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國號大楚

金人又命宦官鄧述開列出未出城的諸王、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名單,責令開封尹徐秉哲按數交出。徐秉哲便下令坊巷五家爲保,不得私自藏匿,最終搜得三千餘人,並將他們的衣袖系在一起,挽行遣送至金營。女真人將宋朝宗室盡數掠走意思十分明瞭,自然是爲了斷絕中原百姓的念想,好爲新上臺的傀儡政權打下良好的統治基礎。

對於太子之事卻費了些周折,給他們搗亂卻是一直十分合作的孫溥。他是託孤之臣,他知道自己身受重託,如今人在他手中眼巴巴的消失,無論如何也無法交待。於是密謀想把皇太子匿於民間,然後尋找一個外貌和太子類似的,然後把宮中幾個內侍和替死鬼一起斬殺,再就勢殺幾個死囚。女真人討要時就推說是內侍想要劫持皇太子出城,誰知道事情敗露,被城中憤怒的士民爭相毆擊致死,混亂中皇太子也被人打死了。

可孫溥找了五天也沒人肯做,期間宣贊舍人吳革想帶人保太子強行突圍,但孫傅怕有危險,也不肯同意。直到三月五日清晨,趙桓又傳來書信,稱:“我因爲失信,已被金國廢黜,你們可速遣太子出來,安撫好百姓,不要阻撓金人,免得讓我受牽連。”

而太上皇趙佶也在旁邊批寫了“速令太子前來”幾個字,孫傅無可奈何,只好交出太子,並說道:“我爲太子師傅,義當與太子共生死。”說罷將留守的職務轉交給王時雍,自己護送太子出宮。

孫溥如此行事。實在是令人嘆息不已。當初受命於危難之際就應當知道託付之重,若有心無力。大可請趙桓另擇賢人,這時候事情已至不可收拾才選擇一走了之、摞挑子。顯得失策,陷趙桓於不識人,然趙桓所用多是誇誇其談之輩。他這一走,把留守司的大印交在了王時雍的手中,從此以王時雍爲首的宋臣更是以金人意志爲意志,馬首是瞻。

皇太子、皇后二位車駕出城。城中聞知消息的士民趕往南薰門,隨着車駕奔走號啕,太子年紀還小,沿途他不住將手伸出窗外。向趕來送行的百姓們哭喊道:“百姓救我!百姓救我!”百姓們也都嚎啕慟哭,城南之地哭聲震天。

眼見的天色已晚,範瓊害怕節外生枝,急忙率兵前往驅趕百姓,簇擁車駕出行。孤兒寡女只有哭天抹淚,隔了轎聲嘶力竭大喊救駕。士民見範瓊與手下軍兵如狼似虎,手握刀槍,如何敢去觸這種黴頭,城中已經沒有人能救得了他…

對於立何人爲帝代宋。最初宗翰幾人中意的人是司馬光的嫡孫。他們雖然發跡於草莽山澤,卻也知道司馬光的大名,而且對《資治通鑑》一書極爲看重,須索圖書之時明示要有此書。卻對王安石的文章書籍不屑一顧。愛屋及烏,對司馬光的後人司馬樸也是禮敬有加。

等到金人留趙桓不令返駕欲行廢立,作爲隨從的司馬樸上書粘罕。責備他背信棄義,粘罕也只是置之不理。當司馬樸聽到金人想立他代宋的時候。更是嚴辭拒絕,不惜一死報效君、父。

面對司馬樸的不合作。金人只得把目光轉向了張邦昌。這個貪生怕死、膽小如鼠的前太宰給他們印象至深,其是國家的首席大臣,自然是有名望的。出使時康王趙構尚且神色不變,他卻被嚇得體弱篩糠,這就是膽子小的明證。至於張邦昌的奸詐,那就更是舉國皆知的事情了,無需討論,所以只有他纔是最合適的傀儡皇帝人選。

在太子被遣送出京的同一天,東京留守王時雍召集衆人商量擁立新君之事,這時左思員外郎宋齊愈正好從金營返回,大夥兒就問他知不知道金人的意思。宋齊愈當即提筆寫下了“張邦昌”三個字,並說金人已經決定了要立張邦昌爲帝。

王時雍、範瓊幾人便奉金人旨意令文武百官、軍民僧道共同推舉張邦昌爲帝的申狀上具名,包括卸仕在家、落職充任宮觀使的也得簽名。王時雍還怕別人不肯附議,便親自做出表率,寫了一張勸進表,又逼迫其他官員跟着寫。

百官們多數不敢抗爭,只好跟着把表章寫好。唯獨以御史中丞秦檜爲首的幾個大臣能盡忠職守,不但不肯書寫表章,還與之激烈抗辯,堅決要求立趙氏子孫爲帝,但隨即被綁送金營,之後就再沒有人反對了。

可等金使把想立張邦昌爲帝的事情說與張邦昌,結果卻令他們疑惑不已。本來心中預想張邦昌一聽之下,感激涕零之餘會欣然從命的,哪知張邦昌卻強烈反對,甚至不惜一死相拒。

金人一見張邦昌這樣,吃驚之餘又覺可笑,宋人實在是讓他們太難理解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表現讓他們看的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於是金人強請,把他帶到宗翰、斡離不賬前。等二人把城中百官擁戴之事一說,張邦昌卻表現的出乎二人意料,尋死覓活只是不從,他知道這不是小事,是謀大逆、株九族的大罪。

宗翰可沒有那麼好的耐心,威脅張邦昌如果不肯當這個皇帝,金兵便要血冼整個汴京城,要把開封城男女老少殺個雞犬不留。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非常弔詭的情景就出現了。當初金軍南下時,開封軍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李綱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金兵;而今汴京城被攻破,金國人說張邦昌要是不當傀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要是不當漢奸的話,就把城裡的老百姓全部都殺光。

這麼一來,老百姓都把矛頭指向了張邦昌,說你不能連累我們,你不當皇帝我們就全完了,堅決要求張邦昌當漢奸。羣臣也一再上勸進表,說就你合適,你必須得當這個皇帝。

在金國的強勢壓力下,張邦昌只得就範。三月十五日,金國正式冊封張邦昌爲大楚國皇帝,負責統治管理河南、河北、山西等金國的佔領區,當然這個大楚國是屬於金國的附屬國,一切都要聽從金國的指揮。

強敵壓境,羣臣勸進,老百姓呼聲也很高,張邦昌只好接受了金國的冊命,並命他建國號爲大楚,定都於金陵。他受命之後大哭不止,可是又面向金國方向下跪,恭恭敬敬地接過了金太宗傳下來的詔書。趕到皇宮去接受羣臣朝賀。老頭從尚書省出發,哭哭啼啼地上了馬,比趕赴刑場還傷心絕望。

張邦昌走到大慶殿,看到空空蕩蕩的御座,觸景生情,悲從中來,放聲痛哭,他一哭,底下的大臣也念及舊君去了遙遠的北國,生死未卜,都陪着他一塊兒哭。想來張邦昌此時的心裡也是十分矛盾,既知道自己根本就坐不住這個皇位,又很想過一把皇帝癮,不知究竟該如何是好。

在接受百官朝拜時,張邦昌不敢坐下來,只是面朝東方拱手站着,與百官交談也不敢稱“朕”,而是以“予”自稱,倒是王時雍、範瓊、吳幵、莫儔等幾個敗類,卻一個個自以爲立下了擁立新君的大功,美得眉飛色舞,看上去要比張邦昌還興奮幾分。

而此時卻也有人不甘心,吳革召集數百軍兵,誰知道他率手下行至金水河時候,眼中見到的已經是範瓊率領的軍兵早在嚴陣以待了。直到這時候,吳革還沒能清楚自己事變早就被人偵知,範瓊將吳革擒斬,其子、手下將校百餘人盡數成了刀下之鬼。消息傳出,識與不識都是悵然涕下。

其後張邦昌代表自己的僞楚政權,來到青城向金國二位元帥致謝,並提出了七項要求,分別是:一,請求不要毀掉趙氏的陵寢和宗廟;二,請求免於索取金帛;三,請求留存汴京的城樓;四,請求等給三年時間修建金陵宮殿,屆時再將都城遷移過去;五,請求金國五日內撤軍;六,請求以帝爲號,稱大楚帝;七,請求借金銀做犒賞之用。

解決了後顧之憂後,粘罕和宗望正式開始撤軍北返。三月二十七日這天早上,張邦昌帶着僞楚國的文武百官和軍民人等,出南薰門到達五嶽觀,對着金營方向遙拜辭別二帝,數十萬人齊聲慟哭,竟有號絕而不能止者,整個汴京城頭愁雲一片。

此次金軍俘獲、皇后、太子、嬪妃、帝姬、宗室、王公、大臣以及被掠走的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甚至是無辜百姓等一萬四千餘人,由於劫掠的人俘、財物過多,金軍只能分期分批撤退,他們被分成七個批次,翰離不押送趙佶及大部分皇子、皇孫、公主、嬪妃向滑州進發,而宗翰則押送趙桓及部分文武大臣向鄭州北進。

這可能是整個中國歷史上身份、地位最爲高貴的戰俘團,其中包括兩名皇帝、幾十名皇后、嬪妃、皇子、公主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工匠等等。在金軍的押解之下,悽悽慘慘,迤邐北上,踏上了未知之路…(未完待續。。)

第271章 望眼欲穿第42章 掃黃第180章 初嘗苦果第188章 力戰或生第485章 城破第117章 戰原州(二)第208章 趙仁的‘預感’第105章 養馬第127章 兇吉難料第170章 戰和又起第363章 挑戰第3章 倒黴透了第282章 以小事大第241章 此消彼長第301章 圍捕第148章 無奈第265章 和而不同第373章 駛入波斯灣第494章 無計可施第14章 世態炎涼第108章 一戰大河堡第51章 辦差第416章 一擊必中第440章 臨危受命第15章 好計第39章 算計第123章 隱蔽待機第278章 虛晃一槍第471章 困獸猶鬥第51章 不能不走第335章 憂心第49章 心思各異第307章 ‘逼宮’第69章 沒見過這麼說親的第95章 媚骨難消第456章 無法決斷第108章 亂世英雄第414章 遠程狙擊第309章 難以取捨第121章 戰原州(六)第226章 大勢已去第60章 鬥智鬥勇第227章 都不提第190章 圍三厥一第190章 戰涿州(四)第110章 孤注一擲第530章 各有算計第282章 以小事大第460章 取長春第167章 兵阻屈野第96章 社團第58章 思索第145章 費盡心機第4章 遵詔第117章 突擊第44章 截殺第99章 螳螂捕蟬第81章 名動京城(二)三十八章 各有難處第262章 情殤第471章 困獸猶鬥第172章 保泰軍的毀滅第194章 退敵第268章 調整部署第130章 忙碌第37章 黯然第251章 帶壞孩子第247章 咱倆談談第100章 宣誓就職第362章 皇帝的‘報復’第18章 警告第76章 責任第96章 大變第130章 離奇第202章 連環套第31章 財源滾滾第112章 這是命第452章 尋釁第142章 籌備第134章 孤注一擲第55章 榜樣季子第302章 不妙第481章 反敗之計第54章 各打算盤第212章 誰稀罕你第462章 機不可失第379章 定計第448章 故佈疑陣第433章 天人交戰第266章 求同存異第123章 我要定了第376章 開戰第122章 戰原州(七)第67章 姻緣第81章 必爭之地第53章 衝突第228章 兵逼靈州第156章 添亂第178章 欲速則不達第266章 起航
第271章 望眼欲穿第42章 掃黃第180章 初嘗苦果第188章 力戰或生第485章 城破第117章 戰原州(二)第208章 趙仁的‘預感’第105章 養馬第127章 兇吉難料第170章 戰和又起第363章 挑戰第3章 倒黴透了第282章 以小事大第241章 此消彼長第301章 圍捕第148章 無奈第265章 和而不同第373章 駛入波斯灣第494章 無計可施第14章 世態炎涼第108章 一戰大河堡第51章 辦差第416章 一擊必中第440章 臨危受命第15章 好計第39章 算計第123章 隱蔽待機第278章 虛晃一槍第471章 困獸猶鬥第51章 不能不走第335章 憂心第49章 心思各異第307章 ‘逼宮’第69章 沒見過這麼說親的第95章 媚骨難消第456章 無法決斷第108章 亂世英雄第414章 遠程狙擊第309章 難以取捨第121章 戰原州(六)第226章 大勢已去第60章 鬥智鬥勇第227章 都不提第190章 圍三厥一第190章 戰涿州(四)第110章 孤注一擲第530章 各有算計第282章 以小事大第460章 取長春第167章 兵阻屈野第96章 社團第58章 思索第145章 費盡心機第4章 遵詔第117章 突擊第44章 截殺第99章 螳螂捕蟬第81章 名動京城(二)三十八章 各有難處第262章 情殤第471章 困獸猶鬥第172章 保泰軍的毀滅第194章 退敵第268章 調整部署第130章 忙碌第37章 黯然第251章 帶壞孩子第247章 咱倆談談第100章 宣誓就職第362章 皇帝的‘報復’第18章 警告第76章 責任第96章 大變第130章 離奇第202章 連環套第31章 財源滾滾第112章 這是命第452章 尋釁第142章 籌備第134章 孤注一擲第55章 榜樣季子第302章 不妙第481章 反敗之計第54章 各打算盤第212章 誰稀罕你第462章 機不可失第379章 定計第448章 故佈疑陣第433章 天人交戰第266章 求同存異第123章 我要定了第376章 開戰第122章 戰原州(七)第67章 姻緣第81章 必爭之地第53章 衝突第228章 兵逼靈州第156章 添亂第178章 欲速則不達第266章 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