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吸收前輩經驗對於魯善工來說就好像一次次拼圖,把原本空白領域逐漸填滿,原來陌生的手法一點點熟練,很快形成體系,追根溯源,直達精髓。
這個過程普通人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達到圓滿。可因爲金手指,節省大量時間,讓他在傳統工藝領域裡大殺四方,無往而不利。
把封門青和桃花凍收進印盒,齊璜之印和三百石印富翁已經得到,只剩下田黃凍石和最稀有的雞血大紅袍,沒辦法,估計又要出門,去原產地碰碰運氣。
打電話給楊蘭傑,說想去壽山縣,看當地有沒有朋友能領着轉轉?對方很爽快,馬上聯繫朋友,留下電話,說到地方直接聯繫。
說走就走,魯善工收拾好行李,訂機票第二天直奔目的地。手藝不能閉門造車,需要交流,特別自己有金手指,想起徽州撿漏百一硯的神奇經歷,對這次壽山之行充滿期待。
“你就是錢哥?”
魯善工下飛機,打電話聯繫,打車來到市中心約好的地方,見到四十出頭的錢友光,是楊蘭傑的多年老友,也是當地篆刻名家。
錢友光很熱情,拉着魯善工上車,先去吃飯,邊吃邊聊。大致瞭解完情況後,介紹道:“我們當地傳統開採石礦,都是由石農,即當地農民來開採壽山石。”
“他們根據經驗,在山中尋找礦苗的出露點,然後用鋼錘在岩石上鑽鑿約50釐米深的孔洞,填進去火藥將其爆破。”
“每次填充火藥量通常控制在500克以下,這樣礦石不會受到強震而迸裂。再順着礦脈走向打出的礦洞,蜿蜒縱深,狹窄之處只能容下一個人出入。”
“採掘極爲危險艱難,塌陷事故時有發生。採集石料,是用木杵接鐵靴,人力搗取,一天每人最多能得到二三十斤,產量很低。”
說完放下筷子,遺憾道:“千年以來壽山石就是文人雅士趨之若鶩的極品,世世代代的開採,導致岩層疏鬆,長年累月雨水颱風的侵蝕,很多古礦洞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石友們陸續翻越羣山,開始成系統地拍攝礦洞,就是爲留下最後檔案記錄,別等徹底滅絕後再後悔!”
魯善工點點頭,請教道:“這次來就是見識一下原礦,最後能收幾塊精品,還請錢哥多多指點。”
錢友光擺擺手,笑道:“要說壽山石的礦系,主要分爲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其中高山系爲主。高山兩面基本融合大部分的礦洞,涵蓋了天坑,田坑,山坑等三大類。”
“壽山石是2億年前大量火山爆發中產生,當岩漿從地下噴涌而出,滲進山體巖縫,經多年演化形成葉臘石,壽山石隱藏在其中。”
“而它的礦脈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在山體中蜿蜒延伸,很難用儀器檢測到,只能靠人工一點點地挖進去。”
“我在壽山及附近幾個村遍佈線人,當地村民世世代代靠挖壽山石養家餬口,他們手機裡一般都留着幾百個壽山石買主的電話,每逢碰到好石頭,馬上打電話通知買主來看。”
“偶爾有人從山裡背出一塊好石頭,就會聚集十幾個買主相互競價。就在半年前,我還曾進過一次礦洞。”
錢友光看見魯善工躍躍欲試的表情,沉聲道:“一般村裡人都很排斥外地人進山,甚至還發生過流血衝突。但是由於我與當地人長期合作,定期給分紅,所以雙方早已成朋友。”
“他們都是將被封的老坑口重新挖開,或者在附近再挖新坑口,然後連到老坑,進去之後發現,坑洞裡面偶然還藏着好石頭。”
魯善工暗自點頭,幸虧有地頭蛇領路,否則估計連洞口都看不見。好奇問:“不是聽說最近壽山石走勢不好?”
“哎,這種話也就是騙騙外行人!”錢友光撇撇嘴,不屑一顧道:“隨便一枚壽山水洞桃花印章,現在最少賣幾百萬,肯定是無數人瘋搶。”
“壽山石市場之所以被人說不再繁榮,是因爲大部分開採者和收藏者的蠻幹舉動造成。奸商以次充好,進貨時沒有規矩,賣給買家各種瑕疵石頭,如此惡性循環,擾亂市場。”
“其實在銷售壽山石的羣體中,我們一般都有固定夥伴,相互之間存在信任,買家有足夠財力支撐,都是私下進行交易,很多天價交易都是秘密進行,外人豈能知道?”
“我三年前賣一塊壽山荔枝石,當時230萬,去年想回購,一直出到460萬,對方都不肯賣,你說漲的快不快?”
Www⊙ttκá n⊙C ○
魯善工心頭一沉,沒想到原產地的貨源如此緊張,壽山石已經這樣,那田黃豈不是……
錢友光看出魯善工的心思,舉起酒杯笑道:“收藏這種事不好說,緣分很重要,老弟千里迢迢來一趟不容易,下午我帶你進山,去實地看看就明白。”
兩人邊吃邊聊,一頓飯下來錢友光對魯善工刮目相看,原本想着只是關係戶,閒着沒事來轉轉。沒想到對方年紀輕輕,篆刻造詣深厚,難怪楊蘭傑再三要求好好招待。
吃完飯,兩人開車,天氣不錯,直奔山裡,親眼見識一下田黃開採的過程。
出市區北上,大約三十多公里蜿蜒的山路,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來到大名鼎鼎的壽山村,剛到村口,錢友光指着一尊女媧的雕像,介紹道:“傳說壽山石是女媧娘娘煉五彩石補天所遺落人間,而田黃就是補田石中灑落的精華。”
“根據史料記載,田黃大約從宋代開始被挖掘,歷史上有過幾次開採的高峰,但經過這些年我對學術和市場兩方面研究發現,一千年以來,開採出來的田黃總共加在一起,可能也就僅僅只有1噸!”
“其中還有不少質地不佳的大路貨,如今頂級田黃每克單價早已經突破10萬元,每年最少還漲百分之三十。”
“說句不好聽的話,即便是某些國際大牌拍賣行,他們上拍的田黃也很難保證全部都是真品。畢竟田黃只有這一塊地方出產,那些老外專家可能很懂瓷器,但未必真懂田黃,因爲他們能夠上手的田黃實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