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

天氣八年的參議院年度會議中,總參出人意料的提出在東北建立一百個國營農場的建議差點讓內閣農業部長王靖宇以爲自己走錯了會議室。但是在陳凡帶回來渤海和松江兩省的土地調查報告之後所有人都開始將目光轉移到這片黑土地之上。

“陳凡你的意思是說松江省往北還有一片不遜色奉天和渤海那樣肥沃的土地?”岑天時有點詫異的問道。在東北那邊之所以農業發展較爲緩慢最大的難點其實還在於氣候,一年一熟加上冬季氣候寒冷,東北除了奉天因爲發展工商業人口密度大爲增加,渤海省前身是渤海國的緣故外,最北端的松江省這幾年發展一直很緩慢,人煙稀少,這麼多年就算是用了行政命令和無數的福利支持,松江省的人口到現在爲止,加上那些被馴服的靺鞨人也不過區區兩百萬上下,這對於面積甚至超過渤海省而且隨着軍隊不斷往被開拓面積還在不斷增加的松江省來說人口稀缺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岑先生你說錯了,那邊的土地面積至少在八百萬頃以上,而且北邊靠海的地方有些地方的氣溫甚至比起渤海省這邊還要溫和溼潤一些,完全滿足建立大型農場。”陳凡的話讓王靖宇的眼光頓時都變了,如果不是在帝國會議上,只怕這傢伙立馬就要組織人手去現場實地勘察了。

陳凡說的地方李玄清自然知道,那片土地雖然如今還處在莽荒之中,但是究其土地品質和氣候而言確實是一片寶地,而且那邊的礦產資源可以點也不遜色東北本土。到了這一世李玄清絕無將這片土地送給別人的道理,所以年前的時候就讓陳凡秘密安排人手進行實地考察,只不過陳凡派過去的人馬一開始走錯了路差點跑到了後世的庫頁島上去了,幸好後來折轉到了後世的海參崴附近,將這片土地跑了差不多整整一圈,所以纔會有一開口就肯定的說出了大致的面積。八百萬頃土地,就算是其中一半的土地能夠耕種那一年一季出產的糧食只怕也是天量。更何況王靖宇可是親自去過東北實地指導過當地的農業發展,對於黑土地的肥力他是非常瞭解的,那邊的八百萬頃土地只怕只要一季就能夠養活整個帝國的人吧?所以想到這裡王靖宇直接坐不住了,站起身來道:“皇上,陳帥,我強烈建議會後立即派人前去實地勘察,如果真有陳帥所言有八百萬頃土地,那麼說什麼也要掌握在帝國手中,那裡必然是帝國崛起的根本所在,斷斷不能放棄。”

“的確不能放棄,只是要想真的在那裡開發,我們目前的移民屯墾的辦法不成熟,也沒辦法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李玄清擺擺手示意王靖宇坐下來之後道:“因此只有以國營和軍營來建立一個個大型農場才能夠迅速將那片土地轉化爲己有。”

“皇上所言甚是,那片土地按照目前的分田到戶的辦法移民前去屯墾戌邊只怕幾百年都無法做到,所以必須國營。”左天成樂呵呵的站起身來笑道:“我覺得這件事交給後勤部就很好,會後後勤部和農業部聯合組建一個國營公司,負責開墾那邊的土地,總參到時候安排駐守松江的軍隊越過鬆江前期進行掃蕩那些散亂的靺鞨人和其他少數部落,部分前往松江省內安置,部分交給後勤部來負責,儘快開闢出一條從松江抵達海濱的大通道。然後以道路爲基本線,往兩邊拓展,一步一步將那片土地全部瓜分乾淨就是。”

左天成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一陣點頭,不過這種辦法雖然快,但是在東北尤其是外興安嶺往北直到海參崴的那片土地上面這個辦法去不是最快速的。所以李玄清打斷了大家的思緒道:“總參會後責令北洋艦隊派遣一艘軍艦跟你們後勤部和農業部專員繞過朝鮮半島然後沿着海岸線往北,在合適的地方建立一個港口,然後以港口爲據點,往內陸延伸,最後和松江省連接。至於軍隊讓駐守松江的陳裕時率軍在三月份以後進入松江以北將靺鞨等當地少數部落一網打盡,儘快歸附王化。”

“另外我已經讓寶馬製造廠在天津港囤積了大約數百輛大型農耕機,到時候你們自己去找寶馬廠負責人提走,在那邊大型機械比起人力和畜力更加合適。”李玄清的話讓岑天時忍不住笑道:“皇上你這是早有準備啊,我怎麼覺得陳凡那邊的報告只怕都沒皇上想的更細吧?”

李玄清搖搖頭對此沒有回答,但是卻在會上叮囑了左天成和王靖宇會後留下,對於外興安嶺那邊開發的事情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叮囑。不過有陳凡這個重磅炸彈今年的年度會議其他內容倒是沒有多大出奇的地方了,甚至與會的大部分人心思都飛到了東北。在中原待過的人都清楚,那片足以和整個中原的土地面積相媲美的廣袤領土一旦被拿下轉化爲耕地那就意味着帝國的人口即使再增加一倍也不愁養不活。而在如今的話一旦充沛的食物流到百姓手中那麼帝國的百姓從此只怕會真的走上衣食無憂的地步。所以參議院會議結束之後,不僅僅左天成和王靖宇跟着李玄清回到了長慶殿,甚至岑天時和徐天翔等人也都一個不拉的全部都溜了過來。

“你們——好吧,既然來了那就都坐吧,正好有些事情要和你們說說。”李玄清有些哭笑不得,派人去將巧兮喊過來之後笑道:“其實那片土地我本來只是猜測,但是陳凡的報告送上來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所以將你們找過來一方面是說開發的事情,另一方面的話就是關於我們以後繼續探索未知土地的事情。”

李玄清和巧兮將自己剛剛畫好的關於外興安嶺到鄂霍茨克海的那片海域的大致海圖畫了出來道:“這是根據陳凡的報告大致畫出來的草圖,大家看一下,這片海域海水溫暖,所以你們要讓海軍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地方建立一個永久的港口,作爲以後那片土地的出海港口,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港口城市就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的行政中心。所以一旦海軍開始確定好地點,內閣需要派出強有力的人手前往,一方面協助軍隊建設港口,另一方面遷徙部分人口加上部分俘獲的靺鞨人等就地安置,另外後勤部還需要考慮到建立農場的工人等的家屬安置事宜。這些事情你們要協調好。”李玄清的口氣也讓在場的人都面色一凝,這是要建立永久城市的打算了。不過在想到那片土地的面積和價值所有人都不覺得李玄清這是大驚小怪。

“那邊的國營農場應該普及機械化耕作,所以除了天津港寶馬廠已經儲備好的農耕機以外,後續寶馬廠還會生產出其他的機械設備,到時候都會運過去。只有機械化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墾出最大面積的土地出來。”巧兮接過李玄清的話茬道。對於機械化耕作兩人比起所有人都有經驗,也自然清楚後世不論是共和國的北大倉還是俄羅斯的外興安嶺周邊的大型農場,都是成套的機械設備取代人工,才能夠建立起大型的商品糧基地。也正是因爲如此,共和國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依靠着東北的農業產出穩住了國內的形勢,開始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開啓工業化時代。

“那邊的糧食種類農業部要提前有預案,高寒地帶的農作物你們自己選好。”李玄清想了想還是叮囑道。東北那邊盛產大豆、甜菜和大米,但是李玄清記不清當時俄羅斯那邊種的是什麼了,不過大豆的話倒是都可以種。到時候大量的大豆生產出來可以就地建立榨油廠,,然後就勢建立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海參崴也可以就此發展起來。

“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你們回頭自己去安排,具體的事情陳凡你去牽頭組織吧。”李玄清擺擺手道:“不過這一次陳凡他們跑錯路倒是找到了兩個大島,說起來倒也不錯,其中有一個上面還有不少土著人口。”說起來陳凡找到了後世的庫頁島和南部屬於日本的北海道倒是出乎李玄清的意料。不過既然找到了李玄清可沒有放棄的打算。庫頁島暫時可以不用開發,只需要派軍隊征服上面的靺鞨窟說部落也就差不多了。而北海道的話,上面的蝦夷人倒也算不錯的勞動力,可以將整個島嶼都納入到帝國的海外領土當中,甚至在適當的時候直接和外興安嶺地區連成一體。

“皇上的意思是將那些蝦夷人徵調一部分去幫助開發?”岑天時有些驚疑不定的問道。但是隨即就被李玄清搖頭否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塊足夠大來實施機械化的土地可不能讓蝦夷人來打擾了,而且事實上說到屯墾耕種,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中原漢人的對手,日本人也不行,更何況是在後世被淘汰的蝦夷人?自己爲了機械化耕作更是將厚實的拖拉機這樣的神器都帶到這一世了,所以李玄清此時的想法就是大規模推廣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這些大型機械。畢竟在蒸汽機小型化之後這些機器憑藉着蒸汽機就已經能夠帶得動。

“還有最後一件事,就是關於探險的事情,軍隊要安排下去,陸海軍要分出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對外探險,凡是探險所需由軍隊支出,探索所得上繳國庫,所有人員記功授勳必要的時候要有一個明確的獎勵機制。”李玄清在海參崴被發現之後就想到了沿着海參崴北上然後去北美洲那邊的打算,但是這件事不能自己提出來,而是要讓下面的人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所以在此時他纔會提出這樣一個機制,要想讓民間自己去發現速度太慢還不如將軍隊派專門去負責這件事。

長安的這次會議之後大唐帝國的軍政兩方迅速合作,海軍抽調復興級戰艦一艘,另加後勤部十幾艘貨輪和五艘客輪組成的龐大艦隊浩浩蕩蕩的從天津港出發繞過朝鮮半島然後前往外興安嶺。並在後世的廟街附近登陸,隨後再次沿着海岸線往北找到了後世的海參崴港口。並且在陳凡的帶領之下確定在海參崴和廟街兩地分別建立兩個據點,並且在松江那邊的天策軍尚未打到這邊的時候由飛鷹旅隨行人員負責守護據點。航路開闢之後,左天成迅速組建了大批的船隊開始攜帶大量物資和人手,並且一次性將天津港所有的農耕機全部帶上啓程朝着被李玄清命名爲廟街和海參崴的新據點。

而與此同時,初步完成調整的內海艦隊開始從抽調軍艦和陸戰隊在北海道函館地區登陸,並在隨後迅速佔領整個北海道。這樣一來日本四島到目前位置已經被大唐佔領了兩個,只剩下九州和本州兩個島了。而在朝鮮已經成爲帝國一個省的情況之下,真個日本都處在帝國領土的包圍之中。而且如今的日本在駐守四國島的天策軍陸戰隊干預之下已經停止了內部爭鬥,開始老老實實按照帝國的要求開採境內的金銀礦,然後源源不斷的輸入大唐,換取大唐的糧食和其他工業品。

天啓八年三月初,廟街據點先一步建立起來,大型機器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轟鳴,而從松江省北上的天策軍也開始正式出動掃蕩剩餘的所有少數部族,開始正式打通松江省和新領土的陸上通道。而李玄清也在此時在新地圖上將這片區域直接畫了一個圈,帝國在東北最大的一個新省份也就此誕生,只不過新生的海參崴省短時間內是無法在普通民衆面前露面了。但是這片土地在如今這個時代根本無人能夠和大唐相爭,只需要投入足夠,這片土地就能夠輕而易舉的被大唐收入囊中。不過巧兮卻在此時給寶馬廠下達了總計兩千輛的各式各樣的耕作機器,這批機器在隨後迅速被生產出來然後裝船運往海參崴。

而爲了更快的拿下這片土地,坐鎮海參崴的陳凡甚至直接將東北的其他三個兵團一起調了過來,在大部分黠戛斯人西遷,而靺鞨等少數部落陸續被天策軍收攏之後,這片土地已經沒有人能夠對大唐產生威脅。所以大批量的軍隊可以暫時轉入農墾,協助農業部那邊早入打開局面。也正是因爲陳凡的舉動,廟街和海參崴兩個據點在後來短短的半年時間內迅速變成了兩座城市,而且伴隨着海參崴那邊的港口碼頭逐漸建成,這裡就成了大唐最北端的大港,也將承接未來在這片土地產出的貿易樞紐。

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九十七章 城郊之戰(七)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戰(四)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突騎施終結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襲交河城(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力壓東南(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蟲病防治辦法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四百四十七章 瀚海難幹(七)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長鳴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九十九章 趁亂打劫(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原光復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八章 佛國之殤(中)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
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九十七章 城郊之戰(七)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戰(四)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突騎施終結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襲交河城(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力壓東南(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蟲病防治辦法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四百四十七章 瀚海難幹(七)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長鳴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九十九章 趁亂打劫(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原光復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八章 佛國之殤(中)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