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遼使告哀

建中靖國元年三月,遠道而來的遼使終於抵達了汴京,帶來的正是耶律洪基駕崩的消息。於是民間無不議論紛紛,須知一年之內,大宋先後崩了一位皇帝和一位皇太后,遼國也崩了一位皇帝,這怎麼看都是凶年的預示。

然而,朝堂上的重臣卻無暇顧及坊間的議論,對於他們而言,耶律洪基之死早已不是秘密,重要的是,如何藉此一窺遼國虛實。這個時節,由於先前西北戰事的連連告捷,昔日強盛一時的西夏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最後還是靠了遼國的百般調停才終於讓大宋止息了兵戈,重新遣使入貢,這也是韓忠彥屢屢上書請求罷邊兵的一大原因。但是,趙佶深恨西夏的反覆無常,並不肯放鬆在西北邊境的防備。

朝上辯論不休,散朝之後,趙佶便召高俅於福寧殿便殿議事,但這一次,殿中除了他之外,還多了一個陌生的年輕人。高俅裝作不經意地打量了那個青年幾眼,只見其人和自己差不多的年紀,面目俊朗英氣勃勃,別有一番說不出的神韻,不由心中稱奇。

“伯章,你前些時日不是說要打探遼國虛實麼?他就是樞密院北面房副承旨嚴均,對於遼國的動向最是瞭然。你別看他年輕,當年在河間府爲防禦推官的時候,曾經親自率兵力抗過遼國打草谷的遊騎,絕不是那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趙佶見高俅似有疑惑,便笑着解釋道,“朕好不容易纔得了這麼一個俊才,召對了一次後頗爲滿意。若是樞密院中能多這麼幾個年輕有爲的能員,朕也不必始終憂心忡忡了。”

若是旁人,聽了天子如此一番誇獎,肯定會伏地謝恩連連謙遜,但是這嚴均卻只是微微躬身以示恭謹,連高俅都覺得其人桀驁。趙佶卻絲毫不以爲忤。

趙佶回身緩緩落座,這才侃侃而談道:“前幾年我朝對西夏用兵屢屢告捷,就連党項人的根本之地銀、夏、育、靜、靈五州也唾手可得,然而,遼國卻屢屢發文從中調解,所以纔會給了党項人喘息的機會。党項人歷來反覆無常,見我朝勢大便上書稱臣歸附,領受大筆歲賜;見我朝乏弱便縱兵劫掠。禍害西北邊疆,實在是令人忍無可忍。不過,如今党項人已經日薄西山,之所以能夠仍舊芶延殘喘,不過是因爲遼國的干涉而已。”

“聖上所言極是。”嚴均一個箭步趨前躬身一禮,竟搶在高俅之前開口道,“不過,如今遼國也已經不復當年的威勢了。儘管遼國燕雲鐵騎號稱天下無雙,但據臣所知,在遼國已故道宗在位期間。由於大修廟宇崇尚佛教。遼國田地荒蕪無數,國庫中的錢糧也揮霍一空。那些權臣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遼國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而現如今遼主新近登基。不但不知道勵精圖治,反而把自己的老師蕭烏納調出了京城,其敗因已經初步呈現。如此看來,若是遼主重蹈乃祖覆轍,遼國數百年基業很可能毀於一旦。”

高俅見嚴均說得頭頭是道井井有條,不由微微一笑。“聖上,確實,如嚴大人所說,我朝目前正面對着最好的契機,無論是遼國還是西夏。都已經走到了一個相當困窘地境地。如今遼使提出的那些建議,雖然不知道是出自遼國羣臣的商議還是遼主一個人的意思,但其中關於通商的一條頗值得玩味。要知道,邊境榷場早已建立多時,諸物幾乎無缺,他們還要公然提出進行通商,這又是何意?”他見嚴均用一種炯炯的目光打量自己,也就不再大賣關子。

“遼國雄踞北方,時時刻刻都窺伺着我大宋腹地。否則也不會屢屢擾邊,甚至頻頻派出細作。如今,我北方交通地域盡皆爲遼人掌握,而我朝對於遼國的瞭解卻只有區區一張地圖,除了知道遼國鐵騎的威力之外,幾乎對於其他戰備情況一無所知。我朝先前曾經捕得地遼國細作中,甚至有不少是宋人,那麼我朝是不是也可以尋找遼人作爲內應?耶律乙辛乃是遼主的大仇,雖然先前道宗已經誅殺了大部分逆黨,但耶律乙辛一族卻並未被趕盡殺絕,如今遼主即位,勢必會拿他們開刀,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麼不能拿這一點打主意?”

“不錯!”趙佶眼睛大亮,連連點頭道,“那些遼人收買的宋人細作無不是反對朝廷政令之人,我們確實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嚴均,據你所知,遼人叛逃來我大宋的,每年大概有多少人?”

嚴均不露痕跡地瞟了高俅一眼,心中大爲驚訝←原本只認爲此人因爲有從龍之功才得以飛黃騰達,如今看來,自己的看法卻是太偏頗了。“聖上,遼人邊防極嚴,再加上我朝曾經推行保甲法,縱有三兩個混入大宋邊境的也會被遣送回去。反側是那些來往兩國的商賈中多有細作,但這些人都有官引,若是不能抓到真真切切的把柄,往往對這些人無可奈何。如今遼國提出通商,正可以把更多的細作派入我大宋之地,不可不防。”

“我大宋也可以趁機派細纂遼,這種事情不過是你來我往,大家彼此都是心知肚明的。”高俅卻根本不擔心這種問題,如今地諜戰雖然慘烈,但能夠涉及高層次地並不多,因此無須太過憂心。“聽說耶律延禧和耶律洪基一樣篤信佛教,自幼便在內廷蓄養僧人,並且還拜在了幾位高僧座下爲俗家弟子。而既然遼國民間也同樣信奉佛教,我朝不妨派幾位高僧入遼,小說wWw..文字版首發想必有更大的功效。”

“唔,也罷,伯章,這些事情你就和嚴均兩個人商議吧←雖然在樞密院資歷仍淺,但朕已經和蔣之奇打過招呼,只要能夠調閱的檔案都能夠拿出來。”趙佶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突然又苦笑道,“遼國和西夏固然是日薄西山,其實我大宋何嘗不是積弊已深?百廢待興,百廢待興又何嘗是易事……”

退出了大殿,高俅見嚴均準備告辭,忍不住開口叫住了他。

“嚴大人……”

“高學士無須如此客氣,稱呼下官之字敦明即可。”對於適才殿上趙佶地一番感慨,嚴均仍舊耿耿於懷。“身爲臣子者卻不能爲聖上分憂,實在是令人扼腕。”

“若是天下都是像你這樣的官員,聖上就不會如此憂心了。”話雖如此,高俅卻仍有一絲隱憂未曾出口。趙佶如今確實勤政,朝堂上也顯現出一絲蒸蒸日上的勢頭,正合了史書上記載的建中之政,然而,誰能擔保這樣的情況能夠長久?自古以來,天子因爲倦政而敗壞了朝政的例子多了去了,趙佶至今只有二十歲,若是過幾年失去了最初的大志,那後果就極爲可怕了。

“對了,敦明,遼使既然前來報哀,朝廷便一定會派人前往弔祭。既然你對遼國山河都比較熟悉,是否願意作爲副使到遼國走一趟?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不管怎麼樣,去過一趟之後,回來之後的諸般定計也就能夠更加牢靠一些,說不定還會有些別樣的收穫。”

嚴均聞言先是一震,隨後便低頭沉吟了起來。去遼國並不是一個容易的差事,由於兩國之間並不屬於和平共處地那一類,因此每次使節出使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爲難,其中尤以曆法之爭爲最。但是,若是能夠在這種場合下維持國體尊容,一旦歸來便會得到擢升,可以說機遇和風險並存。但是,對於他來說,能夠藉此一窺遼國山河大貌纔是最重要的。

“倘若高學士能夠周全,下官感激不盡!”一瞬間,嚴均深深地彎下腰去,他很清楚,只要高俅一句話,此事馬上就能變成現實。

高俅含笑點了點頭,自汴京來往遼國只在數月之間,看來,自己很快就能得到準確的消息了。和嚴均分手之後,他又一路經過了好幾處朝官雲集的地方,一一打了招呼之後,誰知正好遇見陳灌和陳次升迎面走來←知道這兩人都是有名的直臣,一旦彈劾起朝官來半點不講情面,因此儘管官階高出他們許多,卻仍舊是點頭爲禮。

“高學士,聽說新任監察御史宗汝霖是你推薦的?”陳灌答禮之後突然開口問道。

不等高俅答話,陳次升便笑道:“宗汝霖當初應試進士時的那份卷子,我輩臺諫無人不知′然他因爲說了直言而只得同進士,但確實顯現了一個諍臣的風範,這樣地人正是御史臺中需要的。高學士能夠推薦這樣的人,足可見一片公心。”

聽到這樣的稱許,高俅不由愕然←由於擢升太快,從來就沒指望言官會對自己有什麼好評價,因此刻意和這羣正人君子保持距離,誰知會因爲宗澤的任用而得到這些人的認同。不過自己先前的諸般作爲,他也就釋然了,先是上書廢編類局,然後是進言舉賢,以及後來的改元建中蜻國都有他的影子。

“臺諫多諍臣乃是國之幸事,否則朝堂上都是一個聲音,苦的豈不是天下百姓?”

聽到這句話,陳灌和陳次升相視一笑,同時點點頭道:“若是朝中都是高學士這樣的官員,則天下百姓幸甚!”

第30章 宗汝霜盛年待起第28章 羌兵入寇烽煙起第23章 南北揮師擊湟州第15章 昔日雛鳥已輕鳴第3章 聞風聲二妃籌劃第6章 駕幸王府第3章 蠻女多情投懷抱第18章 說諸酋動之以利第29章 俏千金通風報信第9章 噩耗頻傳遼國亂第12章 謀伐宋遼夏聯手第36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5章 狹路相逢智者勝第17章 童言無忌驚全場第17章 弄雀鳥偶遇外戚第30章 慧眼識破瞞天計第32章 得寸進尺第23章 煽風點火暗報信第31章 喜得鉅艦可揚帆第9章 揣心思狀元得意第19章 似是相識故人來第3章 驚天秘聞平地現第26章 狹路相逢第28章 投新主直趨南京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14章 轉武階再試鋒芒序章師恩深重第1章 花魁雙姝第27章 街頭遇盜第31章 另有定計第2章 兄弟自有手足情第23章 假戲真做剖心腑第28章 君臣相得亦難事第33章 初交涉互探底線第18章 上香遇劫靈隱寺第6章 查弊政文武合力第7章 王府密謀第3章 錦繡帕內含玄機第31章 萬事俱備第36章 毀祠堂義憤填膺第37章 驟升遷萬人矚目第29章 狗急跳牆第6章 見黨羽試探腹心第31章 大相國寺遇故人第35章 誰人損人不利己第19章 臭味投沆瀣一氣第40章 溘然長辭第9章 診親王醫官驚心第32章 弱質女流撐殘局第2章 相見時難第35章 蔡學士語訓長子第40章 雙喜臨賀客盈門第39章 聞首告警惕頓生第21章 舊主逝女真建國第14章 敲山震虎暗立威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6章 各逞機心爭鬥忙第13章 晴天霹靂第15章 兩虎相爭未必傷第36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8章 諢身浴血脫重困第37章 獲賊首塵埃落定第34章 精兵直擊搗黃龍第37章 蔡京內舉不避親第39章 蔡衙內志在都堂第7章 聞音訊起意遊湖第25章 狹路相逢智者勝第1章 川中馬幫太猖狂第36章 百官上壽天寧節第32章 得聖意嚴均擢升第21章 因龍裔波瀾暗涌第23章 兩後臨朝天下震第30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4章 酒肆論書第27章 善後事亦分贓事第14章 除夕紀事第17章 定田畝人心思變第6章 高府夜話第14章 轉武階再試鋒芒第19章 觀戰馬高程立約第4章 觀互搏巧言激將第7章 亦真亦假無需辨第35章 爲明志試探兄弟第33章 兩虎相爭趁虛入第17章 老少將軍論舊制第26章 禁宮火起第26章 驚聞隱情第11章 吐真心夫婦情深第1章 一朝天子數朝臣第9章 因緣巧合得悍將第6章 查弊政文武合力第21章 靖內外疑雲迭出第15章 細謀劃聯手製敵第33章 無雙絕藝第16章 無名火禍及柳門第29章 成才府偶遇故人第36章 翩翩欽使乃閹宦第12章 謀伐宋遼夏聯手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
第30章 宗汝霜盛年待起第28章 羌兵入寇烽煙起第23章 南北揮師擊湟州第15章 昔日雛鳥已輕鳴第3章 聞風聲二妃籌劃第6章 駕幸王府第3章 蠻女多情投懷抱第18章 說諸酋動之以利第29章 俏千金通風報信第9章 噩耗頻傳遼國亂第12章 謀伐宋遼夏聯手第36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5章 狹路相逢智者勝第17章 童言無忌驚全場第17章 弄雀鳥偶遇外戚第30章 慧眼識破瞞天計第32章 得寸進尺第23章 煽風點火暗報信第31章 喜得鉅艦可揚帆第9章 揣心思狀元得意第19章 似是相識故人來第3章 驚天秘聞平地現第26章 狹路相逢第28章 投新主直趨南京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14章 轉武階再試鋒芒序章師恩深重第1章 花魁雙姝第27章 街頭遇盜第31章 另有定計第2章 兄弟自有手足情第23章 假戲真做剖心腑第28章 君臣相得亦難事第33章 初交涉互探底線第18章 上香遇劫靈隱寺第6章 查弊政文武合力第7章 王府密謀第3章 錦繡帕內含玄機第31章 萬事俱備第36章 毀祠堂義憤填膺第37章 驟升遷萬人矚目第29章 狗急跳牆第6章 見黨羽試探腹心第31章 大相國寺遇故人第35章 誰人損人不利己第19章 臭味投沆瀣一氣第40章 溘然長辭第9章 診親王醫官驚心第32章 弱質女流撐殘局第2章 相見時難第35章 蔡學士語訓長子第40章 雙喜臨賀客盈門第39章 聞首告警惕頓生第21章 舊主逝女真建國第14章 敲山震虎暗立威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6章 各逞機心爭鬥忙第13章 晴天霹靂第15章 兩虎相爭未必傷第36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8章 諢身浴血脫重困第37章 獲賊首塵埃落定第34章 精兵直擊搗黃龍第37章 蔡京內舉不避親第39章 蔡衙內志在都堂第7章 聞音訊起意遊湖第25章 狹路相逢智者勝第1章 川中馬幫太猖狂第36章 百官上壽天寧節第32章 得聖意嚴均擢升第21章 因龍裔波瀾暗涌第23章 兩後臨朝天下震第30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4章 酒肆論書第27章 善後事亦分贓事第14章 除夕紀事第17章 定田畝人心思變第6章 高府夜話第14章 轉武階再試鋒芒第19章 觀戰馬高程立約第4章 觀互搏巧言激將第7章 亦真亦假無需辨第35章 爲明志試探兄弟第33章 兩虎相爭趁虛入第17章 老少將軍論舊制第26章 禁宮火起第26章 驚聞隱情第11章 吐真心夫婦情深第1章 一朝天子數朝臣第9章 因緣巧合得悍將第6章 查弊政文武合力第21章 靖內外疑雲迭出第15章 細謀劃聯手製敵第33章 無雙絕藝第16章 無名火禍及柳門第29章 成才府偶遇故人第36章 翩翩欽使乃閹宦第12章 謀伐宋遼夏聯手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