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喜與憂

剛剛進入五月的大明算得上有喜有憂。

先是寧夏方面傳來喜報,寧夏叛軍在高務實的離間計下爆發內亂,哱拜父子先殺劉東暘、許朝等將,接着哱承恩又因與哱拜就是否投降一事起了糾紛,哱承恩意圖弒父,卻反被哱拜擊殺。

與此同時,一直保持對城中局勢大致掌握的官軍則發動猛攻,寧夏城內人心惶惶,各有主張,一部分人慌亂之下打開城門投降,將哱拜賣了個一乾二淨。

當然,這些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不算賣了哱拜,因爲他們本身就是哱承恩的殘黨,思忖着左右是個死,倒不如開城看看能不能爭取個“寬大處理”。

於是高務實指揮大軍入城,叛軍此時早已分崩離析,根本沒有組織起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快被殺退進了內城。

寧夏雖然也稱堅城,但到底比不得大同,外城雖然高大堅固,內城就差了許多,尤其是因爲沒有護城河,大炮幾乎可以抵近射擊,被高務實調集火炮一頓猛轟,不多時便轟破了城門。

本來當時城門雖然破了,但那個破口有些偏高,其實並不方便殺入,還應該要繼續轟擊纔是。不料哱拜亂軍這時候已經是驚弓之鳥,一看城門破了,居然一鬨而散,繼續往哱拜府邸退去。

既然都這個狀況了,那也沒什麼客氣話好說,打就完事。

當時負責指揮炮擊的麻貴稍稍落後,被延綏總兵董一奎請戰在先,獲得高務實首肯後,當即令其弟董一元親帥家丁破門。

董一奎、董一元兄弟正在慶幸撈到一份軍功,麻貴手下的麻家達兵趁勢掩殺了過去,直奔哱拜府。二董定睛一看,帶兵的果然是麻承詔,兩兄弟對視一笑,並不上前搶功。

這裡有一點要說下,麻貴家是大同右衛出身,與出身宣府的董家關係很是親密,單從家族的角度來講,兩家甚至還是姻親。董一奎、董一元和麻貴同輩,看麻承詔就是後生晚輩,他們倆自恃身份,自然不能去和小輩搶功。

實際上邊帥將門的姻親關係是很緊密的,尤其是同地區的將門(這裡同地區大致上以總督轄區爲限,不過薊遼有點獨特,遼東幾乎可以單獨列出來而論),不止是麻家與董家,高務實手底下另外一家宣大將門馬家也是一樣。

如據《明誥封夫人師氏合葬墓誌銘》記載:歲戊戌二月五日,師夫人卒。夫人爲大將軍蘭溪馬公芳之配也……按狀,夫人姓師氏。父升官間,帥母劉氏陽和衛華胃也……生子三:長棟,中軍都督府僉事,娶祁氏參將祁謙女;次椿,早卒,娶王氏總兵王國勳女;次林,大同左衛副總兵,娶孫氏都司孫獻策女。

孫男九:曰瑛,娶溫氏通判溫登魁女;曰炳,娶郝氏即餘女;曰煥,娶倪氏總兵倪尚忠女;曰廣,尚幼,俱棟出;曰燁,娶王氏秩元王俊民女;曰熠,聘焦氏副總兵焦承勳女;曰炯,聘萬氏參將萬化孚女;曰炫,聘祁氏副總兵祁光祖女;曰煌,尚幼俱林出。

孫女九:長適總兵麻貴子承宗,次許錦衣衛指揮周希口長子,餘尚幼,俱棟出;次適總兵麻貴子承宣,次適副總兵解生子繼盛,次許總兵黃明臣次子,餘尚幼俱林出。

據碑文可知,師氏夫人乃馬芳之妻,山西陽和衛人,生於嘉靖四年,卒於萬曆二十七年,享年七十四歲。碑文稱師氏之母爲“陽和衛華胄也”,華胄的意思就是出身顯貴之家。馬芳早期授職陽和衛,當時他表現英勇,上升勢頭明顯,所以與衛中大姓望族之女聯姻,當在情理之中。碑銘中還提及了馬芳三子、九孫及九孫女的婚姻關係。

其中馬棟娶祁謙女,據光緒《蔚州志》,祁謙爲蔚州衛人,曾中嘉靖乙卯科(1555年)武舉人,後任遊擊將軍。

馬椿娶王國勳(就是前不久因爲年老,被高務實安排退休並換上麻承恩的前宣府總兵)女,據乾隆《宣化府志》,王國勳開平衛人,萬曆八年先任山西總兵,萬曆十二年改任宣鎮總兵官。

馬林娶孫獻策女,據嘉靖《宣府鎮志》,孫獻策廣昌所人,嘉靖三十五年爲指揮僉事任守備。

長孫馬瑛娶溫登魁女,據萬曆《肅鎮華夷志》,溫登魁山西廣靈人,本爲監生,後任肅州通判。

孫馬炳娶郝傑女,郝傑蔚州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進士,歷任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並任右都御史,仕終南京兵部尚書。

孫馬煥娶倪尚忠女,據萬曆《保定府志》,倪尚忠宣府龍門衛人,萬曆十九年以左府都督任僉事,後任總兵鎮保定府。

孫馬燁娶王俊民女,但其身份不詳。

孫馬熠聘焦承勳女,據順治《雲中郡志》,焦承勳大同後衛人,萬曆年間任大同總兵,其父焦澤嘉靖年間任大同總兵。

孫馬炯聘萬化孚女,據同治《河曲縣志》,萬化孚偏關縣人,萬曆年間曾任大同中路參將、山西河曲參將、神木參將、德州營參將,後升任遵化總兵官。

孫馬炫娶聘祁光祖女,據乾隆《宣化府志》,祁光祖蔚州人,任老營堡副總兵。

而馬棟、馬林之女,則分別許配給麻貴二子麻承宗、麻承宣。婿解繼盛爲總兵解生子,解生曾隨麻貴援朝抗倭,後在遼東戰敗死。

孫女則嫁總兵黃明臣次子,據乾隆《宣化府志》,黃明臣,祖籍彭澤,明初佔籍宣府,由千戶升山西總兵官。錦衣衛指揮周希某長子(此人身份不詳,沒查到資料)。

總而言之,這種姻親關係的特點是明顯的:首先是範圍,一般侷限於同一個總督轄區;其次是身份,主要是同爲將門的世家爲主,極個別也能結親文官,但數量較少;最後是網絡,這裡的網絡是指互相結親,形成盤根錯節的“姻親網”。

由此也可以看出,爲何原歷史上進入明末亂世之後,有些將門能夠做到一呼百應,以一家而代表整個當地將門,原因這裡就有一條——多年來形成的姻親關係。

將門到底不是勳貴,某家將門在其中某一代人時顯得比較乏力是很正常的現象,你家如此,我家也是如此。但這種情況也很可能因爲下一代裡出了個能戰之輩,就直接顛倒翻轉。於是,將門之間大抵會相互關照,以免將來自家沒落時沒人正眼相待,再無復起之機——不得不說,這還挺有點後世娛樂圈的範。

同樣的道理,高務實早年挑選了宣大將門作爲嫡系之後,很長時間裡都只有劉顯、劉綎父子算是例外,除此之外並無增補,直到前次外任遼東,纔算是又收了幾員戰將,這是爲何?

嫡系之所以是嫡系,因爲他們的待遇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作爲上位者而言,高務實需要能夠保證自己給得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樣纔可能真正收服他們。

早年間,高拱、高務實在九邊地區的工作重點就是推行“西懷東制”,且剛剛推進到“西懷”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最關鍵的邊鎮就是宣大三鎮,因此收服宣大三鎮的代表將門就是題中應有之義,麻家也好,馬家也罷,包括張家、董家等等,都是因爲這個戰略而被高氏伯侄選中,並很快收歸麾下的。

到了漠南大戰之後,朝廷的重心開始東移,“東制”逐漸提上日程,甚至連高務實本人都請旨去了遼東。

這個時候,他當然就要開始考慮新收一批嫡系了,然而當時的遼東是鐵嶺李氏一家獨大。高務實因爲種種原因無法按照他的要求控制李成樑,因此只好另闢蹊徑,把曹簠從牢裡救了出來,同時又從遼南的部衆之中挑選了幾個,勉強形成了自己麾下新的一個派別——或許可以稱之爲高黨遼東將門,與高黨宣大將門做一區分。

不過,此時的高黨遼東將門在李成樑面前明顯實力不足——主要是地位不夠——因此高務實選擇將馬棟、麻承恩、麻承勳等人留在遼東坐鎮,配合曹簠維持局面。在戚金調任遼東之後,高務實才把麻承恩又抽調回了宣府。

這一切的一切,可沒有一點瞎搞,都是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之下十分審慎的選擇。

高務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收復寧夏,這對朝廷而言當然是天大的好事,要知道此時新任三邊總督魏學曾甚至還未到任,他從南京而來,這時候纔剛剛過了潼關,連西安都還沒到呢。

而且朝廷也在前幾日得到過高務實的奏疏,知道高務實對火落赤、著力兔兄弟那邊也有足夠的安排。此時的莊浪衛不僅有甘肅總兵劉承嗣親自坐鎮,李如鬆的援兵也已經抵達,除此之外高務實甚至還給他們送去了五萬蒙古騎兵——對方也頂多就是這個數。相當於明軍各部全是多出來超過火落赤兄弟的部分。

雖說那邊的戰報還沒送來,但至少從紙面上來看,莊浪衛一戰根本沒有打輸的道理。

西北大定在即顯然都是好消息,然而讓朝廷完全沒有料到的是蒙古左翼察哈爾部的舉動,圖們汗既不西征土默特,也不趁機去“收復”大寧,反而莫名其妙地對遼東的女真人發起了攻勢。

先是鎮守大寧的薊鎮總兵楊四畏發來軍報,說圖們已經從察罕浩特起兵而走,全軍帶走了大概四萬或者六萬騎,雖然其往東而去,但楊四畏仍然判斷這是布日哈圖“故佈疑陣”,表示自己會加強守備,同時也請朝廷在長城一線加強防守。

朝廷對他的判斷基本認可,不僅下令加強了長城沿線的防備,甚至還讓禁衛軍都做好了隨時戰鬥的準備。

然而不到三人,新的消息傳來了,圖們大軍沒有殺什麼回馬槍,而是直奔遼北,繞過遼東長城最北的開原段,突入了葉赫境內。

這個消息是遼東傳來的,從巡撫李鬆、總兵李成樑到副總兵曹簠、開原參將麻承勳,全都寫了奏疏上來,站在各自的立場對圖們的這一舉動分析了一番,同時紛紛表示自己已經加強了防備,一定不讓圖們老賊的“繞襲”計劃成功——遼東方面現在還是認爲圖們這個舉動是針對大明的。

嗯,或許在遼東政軍雙方看來,既然大明的目標只有蒙古,蒙古的目標當然也應該只有大明纔對,女真算個什麼玩意,也配進來摻和一腿?二虎相爭,哪有狗的事!

不過,朱翊鈞卻和內閣的看法不同,他覺得蒙古察哈爾部這頭虎已經瘦不拉幾,牙口也不太好了,去女真莫不是也想搶掠一番,給自己補一補?甚至……佔據女真人的地盤?

朱翊鈞之所以會有這種大臣們都不會去想的想法,原因在於他小時候聽高務實提到過一嘴,說遼東並非只有長城以內纔是“熟地”,其實遼東之外的土地還有很多好地。尤其是一個被高務實稱之爲“鬆嫩平原”的地方,還被高務實稱之爲天賜的“上佳田土”,說那邊的土地肥沃之極,如能開發利用,“必不亞於湖廣”。

高務實這話本身沒有問題,後世的東三省糧食產量如何有目共睹。不過高務實說這話的時候別有居心,是故意引導當初的小皇帝對東北生出想法,而刻意沒有提及小冰河期的東北過於嚴寒等問題。至於適合在東北寒冷地帶種植的耐寒水稻培育等問題,他就更不會說了。

朱翊鈞不知道這些,因此這時候忽然冒出一個想法:之前聽說布日哈圖也在學習土默特,勸圖們利用早年擄掠的漢人開始墾荒。難不成他也看中了這個“鬆嫩平原”,想要將其佔據,然後種田屯糧,負隅頑抗我大明?

朱翊鈞現在最大的理想就是擊敗大明二百年的生死大敵蒙古,徹底覆滅殘元,達成太祖、成祖都沒有達成的偉業,一想到殘元居然“想通了”,甚至打算奪取高務實口中的“天賜佳土”開始種糧食,頓時驚出一身汗來。

然而當他在文華殿宣召首輔申時行前來問對,申時行卻不以爲然,認爲“遼東已然苦寒,遼北如何種糧”,同時又擡出府庫空虛的理由來,力勸皇帝現在不要考慮那麼多,先解決了當前的問題再說。

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125章 可戰方和(三)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15章 劉項各有策(第4更)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02章 一擲千金(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019章 高黨的底蘊!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48章 魔之誘惑(上)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235章 臨別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45章 《取用疏》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229章 指點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199章 傳教士?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164章 艦隊接戰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62章 二段擊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130章 立威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117章 總能找到茬第049章 鍾金哈屯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第130章 立威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184章 變色龍第268章 揭謎(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98章 曙光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
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125章 可戰方和(三)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15章 劉項各有策(第4更)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02章 一擲千金(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019章 高黨的底蘊!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48章 魔之誘惑(上)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235章 臨別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45章 《取用疏》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229章 指點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199章 傳教士?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164章 艦隊接戰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62章 二段擊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130章 立威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117章 總能找到茬第049章 鍾金哈屯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第130章 立威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184章 變色龍第268章 揭謎(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98章 曙光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