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現成的演練對象

在李靖辭去政事堂宰輔之職一事上,張君武其實是耍了點小手腕的——若是真對李靖絕對放心,那根本無須將高甑生誣告案拿到小朝議上來商榷,直接下詔明斷也就是了,這等看似多此一舉的行爲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施壓手段,當然了,這也是帝王心術與帝王之道之必然,不管怎麼說,也總比劉邦那等大肆屠戮韓信等功臣之手法要高明瞭無數倍,再說了,請李靖出馬籌建軍事學院,並就任常務副院長之職,也算是給了李靖一個極高的政治待遇,雖還是不免有着卸磨殺驢之嫌,可這等手法無疑已然算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最爲圓潤了的。

瑞明十四年元月初七,在開年的第一次早朝時,張君武下了明詔,行軍事革新事宜,宣佈先行對新一軍進行擴編,而後逐步以新軍取代舊軍,打算以四年時間構建六大軍區,組建八大集團軍,將軍、政徹底分開,籌備軍事學院,擬先在京設立帝**事學院,數年後,看效果再擬於丹陽、滄州組建兩所軍事院校,以確保新軍建設之所需,又下詔實行軍銜革新,取消原有的十六衛之機構,改設帝國總參謀部、總後勤部以及海、陸軍總司令部,並將原本的大將軍等職位全部取消,改爲從上將到列兵的一系列軍銜來區別軍人之身份,元帥、大將爲不常設之銜。

瑞明十四年元月十六日,元宵剛過,張君武又下了道明詔,爲開國大將們授銜,箇中李靖、徐世勣、秦瓊、羅士信、程咬金、蘇定方、張摩、尉遲恭、肖正南、孟武爲陸軍十大元帥;杜伏威、渾幹、孫遙、牛進達、段德操、孟明、文仲明、薛萬均、薛萬徹、萬雲飛爲陸軍十大將;另有趙戈、文士弘、張鎮周爲海軍三元帥,另有不少將領分授上將、中將、少將之銜,所有已轉入文官體系的原兼之軍銜一體取消,沒有詔令,不得再隨意參預軍中事宜。

帝**事革新諸般事宜中,最先開始的便是新一軍的擴編,隨着朝廷詔令一下,新一軍一分爲三,以三個師爲骨幹,擴充爲三個軍,箇中孟明依舊爲新一軍軍長,文仲明爲新二軍軍長,第一師師長張數晉升爲第三軍軍長,授中將銜;原第一軍除了部分骨幹調去籌建帝國陸軍中央學院外,餘者皆在此三個軍中服役,各有晉升不等。

新一軍一擴爲三,部隊的兵員一舉增加了三倍,達四萬五千之數,看起來似乎擴張得不算迅猛,可戰鬥力還是難免會有所下降,對此,張君武顯然是心知肚明的,也早就有了相應之計劃,在三個軍組建完畢之後,大筆一揮,便將將青海劃爲了三個軍的訓練場,着令三個軍輪番入青海,以討伐那些不服王化的蠻夷各族。

吐谷渾本來就是多民族國家,上層的鮮卑慕容氏在國中人口中不過只是少數而已,底層民族大半是羌族各部落,剩下的還有党項、鐵勒、奚、白蘭等諸多部族,哪怕吐谷渾已被帝國所滅,下頭那些部族也不曾真正臣服於帝國,違反帝國政令之事屢有發生不說,甚至還出現了幾起襲殺帝國官員之事,治理之難度甚至超過了漠南草原諸族,爲此,新上任的青海省巡撫岑文本可是愁得頭髮都白了一大半,這才四個月的時間,就已先後三次上本朝廷,要求朝廷派大軍進剿匪患,張君武一直壓着不曾理會,直到新編的三個軍都已先後完成了擴編整訓之後,方纔將第二、第三兩個軍派去了青海。

吐谷渾全盛時期聚兵四十餘萬都不是帝國的對手,就更別提那些戰力參差不齊的部落之兵了,隨着三支新軍輪番入青海剿匪,僅僅一年不到而已,便順遂無比地將各部族的頑抗徹底打壓了下去,大批各族權貴被斬,在強大的武力彈壓下,各部族不得不遵從帝國政令,將各大部族肢解爲諸多小部落,實行各部落自治,與此同時,帝國又詔令移四川、關中大批人口入甘、青二省墾荒,在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撥出大批資財,保障移民之生活生產所需。

瑞明十五年六月初九,帝國海軍元帥文士弘之長子文徵輝率遠洋美洲大陸之分艦隊回到了膠澳港,歷時三年半,出發時的十三艘大型戰艦最終只有八艘歸來,箇中大半還都殘損不堪,損失不可謂不慘重,但卻成功地探明瞭亞洲到美洲之間的航道,並與沿途之諸多蠻荒小國建立了聯繫,更爲重要的是分艦隊完成了收集番薯、玉米、花生、土豆等糧種之密令,張君武聞訊,爲之龍顏大悅,急召文徵輝所部護送糧種進京。

瑞明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文徵輝以及奉命隨軍遠征的糧種研究所諸般人等回到了京師,張君武於兩儀殿召見了諸般人等,當場晉升文徵輝爲海軍上將,並重賞了諸般有功人等,又詔令糧種研究所立刻對帶回來的良種加以栽培,爲下一步的推廣做好準備,與此同時,下明詔,鼓勵天下商賈展開海外貿易,明確表示帝國海軍將爲海外貿易保駕護航並提供安全航線等諸般便利,很快便在國中掀起了一股海外貿易之熱潮,藉此東風,又有九所航海學院成立,培訓海員,以滿足航海熱潮之所需,箇中優秀之畢業生可入海軍軍事學院深造,以爲帝國海軍軍官之補充。

瑞明十五年七月初九,張君武下詔再度擴軍,將三個軍擴編爲三個集團軍,每個集體軍統三個軍,另有一個獨立騎兵師以及集團所屬炮兵師,總編制爲八萬之衆,從關中、河南、荊州等地選調精銳加以改編,由孟明、文仲明以及張數分任三大集團軍司令,並晉升張數爲上將。

瑞明十六年二月初九,河北巡撫田瓚發來奏本,言稱高句麗在遼東搶修千里長城,動態不明,張君武聞訊,雷霆震怒,即刻派禮部侍郎張亮趕赴高句麗,譴責榮留王無禮挑釁,要求其即刻停止修建千里長城,並交出主事者,向朝廷謝罪,另,着令榮留王即刻拆除設在遼東等地之陣亡隋軍之京觀,若不然,將遭帝國之嚴懲。

帝國之怒自是非同小可,沒見帝國周邊但凡敢跟帝國叫板的,最終都成了一地之齏粉,榮留王君臣皆懼,商議着要上本謝罪,卻不料淵蓋蘇文堅決反對,言稱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又說帝國再強也不過是前隋而已,縱使盡起舉國之兵前來,也必遭前隋之下場,力主全力備戰,對此,榮留王君臣皆不以爲然,還是打算要謝罪,然則事尤未定,淵蓋蘇文突然發起兵變,趁榮留王君臣齊聚之際,一舉將榮留王以及朝中顯貴殺了個精光,而後擁立高藏王,並自封大莫離支,行攝政事宜,通令舉國上下一體備戰,在搶修千里長城的同時,更着令遼東諸城加固城防工事,又在鴨綠江邊多設水寨,訓練水師,以防禦帝國大軍之進犯。

時值淵蓋蘇文發動兵變之際,張亮還在平壤城中,幸得高句麗國中消息靈通人氏之暗通款曲,得以迅速逃脫,一路倉皇逃回了幽州,並將高句麗政局有變的消息具本上奏,張君武聞之,龍顏大怒,於朝議時明確表態要嚴懲高句麗,對此,朝中諸多大臣表示反對,理由是高句麗國雖小,然地卻險,大軍前去征討不易,恐遭前隋之敗云云。

朝中爭辯雖烈,然,張君武卻是主意已定,決意要滅掉高句麗,但在戰略上卻並未冒進,親自召集了兵部、總參謀部、總後勤部以及各兵種司令到兩儀殿議事,於會上,張君武提出了個以戰代練之計劃,打算先將剛整編好的第一、三兩大集團軍調往幽州,出關進剿高句麗,並在幽州本地集結河北之兵,由三大集團軍抽調出些基本部隊,以編練第四集團軍,作爲戰略預備隊,第一年的作戰目標便是打到鴨綠江邊爲止,海軍方面暫定由北海艦隊負責配合作戰。

瑞明十六年三月初八,張君武下詔東征,並着河北巡撫田瓚組織大批民壯,將黎陽倉所剩之存糧三十餘萬石全部轉運到幽州,又通令漕運都督許紹組織大批漕船,從江南趕運糧秣到幽州備用。

瑞明十六年四月初一,帝國第一、三集團軍在承天門前行閱兵式,並誓師出征,十六萬三千將士由大將孟明爲總指揮,就此離京趕赴遼西,另有第二集團軍的一個師則向膠州半道進發,以配合北海艦隊之側翼登陸作戰。

瑞明十六年五月十六日,經一個半月的行軍之後,帝國各部皆已趕到了預定之作戰集結地,是役,帝國擬動員的總兵力連同準備整編的第四集團軍在內,多達二十七萬之衆,與此同時,高句麗方面也開始向遼東集結兵力,算上遼東原本就有的十八萬軍卒,高句麗軍也已激增至三十九萬之巨,雙方劍拔弩張之下,戰爭的陰雲已然密佈,大戰隨時都有引爆之可能……

第119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臣有罪(一)第638章第六百三十八章 輔公佑的末日(一)第151章第一百五十一章 洛河之戰(四)第174章第一百七十四章 再戰洛河(二)第388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進夷陵(四)第170章第一百七十章 遍地烽火(三)第167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吃人魔軍(四)第六百四十八章 馬周論政(一)第590章第五百九十章 再戰夷陵(一)第59章第五十九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第286章第二百八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548章第五百四十八章 臨終贈言第562章第五百六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80章第八十章 官渡之戰(二)第19章第十九章 堂堂之陣(二)第623章第六百二十三章 搶灘登陸(一)第56章第五十六章 壁虎斷尾(二)第473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三)第622章第六百二十二章 不作不死(二)第175章第一百七十五章 過河擊賊(一)第642章第六百四十二章 輔公佑的末日(五)第397章第三百九十七章 兵敗如山倒(三)第71章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二)第260章第二百六十章 鐵血南陽(四)第606章第六百零六章 巧取襄陽(七)第563章第五百六十三章 騎軍對決(一)第326章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敵於野(一)第104章第一百零四章 許昌會戰(二)第643章第六百四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日(六)第293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引蛇出洞(三)第211章第二百一十一章 霸王硬上弓(二)第112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好消息壞消息(二)第470章第四百七十章 定計平河北第六百九十八章 大非川陷阱(三)第269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下一盤棋(二)第185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步步爲營(二)第84章第八十四章 官渡之戰(六)第七百二十二章 直搗黃龍(一)第225章第二百二十五章 初戰不利(三)第79章第七十九章 官渡之戰(一)第28章第二十八章 算與反算(二)第261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懲戒之戰(一)第569章第五百六十九章 離間之計(三)第468章第四百六十八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三)第494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警訊連連(一)第六百九十章 牛刀小試(三)第315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血肉磨坊(三)第481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突襲安次城(三)第359章第三百五十九章 輕取雁門關(三)第363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雁門關阻擊戰(四)第六百七十七章 攻守轉換(三)第299章第二百九十九章 刺王殺駕(一)第247章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擊制勝(一)第209章第二百零九章 安定關中(三)第307章第三百零七章 奇襲韓信嶺(一)第143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俠之大義(二)第504章第五百零四章 詐降計(二)第558章第五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二)第79章第七十九章 官渡之戰(一)第479章第四百七十九章 突襲安次城(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埋頭準備第六百九十四章 再戰曼頭山(二)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153章第一百五十三章 因變而變(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馬周論政(一)第503章第五百零三章 詐降計(一)第六百六十八章 脣亡齒必寒(一)第143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俠之大義(二)第373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點打援(四)第290章第二百九十章 國營工業第644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政體革新(一)第261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懲戒之戰(一)第210章第二百一十章 霸王硬上弓(一)第246章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外交困(二)第95章第九十五章 戰略轉進(三)第六百八十三章 四面楚歌(三)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610章第六百一十章 會戰鄱陽湖(二)第330章第三百三十章 殲敵於野(五)第六百六十八章 脣亡齒必寒(一)第233章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敗西秦軍(一)第471章第四百七十一章 圍魏救趙(一)第325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驕兵照樣勝(五)第629章第六百二十九章 奇襲望江城(一)第59章第五十九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第29章第二十九章 算與反算(三)第323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驕兵照樣勝(三)第169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遍地烽火(二)第290章第二百九十章 國營工業第353章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唐的覆滅(三)第603章第六百零三章 巧取襄陽(四)第256章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野保衛戰(三)第110章第一百一十章 許昌會戰(七)第162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以拖待變(一)第179章第一百七十九章 過河擊賊(五)第502章第五百零二章 包圍與反包圍(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委屈亦然無法求全(二)第186章第一百八十六章 步步爲營(三)第619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以誠相待(一)第294章第二百九十四章 強取伊闕關(一)
第119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臣有罪(一)第638章第六百三十八章 輔公佑的末日(一)第151章第一百五十一章 洛河之戰(四)第174章第一百七十四章 再戰洛河(二)第388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進夷陵(四)第170章第一百七十章 遍地烽火(三)第167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吃人魔軍(四)第六百四十八章 馬周論政(一)第590章第五百九十章 再戰夷陵(一)第59章第五十九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第286章第二百八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548章第五百四十八章 臨終贈言第562章第五百六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80章第八十章 官渡之戰(二)第19章第十九章 堂堂之陣(二)第623章第六百二十三章 搶灘登陸(一)第56章第五十六章 壁虎斷尾(二)第473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三)第622章第六百二十二章 不作不死(二)第175章第一百七十五章 過河擊賊(一)第642章第六百四十二章 輔公佑的末日(五)第397章第三百九十七章 兵敗如山倒(三)第71章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二)第260章第二百六十章 鐵血南陽(四)第606章第六百零六章 巧取襄陽(七)第563章第五百六十三章 騎軍對決(一)第326章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敵於野(一)第104章第一百零四章 許昌會戰(二)第643章第六百四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日(六)第293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引蛇出洞(三)第211章第二百一十一章 霸王硬上弓(二)第112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好消息壞消息(二)第470章第四百七十章 定計平河北第六百九十八章 大非川陷阱(三)第269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下一盤棋(二)第185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步步爲營(二)第84章第八十四章 官渡之戰(六)第七百二十二章 直搗黃龍(一)第225章第二百二十五章 初戰不利(三)第79章第七十九章 官渡之戰(一)第28章第二十八章 算與反算(二)第261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懲戒之戰(一)第569章第五百六十九章 離間之計(三)第468章第四百六十八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三)第494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警訊連連(一)第六百九十章 牛刀小試(三)第315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血肉磨坊(三)第481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突襲安次城(三)第359章第三百五十九章 輕取雁門關(三)第363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雁門關阻擊戰(四)第六百七十七章 攻守轉換(三)第299章第二百九十九章 刺王殺駕(一)第247章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擊制勝(一)第209章第二百零九章 安定關中(三)第307章第三百零七章 奇襲韓信嶺(一)第143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俠之大義(二)第504章第五百零四章 詐降計(二)第558章第五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二)第79章第七十九章 官渡之戰(一)第479章第四百七十九章 突襲安次城(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埋頭準備第六百九十四章 再戰曼頭山(二)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153章第一百五十三章 因變而變(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馬周論政(一)第503章第五百零三章 詐降計(一)第六百六十八章 脣亡齒必寒(一)第143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俠之大義(二)第373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點打援(四)第290章第二百九十章 國營工業第644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政體革新(一)第261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懲戒之戰(一)第210章第二百一十章 霸王硬上弓(一)第246章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外交困(二)第95章第九十五章 戰略轉進(三)第六百八十三章 四面楚歌(三)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610章第六百一十章 會戰鄱陽湖(二)第330章第三百三十章 殲敵於野(五)第六百六十八章 脣亡齒必寒(一)第233章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敗西秦軍(一)第471章第四百七十一章 圍魏救趙(一)第325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驕兵照樣勝(五)第629章第六百二十九章 奇襲望江城(一)第59章第五十九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第29章第二十九章 算與反算(三)第323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驕兵照樣勝(三)第169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遍地烽火(二)第290章第二百九十章 國營工業第353章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唐的覆滅(三)第603章第六百零三章 巧取襄陽(四)第256章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野保衛戰(三)第110章第一百一十章 許昌會戰(七)第162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以拖待變(一)第179章第一百七十九章 過河擊賊(五)第502章第五百零二章 包圍與反包圍(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委屈亦然無法求全(二)第186章第一百八十六章 步步爲營(三)第619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以誠相待(一)第294章第二百九十四章 強取伊闕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