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

翰林院的報紙,開始是準備名爲‘天下爲公報’。

這當然是源自於林延潮那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來自於‘大道之行,天下爲公’。

天下爲公,其意就是天下是百姓的,此言出自於禮記,禮運大同篇,是每個讀書人必讀的文章。

但是翰林院將‘天下爲公報’的名字上報通政司後,卻被打了回來。

通政司現在權力不小,禮部,翰林院,都察院三大報都歸通政司審批,所以這事他們可以百分百做主的。

而通政司給出的理由說此報名不妥,名字太誇張。

衆翰林們覺得不解,爲何禮部的‘天理報’,都察院的‘皇明時報’都可以過,爲何這個名字不可以過。

也有人是察覺,林延潮當初上諫時那‘天下爲公疏’,這報紙叫這名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所以被通政司打回去。

內閣這是保護翰林院的意思,但是卻引起了翰林們的憤慨以及憋屈。

當即身爲報紙主編的蕭良有即上疏反對通政司此舉。

蕭良有的奏疏裡寫到,書有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是以天之所視即民之所視,天之所聽即民之所聽,是以天意即民意……

蕭良有表述了對於通政司的憤慨,文章才氣橫溢,其中引述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而是被衆人談論。

這句話出自蔡仲之命,是周公告誡蔡仲之言,也是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一句話。

夏朝時,天子自居天命。

夏桀對百姓說,我受命於天,就如同天上的太陽,你們說我要滅亡,就如同太陽會消失嗎?

然後老百姓卻言,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湯滅夏,證明了天命並不可靠,夏王以天命爲治統,最後仍是滅亡了。

到了商朝信巫,以人畜獻祭,商王既是巫,也是王,但最後仍爲周所滅。

周滅商後,周王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克承天命。

周以夏自居,所以也繼承了天命之說,爲了解釋皇朝更替,所以纔有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之言。

皇天沒有親戚,只承認有德者爲天子,民心沒有一直擁護哪個皇帝,只是感激給予他們恩惠的人。

故而這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

這周朝對於治統的解釋,比夏商更近了一步。

從崇拜天命,獻祭迷信到了以人爲本,以德爲治,尊民意爲神。

當然說是這麼說,做能不能做到,就另外回事了。但孔子繼承周公道統,將此作爲儒家的思想。

所以蕭良有這一封奏疏,頓時引起了滿朝官員,以及讀書人的議論。

此文文章華美,立意高遠,不少讀書人讀來不由擊節叫好,萬曆八年殿試林延潮三元及第,與他同科的進士們相較之下都顯得暗淡無光。

若非蕭良有這文章一出,衆人都不知道當年榜眼也是如此的才華出衆。

不少官員士民對於蕭良有的奏疏都是打心底支持的。

但民間也有反對的意見。

意見認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句話出自蔡仲之命,蔡仲之命又出自古文尚書。而古文尚書是你的同僚林延潮親自證僞的,認爲是後儒的託名之作。

既然是假的,你怎麼能用來證明是周公思想呢?你這不是打林延潮臉嗎?

不改名通政司不允發表,最後經過這一番事,翰林院只能改名,將報紙更名爲‘新民報’。

這句話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親民二字,大學裡解釋爲新民。

大學裡還引述康誥,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爲新民二字的解釋,意思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但也是開啓民智。不開啓民智,民衆不覺醒,民意即無法成爲天意,天下爲公也就無從談起。

經此改名之辱,衆翰林們都是憋着一口氣。

不過經過這一番事,也是打響了新民報的名頭。

林延潮主持下的新民報除了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外,還有一點,引起了無數腐儒的憤慨,那就是允許登載廣告。

所謂廣告,就是廣而告之的意思,任何商家都可以在新民報上登載自己的廣告,將自己的商品對老百姓廣而告之。

但是此舉真是的是太過分了,君子言義不言利啊。

好端端的一個翰林院,怎麼在林延潮的主持下,居然也開始充滿了銅臭味了?

於是新民報,也引起了一些腐儒們的堅決抵制。

不過對於林延潮而言無所謂,這些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自己的新民報就是寫得妙筆生花,也是救不了這些人,扭轉不了他們的觀念。

喜歡的人自然會喜歡,不喜歡的人你再怎麼努力,別人也不會喜歡你的。

相反林延潮利用廣告的收入,一部分作爲潤筆補貼新民報的主編,編輯們,另一部分用以降低報紙的成本,以低廉的價格擴大銷量。

在部院三大報中,新民報的銷量雖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性價比卻是最高的。

京里人口百萬,官吏不知多少,至於達官顯貴,以及他們子弟也是普通受過教育的,另外有好幾千來京舉人,國子監學生,識字率本來就接近百分十,遠高於大明百分五的比率,甚至比蘇杭這等富庶之地還高。

而且經過五六年來京城裡普及義學,京城裡的認字人口更是逐步提升,年輕人們讀書讀報,通過讀書讀報,增廣見識,瞭解天下大事,這又反過來促進了他們向學之心,如此一個良性的循環正在逐步的形成。

同時爲了增加報紙的銷量,增加時效性,使得報紙閱讀更加美觀,林延潮摒棄了原先的看起來極不清晰的木活字,泥活字印刷,至於雕版印刷更是丟在一邊。

林延潮直接採用了是銅活字印刷來印新民報。

這對於原先林延潮創辦的燕京時報,以及京城裡各大民間報房而言,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事。

因爲常用漢字幾千個,如此一套銅活字印刷模具的成本就達十幾萬兩白銀,京城裡有幾個民間開辦的報社有這個底氣?

就算江南一些財大氣粗的民間書肆,如無錫華氏會通館,蘭雪堂和安氏桂坡館自稱採用了銅活字印刷,但他們也沒有幾千個漢字都齊備了,大多都是要印什麼書就用什麼字,採用現用現鑄,邊印印邊造的辦法,這對於報紙的時效性,實惠性而言,根本是達不到的。

相較下歐洲文藝復興,西方的金屬印刷只要二十六個字母,加上備用字最多幾百個金屬字模就搞定了。西方人評價歷史上幾大改變人類進程的文明,活字印刷必列前十名,但對於種花家而言,活字印刷就是一個大坑,活字印刷最重要的銅,對於大明而言就是制錢,誰願意拿真金白銀去刻書?

這件事一直到了近代時才從西方引進了鉛字印刷才解決問題。林延潮當年辦燕京時報的苦惱,對於他今日而言根本不存在。

銅活字印刷的門檻雖然極高,但對於他而言卻根本不是問題。

因爲朝廷僅有的幾套銅活字印刷工具,有一套就在他的手裡。詹事府裡有一個部門叫司經局,專門負責皇家書籍典藏,印刷,裡面正好備有一套從宣德年傳下的銅活字模具,專門用來給皇家印書,銅活字印刷美觀清晰,而且耐用,不是木活字可以比擬的。

林延潮身爲詹事府掌府事,從司經局裡‘借用’銅活字印刷工具,還不是一句話辦妥的事。

朝廷掌握了天下最大最多的資源,林延潮而今今非昔比,資源任他調用,實在是一件極爲舒爽的事情。

而民間自籌,就算有錢,再找工匠製作,也真不知到什麼猴年馬月的事了。

新民報一出後,其廣告立即就令人瞠目結舌,頭幾版裡如‘名妓攏梳,花魁評選,青樓開張’的廣告頓時讓幾名老學究讀報後暈過去。

萬曆時風氣既保守,然而又開放,這時金@瓶@梅已在南北流傳,達官顯貴談論間絲毫也不避諱。但民間也有大把人的堅持‘萬惡淫爲首’,新舊風氣交織在一起,令許多人迷茫,無所適從。

這時候新民報都是開了一扇窗,開了一扇門,除了充滿銅臭味,媚俗的廣告外,更有各處新奇見聞,蘇杭之繁華,海外的天荒夜談,高鼻深目的弗朗機人,也有嚴肅時事,公正客觀娓娓道來。

報紙遵循了述而不作的宗旨,文章幾近白話,爲了印刷方便,更是擯棄了一切生僻字,異體字,只選用常用字作文章。報紙所言之事既是世俗的,又是深刻的,既有令人爲之一笑,也有可以掩卷遐思片刻。

這對於不少年輕的士人而言,從報紙中找到了自己,更令他們知道天下之廣大,對於很多人擔心的林延潮藉此大談理學與事功之學之爭則是一點沒有。

人心已開始浮動,固步自封不是長久之道,要走出去看一看。

對於總總非議,對此有話語權的通政司倒是睜一閉閉一眼,原因很簡單,因爲林延潮給錢了。後來抗議聲過大,於是新民報改打擦邊球,至於讓正人君子所不齒也只能不齒了。

而衆人議論之中的第一個月,印刷精美,價格低廉,內容包羅萬象的新民報即已是盈利。

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一千零五章 歲初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一千零六章 國本第兩百九十六章 第二場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第三百零一章 林世璧發飆九百六十章 官吏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第四百三十九章 巧妙回答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一千三百八十章 試問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四百九十九章 蛛絲馬跡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晉州城下(恭喜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爲本書盟主)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審問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第九十一章 民心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之計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答書友問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四百八十七章 這就非常尷尬了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三百零六章 竟敢理直氣壯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八百四十五章 渡口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六百二十九章 拜師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
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一千零五章 歲初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一千零六章 國本第兩百九十六章 第二場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第三百零一章 林世璧發飆九百六十章 官吏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第四百三十九章 巧妙回答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一千三百八十章 試問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四百九十九章 蛛絲馬跡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晉州城下(恭喜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爲本書盟主)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審問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第九十一章 民心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之計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答書友問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四百八十七章 這就非常尷尬了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三百零六章 竟敢理直氣壯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八百四十五章 渡口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六百二十九章 拜師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