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

“啓稟副首相,外事部巴格達急訊。”天啓十一年十一月初一,疏勒的西北行轅,曲承美收到了來自王守田從巴格達發過來的急訊。不過他只是匆匆掃了一眼之後立即讓副官緊急發回長安內閣,同時他本人也是腳步不停朝着城外的西征軍指揮部而去。疏勒作爲大唐西北行轅所在地,基本上就是西北的政治中心所在,這幾年發展速度很快,不僅僅西北鐵路在這裡開枝散葉,來自中原龐大數量的工商業品在此地南北分流輸往大秦和大食。而且來自西北各地銷往中原的各式各樣的皮毛製品以及礦產原材料也在這裡集中,依靠着地理位置優勢和西北龐大的地緣優勢,疏勒的發展遠遠的超越了其他城市,甚至如果不是疏勒暫時無法發展重工業,只怕高昌的交河城也無法與之媲美。不過如今在帝國西北重心開始朝着南部轉移,特別是波斯都督府和細柳州這兩個波斯省的重鎮依靠着南邊靠海和海運連接的優勢後起發力,只怕疏勒的發展速度也會被其超越。

不過曲承美對此倒是沒有太多的意見,波斯省那邊有自己的發展優勢,但是疏勒本身的優勢也尚未發揮出來,西部鐵路還差最後一節就已經抵達白水城了,下一步繼續向西必然會直接抵達鹹海,這樣一來距離泰西就更近了,如果說如今大唐和大食的貿易已經開始由鐵路轉移到海運上面的話那麼和大秦越來越大的貿易卻緊緊依靠着鐵路運輸,疏勒在其間發揮的作用也必然更加明顯。甚至隨着西北大唐的掌控越來越強,疏勒本身就可以將輕工業的發展規劃提上去,將當初拓跋思諫主政時期制定的西北發展計劃繼續進行下去。

“大帥,外事部那邊發過來了最新消息,大食已經和王部長談妥,現如今馬上就要簽訂運河條約了。”曲承美來到軍營之後馬上將剛纔收到的消息告知了萬毅和高斯繼。

“運河條約,看樣子王部長這次是又從大食人那邊挖出來不少利益啊,不然的話也不用專門簽訂一個條約了。”萬毅等人不知道巴格達那邊的具體情況,但是此時王守田在巴格達的哈里發皇宮偏殿裡卻拿出了自己擬定的詳詳細細總計約有二十一條的《腓尼基運河條約》遞給了對面的阿也比,嘴角浮現出一律自信的笑容。

這份運河條約倒不是真的坑了大食帝國,反倒是考慮到大食帝國那邊目前所處的困難,提出了一攬子運河修建和管理方案,具體爲由大唐出資組建腓尼基運河工程隊進行勘探和修建,技術人員由大唐派遣,基礎工人則有大食方面提供,當然如果大食帝國不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工,也可以由大唐自行招募,但是費用由大食提供。運河建好之後爲了保障大唐投資收益,運河方面前二十年所有的收益全部歸屬大唐所有,大食帝國不得以任何理由和藉口阻礙大唐收回投資。二十年以後大唐轉讓運河權益一半交給大食帝國,另外一半作爲大唐收益以及運河日常維護費用所在。

這些條款其實都好說,畢竟除了大唐之外,大食帝國就算是最精通商事的阿也比家族暫時也看不到這條運河真正的價值所在。只不過讓對方糾結的是,大唐提出了爲了確保運河獨立運作,大唐需要在腓尼基運河建立必要的護衛部隊,並且要求大食帝國將位於紅海這邊的港口割讓給大唐。

“部長閣下,這個割讓港口之事我方斷然不能答應,這事關我國的最高利益,一旦割讓事宜被傳出去很有可能會被哈里發否決,而且還會遭到前方將士的反對的。”阿也比揉了揉眉心也是深感頭疼,畢竟按照這份條約,大食帝國真的不需要付出多少就能夠修通這條運河,那些勞工對於自己來說也不值得一提,帝國內部不是還有很多反對的勢力嗎?還有在伊比利亞半島那邊尚有近十萬戰俘到時候全部調過來也就夠了。但是全部都是大唐投資,大唐必然會要求有必要的措施保證自己的投資收益,否則的話大唐也不傻子,怎麼可能投資那麼多錢來異國他鄉做這麼大的一個工程?按照這份條約約定,總投資額最後很有可能達到一億唐幣以上,甚至最終還有可能超出。

“部長閣下,是否可以這樣,我可以做主貴國將運河護衛部隊和這個管理司獨立出來,不受我國管轄,直到二十年期限過完再由兩國組建聯合護衛部隊負責運河日常的防衛你看如何?”阿也比想了想還是將這個割讓港口的事情給否決了,但是爲了彌補大唐想到了擴大護衛隊規模到一萬人的程度,而且將原本位於大食帝國監督之下的運河管理司獨立出來交給大唐獨立運作二十年,這樣一來似乎也就能彌補大唐的損失。他的這個提議雖然王守田沒什麼表情,但是心裡卻暗笑不已,割讓港口原本就是自己臨時加上去的,沒想到的是這個阿也比居然開除了這麼高的條件,一萬人的護衛部隊足夠在關鍵時候關閉運河,切斷大食帝國的東西交通。至於港口一事,在來巴格達之前李玄清已經找到了另外一個最好的地方,到時候完全可以撇除大食帝國獨立在這個被他們成爲阿非利加州的大陸上建立起大唐穩固的前進領土。

伴隨着王守田那似乎不甘的點頭這份條約取得了雙方的一致同意,經過重新商議了其中的細節,一份全新的《腓尼基運河條約》就這樣被雙方擬定出來。由此這條後世號稱最繁忙的運河提前了近千年在非洲大地開始破土動工。大唐也由此第一次開始對外進行技術輸出。

天啓十一年十一月十五,當王守田代表大唐帝國在這份《腓尼基運河條約》上簽字,而阿也比代表大食帝國簽字之後,這份條約讓在場所有人都是心神激動不已。大食帝國通過這份條約解決了眼前最大的難題,溝通了自己橫貫東西龐大領土最麻煩的運輸問題,使得自己後方的海軍能夠有一條最便捷的海運通道抵達目前最需要海軍的地中海蔘加即將可能和大秦帝國的大戰。而大唐這邊除了開始技術輸出賺取更加豐厚的海外利潤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一條運河就可以直接插手地中海局勢,爲下一階段帝國對外擴張奠定了基礎。

而伴隨着這份條約的簽訂,整個泰西局勢也由此大變,大食帝國依靠着大唐的協助提前一步發現了其中的契機,將原本的方略徹底修改,部署在伊比利亞半島附近的海軍艦隊也得到命令開始南下開始靠近阿非利加州附近的港口進行補給訓練,這樣一來在必要的時候還能夠保護運河修建不受到大秦帝國海軍的騷擾。而對於大秦來說這樣一來雖然在短期內鎖定了大食海軍的巡弋範圍,給他們提供了決戰的良機,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在這份條約簽訂的同時,王守田也和阿也比達成了另外一份龐大的軍艦採購和訓練協議,由大唐在波斯都督府興建新式軍艦然後售賣給大食,並且協助對方展開訓練,重新建立起一支總數量在三百艘左右的龐大艦隊。這也是爲何大食人在修造運河的時候無法出資的原因所在,這份龐大的戰艦採購計劃幾乎耗盡了大食帝國最後的家底,甚至訓練費用最後還採用賒欠的方式來解決的。這些年大量的在大唐採購各式各樣的商品以及龐大的軍火交易,大食帝國的家底也在飛速耗盡,要不是這幾年大食商人也從大唐那邊嗅到了另外的商機,開始在本國內部以及其他各地採集和挖掘大量的礦藏資源然後販賣給大唐只怕這樣的貿易根本就維持不了多久。不過這樣一來的話也實質上促進了大食帝國內部最初的工業發展,至少在採礦業和手工業方面雖然收到了大唐的衝擊,但是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都是有一定實力的,這實際上也在逐步影響着大食帝國內部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其中受益最深的就是阿也比家族,他們作爲和大唐貿易的先鋒,已經在這一波大潮當中得到了豐厚的利益,超越了國內的其他家族。甚至他們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被綁在了大唐帝國工業發展的鏈條當中,成爲大唐重工業上游的原材料提供者和產成品的銷售者和購買者。這樣一來一個初步的跨地區跨帝國的聯合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只不過這一切目前大食帝國還無人反應過來。至少在阿也比家族的帶領之下,這條產業鏈正在飛速壯大,他們爲了從大唐手中賺取更多的利潤,開始出沒各地,甚至不限於大食帝國本土去搜集購買礦產資源和原材料運往大唐,然後從大唐那裡承接大量的工商品再販賣到其他地方,這樣一來一往從中間賺取差價的方式讓其走上了另類的發展道路。

不過這份條約的簽訂卻標誌着高盧人利用耶路撒冷來達到攪動整個泰西局勢的打算徹底破產。大食人現如今已經改變了方略,至少在運河開通之前不會和大秦決戰,甚至哈里發已經決定就算是地中海艦隊被對方全部消滅也要等到腓尼基運河開通。這樣實際上就給了大秦足夠的時間去剿滅高盧人。甚至在大秦那邊得大食這邊開鑿運河的時候,還會主動加大打擊高盧人的力度,避免在將來和大食決戰的時候背後這根刺在關鍵時刻打亂自己的部署。所以在王守田簽完這份條約然後囑咐阿也比儘快在埃及那邊劃定運河開鑿區域騰空附近的居民區等前期準備工作之後也開始踏上返回帝國的規程。畢竟這件事總體而言是大唐在主導,幾乎所有的建材原料以及機器設備都需要從大唐運輸過去,所以自己需要回去將條約交給內閣,然後由內閣進行統籌規劃進行物資和人力調度。

而王守田走後,大食帝國這邊除了軍事調動開始調整方略之外,阿也比爲首內政部也開始了相應的調動,爲了開始籌備大食第二海軍艦隊,阿也比在巴格達附近找到了幾處相對位置更好的港口開始重新動工建設,並且按照波斯都督府那邊大唐港口建設樣式,一口氣興建了五處港口。而在王守田抵達波斯都督府之後,海軍那邊也按照海軍部傳過來的緊急指示,派遣軍艦沿着大食帝國海岸線巡航,準備尋找海軍部送來的地圖之上的那個島和那一處港口。此時已經在路上的西洋艦隊總制曲承星自然是不知道自己這一去竟然直接在波斯都督府待了整整三年多時間,三年的時間內他所領導的西洋艦隊甚至在大食帝國的家門口建立起來一整條完整的海上補給據點,還搶佔了後來纔看到價值絲毫不下於滿剌加等地的兩處海外領土。

天啓十一年十二月初當王守田風塵僕僕返回長安大本營的時候,張建忠甚至都捧着這份運河條約半天才回過神來。這份條約意味着大唐目前第一次將手伸到了大食帝國的腹地,而且還帶有大量的經濟利益。

“去通知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立即開始籌劃發行一億唐幣的海外建設特別債券,並且讓工商兩部部長來見我,我要提前和他們商議,用什麼方式進入腓尼基。”張建忠完全不知道自己後面的這句話後來成了帝國承接海外工程的必要程序,由此也帶動了帝國內部的各大家族豪門進行海外擴張的步伐。

長安這邊開始緊急調動進行這條運河的籌備建設事宜,位於西北前線的曲承美也接到了內閣轉來的命令,西北龐大的內地資源也在這一場技術輸出當中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內閣部署建立的一系列的工業發展計劃也開始迅速浮出水面。大量的基礎建材工廠在各地紛紛建立,一開始是作爲供應運河建設的一部分,但是在其後卻爲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基礎,西北發展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北戰起(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三百九十五章 于闐國滅(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第十八章 靈州軍營(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死一戰(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六百一十三章 埃及大戰(中)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三百五十九章 清水河之戰(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一百七十六章 民族矛盾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二百四十三章 兩京連通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鶻會盟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五十九章 靺鞨參戰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滅西洋海盜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
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北戰起(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三百九十五章 于闐國滅(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第十八章 靈州軍營(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死一戰(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六百一十三章 埃及大戰(中)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三百五十九章 清水河之戰(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一百七十六章 民族矛盾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二百四十三章 兩京連通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鶻會盟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五十九章 靺鞨參戰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滅西洋海盜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