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_第482章 似曾相識

爲了方便引鑑湖……也就是現在被稱作鏡湖的湖水釀酒,釀酒作坊自然選在鑑湖附近。

薛朗道:“水可以引,釀造黃酒,除了水,還有米的選擇,但最關鍵的還是窖藏的選址和佈局。”

薛朗的父親有家傳的釀造黃酒的手藝,薛父極愛喝酒,又自己鑽研釀造白酒的手藝,後來,這些手藝悉數傳給了薛朗。

薛朗道:“黃酒的窖藏,規矩、佈局講究極多,通風口要怎麼安排,酒罈的擺放、佈局等等,都有講究和規矩,多是口傳心授,這是我家傳之技,不能外傳。醜話先說前頭,我不會指點這個。”

裴雲昭表示理解,認真的道:“既是幼陽家傳之技,自要遵守祖宗規矩。我選這幾位釀酒師傅,也頗有獨道之處,窖藏讓他們自己研究便是,幼陽只需指點其他便行。”

薛朗拱手道:“多謝景晰諒解。除了窖藏的技術不能外傳之外,其餘的東西,倒是可以與幾位師傅切磋一下,互取短長。”

“善!如此便有勞幼陽。”

“不用客氣。”

選他指點釀酒技術已然是看顧他,薛朗本着盡職盡責的原則,在無礙技術保密的地方,倒也不吝指點,從酒坊的選址,如何引水,如何選料等等,與酒坊的師傅做了一番深入淺出的探討。

裴雲昭觀之,看他住所的建造,原以爲是個生活奢侈講究的人,細細接觸下來才發現這位駙馬爲人幾乎任何任何架子,待誰都彬彬有禮,爲人謙和寬厚,明明是被流放之人,神情間卻眉目疏朗,不見任何悲色。看他與釀酒師傅的交談,話不多,言辭平實卻每每切中要害,顯然,這位駙馬不是誇誇其談之輩,而是平實穩重,腹中有乾坤而不外露之人。

想不到那位公主居然選了這樣一位駙馬!

若說因爲才華,這世間驚才絕豔之輩雖說不是多如過江之鯽,但也不是隻有薛朗一人。若說因外貌,這位薛駙馬倒也算的上儀表堂堂,可絕對算不上俊美。若論相貌之俊美,那位同他一起來

的蘇醫官反而長得更好些。

是故,公主看中此人什麼呢?

裴雲昭有些好奇,站在薛朗身後,看着他的目光,帶着不自覺的探究,薛朗回頭的時候,眼中的探究又飛快的收斂。

薛朗感覺有人在打量他,回頭卻又什麼都沒發現,以爲是自己感覺錯了,也就沒在意。與釀酒的師傅們細細地交流了一番,互相印證之下,倒也探討出酒坊要怎麼建的方案來。

確定了方案,薛朗道:“釀酒最好用新米,釀酒的時節最好就是秋冬之交的時候,趁着還有時間,景晰着人趕快把酒坊建起來吧,其餘的,等新米下來再說。”

“可!”

把事務交代下去,薛朗便可以回去了,裴雲昭乘有馬車,特意送薛朗回去。一路上,裴雲昭主動與薛朗說起長安的事情來,說起他的祖父裴矩裴尚書,有了共同的聯繫,兩人方纔迅速的熟悉起來,閒談一番後,裴雲昭道:“聽祖父言道,幼陽雖年輕,卻極擅經營之事,生財有道,我朝國庫因幼陽之故,收穫較之往年頗多增長。以幼陽觀之,我這越州如何?”

薛朗道:“曾聽說過一句話叫做沒有了解便沒有發言權。勞景晰動問,然而,我對與越州的情況並不瞭解,問我越州如何,我完全說不上來,所以,只能讓景晰失望了。”

裴雲昭讚道:“沒有了解便沒有發言權嗎?真真是至理名言,景晰受教矣。好在幼陽要在我越州暫居三年,三年時光,想來應該足以讓幼陽瞭解越州,希望到時幼陽不要見外,爲我越州建言獻策。”

薛朗謹慎的道:“多謝景晰看重,且看看再說吧。”

一路閒談,本來路途就不遠,不一會兒就回到四水村,長儉在外掀開布簾,扶着薛朗下馬車,裴雲昭坐在車上,神情若有所思,看薛朗下了車,朝他拱手道別,忍不住問道:“一別經年,不知平陽公主殿下安好否?是風采如舊或是更勝往昔乎?”

薛朗被問得一怔,心頭有些疑惑,以古代的禮法,這位裴雲昭

可算是外男,能隨隨便便問起公主嗎?或是……這人與公主是舊識?

心裡這麼想着,嘴巴下意識的反問道:“景晰認識我家公主?”

裴雲昭眼眶一縮,神情還算鎮定坦然:“家父曾在太子東宮任職,雲昭十五歲時便因蔭出仕,曾見過公主殿下,殿下之風采叫人一見難忘,雲昭外放之時,恰逢殿下出鎮葦澤關,一別經年,念及故人,不禁多嘴問一句,是景晰失禮了!”

薛朗恍然,點頭道:“原來如此。我家公主還好,多謝問候。”

裴雲昭點點頭,似乎有些不自在,朝薛朗拱拱手後,便招呼馬車離開。這就是個小插曲,薛朗也沒放在心上,在等候他的房子建好和酒坊建設的期間,每日裡閉門讀書練字,日子過得還算充實。

而長安城內,朝堂之上,爲了平陽公主的職位,正吵得不可開交。聖人下詔,去平陽公主少府少監一職,擬調公主赴臺州任刺史一職……這詔書剛發下去,便被太常卿駁了!

太常卿道:“公主雖功勳赫赫,有領兵征戰之能,然則公主乃婦人,從古至今,從未有婦人任職刺史者,於禮不合。”

聖人道:“公主以婦人之身興兵,攻入長安,助朕得這天下,此等功勞,功參佐命,古時婦人可有之?”

太常卿被問得啞口無言。聖人道:“古時既然未有,自然也無舊例可循,又何來禮法之說?再者,若公主爲男兒身,論功行賞,定已封侯裂土,位居親王,然則因公主爲婦人,礙於禮法,賞賜已一薄再薄。如今不過是調任刺史一職,爾等何至羅唣指責!”

太常卿被說得再度啞口無言。

太常卿是擺平了,不過,朝野內外的儒臣和大儒學者們卻不太好打發,儒臣們紛紛上疏,表示反對平陽公主開先例調職刺史,就連不再朝的那些大儒學者們,連帶一些儒生,居然聯合起來向聖人進獻萬言書,對聖人慾調平陽公主任職刺史表示反對。

一時之間,長安城內,衆說紛紜,熱鬧非凡。

(本章完)

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三卷_第158章 面聖第三卷_第194章 逛街購物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四卷_第356章 長安水邊多麗人第三卷_第169章 預定任期第三卷_第213章 新僕人上崗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六卷_第498章 到達第二卷_第146章 安身立命之法第四卷_第315章 三策第五卷_第440章 明悟第二卷_第78章 爲了一致的目標努力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五卷_第433章 清閒的長安人民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三卷_第155章 準備好了嗎第二卷_第109章 農莊漸成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五卷_第433章 清閒的長安人民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三卷_第244章 花園散心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六卷_第480章 安頓第七卷_請假第四卷_第334章 準備宴客第三卷_第231章 秦王的致謝第一卷_第19章 寂寞的嘴炮第七卷_第593章 靈犬救人的傳說第五卷_第45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六卷_第492章 公主出京第二卷_第77章 公主解惑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一卷_第48章 驚而不喜的答案第四卷_第375章 殷殷囑咐第一卷_第17章 獻“寶”第五卷_第459章 探問第三卷_第215章 捷報傳來第四卷_第341章 基礎建設第三卷_第228章 供藥第二卷_第10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二卷_第69章 箇中曲折不由人第六卷_請假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七卷_第552章 尷尬的巧遇第三卷_第218章 被髮好人卡第三卷_第186章 進展第四卷_第329章 結個善緣第六卷_第489章 眼見風波起第一卷_第9章 一進將軍府第二卷_第143章 來自公主的請教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四卷_第403章 論教育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七卷_請假第四卷_第369章 櫻桃熟了第五卷_第477章 不足第七卷_第554章 愛屋及烏第四卷_第394章 隨行仁智宮第三卷_第164章 忍讓一二第四卷_第365章 世間萬象第四卷_第307章 盡心盡力第三卷_第191章 家事安排第四卷_第284章 頭緒第五卷_第440章 明悟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二卷_第67章 好禮不好收第四卷_第394章 隨行仁智宮第二卷_第134章 與吃貨爲鄰第四卷_第317章 爲人父者的驕傲第五卷_第456章 慣例第六卷_第533章 入骨相思知不知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321章 坦然相告第四卷_第377章 一定是開門方式不對第四卷_第376章 平陽公主的舊傷第二卷_第83章 發工錢的學問第四卷_第353章 給秦王的“大禮”第二卷_第134章 與吃貨爲鄰第二卷_第106章 幕後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二卷_第57章 牀弩登場第二卷_第125章 葉卿入夥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四卷_第367章 專注和稀泥的聖人第七卷_第564章 行動起來第二卷_第148章 挖土豆第六卷_第529章 時局變化第一卷_第11章 初唐數學第一課第七卷_第567章 費盡心思第七卷_第595章 名臣與名相第二卷_第66章 保媒第三卷_第215章 捷報傳來第二卷_第130章 應對第五卷_第415章 紛紛擾擾第四卷_第327章 與秦王論政
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三卷_第158章 面聖第三卷_第194章 逛街購物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四卷_第356章 長安水邊多麗人第三卷_第169章 預定任期第三卷_第213章 新僕人上崗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六卷_第498章 到達第二卷_第146章 安身立命之法第四卷_第315章 三策第五卷_第440章 明悟第二卷_第78章 爲了一致的目標努力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五卷_第433章 清閒的長安人民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三卷_第155章 準備好了嗎第二卷_第109章 農莊漸成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五卷_第433章 清閒的長安人民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三卷_第244章 花園散心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六卷_第480章 安頓第七卷_請假第四卷_第334章 準備宴客第三卷_第231章 秦王的致謝第一卷_第19章 寂寞的嘴炮第七卷_第593章 靈犬救人的傳說第五卷_第45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六卷_第492章 公主出京第二卷_第77章 公主解惑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一卷_第48章 驚而不喜的答案第四卷_第375章 殷殷囑咐第一卷_第17章 獻“寶”第五卷_第459章 探問第三卷_第215章 捷報傳來第四卷_第341章 基礎建設第三卷_第228章 供藥第二卷_第10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二卷_第69章 箇中曲折不由人第六卷_請假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七卷_第552章 尷尬的巧遇第三卷_第218章 被髮好人卡第三卷_第186章 進展第四卷_第329章 結個善緣第六卷_第489章 眼見風波起第一卷_第9章 一進將軍府第二卷_第143章 來自公主的請教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四卷_第403章 論教育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七卷_請假第四卷_第369章 櫻桃熟了第五卷_第477章 不足第七卷_第554章 愛屋及烏第四卷_第394章 隨行仁智宮第三卷_第164章 忍讓一二第四卷_第365章 世間萬象第四卷_第307章 盡心盡力第三卷_第191章 家事安排第四卷_第284章 頭緒第五卷_第440章 明悟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二卷_第67章 好禮不好收第四卷_第394章 隨行仁智宮第二卷_第134章 與吃貨爲鄰第四卷_第317章 爲人父者的驕傲第五卷_第456章 慣例第六卷_第533章 入骨相思知不知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321章 坦然相告第四卷_第377章 一定是開門方式不對第四卷_第376章 平陽公主的舊傷第二卷_第83章 發工錢的學問第四卷_第353章 給秦王的“大禮”第二卷_第134章 與吃貨爲鄰第二卷_第106章 幕後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二卷_第57章 牀弩登場第二卷_第125章 葉卿入夥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四卷_第367章 專注和稀泥的聖人第七卷_第564章 行動起來第二卷_第148章 挖土豆第六卷_第529章 時局變化第一卷_第11章 初唐數學第一課第七卷_第567章 費盡心思第七卷_第595章 名臣與名相第二卷_第66章 保媒第三卷_第215章 捷報傳來第二卷_第130章 應對第五卷_第415章 紛紛擾擾第四卷_第327章 與秦王論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