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人非物亦非,遍地是名人

京城到南京走陸路官道不過千多裡。若是驛傳加急奏報頂多三晝夜就可抵達,但若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迤邐而行,則時間翻上十倍都不夠。如朱瞻基這般數十文武大臣隨行數千兵馬扈從,這一路足足耗費了一個半月方纔抵達了南京。而他人未到,就讓人先傳了諭令下來。

一不許擾民,二不得擅自修繕南京宮殿,三不許鋪張——三條禁令一下,從上到下自然都消停了下來,而那些因沸沸揚揚修宮殿的傳聞而人心不穩的下番官軍也都安了心。雖說如今其他的準信還沒有,但總算是每月祿米按實發放,比打饑荒略強一些。

等到皇太子儀仗入城的那一天,繡扇錦旗鋪天蓋地,泛着寒光的兵器再加上莊嚴肅穆的鼓樂,那股帝室威嚴的氣氛從入城大道一直瀰漫到整個城中,好些主動出來迎接的百姓跪在道旁悄悄側頭窺看,但只見皇太子金輅之後就是金水盆、金水罐、金香爐……就連唾壺唾盂等等也是金的,少不得又是咂舌又是驚歎。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儀仗方纔過去,百姓們揉着痠痛的雙腿從地上爬起來,卻三三兩兩地議論了起來。

“七年啦,自打先帝爺往北京去。這已經七年了!”

“別抱怨時間長,這是咱們自個兒要看熱鬧,可不是有人拿鞭子在後頭逼着!再說了,這皇太子的儀仗可比皇上的大駕鹵簿或是法駕鹵簿簡單多了,永樂十五年皇上離京,那大駕出城足足用了將近三個時辰,那會兒好些老人都跪得暈了過去!”

“可不是?不過如今要看那熱鬧也沒機會了,不知道皇太子這會兒下來多少時日走,以後還能不能來。這南京城的宮殿聽說都已經不成嘍,唉,咱們這六朝古都,怎麼就比不上北邊……這江南之地多好,皇上要是遷都回來就好了!”

“噓,你還別說,外頭真有這些傳聞,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據說是當今皇上不喜歡如今的京城,就愛咱們這南京!嘿,只要皇上願意回來,咱們這兒很快就又是天子腳下了!”

帝都腳下權貴遍地,雖說常常得遇上強橫霸道的人物,但比起在窮鄉僻壤,破家滅門的可能性反而低一些,尋常百姓的謀生機會更多,興許還能過得安穩,這也就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小想頭。只是,坐在皇太子金輅之中的貴人卻不會這樣想當然地考慮問題。重回南京的他並沒有多少懷念,而是反反覆覆琢磨着離京時母親張皇后的交待。

南京和北京的皇城在規制上差不多。東宮亦是以端本宮端敬殿爲主,治事則是在文華殿。在文華殿接見了六部五府等等大臣,定下了祭陵的日程,朱瞻基就回到了端敬殿。因他此次乃是奉旨祭孝陵,並沒有帶妃嬪隨行,東宮諸師之中也選擇了王讓張瑛陳山這幾個他喜歡的,其餘人都撂在了京師。午睡過後,他起身洗臉用了點心,就帶着陳蕪出了端敬殿。

儘管南京的皇城每年都會加以修繕,但由於這幾年內中無人居住,又沒有新進的宮女和宦官補入其中,灑掃等等不過是顧及三大殿等主要處所,其餘的地方不過是勉強加以維修罷了。相比之下,東宮區域卻是還算齊整。畢竟,在正式遷都之後,朱高熾和朱瞻基方纔北上,所以這裡也只是閒置了三四年。可是,從東宮出來,經奉天門進入三大殿區域,見到那座失卻往日顏色的奉天殿,他忍不住想起了數年前那場從天而降的雷火。

此殿雖舊。卻仍在,那座巍峨的大殿卻已經燒了,世事無常足可見一斑。

“殿下,劉總憲人不在都察院。”

聽到背後這個聲音,朱瞻基回頭一看,見黃潤正帶着兩個隨從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便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年紀大了,多大的事還親自跑一趟?劉觀倒是心急,一到就馬不停蹄查案子,這鐵板釘釘的事情莫非還要翻出什麼文章?唔,這樣吧,你帶幾個人出宮一趟,不要打我的名義,去各家勳臣貴戚府上轉一轉,聽聽他們都說什麼,最後去張越那裡一趟。”

“老奴遵命!”

黃潤深深彎下了腰,等擡起頭之後就對陳蕪努了努嘴,示意他好生跟着,旋即就一溜煙地帶着兩個小太監走了。他這一走,陳蕪便上前低聲說:“太子殿下,這樁事情皇上已經下令由劉大人主理,讓黃公公去是不是太顯眼了?”

“不妨事,父皇雖說讓劉觀下來,但若是真有大做文章的意思,錦衣衛東廠也不會按兵不動,只派了幾個人隨行扈從侍衛。南京錦衣衛指揮使劉俊私設大獄訛詐大臣,貪得無厭罪該萬死,這是父皇親口說的,劉觀總不能把這個案底翻了。他若是在裡頭玩什麼貓膩。我也不會眼睜睜看着。該擔當的時候擔當,我離京時母后就是這麼囑咐的。”

提到張皇后,陳蕪慌忙連聲附和,當下不再吭聲,只在後頭陪着朱瞻基一座座殿閣逛過去,腦子裡卻在胡思亂想。誰都知道當今皇帝皇后還在東宮時便素來和諧,皇帝能順利熬到登基也頗有張皇后賢惠能幹的緣故。可是,自打爲朱棣發喪之後,朱高熾就彷彿變了個人似的,幾乎夜夜都是無女不歡,白日裡處置國事常常無精打采,大多數細務都是張皇后管着。張皇后也輾轉規勸過,可結果卻是變本加厲,就是太醫院的那幫大夫們也都是憂心忡忡。

那麼一個人人皆道仁孝的天子,前些時候竟是險些把李時勉活活打死,又差點爲昔日所憾處罪舒仲成等人,要不是楊士奇勸着,錦衣衛那邊也打點着,恐怕那幾個人都沒命了。

正如朱瞻基所說,黃潤如今離花甲之年只差兩歲,身體確實大不如前,坐着馬車跑了沐家徐家郭家等等三家,他就覺得渾身上下猶如散了架子一般。再也沒精神去拜訪其他的勳臣貴戚,遂直接吩咐改道往張府。此時已近傍晚,他恰好在戶部街上遇見了騎馬回家的張越,連忙打起車簾叫住了。

國喪期間,音樂祭祀等停百日,官員停嫁娶一月,上下朝官都是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張越便是這般裝束。自從得知了會試結果,他心情極好,此時認出是黃潤,便笑着策馬過去。攀談了兩句方纔知道人家正是上門來找他。覷着黃潤直打哈欠,臉色也不好,他心裡就有了計較,當即問道:“今兒個皇太子才入城,之前又是一路辛苦,黃公公也該好好歇一歇。”

儘管朱瞻基吩咐說出去訪客見人都用黃潤自己的名義,但這會兒面對的不是別人,黃潤就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這不是殿下的吩咐麼?咱家之前剛剛去了沐府和徐府的東西府,還走了一趟武定侯府上……咳,老了走不動了,其它各家也不想去了,索性咱家就直接來了這兒,橫豎你說的總比那些人的歪話強!”

說笑間便到了張家門口。因這裡不是正經府邸,大門也不用什麼幾間幾架的規制,也沒設什麼東西角門,大門入內,轉過照壁屏門,就是一道分隔內外的二門。張越把黃潤請到了一間小小的花廳內,黃潤卻四處端詳了一陣才坐下,又問起了此前那番事情的原委。這原本就是自己的首尾,張越自然是說得透徹詳細,就連沐昕兩次見自己說的話也沒有隱瞞。

“鬧得這麼不堪,那些頂尖的勳貴自然耐不住,更何況徐景璜乃是錦衣衛指揮僉事,皇上因其父的緣故,許了他實授職銜,不是虛名寄祿,這動起手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黃潤一面說一面搖頭,正要舉杯喝茶,他忽然想起剛剛拜訪在徐府聽徐景璜說的一番話,放下茶盞就說道:“聽說當初有人舉發原先那位錦衣衛袁指揮使和你家有關聯,也有御史聞風彈劾過,只後來不了了之了?”

舊事重提,張越卻是絲毫不慌亂:“是有此事,但那只是當初開封水災時,我莽撞帶着姐姐妹妹避災,家裡人找不到。慌亂之下花錢請了錦衣衛幫着找人罷了,若是這就算關聯,天底下有關聯的人多了。不過是有人聽着風就是雨,全都是無稽之談。”

“那幫御史就是吃飽了閒着,自個兒貪恣成風,還要咬別人,真真不是東西!”黃潤對都察院向來沒什麼好感,此時便順口罵了一聲,這才換了一幅鄭重臉色,“今兒個剛到,劉觀也不在南京都察院,竟是出去了,多半是想在民間訪查出什麼蛛絲馬跡來。這御史彈劾,十有八九都是此人在後頭推波助瀾,你可小心些!”

“多謝黃公公提醒,我省得了!”

張越這種恭謙態度讓黃潤很滿意,又坐了一陣,眼看天色不早,他就預備告辭。才起身,他忽然想起一事,又轉頭說道:“小張大人,咱家和陳蕪都是太子殿下的心腹,進進出出太顯眼了。以後若是有事,我就讓吉祥來這兒尋你。他在京城時跟着人學了些讀書寫字,比尋常人強,皇太孫對其也頗爲信賴。吉祥,來見過小張大人!”

對於黃潤這麼個介紹,張越也沒在意,虛扶之後交待了兩句,他就親自把黃潤送出了門。等到迴轉身來,他心想自己早提醒了沐昕,如今也不知道多少勳貴門人正在盯着那位想要找茬的左都御史,自己要留心的只是找出其人的破綻,一擊中的一勞永逸。就在這時候,他忽得聽到外頭傳來了一陣喧譁,才站起身時,一個小廝腳下飛快地跑了進來。

“少爺,陳夫子帶着族學裡頭那些小相公們回來了!”

如今已經是五月初,算起來這些人也在外頭晃悠了大半年,張越聽着自然不意外,連忙吩咐把人都帶進來。不多時,一大幫人就擁進了這小小的花廳,爲首的陳夫子瞧着消瘦了一大圈,但精神卻比在京城時健旺了許多。一衆學子都是風塵僕僕,臉上卻都帶着興奮的表情。果然,張越纔開口問了他們的收穫,陳夫子卻是不同那些學子,深深嘆了一口氣。

“如今天下州縣大多重官學而輕民學,縣學州學府學裡頭聚集了大多數人才,那些民間的書院就遠遠不及了。這次我先是帶他們去了江西白鹿洞書院,想不到那麼有名的地方,如今也是破敗不堪,應天府書院更是完全沒了蹤影。在江南轉了一大圈,咱們造訪了大約十幾個書院,最大的不過百多人,最小的和私塾差不多,那些先生們也是良莠不齊。有才學者不是隱居鄉間給一兩個弟子授課,就是在官學裡頭銳意功名,唉!”

由於明初官學興盛,國子監府學等等都是考覈嚴明,因此張越自是明白民間書院的窘境,但聽說赫赫有名的白鹿洞書院已經是一片廢墟,他仍然嗟嘆了一陣。但相比陳夫子的搖頭惋惜,學生們卻都是興致勃勃,這個說在詩會上大出風頭,這個說在哪裡遇上了經義辨析摻和一腳,氣氛異常熱烈。末了,一個年輕士子忽然重重拍了拍巴掌。

“咱們路過白鹿洞書院之後,曾經在崇仁縣附近呆了幾天,恰好聽鄉人說有一位賢士隱居鄉間,陳夫子就帶着咱們去拜訪了一趟,誰知道那人只是閉門讀書,壓根不理會咱們。此人學問還不知道如何,傲氣倒是學了一個十足十,對了,陳先生,那人叫什麼來着?”

陳夫子聞言連忙對張越解釋道:“此人叫吳與弼,字子傅,號康齋,鄉間說他年不滿二十而棄科舉,只閉門讀書,學問文章都高深得很,只可惜緣慳一面。說起這個,咱們倒是在他家門外遇上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說是遊學期間來訪賢的,他也吃了個閉門羹。此人自稱蘇州人士,叫……唔,叫徐有貞。這人也跟着咱們到南京了,說是遊金陵之後再來拜見大人。”

張越正覺得吳與弼這名字耳熟,卻想不起是何方神聖,緊跟着就聽到徐有貞三個字,愣了一愣後不禁啞然失笑。前有石亨,後有徐有貞,倘若再來一個太監,那豈不是奪門之變中最要緊的幾個人統統齊全了?

等等,剛剛黃潤口中的那個吉祥……莫非真是曹吉祥?

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676章 針鋒相對第45章 橫七豎八事端多第852章 驚訊第890章 侍郎人選第137章 會試之後第549章 萬劫不復,黑雲重重第281章 天子的手段第112章 走着瞧第509章 苦思謀勇的英國公第528章 憂中有喜的小年第243章 無心建大功第312章 夫妻本是同林鳥第639章 死有何難,生又何易?第562章 危言聳聽第264章 立場第512章 底牌,溫情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882章 終是兄弟第830章 山長妹夫第455章 塵封往事第230章 騷亂第393章 皇帝的外孫不值錢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797章 極品親戚和不敢認的親戚第98章 挑撥和鬧事第653章 命運攸關的抉擇第500章 這買賣誰也不虧第916章 世事多有不足第251章 長壽麪,驚險來第564章 女婿,連襟第589章 助人便是固己第514章 吾兒不如他婿第693章 英國公府的說客第68章 信物第527章 最是難報親人恩第803章 半路攔下第305章 權閹相忌第432章 直率和粗暴第598章 校場龍旗下第6章 學堂首日第785章 赫赫沐王府第522章 好人有好報第771章 只悔少輕狂,不悔離家遠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98章 挑撥和鬧事第660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下)第802章 禍起第361章 家事國事,無一省心第326章 驚變第887章 母子交心,譁然巨波第364章 波瀾的微動第382章 驚變,統軍第274章 蜜桃天上來,偏心幾何多第789章 皇長子,護身符第760章 規矩和人才第655章 目光長遠第896章 親疏不在遠近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200章 衆望所歸的代價第510章 天寒地凍人心浮動第279章 權錢第305章 權閹相忌第704章 天底下最惡的買賣第688章 萬般設計空歡喜第719章 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第483章 炸雷,驚箭第703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306章 重壓之下,胸有成竹第222章 簡在帝心第274章 知善知惡是良知第871章 棄子第902章 殷殷長輩語第28章 收,還是不收第4章 人爭一口氣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207章 第一個投靠的人,虎口奪食本色顯第300章 重立族學,意在將來第600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888章 弘文閣第856章 好人惡人,幕後黑手第404章 小五第165章 有眼不識縣太爺第655章 目光長遠第342章 危在旦夕?第594章 萬壽節賀禮第768章 彈壓,算計,劫餘第659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第851章 心疾第588章 人生在世須得一搏第505章 下棋只能心無旁騖第222章 簡在帝心第229章 悲中作樂,笑面將來第857章 拖延時間,三王求見第37章 發榜第568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837章 落難的鳳凰不如雞第828章 震怒第70章 國子監和錦衣衛第65章 訓弟
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676章 針鋒相對第45章 橫七豎八事端多第852章 驚訊第890章 侍郎人選第137章 會試之後第549章 萬劫不復,黑雲重重第281章 天子的手段第112章 走着瞧第509章 苦思謀勇的英國公第528章 憂中有喜的小年第243章 無心建大功第312章 夫妻本是同林鳥第639章 死有何難,生又何易?第562章 危言聳聽第264章 立場第512章 底牌,溫情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882章 終是兄弟第830章 山長妹夫第455章 塵封往事第230章 騷亂第393章 皇帝的外孫不值錢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797章 極品親戚和不敢認的親戚第98章 挑撥和鬧事第653章 命運攸關的抉擇第500章 這買賣誰也不虧第916章 世事多有不足第251章 長壽麪,驚險來第564章 女婿,連襟第589章 助人便是固己第514章 吾兒不如他婿第693章 英國公府的說客第68章 信物第527章 最是難報親人恩第803章 半路攔下第305章 權閹相忌第432章 直率和粗暴第598章 校場龍旗下第6章 學堂首日第785章 赫赫沐王府第522章 好人有好報第771章 只悔少輕狂,不悔離家遠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98章 挑撥和鬧事第660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下)第802章 禍起第361章 家事國事,無一省心第326章 驚變第887章 母子交心,譁然巨波第364章 波瀾的微動第382章 驚變,統軍第274章 蜜桃天上來,偏心幾何多第789章 皇長子,護身符第760章 規矩和人才第655章 目光長遠第896章 親疏不在遠近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200章 衆望所歸的代價第510章 天寒地凍人心浮動第279章 權錢第305章 權閹相忌第704章 天底下最惡的買賣第688章 萬般設計空歡喜第719章 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第483章 炸雷,驚箭第703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306章 重壓之下,胸有成竹第222章 簡在帝心第274章 知善知惡是良知第871章 棄子第902章 殷殷長輩語第28章 收,還是不收第4章 人爭一口氣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207章 第一個投靠的人,虎口奪食本色顯第300章 重立族學,意在將來第600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888章 弘文閣第856章 好人惡人,幕後黑手第404章 小五第165章 有眼不識縣太爺第655章 目光長遠第342章 危在旦夕?第594章 萬壽節賀禮第768章 彈壓,算計,劫餘第659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第851章 心疾第588章 人生在世須得一搏第505章 下棋只能心無旁騖第222章 簡在帝心第229章 悲中作樂,笑面將來第857章 拖延時間,三王求見第37章 發榜第568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837章 落難的鳳凰不如雞第828章 震怒第70章 國子監和錦衣衛第65章 訓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