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權崩,王入金墉城

以這樣的水準,去挑戰外族高手,無論是誰心裡都會低估,這氣勢無形中就衰減了許多,而且也會成爲姜義的負擔,當他增加額外的壓力。

所以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再次退避,至少要等到陳止抵達了臨沂,再做決定。

姜義聽到此言,沉默片刻,然後搖了搖頭,說道:“既然已經上路了,自然沒有退縮的道理,何況我這次北上,還是得了求援書的,若是畏懼不往,那成什麼人了?”

姜虎聽了,已經明白了自家少爺的打算,心裡暗暗嘆息,應了下來。

就這樣,車隊向北。

時間流逝,待得傍晚降臨,陳止他們的車隊在一座村鎮落腳。

“在此鎮休歇一晚,明日午時之前,就能抵達臨沂了。”左清第一時間做了介紹,然後車隊衆人分散下來。

這個村鎮不大,不過離着官道不遠,來往旅人行腳商人不知凡幾,所以客棧倒是不缺,乃至很多民戶將自家加蓋和騰出幾間房,專門在每年來往之人最多的時候,拿出來給人住宿,以賺些錢貨。

最近因爲杏壇論道王家文會等等的緣故,這南來北往之人衆多,以至於這個小鎮早已經人滿爲患,陳止他們抵達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空着的客房了。

只是,一聽陳止等人自報家門,就有不少人主動讓出來房間,陳止等人自是不能太過厚顏,一番交涉後,就拿了兩間房,打算幾個同睡一間,將就一晚後,就再次上路。

隨後,就是絡繹不絕的拜訪,等應酬完了,夜已經深了。

“這名聲太大還真不是什麼好事,陳兄,我總算是明白,爲何你在出之前,就勤練武技打熬身子,原來就是爲了應付這樣的場面啊。”

當回到房間,劉綱長舒一口氣,癱坐在坐席上,若是讓劉家長輩,免不了對他一番數落,說他毫無儀態。

不過,此時的劉綱真的是累的不行了,因爲那些過來拜訪的人,比起開陽縣來說,更加混亂,着實要耗費不少的精力。

“劉兄,你怎麼說也只是附帶,陳兄才正主,你是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你卻成了這般,我的挑個時間,好好打熬筋骨了。”6映微微搖頭,一邊說着,一邊跪坐下來,姿態標準,只是若有人站在他的身後,就能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溼。

陳止與其他人這個時候也坐了下來,幾個人準備說些話,就各自安眠了,新加入的左清周延魯靖並不在此。

只是這邊還未開口,就有急促的敲門聲傳來。

然後不等陳止等人反應過來,那門就被推開,跟着就有一人進來。

衆人循聲,都認出是趙興的一名家僕,隨即都疑惑起來,因爲此人過去都頗爲穩重,如今不僅冒失推門,臉上更有一絲慌亂之色,來到屋子裡,甚至顧不上問候,就來到趙興身邊,低了一張紙條過去。

趙興一臉疑惑的接過來,取開一臉色登時就變了,甚至那額頭上有汗水流下來。

其他人的樣子,都是疑惑莫名,平日裡趙興可都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此時因爲一張紙條就神色劇變,其中內容讓人好奇。

不過,趙興不說,其他人倒是不好追問。

好在趙興沒有隱瞞的意思,直接將直跳遞給陳止,然後神色凝重的,低語道:“諸位,東海王去金墉城了。”

“什麼金墉城?”劉綱聞言先是一愣,跟着心中一凜,隨後瞪大了眼睛,最後倒吸了一口涼氣,整個人愣在原地。

其他的人的反應沒有他這麼強烈,但也都是神色大變,就連陳止紙條上的內容,都是眉頭緊鎖,半晌說不出來。

金墉城,乃是帝都洛陽的一角小城,本來也沒什麼特殊的,但如今但凡是失勢的皇族,卻多數都會被遷移到裡面住下,而今裡面還住着幾位嬪妃太后,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那位廢太子劉岐。

這位廢太子乃是先帝長子,後來被廢,改封爲河間王,但從來沒有回到過封地,一直居住在金墉城裡。

所以,這個金墉城乃是皇室的冷宮。

東海王身爲宣武之子,自然是根正苗紅的皇族,他進入了金墉城,這其中的政治意義,不問可知。

陶涯從驚訝中回過神來,壓低聲音,小聲問道:“這怎麼突然之間,東海王會進金墉城?未免有些太不對勁了,他東海王可是權傾朝野啊!這個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趙興搖搖頭道:“我這裡也只有這麼一張條子,乃是離京之時,和家中約定,一旦有什麼大事,就會第一時間送來消息,但是詳細的內容肯定不會寫在上面,防止節外生枝,從心中的標記來是假的。”

“這樣的消息,足以震撼朝堂,不知道代表了什麼。”連6映這樣並無多少心思在仕途上的,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露出了擔憂之色。

陶涯皺眉說道:“這段時間種種消息,可謂風起雲涌,先是武鄉侯領軍北上,然後突然被撤職,隨後武鄉侯就回朝,現在北邊的兵事不知如何了,結果朝堂先爆出了這樣的消息,還是這樣的事,唉……”

劉綱卻突然說道:“既然是武鄉侯回朝之後,東海王突然入了金墉城,那這兩件事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聯繫?趙兄,不知道你這消息裡面,可有和武鄉侯有關的消息?”

他這話一說,衆人都是一愣,隨後神色各有變化,目光都落到趙興身上,後者只能是搖頭苦笑,說道:“這些都只是猜測,要說有什麼頭緒,着實說不上來,當下也只能繼續等消息了。”

陳止這個時候問道:“那趙兄,你這是要回去?”

趙興搖搖頭,苦笑道:“這事只是通知我知曉,讓我在這裡注意一點,我去不去,對大局真的是毫無影響,自是不用回去。”

陳止笑道:“那不就是了,這朝堂之事遠在天邊,與我等的關係不大,諸位就不要放在心上了,還是想一想即將到來的文會吧,這個纔是當務之急啊。”

他是人愁眉不展,所以出言安慰。

“其實,我最近了解了一些情況,在東海王之前,不是也有兩位王爺曾經當權,如今一個回了封地,一個也在金墉城中,但朝堂變化,我在彭城之中並無察覺,可見這朝廷的變遷,對並不會影響到地方。”

陳止話中提及的王爺,並非杜撰,其他人一聽,略微放下心來。

不過,說出這些話的陳止,其本人的心裡卻並不輕鬆。

“眼下的變遷,還只能算是政變,表面上影響不到地方,但朝堂變化必然帶來政策的反覆,這種影響不會立即浮現,但肯定最終會波及政權各處。”

等衆人睡下,吹熄了燈火,陳止還在思量着此事。

“況且,從我目前掌握的情況來近幾年之內,已經有了幾次政局變化,這可不是什麼好勢頭,如今還只是政治顛覆,若是日後展成了軍事爭奪,那可就不是什麼好玩的事了。”

帶着這樣的念頭,他沉沉睡去。

等到了第二天,車隊在鎮中之人的送行中,重新啓程,這車上衆人的興致都減退了幾分,氣氛有些沉悶。

周延魯靖不明所以,有心詢問,但因爲關係不夠,不敢貿然開口。

在這種氣氛中,車隊終於駛入了臨沂進內。

一入此地,沿途的村鎮就顯得秩序井然起來,就連在田中耕作的農夫都顯得比其他地方的從容。

“不愧是王家根基之地,已經有了幾分江南氣息。”

這樣的景象,車上的凝重氣氛轉淡幾分,6映更是品評起來。

在往前走,人羣也密集起來,比之開陽縣猶有過之,但卻沒有那種熱鬧的味道,反而多了些許淡然,那行人更是不慌不忙。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一練過功夫的人在街上行走。

“這些人怕是遊俠之流吧?墨家分支的傳人。”劉綱注意到的,就是這些練過的,因爲在開陽縣,幾乎這種人物,此處卻聚集了許多。

邊上左清就解釋起來:“王家多有倡導,所以境內風氣寬鬆,因此這類遊俠也常來,如今又有文會之事,他們當然不會錯過。”

“有意思,這下又能開眼界了。”劉綱聞言,露出感興趣的神色來。

結果這邊車隊還沒走入臨沂城,車隊後面忽然一陣騷動,就見一羣人蜂擁而來,邊走便喊道:“敗了!敗了!那位一言公子姜義,兩局連敗,如今已經擋不住匈奴小王子的路,讓開了道了,那小王子已經走了!”

這羣人有如狂風一樣涌來,轉眼掠過,那呼喊的話語傳入城中,讓陶涯等人面面相覷。

“姜義,敗了?”公告:筆趣閣app安卓,蘋果專用版,告別一切廣告,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複製)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殺豪!第八百三十六章 軍中卒,林中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僧笑論陳,兩左急登門第九百五十二章 懼而亂言,耳鳴至今第七十八章 自作孽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三百一十章 臨到上任練琴忙第七百五十三章 壞得其名,也不辱使命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八十三章 貴門一言,懷中拓石第四章 守一於道第九百四十二章 近州胡昌故人行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九百二十六章 爭一方氣運主角第七百九十四章 錢糧!第三百零七章 正門迎太樂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內隱而思外患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拉軌車,鐵罐馬,引水自來坐鐘擺第九十三章 真突圍了!第七百四十五章 江都使姓桓,七品一萬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練兵掃郡,聚財遷民第九百五十四章 陳止來了!第九百六十七章 盤虯龍,蟒相鬥,自削其運第八百八十七章 奪幽定策,緩急先後第五百零二章 長安信第三百七十章 諸卿,跑題了!第三百七十章 諸卿,跑題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哪個陳止第三百三十九章 流言,我所欲也第五百三十一章 兩楊論兵第五百六十八章 俘囚遊街反求援?第九百四十四章 天下如局,有人落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二百七十六章 誰人能飲頭杯酒第五百一十二章 好一個散財童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陳氏六文書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七百三十六章 紅有主,青攀階,聚衆成金第二百七十四章 我有兩招,可奪陳功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砲退敵第三百零八章 兩陳合流之始第二百四十六章 東海王之死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佔地稱雄爲傳道?第四百八十五章 陳施主的口氣好大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幽州敗名,或出於君第七百五十九章 陳運不過幾年,爲他人嫁衣第三百二十七章 請賢與面聖第一百零七章 勸學茶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即得十城,亦非冠軍敵第二百一十四章 血勇難撼陣圖,外力不可居功第二百四十四章 甲乙丙丁走一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計成矣!第三百六十九章 君乃能人,吾當大用,咦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休言權術,我自取之第二百零五章 僧注陳止語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一百六十五章 王大當家之生平,我素有所知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四百三十章 稱讚求字老人說第八百一十三章 人爲貴,謀武圖文第九百六十四章 行事者,恐受制於人第七百五十七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三百七十三章 拓跋鬱律第七百七十二章 國以民爲本,民以谷爲命第四百三十章 稱讚求字老人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牢裡快裝不下了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飛揚跋扈,哪堪此時第四十九章 觀望間今是昨非第七百九十八章 皇危!第五百六十三章 軍勝則氣盛!第二百三十六章 此局當可拖住他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頓毒打!第三百二十七章 請賢與面聖第九百三十五章 內外之姓【新年快樂!】第一百零二章 歡談暢飲誰頭籌第一千零五十章 安寧予民,官與兵則待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洛陽有敕來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八百八十九章 這麼巧,你也趕路啊第八百三十八章 執金鐵,親臨沙場第一百九十八章 祖納傳譜,貧僧明法第九百零三章 直接抓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這晚宴還開不開第五百四十二章 慕容議,戰已起第六百四十七章 昨日無禮今親訪第八百四十九章 臨機決斷,身陷囹圄第三百一十一章 來得正好!第二十一章 拓石在手,可印學問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貴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四百八十一章 反客爲主,佛評亂於一書第八百六十六章 先破遒城第二百四十章 鞠躬盡瘁司馬懿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殺豪!第八百三十六章 軍中卒,林中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僧笑論陳,兩左急登門第九百五十二章 懼而亂言,耳鳴至今第七十八章 自作孽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三百一十章 臨到上任練琴忙第七百五十三章 壞得其名,也不辱使命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八十三章 貴門一言,懷中拓石第四章 守一於道第九百四十二章 近州胡昌故人行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九百二十六章 爭一方氣運主角第七百九十四章 錢糧!第三百零七章 正門迎太樂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內隱而思外患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拉軌車,鐵罐馬,引水自來坐鐘擺第九十三章 真突圍了!第七百四十五章 江都使姓桓,七品一萬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練兵掃郡,聚財遷民第九百五十四章 陳止來了!第九百六十七章 盤虯龍,蟒相鬥,自削其運第八百八十七章 奪幽定策,緩急先後第五百零二章 長安信第三百七十章 諸卿,跑題了!第三百七十章 諸卿,跑題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哪個陳止第三百三十九章 流言,我所欲也第五百三十一章 兩楊論兵第五百六十八章 俘囚遊街反求援?第九百四十四章 天下如局,有人落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二百七十六章 誰人能飲頭杯酒第五百一十二章 好一個散財童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陳氏六文書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七百三十六章 紅有主,青攀階,聚衆成金第二百七十四章 我有兩招,可奪陳功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砲退敵第三百零八章 兩陳合流之始第二百四十六章 東海王之死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佔地稱雄爲傳道?第四百八十五章 陳施主的口氣好大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幽州敗名,或出於君第七百五十九章 陳運不過幾年,爲他人嫁衣第三百二十七章 請賢與面聖第一百零七章 勸學茶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即得十城,亦非冠軍敵第二百一十四章 血勇難撼陣圖,外力不可居功第二百四十四章 甲乙丙丁走一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計成矣!第三百六十九章 君乃能人,吾當大用,咦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休言權術,我自取之第二百零五章 僧注陳止語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一百六十五章 王大當家之生平,我素有所知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四百三十章 稱讚求字老人說第八百一十三章 人爲貴,謀武圖文第九百六十四章 行事者,恐受制於人第七百五十七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三百七十三章 拓跋鬱律第七百七十二章 國以民爲本,民以谷爲命第四百三十章 稱讚求字老人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牢裡快裝不下了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飛揚跋扈,哪堪此時第四十九章 觀望間今是昨非第七百九十八章 皇危!第五百六十三章 軍勝則氣盛!第二百三十六章 此局當可拖住他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頓毒打!第三百二十七章 請賢與面聖第九百三十五章 內外之姓【新年快樂!】第一百零二章 歡談暢飲誰頭籌第一千零五十章 安寧予民,官與兵則待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洛陽有敕來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八百八十九章 這麼巧,你也趕路啊第八百三十八章 執金鐵,親臨沙場第一百九十八章 祖納傳譜,貧僧明法第九百零三章 直接抓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這晚宴還開不開第五百四十二章 慕容議,戰已起第六百四十七章 昨日無禮今親訪第八百四十九章 臨機決斷,身陷囹圄第三百一十一章 來得正好!第二十一章 拓石在手,可印學問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貴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四百八十一章 反客爲主,佛評亂於一書第八百六十六章 先破遒城第二百四十章 鞠躬盡瘁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