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

高俊從梁山返回之後才得知這件事情,也不禁啞然失笑,沒想到一向好脾氣的何志也這次也居然如此動怒。

在泗水縣吃的那幾個生米糰子對何志也的刺激太大了,讓治下的百姓只能吃冷食,這讓這個山東的父母官感到由衷的自責和愧疚。

“如今大計是抗擊蒙古,何先生何苦這麼與人較真?高郎軍說了,他也是支持你的意見的,但是現如今只有略微讓步,讓司法官員們切實認識到他們所做的不對。。”王澮來勸何志也。

“但是根據地的百姓們還能耗得起嗎?何必非要流血才能進步?”

“高郎君也說呢,有什麼辦法不流血呀,爲今之計,要麼你讓翟呈信放手去幹,他吃了虧,自然會灰頭土臉的過來承認錯誤。要麼你就把他免了,我敢保他一定撞死在軍民元帥府大門的柱子前,到時候你再換個人。”

何志也被逗笑了,勉強同意了高俊的想法。

當天晚上,高俊又以何志也的名義,讓小雙去給翟呈信送了一籃子老根據地新摘的秋梨,意思說前幾天何先生在會上說了幾句重的話,現在覺得不應該,給翟院長賠個梨(禮)。

“這梨我可不敢收,何先生掛念根據地百姓的心思之重,夠我們學一輩子的。”翟呈信心裡面還有點芥蒂。

也就在10月底,另外一位客人回到了山東,王汝弼從開封回來了,準備渡海再回遼東。

他向完顏珣彙報了遼東的情況,這對於金朝朝野來說是一次人心上的振奮,王汝弼因而也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在開封風光的呆了幾個月。然而,完顏珣卻無法做出任何實質性的保證,只能給堅守東北的金軍將佐加官進爵,並要他們繼續堅持,聲稱朝廷很快就會北伐,收復淪陷江山的。

王汝弼當然知道這都是瞎掰,朝廷根本不像是要北伐的樣子,前線的局勢也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只能說是能安一日是一日。但是回到山東的時候,接連而來的消息卻讓人振奮。

高俊再一次以非常隆重的禮節接待王汝弼,並且在時間提出,山東這面願意派出些人手去援助遼東。

這個提議讓王汝弼吃驚非常:“既然山東這邊能騰出手來,爲何在我去開封前不說?”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我們也是到現在才最終下了這個決定,在膠東的東萊公孫庭我早有交情,他近日打算帶一支軍馬渡海去遼東,而我替他看守後院。”

王汝弼在遼東呆的久了,對於山東這幾路義軍實際上的關係並不瞭解,真的以爲高俊孫庭燕寧等人是平級關係。聽完這一番話,頓時大喜過望:“如果孫公果然能夠率軍渡海援遼,可謂社稷之幸。

幾個人迅速交換了意見,按照約定,孫庭會派出一支約50人的先遣隊隨王汝弼一到前往遼東,勘探海陸情況,商議後勤事宜。隨後,孫庭會親自率領兩個營的兵馬前去遼東,協助和事業還端作戰。

“兩個營的精銳人馬可是有四五千人,全都是盔甲蔽體,刀槍精良,對於遼東來說,可是一支生力軍,只是戰馬不足。”

“這件事好說,我雖然離開遼東已有半年,但是想必遼東的情況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只要孫將軍願意率軍前來,直接給孫將軍500匹戰馬不成問題。”王汝弼心情大好,連忙向高俊和孫庭做保證,說遼東絕對不缺戰馬。

這次孫庭選的兩個營分別是張惠和陳秉彝的,而孫庭的老搭檔張大春自然也要帶去,並且兼任其中一個營統制。在高俊的主持下,軍隊的人事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整,並且確定了跟隨孫庭去遼東的部隊名單建置:

太平軍遼東陣

陣將軍:孫庭

陣副將軍:張大春,張惠

陣長史:陳秉彝,陣佐史:程闢

陣總判:趙永(暫缺),陣助判:劉俊海

一營統制張大春(兼任),副統制齊昭;

二營統制張惠(兼任),副統制袁鏡;

輕騎兵旗指揮桑真。

陳秉彝這下子又不帶兵了,算是高俊對前一段時間風波的最後迴應,這也對他是一種保護。除此之外,近一段時間,這兩個營要開展一些低溫狀態下的訓練項目,尤其是在沼澤溼地的作戰。東北地區多沼澤溼地,不光是著名的北大荒,在這一時期,在瀋陽遼陽西面就有面積廣大的沼澤,也就是明代大大有名的遼澤。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先遣隊抵達遼東四十天後會派人回來,這個時候,已經完成相應訓練的兩個營就要分批開赴登州,並準備坐船北上。

很明顯,孫庭手下的人才梯隊不如潘正,但是,作爲全軍第三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人,高俊還是給予了孫庭極大的保障。

“這個軍佐叫夾谷陀裡滿,是胡裡改人,這次我特意把他調出來,安排到遠征遼東的軍馬裡,他在那裡說不定可以鼓動同鄉來參軍。”高俊很細心的將軍隊中遼東籍的人挑出來,幾乎全都交給了孫庭指揮。

太平軍的籍貫成分如何,這也是個讓人感興趣的問題,根據趙昉曾經給高俊的一份保密統計,太平軍的地域成分在現如今的全國所有軍馬當中,也許也是最廣泛最混雜的,其統計如下:

山東兩路:39%

河北大名三路:12%

陝西五路:8%

淮南兩路:8%

河南路:7%

中都路:4%

遼東三路:4%

江南東路:3%

荊襄兩路:3%

江南西路:2%

河東三路:2%

廣南兩路:2%

蒙古:1%

其他:3%。

短時間過去了這麼久,軍隊的成分已經產生了不少變化,但毫無疑問,廣泛的各方精英爲高俊的順利擴張提供了條件,即便是從來沒有去過遼東,在一大羣遼東老兵和難民的口述下,材官隊還是製作出了一幅遼東的地形圖,而且在高俊的記憶裡大致吻合。

根據指示,軍費支出將從今年的77.2%提升至85%。

今年冬天將繼續開展煤鐵工業,打造軍器,暫停收益太慢的水裡建設,全面爲戰爭做準備。

但是何志也辛辛苦苦保住了幾個項目,包括在黃河沿岸設立水文站——未來想要繁榮昌盛,就必須治理黃河,想要治理黃河,必須提前瞭解黃河,今天設立水文站,二十年之後,必然是豐富的一手資料。

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尾聲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三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上)尾聲第十五章 糧食(上)第七章 憧憬的災民(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三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上)第七章 軍隊(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四章 面對(下)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八章 願(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三章 也古(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五章 犯錯(上)第四章 伏(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七章 絕擊天勝(上)第一卷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十六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下)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尾聲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七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五章 游龍調(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三章 散(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尾聲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三章 魚(上)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三章 步兵(上)
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尾聲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三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上)尾聲第十五章 糧食(上)第七章 憧憬的災民(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三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上)第七章 軍隊(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四章 面對(下)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八章 願(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三章 也古(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五章 犯錯(上)第四章 伏(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七章 絕擊天勝(上)第一卷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十六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下)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尾聲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七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五章 游龍調(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三章 散(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尾聲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三章 魚(上)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三章 步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