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裝備公司

宣總經理和溫兆洪不願看着大華實業擴大優勢,臺塑做海滄計劃可以,中石化做海滄計劃可以,海滄計劃不做也可以,唯獨不能讓民企或私企來做。

這種思路是貫穿始終的。98年以前,由於三桶油實力較弱,國內利潤相對較少,還有一些合資和私人企業佔到了便宜,待到98年以後,隨着石油系統的再改組和香港上市,不再缺乏資金的石油公司立刻用柵欄把中國給圍了起來,只給能跳高的外企機會。

央企的強悍之處就在於此。中石油等公司一方面是石油公司,另一方面,他們還是中國石油政策的制定者,放在美國,他們就相當於參議院能源委員會兼埃克森美孚董事會兼《紐約時報》能源版……除非國務院干涉,否則的話,在石油一畝三分地上,他們就是權威,想出什麼文件就出什麼文件,5塊錢的打印紙就能消滅一個競爭對手。

只有同樣得到外國政府支持的外資企業,纔有能力進入中國市場。當然也不容易。

在1991年,石油系統還留着一點口子,宣總經理和溫兆洪爲了彌補它,一天之內走訪了好幾個地方,最終說服毛主任,將王永慶的會面時間提前到了2月2日。

這次報告,中央將回復臺塑提出的各項要求,如果臺塑也同意,雙方就可以簽署協議,並將海滄計劃付諸於實踐。如果臺塑不同意,也算是有了一個定論。中石化可以決定放棄或進入準備狀態了。

會面仍在釣魚臺國賓館進行。蘇城提前一天入駐,仍是上次的小樓,陳祖年、霍昌、劉秋等人也都住了進來,一刻不停的陷入激烈的討論。

“我建議卡薩利公司,咱們已在產的10萬噸甲醇,還有在建的2座10萬噸甲醇設備裡,卡薩利的工作狀態最好。單位成本最低,能耗最低,維修要求稍微高了一點。但咱們的工人能達到。”霍昌手指着桌面上的70萬噸乙烯設備模型,它是瑞士卡薩利公司送來的。

在這個乙烯設備旁邊,是德國巴斯夫公司的80萬噸乙烯模型。劉秋繞着它看了好幾圈,然後說:“還是巴斯夫的技術好啊。你看看這些常溫油管和低溫罐……”

“價格也貴,每噸多了1萬塊吧。”霍昌對超出預算的事情深惡痛絕。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大乙烯裝備的總價沒有意義,看的只是單價以及生產的成本。因爲乙烯生產多少賣多少,沒有銷售壓力,而在生產環節,越大的乙烯設備單價和成本才越低,所以乙烯甲醇之類的化工產品纔會越做越大。否則的話,經濟至上的資本主義纔不會做80萬噸的乙烯。他們會做80個1萬噸乙烯,然後找便宜的地方把它們並起來。

劉秋卻是社會主義旗幟下誕生的技術人員,他對霍昌的斤斤計較嗤之以鼻,道:“咱們要選個學習的對象,也得選擇個比較好的吧。巴斯夫的裝備世界上最先進的,從他那裡弄些技術,咱們學的東西也先進一些不是?”

“你想巴斯夫轉讓技術?不可能!”張超加入了戰團,道:“巴斯夫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財團,用他們的德語說的叫康采恩。他們的總部咱們的國企一樣,有幾百公里長的鐵路。幾千座建築,還有幾百公里的公路,自己的醫院和學校,分廠遍佈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相當於多少箇中石油了,你想想看,中石油能給你轉讓技術?”

劉秋卻不像是張超那樣考慮問題,揉着亂糟糟的頭髮,笑嘻嘻的看蘇城說:“咱們要是能吃進巴斯夫的技術,說不定幾年以後,咱也能做大乙烯了。”

蘇城笑問:“幾年?”

“純粹的大乙烯,5年時間。”劉秋仔細思考了一番。

“這個五年光是一套大乙烯的設備,不划算的,蘇董。”張超連忙攔住道:“全世界一年纔能有多少大乙烯的需求啊,平均下來,每年的產值也就百多億。咱們不像巴斯夫這樣的企業,有以前積攢下的家當,咱們得全部重新購置家當,太貴了。10年都收不回成本。”

劉秋反駁道:“算經濟賬是這個,咱們得算技術賬啊。”

“就算技術賬,你做大乙烯的成本能不能比購置成本低?再一個,讓你做出60萬噸乙烯,你能接着做出100萬噸的不?”

劉秋的臉垮了下來,道:“我可沒說先做60萬噸的。咱們大華實驗室就那麼些個人,要從頭積累起來。先做30萬噸的?”

“中石化的30萬噸乙烯都要竣工了,還做什麼30萬噸。如果要轉讓技術,找大慶什麼的,比找巴斯夫容易多了。”張超說的是中國引進的揚子乙烯工程,這個代號877的工程是中石化成立以後的首等大事,號稱中國自葛洲壩水利樞紐以後的第二大工程建設,耗資70億人民幣,此時正在緊鑼密鼓的最後工期中。

正常來說,877工程的30萬噸乙烯,年內就可以完成。中石化對海滄計劃的欲拒還迎也在這裡。他們要先確定自己的30萬噸乙烯能做出來,然後纔敢承接海滄計劃中的70萬噸乙烯項目。

這種大型項目,已經不是平整了土地往上搭積木就能做成的。如揚子乙烯工程是70年代立項的工程,建設到了79年,由於國民經濟調整,做到一半停止了。到1983年中石化成立才重新恢復建設,媒體的形容是“宏偉而兼具的工程”。揚子石化喊着“一切爲了877,一切服務877”的口號,整整做了8年時間,到1991年,才隱約看到了試車的前進。

從頭算起來,中國用了將近20年時間,才把這套乙烯設備安裝建成,從中石化組建接手算起,也經歷了艱苦的8年時間。

抗日戰爭也不過打了8年時間。對中石化的許多人來說,大乙烯工程的痛苦記憶猶新,再接過海滄計劃的接力棒做8年的70萬噸乙烯?中石化的很多人從情感上就接受不了。

這8年時間,可是純支出無收入的8年啊。

蘇城此時也意識到自己做大乙烯的困難,除了技術上的壓力,施工和收款也是極困難的,中國曾經發生的運動,臺灣正在進行的政治調整,或者是海灣戰爭一類的局勢變化,都會影響到大乙烯的施工和收款。

巴斯夫這樣的公司有底蘊從70年代等到90年代,大華實業哪有這樣的實力。

中國當年可是同時引進了4臺30萬噸大乙烯,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公司,20年的時間足以拖死他們。

想到此處,蘇城搖了一下頭,道:“離題太遠了,今天先討論設備的問題,消化技術容後考慮。”

“是。”張超高興的回答。他在戰略部做供應鏈,一向是主張緊縮的,認爲大華實業目前的攤子就鋪的太大,應該出售或分割部分企業,因此,一聽劉秋想做大乙烯,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劉秋最後一搏,道:“設備要和技術聯繫到一起纔好談。比如說維修方面,如果不談轉讓技術,巴斯夫估計都不會讓我們維修核心部件,只有談了轉讓技術,纔有可能自己維修部件,這能省很多錢吧。”

聽他這麼說,霍昌贊同道:“轉讓技術做一個籌碼也挺好的,國外也知道咱們國家的設備購入有這樣的習慣。”

“可以,轉讓和維修都可以談,但大華本錢小,首先要考慮設備的快速投產。”蘇城其實還是喜歡技術的,只是實力不允許而已。

劉秋樂了,道:“那就是巴斯夫了?”

“我認爲卡薩利的更方便。”霍昌又回到了前面的問題。

張超卻是另一個思路,道:“我覺得,哪個公司的影響力大,就用哪個公司的。也許,找一個美國或者英國公司更好。大型項目的問題特別多,臺塑是臺資企業,又是世界五百強,他們做海滄計劃和六輕都那麼多事,咱們就更難了。設備公司和貸款的銀行必須能撐得住頂。”

“不錯。這是一個問題。咱們的小身板太單薄了,應該找一個面子大的。”蘇城迅速做出了決定,道:“李琳,你馬上就政府關係詢問卡薩利和巴斯夫公司,閆學燦,你找詹森問一下,有沒有美國公司有興趣。”

就像是臺塑和長榮集團在瑟坦油田的競標中幫助大華實業一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項目,足以令巴斯夫或卡薩利公司抵抗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

沒有哪個國家的部級機構能值10億美元。

不過,在中國的企業中,也只有大華實業才能如此靈活的採取各種策略。龐大的中石化要採購設備的話,採購經理考慮的重心與大華必然不同。

房間裡的人,全都忙活開了。

蘇城也回到房間,伏案疾書。明天的會議對海滄計劃將是決定性的,任何努力都只有在高層做出決策前,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未完待續。。)

第623章 貢獻第616章 戰略的戰役第26章 最平靜的年份第652章 選擇公司第215章 全面檢驗第190章 外國工程師第104章 船廠第613章 四面楚歌第217章 外載荷計算第312章 你們買了服務吧第151章 石油特許權第349章 中國列車第580章 測量船第116章 參觀團第503章 成本十分之一第119章 中石油原始股第355章 斯科勒油田第573章 疑探第30章 採油機第653章 投資名單第48章 專利要嗎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409章 大優勢第5章 辦公自動化第95章 顧問第336章 技術溢出第164章 簽約第204章 噴涌的石油第264章 海滄啓航第652章 選擇公司第180章 合併第248章 大華整合第223章 三角債第243章 一人一半第150章 包銷第269章 兩個方案第298章 投入第一第20章 話國企第319章 畫外音第176章 湖畔工廠第530章 干涉第185章 輪椅上的小胖第347章 外出第84章 直供產品第364章 物探隊第513章 活棋第665章 洋蔥剝落第363章 秋明市第198章 建廠第608章 又做了什麼第360章 放棄補償第94章 技術手段第290章 10%的希望第388章 落實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414章 元旦第598章 這羣狗大戶!第174章 流動的國土第29章 可樂加冰第159章 開標第442章 聯合第443章 結論第292章 掀桌子第363章 秋明市第278章 榮辱不驚第614章 金融時報第414章 元旦第67章 測井技術第271章 拿不上臺面第648章 富可敵國第347章 外出第322章 高歌猛進第257章 市場判斷第631章 統一思想第291章 輸油管道第496章 設備第458章 總統府第307章 油液監測系統第519章 卡脖子第147章 獨自競標第432章 靜待佳音第561章 經費是哪來的第269章 兩個方案第232章 登報道歉第653章 投資名單第567章 甘之若飴第247章 帷幕初開第628章 還有電子盤第446章 主業第193章 檢查團第13章 有特級廚師的飯店第440章 哪來的訂單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134章 方式不同第50章 專利費第362章 拜訪第292章 掀桌子第155章 共贏第222章 敗途第46章 蘇哥哥
第623章 貢獻第616章 戰略的戰役第26章 最平靜的年份第652章 選擇公司第215章 全面檢驗第190章 外國工程師第104章 船廠第613章 四面楚歌第217章 外載荷計算第312章 你們買了服務吧第151章 石油特許權第349章 中國列車第580章 測量船第116章 參觀團第503章 成本十分之一第119章 中石油原始股第355章 斯科勒油田第573章 疑探第30章 採油機第653章 投資名單第48章 專利要嗎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409章 大優勢第5章 辦公自動化第95章 顧問第336章 技術溢出第164章 簽約第204章 噴涌的石油第264章 海滄啓航第652章 選擇公司第180章 合併第248章 大華整合第223章 三角債第243章 一人一半第150章 包銷第269章 兩個方案第298章 投入第一第20章 話國企第319章 畫外音第176章 湖畔工廠第530章 干涉第185章 輪椅上的小胖第347章 外出第84章 直供產品第364章 物探隊第513章 活棋第665章 洋蔥剝落第363章 秋明市第198章 建廠第608章 又做了什麼第360章 放棄補償第94章 技術手段第290章 10%的希望第388章 落實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414章 元旦第598章 這羣狗大戶!第174章 流動的國土第29章 可樂加冰第159章 開標第442章 聯合第443章 結論第292章 掀桌子第363章 秋明市第278章 榮辱不驚第614章 金融時報第414章 元旦第67章 測井技術第271章 拿不上臺面第648章 富可敵國第347章 外出第322章 高歌猛進第257章 市場判斷第631章 統一思想第291章 輸油管道第496章 設備第458章 總統府第307章 油液監測系統第519章 卡脖子第147章 獨自競標第432章 靜待佳音第561章 經費是哪來的第269章 兩個方案第232章 登報道歉第653章 投資名單第567章 甘之若飴第247章 帷幕初開第628章 還有電子盤第446章 主業第193章 檢查團第13章 有特級廚師的飯店第440章 哪來的訂單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134章 方式不同第50章 專利費第362章 拜訪第292章 掀桌子第155章 共贏第222章 敗途第46章 蘇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