形下,名士是不大可能與親藩結交的,自毀名聲,毫無實益。

他們二十四日到青州,耽擱了兩日,二十六日自青州取道直奔濟南,在途中接到迅息,在三月二十五日時,劉澤青的部曲已經在濟南東門外了,是否入城,尚未能知曉。

儘管張溥對劉澤清及其部屬的戰鬥力十分不滿,但劉澤清好歹是靠的住的一方鎮將,進入濟南後叫這廝重整旗鼓,放在德州濟南到兗州這幾個漕運中心和富裕地方,正好對張守仁是一種轄制……懷着這種心思,張溥與候方域就不再於青州耽擱,而是兼程攢行,往着濟南府城的方向趕過去。

……

……

“天如兄,我可真是要累死了。”

崇禎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經過長途跋涉,特別是到濟南與青州交界時,官道高窪不平,春季少雨,這幾年又一直乾旱,縱不及河南北直那樣旱的厲害,山東這邊也是夠瞧的,一路上塵飛土揚,就算是張溥坐在轎子之中都不可倖免,每天早晨上轎時是好好的,下了轎就是一頭一臉一身的塵土。

好不容易走到濟南,張溥卻不打近處入城,繞道十來裡,繞過濟南綿延幾十裡的羊馬牆,從那些村落人家一直走到東門附近,等趕到了,也是日暮西沉,再遲一會兒,天就要黑的通透了。

候方域是一路騎馬的,髮梢上都是塵土,他家世代官宦,其父做過尚書總督,是正經的國朝大吏,東林前輩,如果不是犯了事的話,候家現在還薰灼着,就算候詢關在監獄裡頭,因爲有左良玉這個關係在外頭,不僅無性命之憂,隨時還可能放出來,候方域當然沒受過眼前的這種苦頭,看看樣子狼狽,卻是神采飛揚的張溥,不免抱怨道:“天如兄,何必繞道這幾十裡,吃這麼大的苦頭!”

張溥卻不答他,只是自己沉吟着道:“事隔兩年不到,村落城鎮已經盡復舊觀,田土不曾荒蕪,行人來往於途,行商不絕,嗯,倪撫院十分了得啊。”

(本章完)

第四百七十一章 昌字第一莊第六百二十五章 奧妙第五百五十四章 空營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五章 男兒當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七百七十一章 殺洪第一百五十七章 示以威福第三百零九章 召對第三十八章 鹽政第四百一十七章 缺口第五百二十九章 徵調第一百八十五章 礦區第二百一十九章 屯田第三百七十七章 死鬥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四百零五章 人性第二百九十九章 計算第五百二十三章 判斷第一百六十八章 招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畝產第五百一十章 剋制第三百三十七章 慰問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五百八十七章 歡慶第一百七十一章 軍人秉性第三十八章 鹽政第二十八章 軍法第十七章 慘烈戰場第三百六十二章 迷局第六百八十九章 兩難第一百六十七章 擴編第三百三十四章 日出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六百三十五章 關卡第二百九十五章 條件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同第三百零三章 濟南城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第五百八十七章 歡慶第一百二十六章 列陣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六百五十一章 破陣第七百五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八十一章 大捷!第一百二十七章 火器對火器第五百二十九章 徵調第六百四十四章 中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四百八十五章 金礦第八百一十五章 算盤第二十七章 風波第二百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面第五百七十八章 逃竄第三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二百八十六章 來客第七百零一章 降伏第三百一十八章 戰士的訓斥第二百五十一章 諸將第五百二十二章 敲打第七百四十一章 內宅第九十三章 槍陣第八百零五章 漢軍第十四章 槍術第四百七十六章 海防第七百一十一章 萬世第四百九十七章 戰馬第五百五十三章 驍騎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六百二十四章 勾結第五百三十一章 開封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六百二十一章 心機第六百六十三章 顧慮第一百二十章 大陰謀第三百五十九章 德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簡單任務第五百三十五章 來客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一百六十九章 豪傑盡來投第五十七章 談判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敲打第四百零六章 新規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三百八十六章 另一個戰場第三百零一章 晚飯第七百二十一章 沿海第二十八章 軍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王命第七百三十五章 鉅變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蹤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間第七百二十章 泥途第四百一十八章 天子奴第五百二十六章 義子
第四百七十一章 昌字第一莊第六百二十五章 奧妙第五百五十四章 空營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五章 男兒當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七百七十一章 殺洪第一百五十七章 示以威福第三百零九章 召對第三十八章 鹽政第四百一十七章 缺口第五百二十九章 徵調第一百八十五章 礦區第二百一十九章 屯田第三百七十七章 死鬥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四百零五章 人性第二百九十九章 計算第五百二十三章 判斷第一百六十八章 招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畝產第五百一十章 剋制第三百三十七章 慰問第八百二十章 問鼎第五百八十七章 歡慶第一百七十一章 軍人秉性第三十八章 鹽政第二十八章 軍法第十七章 慘烈戰場第三百六十二章 迷局第六百八十九章 兩難第一百六十七章 擴編第三百三十四章 日出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六百三十五章 關卡第二百九十五章 條件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同第三百零三章 濟南城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第五百八十七章 歡慶第一百二十六章 列陣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恩第六百五十一章 破陣第七百五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八十一章 大捷!第一百二十七章 火器對火器第五百二十九章 徵調第六百四十四章 中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四百八十五章 金礦第八百一十五章 算盤第二十七章 風波第二百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面第五百七十八章 逃竄第三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二百八十六章 來客第七百零一章 降伏第三百一十八章 戰士的訓斥第二百五十一章 諸將第五百二十二章 敲打第七百四十一章 內宅第九十三章 槍陣第八百零五章 漢軍第十四章 槍術第四百七十六章 海防第七百一十一章 萬世第四百九十七章 戰馬第五百五十三章 驍騎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六百二十四章 勾結第五百三十一章 開封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六百二十一章 心機第六百六十三章 顧慮第一百二十章 大陰謀第三百五十九章 德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簡單任務第五百三十五章 來客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一百六十九章 豪傑盡來投第五十七章 談判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敲打第四百零六章 新規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擊第三百八十六章 另一個戰場第三百零一章 晚飯第七百二十一章 沿海第二十八章 軍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王命第七百三十五章 鉅變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蹤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間第七百二十章 泥途第四百一十八章 天子奴第五百二十六章 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