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楚國壽郢。

面對燕國使者屈庸的遊說,熊槐略一沉吟,便拒絕了合縱會盟伐齊的請求。

其原因有三,一是因爲熊槐聽說了,燕國使者在魏國遭到魏相周最的強烈抵制,魏王遫壓不住魏相周最,而魏國這個位於天下之中,可四處出擊的國家不參與,伐齊聯盟難成;二是因爲秦國尚未表態;三是因爲燕王的威望不足,難以號召各國,甚至,即便燕國勉強聚集各國,各國面對燕王,也不會全力以赴,因爲各國實在是丟不起這人。

楚王的拒絕,不僅令燕國使者屈庸大爲失望,同時也令太子橫大爲失望。

然後,兩個備感失望的人便走在了一起。

屈庸離開壽春城的那一日,太子橫親自前去送行,並一直送到十里外才停下腳步。

三日後,郢都守景陽上書江漢水渠遇到困難,並請朝廷派出一位精通水利的官員前去解決問題。

於是,太子橫與昭雎等人商議後,決定讓大司農陳相前往郢都。

後五日。

上庸郡守黃池上書請罪,言有一羣盜賊橫行上庸,並強殺了房縣縣尹、縣尉並房縣百姓數百人。

太子橫接到請罪書後大怒,當即奏請罷黜上庸郡守黃池,並舉薦自己的幕僚太學大賢登徒子擔任上庸郡守,還請求派出司敗司馬翦前去上庸捉拿盜賊。

熊槐許之。

隨着太府尹金君同、大司農陳相、司敗司馬翦相繼離開壽郢,朝中忠於楚王的重臣缺了一半。

至此,太子橫在朝的勢力一下子達到了定點,連令尹昭雎與左徒屈原都難以抗衡。

於是,太子橫趁此機會,頻頻在壽春城中以及壽郢附近的各縣安插人手。

而這一次,太子橫的舉動終於引起了朝中重臣的警惕以及憂慮。

就在太子橫的勢力在壽郢及周邊地區快速擴張的時候,時間再次到了楚國大朝議的日子。

這一日,楚國大朝,羣臣難得的再一次見到了楚王。

朝議中,太子橫領銜彙報了之前一月的楚國狀況,接着,令尹昭雎與左徒屈原分別彙報壽郢以及各地郡縣的狀況。

朝議進行到這裡,一切都如排練好的一般,平平無奇,其淡如水。

熊槐聽聞三人的稟報後,笑道:“國家安定祥和,羣臣勤於國事,百姓各司其職,寡人能垂拱而治,這都是太子監國之功,令尹、左尹、左徒輔政之力也。”

將太子等人稱讚了一番後,熊槐看着羣臣,例行公事地問道:“諸卿可有其他事要稟報寡人?”

羣臣聞言,相互看了看,沒有人冒頭。

就在羣臣沉默之際,就在熊槐準備結束朝議之際,忽然,一個聲音自羣臣中響起:

“大王,臣有事稟報!”

“嗯?”熊槐一怔,向聲音傳來的地方看去,見下大夫孫昀從席上起身,然後來到大殿中間。

孫昀也是宗室之人,但血脈已經十分疏遠,已經家道中落,之前屈原主持變法,一大批對楚國現狀不滿的邊緣貴族,紛紛投入屈原的麾下,力求變法,改變楚國任人唯親的現狀。

孫昀正是這些貴族中的一個,後因其才,被屈原舉爲大夫。

此時,熊槐見孫昀走出來,以爲是屈原有事想說,但不方便自己提出,便讓孫昀充當喉舌。

於是,熊槐不禁好奇的向屈原看去,但卻見屈原臉上露出遲疑之色。

見此,熊槐心中一動,知道今天的朝議恐怕要出乎大部分大臣的意料了。

另一邊,孫昀來到殿中後,大聲道:“大王,昔日先王曾與諸君約,裂土封君,以屏君王。不過,先王爲吸取周室教訓,與諸君盟誓,准許諸君傳承三代,再收回封地。

但是,三百年過去來,我楚國封君者甚衆,但收回封地者甚少。以致三百年前纔不到一掌之數的封君,到了現在已經超過一百七十餘位···”

此時,孫昀話還未說完,但殿中羣臣卻全都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

於是,殿中羣臣,無論是變法派,還是守舊貴族,亦或者是中立派,全都死死的盯着孫昀。

而孫昀此在羣臣的注視中,雖有些緊張,甚至連冷汗都止不住的向外涌,但依然強行鎮定的大聲道:“大王,如今我楚國一百七十餘位封君,遍佈國中各處,幾乎佔據國家一半肥沃之地。

封君太衆,大臣太多,這一直都是我楚國衰弱的根源,也是我楚國爲各國所欺的根源。

是故,爲楚國,爲社稷計,爲千秋計,爲百代計,臣請大王依照先王與諸君的約定,收爲傳承超過三代的封君的封地。”

這話音一落,頓時便點爆殿中所有大臣。

此時,昭雎先是震驚的看了一眼屈原,然後見屈原正震驚憤怒的看着孫昀。見此,昭雎一怔,然後迅速的向楚王看了一眼,接着,他又向太子橫看了一眼,當他見太子橫面無表情的坐在那裡後,不禁一怔,然後閉上了眼睛,坐在席上一動不動。

而昭雎身側的景缺,雙眼之中已經直接露出殺機,用殺人的目光在屈原與孫昀兩人身上來回掃動。

原本,他還有衆多反對新法的貴族,之所以在昭常死後沒有直接開口反對新法,那是因爲他們知道,新法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

而且之前新法的步步推進,緩步進行,也讓大部分的貴族心安。

因爲大家都覺得,以新法的進度,以楚王的年紀,大家都等的起。

但現在,新法派卻毫無徵兆的,突然之間就要對所有的貴族下手了。

他們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新法派會在今天的朝議中,突然來這麼一手。

不過,既然新法派已經出招了,而且還準備將他們往死裡逼,那他們也只能拼死反抗了。

一念及此,景缺立即大聲道:“大王,臣以爲孫大夫之言大謬,各地封君不僅是我楚國快速鞏固統治的根本,也是我楚國強大的基石,而絕不是孫大夫口中的國家的蛀蟲。

如果國中封君都是國家的蛀蟲,是國家衰弱的根源,那大王何以稱霸天下數十年,那我楚國何以成爲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如果封君都是國家的蛀蟲,那至滿朝文武於何地,至各地官吏於何地。”

景缺大聲質問了一番,然後拱手長拜道:“大王,孫昀此人妖言惑衆,意圖顛覆國家,其罪當誅。”

景缺話音一落,羣臣紛紛附和:

“大王,孫昀妖人···”

“大王,萬萬不可聽信小人之語···”

“大王,孫昀該殺···”

“大王,孫昀一黨禍國殃民···”

隨着羣臣羣起而攻,並且很快便將攻擊的目標從孫昀個人擴張到新法,一時間整個大殿中全是對新法的聲討聲。

而新法派成員面對羣臣的圍攻,一則準備不足,二則主持變法的屈原沒開口,三則支持新法的重臣或不在或沒開口。

於是,很快,各自爲戰的新法派大臣便在衆多的大臣的狂噴中,被噴得潰不成軍。

此時,眼看新法派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熊槐便輕咳了兩聲。

“咳咳~~”

熊槐的聲音雖輕,但一直關注着楚王的羣臣見楚王一動,瞬間全都安靜下來,然後齊謝道:“臣等失儀,請大王謝罪。”

熊槐見自己輕咳了兩聲,殿中瞬間安靜了下來,整個殿中鴉雀無聲,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接着,熊槐看了看太子橫,心中略一沉吟,沒給太子橫開口的機會。

於是,熊槐將目光轉移屈原身上,問道:

“左徒,不知卿以爲孫大夫之言如何?”

楚王一開口,羣臣全都向屈原看去,並全都在默默的做着準備。

只要屈原敢開口贊成,那麼,反對者則準備開口噴死屈原,而變法派則全力支持屈原,噴死反對派。

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之師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風點火第八百八十二章 趙國出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三百三十五章 籌謀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垂死掙扎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協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四十三章 自殺第三百五十六章 試探第九百三十九章 韓相韓辰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諾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七百一十三章 子牛子鼠第四十章 欲廢肉刑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燕國請罪第六百二十八章 太子第八百六十章 宋宮之中第六百八十五章 外援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不遲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推行新錢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三百五十二章 孕第九百一十章 五德終始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行賞第九百二十五章 背叛第九百三十二章 前奏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末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九百三十七章 五國攻城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六百七十七章 兩個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國祭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五百一十四章 宮變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戰勝於朝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死不瞑目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三百二十三章 親臨第八十二章 秦齊之重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
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之師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風點火第八百八十二章 趙國出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三百三十五章 籌謀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垂死掙扎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協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四十三章 自殺第三百五十六章 試探第九百三十九章 韓相韓辰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諾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七百一十三章 子牛子鼠第四十章 欲廢肉刑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燕國請罪第六百二十八章 太子第八百六十章 宋宮之中第六百八十五章 外援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不遲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推行新錢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三百五十二章 孕第九百一十章 五德終始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行賞第九百二十五章 背叛第九百三十二章 前奏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末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九百三十七章 五國攻城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六百七十七章 兩個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國祭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五百一十四章 宮變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戰勝於朝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死不瞑目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三百二十三章 親臨第八十二章 秦齊之重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