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天的顛簸,又到了一個小村子。
那輛驢車在一個農家小院兒門口停住,古代女孩兒崔環兒被那位婦女抱着下了驢車,那婦女的哥哥也隨之下來。
單看那破舊的木柵欄門兒,低矮的黃土院牆就知道這是一戶貧寒農家。的確,在七十年代好多的農村都還比較貧困。
兄妹兩人同時轉回頭看着那個趕車的人,趕車的人整理了一下手中的鞭子,豎着攬在胸前,人倚車而立。
“二哥,進去歇會兒吃點兒飯再走吧。”那婦女的哥哥這樣稱呼那個趕車的人,原來他們是親戚,那趕車的是他的姨表哥。
“是啊,是啊,你瞧,這天兒都晌午了。”那婦女擡頭看了一眼頭頂的太陽,已經轉向南方,正準備西移的樣子。
他們那位姨表哥臉上露出一種複雜的表情,輕輕搖頭,嘴裡淡淡說着“不”。眼睛裡卻閃着一種期待和不捨,腳步也沒有挪移。其實,那是一種假意的推辭,一種近乎虛僞的心口不一。那個年代生活並不寬裕,農村人肚子裡更沒油水,一路的顛簸,腸子裡的空城計早就在唱了。
他那位表弟看出了他的心思,走過去拽住他的胳膊就往院子里拉。表哥嘴上仍說着客氣話,但雙腳卻很自然的隨着走進了院子。那婦女也抱着剛剛找回的“女兒”興奮地走進去,嘴裡大聲喊着:“爹,娘,你們快來看吶,我把翠霞找到了。”
崔環兒着實不喜歡“翠霞”這個名字,但以目前的處境,她又擺脫不了。
唉!管他們怎麼稱呼自己呢,先默認下吧,至少可以在這裡吃到一口飯。
孩子這樣安慰着自己,雖然她很想回自己的家,很想父母和哥哥。但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她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唯有乖乖的做別人的女兒。這意外的經歷,讓這個七歲的孩子像是一下長大了許多。
觀察着這個院子和這個家裡的人,她依舊默不作聲。
院子不是很大,坐北朝南的走向,有兩座房子。堂屋,也就是北屋大約五六間的樣子,房頂上沒有瓦只有一層厚厚的黃土,是低矮的平房。這種房子的造型,這個來自古代的孩子是第一次見到,感覺有些奇怪。不過,幼小的她已經可以辨別那房子的新舊程度了。的確,那房子的年紀已經不小。牆壁上沒有多少磚,只在房子的根腳處,也就是最底部以及窗口周圍和窗臺砌有幾層磚,其餘的牆體都是泥巴做成的。看得出最右側的那一間應該是廚房,因爲窗戶和門框已經薰得漆黑。
有一座西屋,大約三間的樣子,造型和北屋基本雷同。西屋有兩個房門兒,也許有一間是可以單獨進出的吧。
孩子正在觀察這個院子,突然從北屋裡走出兩位老人,大約六十多歲,頭髮都已黑白相間。臉上的褶皺以及暗褐色的皮膚,彷彿就可以證明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老人。老人各自穿着淺灰色和深藍色的粗布夾襖,夾褲。他們腳步蹣跚的走來,眼睛裡閃着激動的淚光。
“孩子,我的乖乖,快下來跟姥姥進屋兒去。”自稱“姥姥”的人,就是那位婦女的母親,也就是那個柳翠霞的外祖母。聰慧的崔環兒雖生活在古代,但對於親人間的稱呼還是瞭解的,儘管各地略有差別。她瞬間明白了這幾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她想掙脫那位婦女的懷抱,目的是趕快走進房間尋找吃的,因爲飢餓實在太難受。
“哎呦,還是跟姥姥親近,一見到姥姥就馬上不讓我抱着了。”那婦女笑着說,並順手將孩子放下。
“那當然,孩子是我帶大的嘛!淑枝啊,快去街上買些肉和菜來,現在可能集市還沒散去。今個兒正好你表哥也來了,咱們改善改善伙食。”老人吩咐着女兒,並轉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外甥,也就是趕驢車來的那位。
“嘿嘿,看來我今個兒有口福了,都快半年沒嘗過肉味兒了。”那位趕車的憨憨一笑,把手中的鞭子順手放到了牆角。
“哎!我馬上去買。”那位婦女應了她母親一句。
原來她叫淑枝,姓李,是村裡民辦小學的老師。
“老頭子,去後院兒抱些乾柴禾來。”老人又吩咐了一句站在一旁憨笑的老伴兒。
老伴兒點點頭,照吩咐去辦了。原來這座院子的房後還有一處閒置的地方,沒有建房子只是搭了一個窩棚,平時放些乾柴和雜物。
“樹良啊,你也別閒着,去刷刷茶壺。我那櫃子裡還有過年時剩的一些茶葉,給你表哥沏壺茶。”老人吩咐自己的兒子。
看來這位老人在這個家,是身處“要職”的,絕對的掌家人。
“哎呦,娘,你藏着茶葉都不讓我知道?看來,我今個兒還要借表哥的光了。”兒子樹良有些埋怨的語氣,笑笑說。
從母子倆的話語裡不難聽出,在那個年代,一壺茶水好像都是奢侈品,平時幾乎都喝不到。
老人笑着,拉着崔環兒走進北屋。
房間裡的陳設很簡單,一張大火炕,炕上鋪着蘆葦編的席子。幾牀粗布做的藍花紋兒的棉被,疊放在一角。不過,火炕是燒原煤的,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恐怕他們是冬天睡暖炕,夏天和春秋睡涼炕吧,因爲房間裡連張牀都沒有。
迎門緊貼着牆壁,有一張顏色已經模糊,很古舊的有兩個抽屜,下面連着一個櫥櫃兒的桌子,幾把高背的刻有花紋的破椅子。
“老二啊,坐下。”老人招呼自己的外甥坐到一張椅子上,自己則拉着崔環兒,想讓她坐到那張大炕上。
“翠霞,你坐到炕上吧。先歇會兒,要是困了就睡會兒。等你娘買回肉和菜來,姥姥給你做好吃的。哦,對了,這身衣服等會兒換下來,給人家戲班送回去。”
老人溫和的語氣哄着這個外孫女,她也認爲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從戲班裡偷來的。崔環兒呆愣愣的眼神看着老人,對她的話有些不太明白。不過,看看這裡人的裝扮的確與自己不同,小小年紀的她,突然想到入鄉隨俗這個俗語,於是,點了點頭。
“好,乖孩子。這次回來真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說話也不愛鬧了。”老人誇讚着這個外孫女,崔環兒沒有解釋,也沒有反駁。她擡起腳正準備踏上那火炕旁邊連着的,泥土砌的煤爐子。猛然擡頭,牆壁上掛着的一隻相框吸引了她,古代的孩子,對這個東西自然十分好奇,於是,不自覺的走了過去。
“咋了孩子?這是咱們一家人的照片啊,除了你爹,其他人都有。難不成,你不認識了?”
老人看着孩子疑惑的眼神,有些不解。難道這孩子失蹤了幾天就不認識自家人的照片了?
崔環兒走近了仔細看,突然她“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