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

“大唐的子民們,今天對於大唐帝國來說可是一個大日子,我們十年前的十月初一,就是在這天地壇的祭臺上,大唐帝國正式宣告成立,我華夏九州從此走向了統一繁盛之路,十年以來篳路藍縷,承蒙各位百姓支持,我們能夠走到今天,大唐也終於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昌盛。這一切離不開這十年裡內閣各位鞠躬盡瘁,嘔心瀝血才換得的。而今天第一任首相岑天時已經任期圓滿,今日面告天地,稟告歷代先皇,移交給新任首相張建忠,希望張卿,希望你能夠承繼岑先生爲國爲民的初衷,繼續帶領帝國臣民再接再厲讓大唐更上一層樓。”李玄清一擺手制止了臺下的歡呼聲,一亮嗓子,清朗的聲音一如十年前那樣響徹在所有人的耳中,而伴隨着李玄清不斷響起的話語,臺下所有的百姓都在默默回顧這十年來帝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所以等到李玄清說完之後所有的百姓再次一起不約而同鼓掌,爲昔日的內閣所有人喝彩。

“臣張建忠多謝皇上,臣必以岑先生爲標榜,爲國爲民,鞠躬盡瘁。”張建忠當即雙膝跪地而拜,同時朝着身邊的岑天時等人鞠躬,接過後者遞過來的象徵着首相權柄的玉如意,朝着李玄清叩謝。

“兩位愛卿請上祭臺。”李玄清將岑天時和張建忠招到祭臺之上,朗聲道:“今日新舊首相交接,是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也爲後世開了一個好頭,我大唐內閣權柄從此有了一個全新的移交方式,也表明我大唐從此走進了一個新時代。” шшш.t tkan.C〇

張建忠在旁邊司禮官的示意下走到李玄清身邊,手持玉如意深鞠一躬之後道:“今日承蒙皇上厚愛,岑先生支持,帝國上下的信任,臣張建忠能夠接任內閣首相之職,實感榮幸非常,今日願對吾皇陛下和萬千百姓許下誓言,爲臣一日當盡本分,爲百姓服務,爲皇上分憂,爲我大唐繼往開來添磚加瓦。”

“請新首相上前,宣佈內閣成員名單。”司禮官的聲音在此時響起,而李玄清帶着巧兮等人在祭臺之上面朝百姓而立。只聽得張建忠朗聲道:“臣今日接任內閣首相,誠惶誠恐,與岑先生等商議之後,選任內閣各部部長人選,希望各位同僚隨我一起,服務大唐。”

他這句話一說出口頓時前來出席的所有高層官員全部雙膝跪地,只聽得張建忠繼續道:“大唐帝國第三任內閣成員名單如下:民政部部長李成玉、財政部長祁宏、國防部長楊天成、教育部長元和、農業部長王靖宇、工業部長高崇民、商業部長慕容瀚海、水利環保部長張全復、衛生部長李文和、警衛部長張奇、交通部長吳作棟、建設部長吳天明、外事部長王守田,國土資源部朱來臣還有新成立的宣傳部部長張翰。”張建忠擬定的這份內閣成員名單基本上沿襲了岑天時之前的內閣佈局,稍微有些變動的也只有按照李玄清的意思將工商部一分爲二,工業部開始單獨劃分,由被調到高昌任布政使的高崇民接任。而之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另外一點,那就是之前拓跋思諫的建議,開始分設四位副首相,其中負責對內的是副首相兼任商業部長的慕容瀚海,主管工商發展委員會;主管海外事務的副首相李成玉;主管西北事務的副首相兼安西布政使的曲承美和主管國內水利環保和國土資源普查委員會的張全復。這樣一來新的一屆內閣班子基本上定了下來,而且因爲大部分人都沿襲了以前的人員,所以能夠確保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行使內閣權力。而且相對於第一第二任內閣,張建忠的內閣在內政上更加註重工商發展,而對外也有專門負責管理的副首相處理邊疆事務,從而加強了內閣對於邊疆各地以及海外領土的管理,這一點也正是李玄清所希望看到的,在未來隨着帝國內部尤其是中原大部分地區進入工業化社會,那麼大唐帝國對外擴張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不管是爲了給龐大的工商品尋找一個越來越大的傾銷市場,還是爲了開疆拓土的需要這有了專門管理邊疆和海外事務的副首相都會讓內閣越發的成熟。所以不論是李玄清還是岑天時對此都是大感欣慰,張建忠能夠上臺執政代表着大唐在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之後已經能夠通過自己的體系來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也能夠根據國策和國勢的發展適時改變自己的內閣部門組成來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情況。

張建忠的內閣成員紛紛上臺開始跟隨張建忠一起向李玄清宣誓效忠,並在隨後返回內閣大樓正式行使內閣的職權,大唐的第三任內閣由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工作。而在隨後的幾天之內,內閣下屬的其他單位也開始紛紛被任命,其中最大的幾個部門,大唐錢莊和鐵道司等次級單位的主事之人也都被定了下來,大唐錢莊自然仍然交給殷紅林,目前而言雖然金融的概念在大唐已經興起,而且各大學院也紛紛開設專門的部門,但是依然沒有其他人能夠有殷紅林這般能夠跟得上李玄清那看起來變幻多端猶如神蹟一般的金融手段。所以殷紅林主導的大唐錢莊已經按照李玄清的指示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朝着後世央行的體系轉變。而鐵道司因爲這些年帝國基本上都是日夜不停的在修鐵路,所以交通部那邊鐵道司成了最主要的下屬機構,甚至比起河運和海運還要重要。所以鐵道司在交給了這些年爲了鐵路修建立下了汗馬功勞經驗豐富的吳天明。這幾大下屬機構迅速恢復正常之後整個帝國內閣開始全速運行,並且隨即各式各樣新的內閣訓令個發往帝國各省,與此同時內閣新任首相張建忠發佈的第一號內閣首相令也被傳媒集團全文刊發,頒行全國。在首相令中張建忠明確表示內閣在接下來的重要任務就是一方面普及工業化,讓帝國再日全部進入工業社會,其次對於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各省,要進行改革,讓工業技術能夠加快更新,從而讓工業化更加深入,帝國工業的車輪必須不斷前進。爲此科學技術再次被張建忠提上了高度,作爲帝國的基本國策,內閣將在每年投入巨資對於科技發展進行扶持,對於有能力進行科技研發的企業和個人也要進行大力扶持,總而言之一句話帝國工業化要走科技發展精益求精的道路。

而在新首相履職之後不久李玄清也在此發表署名文章,表示作爲帝國皇帝全力支持內閣制定的國策,並且首次提出了後世的那句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一來大唐帝國在一面普及工業化的時候一面開始了技術革新的舉措,以豐州和幽州爲代表的北方老工業區在這一波發展大潮當中得到了最快速的發展。一方面將自身落後需要淘汰的產能搬到中原和草原等南北兩大區域,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新式的發展模式,大量高科技產業落地生根,在悄無聲息之間完成產業升級。這一波的工業發展和革新當中,那些專注高科技產業的家族和企業得到了巨大的優勢,並且藉此機會,有幾個往日裡低調的家族一躍而起開始躋身豪門之列。

在內閣已經能夠行使自身權力之後李玄清也終於放下心來,開始召集岑天時和拓跋思諫兩人在長慶殿討論之前被新首相上任履職蓋過了風頭的大唐復興社事情,準備將政黨的事情在帝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推廣。

“思諫兄你的政黨名稱想好了沒有?岑先生那邊叫大唐復興社,因爲當初我們創建新大唐的目的就是要恢復大唐雄風,讓漢唐以來流淌在百姓心頭的那股熱血和傲骨重新涌現出來,所以復興社算是名副其實。不知思諫兄這邊打算叫什麼?宗旨是什麼?”李玄清見到兩人坐下笑道。

“皇上恕罪,這段時間忙着內閣權力交接,所以這些我還沒想好,只有一個大概,正好此時說出來讓皇上和岑先生給我斧正一二。”拓跋思諫苦笑道:“岑先生的復興社確實是符合我大唐的國策和創建初衷,想來以後也是帝國政黨發展的主流,所以我想的就是另外一方面了,我想的是如何維護公平公正,所以向創建一個政黨,主旨就是要在大唐內部弘揚公平正義,所以一開始打算叫正義聯盟,後來又覺得這名字太大了,所以改叫正義黨。”

“正義黨,這個不錯啊,而且創建宗旨其實也不錯。隨着大唐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隨之產生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自然也就隨之不可避免,如果能夠以此爲契機我覺得大有可爲。”李玄清還未說話旁邊巧兮走過來笑道:“而且這名字就直接叫正義黨也很好,貼合政黨制度,大哥哥我認爲很好。”

“嗯,一個堅持發展和傳承,一個意在建立公平正義,進行權力監督。倒也是相輔相成,這樣很好。”李玄清也對於拓跋思諫的思維很感興趣,所以點了點頭道:“我和巧兮已經在北方各大學院校幫你們二位鋪好了路,所以你們下一步應該三路並進,一方面盡力在帝國官員層面進行推廣,畢竟是我們選拔出來的帝國精英人才,他們能夠加入最好,其次就是大學學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住未來帝國人才的發端地。另外最後一條就是那些廣大的百姓,這一次我和巧兮深入各大工廠車間,那些工人卻能夠理解我們的政黨制度和新政,他們必然能夠成爲我們帝國的根基所在。”李玄清的話讓岑天時一陣點頭,他是跟着李玄清夫婦的腳步前進的,自然能夠明白往日裡以爲肯定不會明白這麼高深的政治的制度的百姓卻能夠比起某些世家大族還要明白事理。

“不過有一點你們要明白啊,你們宣傳的時候不能帶上我和巧兮的名義了,能夠發展多少黨員就靠你們的本事了,這一點沒人能幫得了你們。”李玄清笑道:“不過還好,我已經和律法院和參議院那邊打過招呼了一旦你們的政黨正式建立起來,有了一定的規模就開始正式立法,不允許有第三家政黨團體出現,以後能夠角逐內閣首相大位的就是你們兩個政黨了,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集中帝國的政治力量。”

“皇上放心,如果這樣我們兩個還做不好這件事,那皇上就是所託非人,我等也無言再回來見皇上了。”岑天時微微一笑,很顯然明白了李玄清話裡的意思。

“大哥哥,四哥過來了,相比那天的事情有消息了。”李玄清正打算傳授一點自己在後世見過的政黨宣傳的手法就聽到巧兮叫道。

“這一次皇上就不要留手了,這幫人居然敢對皇上的動手,真是活膩歪了。”岑天時見到胡小四走進來頓時怒道。他自然是知道李玄清之前在幽州省界附近遇刺的事情。李玄清這些年爲了帝國和百姓發展嘔心瀝血他這個前首相是看在眼裡,如今的李玄清不僅僅是帝國的象徵,一旦有什麼閃失那麼這麼大的帝國只怕歷時會分崩離析,這在岑天時眼中簡直是十惡不赦之罪。所以李玄清尚未開口他直接出聲。

“岑先生說的是,這一次可不能在心慈手軟了。”胡小四走到李玄清面前,臉色有點陰沉道。

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一百一十四章 亂世清流(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六十八章 鐵路動脈(下)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一十章 大唐錢莊(上)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三百八十八章 佛國之殤(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八十八章 形勢急轉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戰止和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發(上)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四)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
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綿州之戰(二)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一百一十四章 亂世清流(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六十八章 鐵路動脈(下)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一十章 大唐錢莊(上)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三百八十八章 佛國之殤(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八十八章 形勢急轉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戰止和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發(上)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四)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