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

林延潮此刻心道,挖坑給自己的人應是沒有料到,他不僅沒有離間自己與天子的關係。自己還名正言順地扯着天子的虎皮,參與了這一次廷議。

他以爲自己在事功刊上提出了振興文教的建議,就會一頭腦熱地的順勢鑽進圈套,迫不及待地要在廷議上,將自己的理念變現爲國家的政策方針,大談施政方針,然後觸了天子之忌。

如此對方就可以順勢將自己趕下日講官之位,當然自己倡議的提議,就算能通過,也沒有半分功勞是自己的。

現在此人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林延潮入座後,潘晟笑着對林延潮點點頭道:“林中允,年紀輕輕即得天子信任參與廷議,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看來廷議上本部堂還要向你請教纔是。”

這頂高帽可是千萬不能戴的。

林延潮立即道:“大宗伯請勿這麼說,下官能列席旁聽,聞各位前輩真知灼見,已是莫大的機緣。大宗伯更是三朝元老,陛下屢次在下官面前贊大宗伯盛名,廷議後下官有不明之處,還請大宗伯不吝賜教。”

林延潮他雖官位卑微,但人家是代表天子列席旁聽,故而現在有資格與潘晟平起平坐,那些階下緋色大員們此刻是不服也得服。現在他們聽林延潮這番話,也是捧了在場衆人,不論是真心假意,但大家聽着都是高興。

潘晟也是收下林延潮這頂高帽,點點頭道:“也好。”

頓了頓潘晟道:“廷議開始,閒雜人等離開。”

潘晟說完,身後闕左門厚重的三扇銅釘大門已是左右合起。守衛禁直,沒有揭帖在身的官員,立即自動離開。

廷議這等國家大事,無關之人,不許與聞。

潘晟目光掃過臺階下的衆人,然後徐徐道:“今日廷議,含本官在內,與議者一共三十七人,諸位可當面直言,不必顧及,議後諸位記名投票,票多之議由吾領銜諸位一併上奏,若有分歧難下,將盡列奏章之上,予上聖裁,若有人議苟不合,可任其別奏。”

林延潮聽潘晟講廷議的規矩,還是相當民(和諧)主的,廷議採取就是一人一票制的舉手表決制。每個列席廷議的廷臣都有一票,無論你是堂堂尚書還是低級官員,大家手中的票效用都是一樣,沒有高低之分。

如此可以防止某一位大臣朝綱獨斷,而且就算有官員對廷議最後結果不滿意,也可另行向天子上奏。

譬如歷史上事關大明外交最重要決策的‘俺答封貢’廷議。

這場廷議上,與會一共有四十五名廷臣,以吏部侍郎張四維爲的二十二名廷臣在廷議中支持封貢互市,以戶部尚書張守直爲的十七名廷臣反對,其餘六名大臣持中或不表態。

這表決結果上奏天子後,終於促使天子下決心允許封貢之事,從此爲大明開數十年之太平。

當然這只是制度而已,廷議中也經常出現權臣操縱廷議,使之變成自己的一言堂。特別是允許內閣參與廷議之後,如嚴嵩,張居正這等權相在堂,哪個官員敢在廷議上逆着他們的意思說話。

潘晟繼續道:“至於本次廷議所議,在揭帖裡都說得清楚了,之前禮部已是部議過一次,但愚覺得茲事體大,故而請廷議,以集衆人之思。”

衆所周知,廷議召開有三種情況,一等是天子直接下令,一等是臣下請天子下令,還有一等就是部議不能決,於是請廷議。

本次就屬於第三種情況。

禮部之前已是部議過了,但潘晟覺得此事茲事體大(若出了事情,不能自己一個人背鍋),所以向天子請求廷議(擴大討論人數)。

對於潘晟這番話,林延潮第一次參加廷議自是新鮮,聽出了許多道道來。但在場廷臣,哪個不是參加好幾次廷議的。

文教之事畢竟不是大事,不比以往所論朝制,官位,兵事等牽涉各方面的利益甚多的廷議。在場除了禮部的官員外都是抱着吃瓜羣衆的心態,一副巴不得你早點講完,大家收工回家的心情。

當然這對於林延潮這新丁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了,既然牽涉利益少,那麼就可以力爭促成一個接近於自己主張的廷議結果通過。

這個副本的難度,不算太高。

下面就是各抒己見。

不過林延潮心想,潘晟雖說請廷議,但文教之事,除了禮部,其他官員大部分都是不懂,具體事務最後還不是由你禮部來提?

果真一名禮部郎中出班道:“吾以爲文教之事,涉一國文運,故務必鄭重其事。文教之根本,在學校,學校之根本,在於生員。故吾以爲,朝廷可下令讓南北國子監增監生五十名,應天,順天二府再增生員二十名,各府府學再增生員十名,縣學再增生員五名,此舉惠及天下士子,可成永例。”

這名禮部郎中的話說完,大家紛紛鼓掌,吃瓜羣衆表示說得好啊。

林延潮心知,這舉對官員而言,百利而無一害,提倡出去,無論是官員,還是讀書人都是一片叫好,一致擁護,實在是大大有利於他的官聲,而且此議一旦通過又成了他的政績,唯獨只是苦了老百姓。

潘晟問道:“列位,可有不同之見?”

一名御史出班道:“吾以爲不可,天下生員士風日下,吾等不思如何革除積弊,反而擴招生員,此可乎?另譬如一縣之地有十萬頃,而生員之地三萬,生員之地免役,故百姓以七萬傾當十萬。若生員激增,生員之地五萬,則百姓以五萬傾當十萬之差矣。若生員之地九萬,則百姓以一萬當十萬差矣,故生員地益多,則百姓益困蘇也,吾泣稟諸位同僚,此議萬萬不可啊!”

這御史說完想到老百姓的艱苦,頓時潸然淚下,淚水直接滾落在朝服上。

林延潮聽了也不由嘆息,擴招生員,與後世大學擴招不同啊。

後世國家爲了支持大學擴招,連畢業生包分配都取消了。但大明朝可能爲了擴招生員,而取消生員免賦免役的待遇嗎?

誰進行此變革,下場絕對比張居正還慘!

不少官員臉上都露出不快的神色。哪個官員沒有子侄,同族,誰不想有功名在身。

擴充生員自然是惠及所有人了。這應是人緣多差的人,才反對此見。在場如林延潮這般對這御史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官員,着實不多。

林延潮心想,這位御史是何人?這樣的人值得自己結交。

“馬御史,此言差矣!”禮部郎中哪裡甘心意見被否定,立即反駁。

而林延潮聽到馬御史三個字,頓時由以手扶額,馬御史……這不是上一次因經筵上自己的‘離經叛道’之言,而彈劾自己的御史嗎?這……這自己的人品也實在太差了吧。

林延潮遂立即放棄事後與馬御史結交的打算。

但見這位禮部郎中道:“讀書人士風日下,難道就不招收生員了嗎?如此朝廷索性連科試也不要了,此乃因噎廢食之舉。生員之地免役乃是天家供養,好讓讀書人沐得天恩,此次天下清丈田畝,各縣得田畝又豈止萬頃,拿出一些分潤給新增生員,正得所用。”

接着兩名官員爭議不休。

這時潘晟先與張四維商議了幾句,再問林延潮道:“林中允以爲如何?”

林延潮仍是那一句道:“下官資歷尚淺,能奉皇命前來列席聽聞各位大人高見已是受益匪淺,至於評議實不敢妄言一句。”

潘晟,張四維一併道:“誒,林中允不要謙虛,你乃陛下的近臣,必是能揣摩到聖意一二的。說出來,也好讓我們參詳一下。”

這麼淺顯的套路,林延潮豈會上當,於是立即回了一句道:“下官雖侍奉御前有一段日子,但陛下聖心獨運,豈是我凡夫俗子可以揣測絲毫呢?陛下隨意之妙思,臣就算殫精竭慮也不能及萬一!不是下官不肯說,實是無從說起。”

潘晟,張四維對視一言心想,難怪此子能得陛下信任,僅說這不要臉的馬屁功夫,當朝大臣中最少也是可以躋身前十的!

見林延潮如何都是不說,潘晟,張四維只能感嘆一句陛下聖明來結束對話。

潘晟出言道:“兩位都言之有理,此議可列入備條,你們暫先退下。”

馬御史與禮部郎中擱置爭論退下。

下面一名禮部員外郎道:“吾以爲文教之事,當以惠及萬民爲先。人人習頌聖賢,治世近矣。吾以爲朝廷可命天下各州府,擇治下富裕二至三縣,每縣增設兩所義學,每所義學每年授五十名生童。”

“如此每府義學可多授二三百名,以天下一百五十餘州府計,每年有三五萬儒童可以受益,長此以往文教可興。”

這禮部員外郎之言一出,不少官員紛紛點頭,這個政策還是蠻對頭的,甚至連馬御史也是露出了稱許之色。

林延潮卻眉頭一皺,這建議太想當然了,雖有點近似自己國民教育的初衷,但步子不是這麼跨的。

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負少年時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趙士禎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八百六十章 鹽政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五百零九章 官場震動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八百四十七章 官吏奸滑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第三十九章 買書五百一十章 恭敬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海漕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七百九十三章 決定(二合一)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三十章 奇才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七百四十九章 乃左中允林延潮(兩更合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御街誇官(第一更)九百六十二章 內情一千九十二章 順天鄉試考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九百六十章 官吏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一千三十八章 把柄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一千兩百零一章 下馬威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盡力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四百六十章 幕客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亂子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四百八十七章 這就非常尷尬了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七百五十七章 積怨(兩更合一更)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第一百五十二章 贈詩(一更)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四百七十二章 京察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第五十八章 質疑
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負少年時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趙士禎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八百六十章 鹽政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五百零九章 官場震動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八百四十七章 官吏奸滑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第三十九章 買書五百一十章 恭敬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海漕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七百九十三章 決定(二合一)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三十章 奇才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七百四十九章 乃左中允林延潮(兩更合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御街誇官(第一更)九百六十二章 內情一千九十二章 順天鄉試考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九百六十章 官吏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一千三十八章 把柄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一千兩百零一章 下馬威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盡力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四百六十章 幕客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亂子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四百八十七章 這就非常尷尬了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七百五十七章 積怨(兩更合一更)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第一百五十二章 贈詩(一更)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四百七十二章 京察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第五十八章 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