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

就在廳裡爭論時,河南巡撫臧惟一正從正堂走來。

開封糧價居高不下,商人囤積居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他新任巡撫後,遇到的第一件難事。

若是處理的不好,很容易步前任楊一魁的後轍。

但是他新官上任,最忌諱的也是貿然行事。所以他先謹慎地聽取了解各處官員的意見,然後再做一個決定。

只要熬過了這青黃不接的兩個月,待夏糧豐收或是賈魯河疏通,那麼就能解決這燃眉之急。

但是這青黃不接的兩個月如何渡過,或者不引起各方面的民亂,成爲了擺在臧惟一眼前的當務之急。

現在他去廳裡,正是藉着這一次官員來參的機會,要聽一聽下面官員的意見。

這新任開封府知府,聽說在山東還挺有政績,自己來河南赴任前,河道總督李子華還在自己面前稱讚過他的才能。

但是到底如何,今日臧惟一還是要眼見爲實的好。

眼下來他至廳外,就聽得裡面說話聲很大。

他走到門口停下腳步,卻聽裡面單知府與一位-林府臺-說話。

臧惟一不由對身旁的下人問道:“這林府臺是何人?”

一旁下人連忙給他奉上名帖。他看了手中的大紅貼子,心道,原來是他。

林延潮的名字,他當然是聽過。

他任順天府尹時,林延潮雖已被貶離京,但之前他擔任光祿寺正卿時,卻與林延潮有過數面之緣。

當年林延潮在經筵上,大殺四方,舌戰羣儒,將曾省吾等一干人駁得如何顏面掃地,臧惟一是親眼見過的。

眼下他聽說單知府要與林延潮坐而論道,爭議政事。臧惟一頓時來了興趣。

他擡了擡手示意手下不要稟報,自己就在站外門外先聽一聽。

而廳內。

單知府將本是畫着美人圖的摺扇一合,方纔面上那份和氣盡數不見,一瞬間可謂鋒芒畢露。

他是吳中人士,爲官之前,師承大儒羅欽順。

明朝時,三學鼎力,分別是理學,心學以及氣學。

羅欽順當年是可以與王陽明比肩的大儒,仕途上官至吏部尚書,也是位極人臣,他所傳承的氣學來自北宋名儒張載。

氣學與事功學都有相近的地方,都主張不可-離氣言理,要在氣中求理-,氣是天下之本原,理不過是一-氣-而已。

在單知府看來,林延潮的什麼事功學,不過是氣學之皮毛。

至於林學裡所講的,義利合一,理氣一體,遠遠不如氣學的-理一分殊-來的精妙。

至於認識(知)上,氣學講格物致知,事功學講學以致用。在單知府看來也是氣學的皮毛,甚至還不如心學的-致良知-。

受羅欽順之教,單知府做官時很重視格物致知,與理學的安靜了事不同,他盡力在任上-折騰-,哦不,是事功,幹了很多政績。

現在林延潮敢公然說出自己不贊成將倉糧賣掉出之事,那麼我豈會與你干休?定要好好將你駁倒。

於是單知府將折起的摺扇,啪地一聲打在左手掌心,但見他言道:“聽聞林府臺的歸德府治下有一個農商錢莊,在夏糧秋糧徵收之際,低價向老百姓買糧,待到青黃不接時,再高價時出糧。”

“當然糧商米商都是如此,無可厚非,並非秋糧夏糧徵收之際賣糧,在青黃不接時買糧纔是合理。”

“只是平糴之事,連民間都可以爲之,那麼爲什麼朝廷不能爲之。這錢爲何林府臺只許農商錢莊賺之,而不許官府賺之?”

單知府這話,言下之意,你林延潮禁止官府買賣倉糧,不讓朝廷來賺這筆錢,而是讓農商錢莊來賺這筆錢,是不是有什麼私心?

說白了,你林延潮是在官商勾結嗎?

這句話下,衆官員都是肅然,不敢再作之前談笑之狀。林延潮這話要是答不好,自己可就麻煩了。

而且這單知府不是無備而來,他初到河南任官,就將林延潮的底細查得如此清楚,方纔那一句倉糧並非是無的放矢,而是事先設局,眼下林延潮既表明了態度,那麼自己就危險了。

林延潮臉上笑着,心底知道單知府之所以知道如此清楚,必是李子華給他透的底。

看來當初李子華授意曾乾亨,用這件事想要將自己罷官不成,於是就故意宣揚出去,敗壞自己的名聲。

林延潮不急不緩地道:“首府,買賣倉糧的事,朝廷雖不是說沒有這個先例,但是地方官員實施時都很謹慎,朝堂諸公也有擔心的地方。”

“昔日,魯國國相公儀休言,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我不讓官府介入,就是官不與民爭利的道理,此例不可輕開。”

“當然首府說林某爲何支持農商錢莊?那就是誅心之言了,本府對於下面所有錢莊,商賈都是支持。一言概之,昔日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一句官不與民爭利,難道也是出於私心嗎?”

司馬光從私德上而言,乃是正人,無從指責的。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主張官不與民爭利,難道是就存了私心?

同理可證,我支持農商錢莊,反對官府不販賣倉糧,也是主張官不與民爭利,難道也是存了私心?

單知府沒有證據,當然不好亂說正色道:“官不與民爭利,確實是先賢之言,但我等爲官者豈可墨守陳規?”

“我記得林府臺昔日會試,所問王安石變法時,曾有云,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權時勢、而務博寬大之名。難道林府臺這麼快就忘了。”

這句話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可謂十分厲害。

但見單知府繼續道:“昔日宰相劉晏行平糴法,官府既能獲利,還避免了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劉晏乃一時名相爲何不見有-官不與民爭利之說-,而今河南糧價奇高,我們爲何不能允許官員在糧賤時買糧,糧高時賣糧。””

“林府臺抱殘守缺,死守先人隻字片語,不僅負了聖賢之書,還忘了仕官之前的初心,是否越爲官越不如當初呢?”

單知府這一番話,說的相當精彩,有理有據,還舉出了劉晏的乾貨。

連身在門後偷聽的河南巡撫臧惟一都是稱讚心道,這單知府果真有本事,不枉了李子華如此擡舉他。

林延潮一時似沒有說什麼。

單知府笑了笑,心道你林三元不過如此,就這點水平有點白瞎了狀元身份。

單知府趁勝追擊:“林府臺,任地方官不比任京官,不尚那些虛文,而在於務實。”

“汝以月印萬川爲天下萬物具是一理,吾以爲然,但月爲實,萬川印月不過爲虛,實誤也。理不過是氣之一道,恰如理在一,人人皆可聖賢,理在氣,百姓有上下賢愚之分,不可皆成聖人。”

“不明理在一,分在殊之理,豈敢言實學,所謂月印萬川,只是井中撈月,徒然用力,白費功夫。”

實學就是經世致用的學問。

古往今來,包括儒家的理學,心學,氣學都說自己是實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他派學說都是不能經世致用的。

單知府所言氣學,也認爲理是一,但理在萬物上,則分爲殊。

比方說,龍生九子。就是龍的九個兒子都可以稱得上龍,這是理,但是在外形上各不相同,這是殊。

月印萬川將天下萬理歸爲一理,林延潮用以解釋,將天理人慾,義利,王霸合爲一,這一就是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的一,中庸的中,萬理歸於一的一。

但氣學的理一分殊,則是反過來。萬理歸於一理,我們贊同,但反過來不是一理化萬理,而是一理化萬氣。

所以氣學講理在氣中,理不過氣之一道。

單知府用理一分殊,否定了林延潮的月印萬川,以指責他抱守一理,不知運用。

單知府見徹底壓倒了林延潮,得意地將扇子噗地一聲重新打開,笑着道:“林府臺言必稱-官不與民爭利-爲一理也,民利方纔是理。”

“恰如百姓肚飢,食小麥可飽腹,食水稻亦可飽腹。只要百姓能吃飽肚子,何必在於用何種手段,官不與民爭利,氣也。售倉糧利民,亦氣也,只要殊途同歸,先解去當前燃眉之急,百姓的倒懸之苦就好。”

“林知府只守死理,卻不見百姓之飢。言比稱聖賢,墨守陳規,說是經世致用,卻不知如何解決民生。此舉就是講理而不講氣,非實學!”

說到這裡,衆官員紛紛點頭,露出了大有收穫神色。

氣學與事功之學都是最近大興的學問,皆有挑戰理學,心學的趨勢。並且二者都起於浙江,都是注重於外用,而且都強調自己是經世之學。

兩派觀點如此相近,但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他們也誰沒料到,二人竟從政事上,牽扯出兩家學派之爭。

到底誰纔是經世致用的學問?

現在看來單知府略勝一籌,單知府的言下之意,無論理學,事功學都專注於理一,但沒有用功在分殊上,沒有在優先解決實際問題上。

對於氣學而言,分殊纔是實學,纔是格物致知。而理不過是氣之一,只要手段可以達至-理-,就可以用。

單知府搖扇環視四座,然後笑着道:“兄還是改不了這直言不諱的毛病,說話有什麼得罪的地方,還請林府臺不要見怪。”

單知府最後一句話,言似恭謙,其實卻是狂妄至極。

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林學五子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兩百四十二章 推舉(一更)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六百八十八章 張四維動手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六百七十三章 約見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第五百章 天網恢恢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教化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七百八十五章 關照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房官人選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第兩百九十三章 錦繡文章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第三百三十二章 定三鼎甲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七百五十八章 陳詞(二合一)四百六十五章 上門送禮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議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五百三十二章 評價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九百四十二章 科場弊案(二合一)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四百零八章 求辦事四百六十章 幕客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一千七十章 正推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不是後記的後記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跟我們走一趟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
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林學五子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兩百四十二章 推舉(一更)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六百八十八章 張四維動手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六百七十三章 約見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第五百章 天網恢恢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教化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七百八十五章 關照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房官人選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第兩百九十三章 錦繡文章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第三百三十二章 定三鼎甲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七百五十八章 陳詞(二合一)四百六十五章 上門送禮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議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五百三十二章 評價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九百四十二章 科場弊案(二合一)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四百零八章 求辦事四百六十章 幕客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一千七十章 正推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不是後記的後記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跟我們走一趟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