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是聲音太大,彭元量在外面聽了都在爲張正書捏了一把汗。
有幾個人敢拿趙煦開涮?一個都沒!敢這麼做的,統統都不在人世了!——好吧,是高太后和司馬光他們。
張正書卻愣了,一臉不解地問道:“官家何出此言?”
“你說,你這兩個多月去哪裡了?這黃河的水,一天漲得比一天高,你知道嗎?”趙煦都要咆哮了,他身體本來就不好,說完這句話之後,猛地咳嗽了起來。
張正書都有點擔心了,他這風吹都能倒下的身體,要是在他這裡倒下了,這可是天大的碰瓷了啊!
“別激動,別激動,這有啥好激動的,要是你知道我去幹嘛了,你得謝我。”張正書嬉皮笑臉地說道。
趙煦一看就更來氣了,氣得都樂了:“你要是不說出個子醜寅午來,朕決不輕饒!”
宋朝的皇帝,只有在辦正事,或者是認真的時候纔會自稱“朕”。平時的話,宋朝皇帝和普通人沒啥兩樣,連皇子也不會叫父皇,只會說“爹爹”,和普通人家是一樣一樣的。所以,宋朝皇帝接地氣,並沒有太高高在上的,這算是老趙家的一個特色了。倒是那些嫁進趙家的,一個勁地拿捏着作態。
這也是爲啥宋仁宗在位的時候,羣臣都敢指着他的鼻子罵,差點把宋仁宗給罵哭了。
宋神宗呢,也被罵過;趙煦呢,還是被罵過。當然了,他們的下場都挺慘的。皇帝哪能不記仇的,一個反手就把你貶了,眼不見心不煩。
所以,趙煦現在憋着勁要怎麼鼓搞一下張正書呢!
“嗐,官家你也知道的,我最近新婚嘛!古人說得好啊,人生有四大喜事,也就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都新婚了,能不和妻子出遊一下麼?”張正書開始耍無賴了。
趙煦被噎住了一下,轉念一想,是啊,人家又不是當官的,來去自由,這能怪人家麼?
“不對啊,這是哪個古人說的?你這小子,朕差點給你繞進去了,你還拍着胸脯給朕擔保呢,要把黃河治得妥妥帖帖的,現在呢?”趙煦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愛惜自己的手,他都能拍案而起了。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你得聽我說完啊!”
張正書無奈了,這趙煦是急性子真的一點都沒錯。然而,此刻系統提醒他說道,這首詩是北宋汪洙的詩,人家如今都沒中進士呢,要等到明年,也就是元符三年汪洙才赴京趕考,順利中進士。然後一激動,就寫下了這首詩。
“……我樂意這麼說,不行麼?”張正書在心中懟了一句,系統不理他了,這人不學無術,還不肯承認。
見張正書如此平和,好像胸有成竹一樣,趙煦冷哼了一聲,也不承認是自己的錯,只是不吭聲了。
理了理思路,張正書繼續說道:“我們兩就打算啊,是不是回一趟杭州呢?官家你也知道的,這曾家是杭州人,因爲做買賣的緣故,才留在汴京城的。這事啊,是我們早就定下的了,我管這叫度蜜月……”
“度蜜月?”趙煦一愣,不太明白這詞。
“這詞是我發明的,你想啊,剛剛成親的第一個月,小兩口正是蜜裡調油的時候,這時一起出去玩,這不是在度蜜月麼?”張正書笑嘻嘻地說道。
趙煦笑罵道:“你的理由倒是多,只是你顧着家,就忘了朕啊!”
張正書嘀咕道:“這話咋這麼彆扭呢?”
“你說啥?”
趙煦眉毛一揚,帝王的威壓就出來了。
張正書連忙說道:“我是說,我可沒忘啊!我到杭州去,主要是爲了造海船,我已經在那邊盤下了一個造船作坊,這會估摸着新船都能有一半了……”
“你還造船?”趙煦一愣,“這和治水沒啥關係啊!”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有關係,我不是拿了漕糧優先權嘛,這不造船,我拿什麼來運糧食?”
“……”趙煦算是服了,“你這會還想着賺錢?!”
“不想着賺錢我想着什麼?”張正書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是一個商賈!”
趙煦怔住了,轉念一想,然後苦笑了起來:“差點忘了你小子是個商賈了……”
“可不是,我不賺錢我能幹啥啊我?”張正書理直氣壯地說道,“我造船,是爲了從海上運糧食到汴京城來。”
“海上運糧食來?!”
趙煦皺眉說道:“運河運不了麼?”
張正書搖了搖頭,說道:“運河……走不了了,不是我危言聳聽,自隋朝開通了運河以來,到如今都幾百年了。歷朝歷代,有誰去疏浚一下運河嗎?大家都罵隋煬帝好大喜功,可都享受着大運河的好處。但是,現在大運河的紅利,快用完了。大運河和黃河一樣,也是會淤積河牀的。所不同的是,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水流又急;而大運河水流平緩,淤積沒那麼快罷了。可幾百年過去了,再慢也該淤積得差不多了吧?要是沒有人去疏浚,大運河的河牀越來越高,通航能力也越來越弱。再過幾年,基本就走不了大船了。所以,我只能從海上想法子了。”
趙煦沉吟了一番,然後突然說道:“隋煬帝是有大才的,只是性子急了些。”
“那你還不以史爲鑑?”張正書隨口說道,突然見到趙煦不豫的臉色,張正書連忙改口說道:“年輕人嘛,有衝勁是正常的,衝動也是正常的……”
“別跟朕嘻嘻哈哈的,繼續說!”趙煦臉色一寒,冷聲說道。
張正書可不怕他這一套:“造船隻是我下江南的主要目的之一,還有個目的,就是推廣占城稻。”
“你等等,你等等,這占城稻用得着你小子推廣嗎?朝廷早就着手在做了!”趙煦冷冷地說道。
這是實話,要知道在宋真宗那會,宋人就發現了占城稻易種耐旱,於是占城稻早就散播開去了。從這個角度說,宋朝已經種植占城稻幾十年了,還需要張正書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