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講,其實王文華的想法是可行的,但是其間投入肯定是非常大的,而且僅從現在劉雲峰部的駐紮地來看,數日昂距離湘西之地不遠,但是如果驅兵直入的話,還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的,但是如果說劉雲峰有沒有考慮過去助王文華一臂之力的話,實際上他是考慮過的,但是之所以他猶豫不決,甚至是到現在決定袖手旁觀,還是因爲其考慮到,如果他命令鄧泰中進軍湘西的話,那麼會不會將四川現在已經佔據的地方丟失,而且如果湘西平定之後,曹錕將全部的主力投入到四川之地的話,那麼鄧泰中以及王文華乃至熊其勳、戴戡都是否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支援,而且如果將鄧泰中部調離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四川一路軍隊無論是攻擊亦或者是防禦,都將變得薄弱,如果再一次與北洋軍發生激烈戰鬥的話,那麼能否能夠抵禦住北洋軍的攻勢,這都是可想而知的。
劉雲峰必須要對蔡鍔的安全負責,他不能夠冒這樣的風險,所以他決定,回絕王文華、王伯羣兄弟求援提議,當然了,劉雲峰肯定不會用自己擔心蔡鍔出現危險,川路一線護國軍恐其潰敗作爲理由了,劉雲峰思之又思,終於找到了一個適合的方式,劉雲峰先是拿出紙筆,自己寫了一份電文,其內容大意說的是,自己非常願意將鄧泰中部的部隊,調動到湘西戰場去,幫助王文華解除現在的衛計局是,同樣的,也是爲了能夠率先的安定一線戰場而盡一份努力。
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允許他這樣做,因爲現在無論是湘西戰場,還是四川戰場,護國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實際上,他們現在所面臨的絕不僅僅只是正面的北洋軍而已,而且說起來,雖然現在王文華部出於一個危機的局勢中,可是不一定非的要大費周章的從四川調兵,大可以這樣,王文華部與袁祖銘部相互之間依託地勢,形成掎角之勢,不出擊,只防御,同時藉助晃州的部署,形成戰線,以此來對抗吳佩孚部的攻擊,同時對馬繼增部、伍祥楨部的兵馬,進行周旋。
劉顯世點點頭,同時示意王伯羣不必起身,看着劉顯世的樣子,王伯羣就知道,他肯定是有什麼心事,不然的話,他是不會親自來到自己的官邸的,而且自從上一次他與王文華在護國運動初期力排衆議使得黔軍能夠加入到護國軍行列的時候,其實是得罪了劉顯世的,而且從那之後,他們兩家人實際上基本上等同於斷絕了來往的,說起來,其實劉顯世原本就對於王伯羣王文華二人不滿,其實從很久時間以來,他對於王氏兄弟以及唐繼堯就是心存不滿的,那個時候,唐繼堯雖然已經離開了貴州,出任雲南都督,劉顯世雖然還沒有接任貴州都督的位置,但是他希望能夠得到貴州的軍政大權,所以與王氏兄弟發生摩擦是必然的。
然而這還不算終止,真正讓劉顯世與唐繼堯、王氏兄弟出現矛盾的,還是因爲之前袁世凱委派古來的那個要接任貴州都督位置的,貴州巡按使龍建章,他纔是真正的矛盾的導火索!劉顯世雖然與王氏兄弟有一些親屬關係,但是對於他們二人把持大權將自己架空起來的事情,還是耿耿於懷的,而且因爲一些原因,所以劉顯世其實也是無法將王氏二人從貴州的軍政大權中驅逐出去的,而且劉顯世也非常清楚,王氏兄弟的能力,因爲兩家有親,所以劉顯世也不必擔心王氏兄弟到後來會對自己如何,所以劉顯世其實也樂得將王氏兄弟二人留在貴州,因爲由他們二人在,貴州的局勢會穩定不少,同時這樣一來,他日後要是有可能面對唐繼堯的時候,也會有一些遊弋的餘地。
但是說起來,其實很多事情上,也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解釋清楚的,就比如說劉顯世與王氏兄弟二人之間矛盾的導火索,那位巡按使龍建章吧。其實在龍建章成爲巡按使之前,他的前任貴州巡按使也不是別人,正是戴戡,那個時候,劉顯世與戴戡在貴州可謂是進行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權力鬥爭,其實那個時候劉顯世也並非是不聞一名,戴戡出任貴州巡按使,而劉顯世則是出任貴州護軍使,說起來,這件事與唐繼堯也是有着關係的,因爲那個時候,唐繼堯向袁世凱保舉的兩員大將就是劉顯世與戴戡。
這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了,唐繼堯在明知道戴戡與王氏兄弟有親屬關係,同時也是他們的長輩而且在軍中雖然權利有限,可是威望甚高,記憶出於對貴州事務的瞭解,在處理政、治問題上劉顯世所存有的特殊優勢,他竟然還會向王氏兄弟許諾云云,這就能夠看的出一些端倪了。
其實袁世凱本人是很反感這些東西的,袁克文之所以能過每一次拜師都能成功,而且沒有什麼大的阻礙,其實全是因爲袁世凱的關係,當然,這些袁克文自己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的想法就是我不從,政,然後既然我喜歡的東西里面的高手都要給你面子,那我能做得就是不給你惹禍,不讓你再在自己這裡費心就是了。
也是因爲如此,袁世凱雖然反感袁克文的一些做法,但是拿他和袁克定一對比,也就沒什麼了。
袁克定見父親袁世凱沒有搭理自己也不去自討沒趣,自顧自的又斟了些酒,晃着酒杯,不知道想些什麼。
不一會,江朝宗來了,袁世凱支走袁克定,而後對江朝宗問道:“朝宗啊,翔初的傷怎麼樣了?”
江朝宗笑笑,道:“大總統,張將軍的傷無妨,無妨,王佔元的槍法您還不知道嗎,只是擦傷了手臂而已,上了些外用藥,三五天也就好的差不多了。今天他看到我代表您去看望他,雖然他嘴上沒說,但是我還是看的出他是很高興的。”
“哦?”袁世凱問道:“爲什麼這麼說?”
江朝宗道:“張將軍爲人不善言辭,很多事喜歡藏在心裡,而不是說出來,他今天見我拿着禮物去看他的時候,我從眼神裡就看得出他的感激,我這麼大年紀了,這些閱歷還是有的。”
袁世凱點點頭,又與江朝宗說起了另一件事,而另一邊,陸軍部會議室內。
段祺瑞此時已是怒髮衝冠,惡狠狠的看着雷振春,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他“北洋之虎”的虎威可是以顯露無疑。
而雷振春也知道自己的辦事不利,大大錯失了好機會,也不敢辯解,只好木訥且麻木的站在那,等待段祺瑞對自己的“宣判”。
大概過了十幾分鍾,段祺瑞好像終於壓制下了自己的火氣,對雷振春質問道:“還有比你再廢物的人嗎?”
雷振春不知道該如何迴應,所以他選擇了“茫然”來作爲自己的辯解;段祺瑞又質問說:“雷存修是怎麼回事?你沒和他說清楚嗎?這怎麼就跑去和張鳳翽對槍了那?還讓人家崩了肩章;真是丟死人了。”
“我問你,你和蔡鍔對手的時候,怎麼就能弄那麼長時間,你不是自詡馬術槍法無人能敵的嗎?你不是和我說你在馬背上的功夫比蒙古人還要厲害的嗎?你是夠狠的,剛上馬就連連發槍,有用嗎?啊?你傷到人家一根毛了嗎?啊!”
“我……”,見段祺瑞罵的火大,雷振春是想要辯解一下的,希望可以讓段總長的虎威少少平復一些,可是這纔剛一開口,卻又不知如何解釋,所以只好尷尬的語塞起來。而見他出聲,段祺瑞本以爲他會給自己一個解釋,因爲只要給自己一個能夠說得過去的解釋,他也樂的就此罷休。
畢竟這裡面存在很多牽扯,得過且過,但是得過且過也是需要一個由頭的,可是誰想到雷振春半天就只說出了一個“我”字,而後就語塞起來,啥也說不出來了,這不由得讓段祺瑞更爲惱火。
不過畢竟段總長是有身份的人,見如此,他至少強壓着火氣,吼了一句“滾!”而後也就不在說什麼了。
雷振春雖然知道自己有錯,但是雷存修顯然應該是第一責任人,自己不該白白被段祺瑞罵上這麼久的,雖然他嘴上沒說什麼,但是心裡還是有氣的。
這從他走出陸軍部的大門時,扇到衛兵臉上的一個嘴巴,就看得出來。衛兵這個嘴巴挨的很冤,雷振春說了自己打人的理由,不過這卻是明顯的“雞蛋裡挑骨頭”,雷振春的理由就是衛兵敬禮的時候不標準。
正巧,雷振春剛剛從陸軍不出來,就趕上我來陸軍部找段祺瑞請假送老母親回雲南。雷振春走路很衝而且低着頭,不由的和我撞了一個滿懷。
“哪個沒長眼的!”雷振春和我撞在一起,直接就罵了一句,而後沒擡頭直接擡手就要打過來,而這時我的副官,敏麟卻是一個箭步竄了上來,直接一招鐵山靠,就給雷振春弄個了倒仰倒地。
敏麟是八極拳高手,徒手功夫還在我之上,而雷振春雖然也是練家子,但是說實在的他,第一是他沒有準備,第二也是多少年的聲色犬馬,讓他的精氣消耗已經不能和補充保持平衡了。
“他,媽,的!”雷振春摔倒在地就要拔槍,而這時我忙上前,扶住雷振春道:“雷將軍,是我;手下人不懂事,不懂事,敏麟,快來,給雷將軍道歉!”
我一面喝斥着敏麟,一面將雷振春攙扶起來。不過雖然如此,雷振春卻是震驚的看着我。
對於敏麟的道歉,也沒有聽到一樣,只是震震驚驚的看着我。
“雷將軍。對不起了。”
敏麟再一次道歉,這才讓雷振春回過神來,他不由的一笑,而後對我道:“原來是蔡將軍,誤會罷了;兄弟你也不用這樣,誤會誤會而已。”
見雷振春這麼說話,我才安心的放下扶着他的手,拱手對他道:“雷將軍莫怪。”
雷振春點點頭,而後一面拍打着身上的塵土,一面對我問道:“蔡將軍今天怎麼來陸軍部了?這是有什麼公幹啊?要不要我幫忙?”
“忠孝”二字,自古以來都是上位者至少在明面上最爲推崇的,以“忠”教慰衆人,心悅誠服,至死不渝;用“孝”來感化世間,肅清廟堂、坊間各地的對錯是非。
這兩個字,寫起來很簡單,要做到非常難。要做好更難。
而且自古以來,國君唯有以“忠孝”教化,“仁意”對待,“寬慰”處事,才能圖的一個長遠,薪火相傳。
袁世凱也不例外,而且就他本人來說,拋出政、治等一些因素,單單看他自身的話,其實袁世凱本人就是一個極爲仁孝之人;當然,這並不能表示他沒有鐵血的手段,沒有陰暗的謀略,帝王權術、縱橫捭闔,這些生存之道,他還是非常精於的。
其實袁世凱在選用官,員的時候,也是多以“忠孝”二字,作爲評價的標準,忠而不孝,未然可以委重任,孝而不忠,雖可用,卻非大才。只有忠孝二字皆存於身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完整的人自然是要比不完整的人機會要多的多。
而且袁世凱直到現在都是,大肆推舉“忠孝”之人,常常以重金錶獎,賜予榮譽;如此一來,要他回絕蔡鍔盡孝的請求,就是很難做到的了。雖然他非如此不可,但是卻會是他遇到的比較艱難的問題。
其二,之所以袁世凱不想讓蔡鍔離京,送母回雲南,也是有外在因素的,那就是現在坊間流傳着的,他想要稱帝的傳言。雖然袁世凱從來沒有否認過,但是他也沒有承認過,對於這件事的態度,他總是顯得比較曖昧。
若即若離,雖然不知道他真實的目的,但是這卻讓他的,名聲受到了影響,而且現在坊間的傳言有愈演愈烈的傾向。而民國的共和,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雖然他袁世凱當年是以武力爲依託,兵不血刃的竊取了大總統的位置,可是這也並不能抹殺他的功績,這麼多年不說他肝腦塗地吧,也已經是鞠躬盡瘁了。
前一陣子,可能是那一段日子裡是稱帝說傳播最爲嚴重的,最火熱的時候吧,段祺瑞私下裡曾試探過他的口風,袁世凱表示自己絕沒此意,但是卻有不公開的平復謠言,這使得段祺瑞有些拿不準主意。
而且大概十天前吧,馮國璋來電,詢問袁世凱,有關傳言中“稱帝”的意圖,袁世凱依舊錶示這不是他的意思,而且自己絕沒有稱帝的意圖,同樣的,馮國璋與段祺瑞一般,表示希望袁世凱如果沒有稱帝的意思的話,就公開的將謠言止住,可是袁世凱給他的回覆卻是“留言止於智者”。
蔡鍔當年重九起義,可謂是革,命的先驅者,是創造共和的功勳元首之一,當年反對帝制浪潮尖上的人。如果他相信了坊間的東西的話,那麼這一次他送母回雲南,定然是一去不歸,而且當他歸來的時候,則一定是揮軍壓境的。
而且就算是蔡鍔不相信坊間的說法,那依舊不能讓他會雲南,道理很簡單,蔡鍔回到雲南必然是游龍入海,猛虎歸山。
縱然他不做出一些舉動,那麼邊陲之地,恐怕就要改一番天地了。雖然蔡鍔忠於政,府,但是這並不能表示他沒有野心,而且說就算他當年沒有野心,可是在京的這段日子裡,他看到的,聽到的,摸得到的,只有權力。
只不過這權利是抓在別人手裡的;確實,有人對於權力沒有欲,望,但是,能爬到蔡鍔這個位置上的人,要說他沒有對權力的欲,望,恐怕是他自己都不會相信的吧?
所以綜上所述,無論出於哪一方面的考慮,蔡鍔是一定不能出京的,更何況是讓他回到雲南那。
但是回絕別人,是需要藉口的,或者是合理的理由,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怎麼着都可以,但是對於合理的請求,還必須用合理的理由回絕,卻是非常難的。
袁世凱不由得感到有些疲倦了,倒不是蔡鍔這一件事就讓他感覺到疲憊,而是進來的大事小情,雜七雜八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且他的年級雖然還未到垂垂老矣的地步,可是歲月依舊深深的傷害了他。
當年的風采,已然成了夢中的回憶了。
陸軍部,總長辦公室。
段祺瑞看着蔡鍔剛剛交給他的請離報告,不由的也是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其實對於蔡鍔此時的請求,他是可以欣然應允的;可是,蔡鍔提出來的這個時間上來看,他的請求就變成了一個禁區。
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校閱”之後,提出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