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

二月初,長安城郊,諸軍彙集,誓師出兵。

相對於前一次在神都誓師出兵的儀式,長安城這一次就簡單得多,僅僅只在營外校場上設立了一座簡單的點將臺,並沒有準備什麼諸軍誇武的儀式。

但即便如此,當李潼被甲登臺時,哪怕沒有穿上那身貼金儀甲,仍然在瞬間之內便成爲場中焦點。周遭各營雖靜默無聲,但諸多敬慕的眼神都往高臺集中而來。

這一支關內道大軍,嚴格來說倒也沒有經歷什麼鐵血洗練,無非久習營事的一羣老卒而已。但此前雍王殿下大手筆的盛犒諸軍,讓將士們得以後顧無憂、安心作戰。

儘管那些錢帛犒獎本就是他們辛勞所得,但朝野多年妖風瀰漫,特別是隨着大唐開國拓疆的軍事體系的逐漸崩潰,原本的理所當然已經成爲了格外的恩賞。

大部分的士卒們其實並沒有與雍王近距離接觸過,即便是雍王巡營,身前身後都有大量中軍將士隨從拱衛,所以上下之間也是難免隔閡。

但是隨着此前一番犒賞下來,營卒們已經深刻感受到,雍王殿下並非只是一味的高高在上、不涉人間俗計、不恤將士勞苦。

雍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將每一名將士勞苦都記在心中、並且付諸行動。

披得戎衣,每個人都有戰死沙場的覺悟,但若這一條性命、數月勞苦全無價值體現,營士難免心計彷徨,不知爲何而戰。而雍王,給了他們一個戰鬥下去的理由。

“先王宣威於四極,社稷傲立於天下,王教通達於八方,海內莫敢稱逆,諸夷闕前受命!此前國運淺遭短厄,而今內外已經悉定。夷中頑劣,舊得恩恕纔可苟延殘喘,瘡疤時久不吮,敢欺中國無人?此番典軍,無問勝負,凡境中不附王命者,唯殺制之,概不留俘!”

李潼登臺後,環顧諸方,扶劍高呼道:“神州赤縣,唯忠勇、唯德義能活!賊縱有億萬之衆,舊不能成事,今亦不能!唐家養士,唯壯可嘉,節鉞設此,唯功是賞!

諸軍與我,併爲一體,濟但一息仍存,與諸將士同甘共苦、同榮共辱!今日置法,非爲刑衆,實爲警我,但有一功不能賞、一死不得恤,將士當面唾我,刑枷不敢迴避!

但以性命捐效社稷,則必厚待生死,府庫積儲,所待者何?斬甲一級,賞錢十緡,軍還即賞,盛犒壯義!”

營中衆將士們聞聽此言,無不面露驚喜之色,或是難以置信,或是眉飛色舞。若非此際已經身在營中,只怕早已經喧鬧出聲了。

早在高宗時期,基於府兵制設立起來的軍功犒獎制度便已經很難再運行下去了。

特別是大量長征健兒被召入軍中之後,這些被招募的健兒本來就沒有一個穩定的軍籍,對外戰事又頻發,可能今年還在遼東、明年已經到了西域。將士居無定所,除了固定的錢糧軍資之外,獎賞主要是以戰爭中所獲得的戰利品爲主。

但由此又衍生出來兩個大問題,一者與大唐作戰的,全都是些窮橫外蕃,本身就貧寒得很,繳獲的戰利品最多就是牲畜之類,這些牲畜如果在內地,當然也價值可觀,但是在邊塞之地,除了宰掉吃肉,實在沒有太大用處。

二者就是戰利品不便運輸,毛皮、帳幕之類還倒罷了,可是那些活物要讓它們跟隨大軍往來奔波,可能就直接累死了。

雖然朝廷也有專門運輸戰利品返回境內的隊伍,但戰鬥以及戰利品的獲得本身就是不確定的,而且途中的損耗也實在難定。

除此之外,一些地廣人稀的寬鄉還可授給田畝、分發奴婢。可是像關中這樣的窄鄉,早已無田可授,自己都養不活,即便要了奴婢也沒啥用。

像高宗中期以後,大唐對外戰績有所下滑,一則自然是貞觀一批開國元從名將與府兵精銳消耗殆盡,二則就是國窮民疲,軍無戰意。從軍本來已經是高風險的行爲,收益還如此的不可控。這樣的軍隊如果還能保持旺盛的戰鬥力,那就見鬼了。

後世言及安史之亂,常有人諷刺玄宗重用胡人、放權給節度使太過了。

但這本身就是控制戰爭成本的一個方式,徵發大唐本土民衆的成本實在是太高,既要保持對廣大疆土的控制力,又要降低國土維持成本,物美價廉的胡人就是一個選擇。

高宗後期到武週一朝,邊地秩序開始逐步崩潰,特別是突厥的死灰復燃,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投降的突厥部族不堪繁重的兵役。就連大唐根本之地的關中都如此疲睏,那些作爲消耗品的胡人城傍武裝自然更加苦不堪言。

李潼眼下倒還無需面對這一問題,他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對內、對外都樹立起自己的強權形象。

作爲一道行軍大總管,他本身是沒有資格作主獎犒將士,所以選擇了直接的殺敵、發錢這種激勵方式。

老實說,這種方式雖然直接簡捷,但卻並不利於對軍隊的建設,因爲軍隊是屬於國家、維持政權統治的武裝力量。無論是授田、還是轉勳,這都是爲了將軍隊更加緊密的捆綁在統治之中。

至於直接發錢,則收不到這樣的效果。土地發到手裡,還要安心耕種。可是錢發到手裡,去哪裡都能花,長安花不了那就去洛陽。

李潼不是不想用別的方式,可問題是他沒有啊。轉勳體系早在他太爺爺李世民那會兒就被玩壞了,眼下出兵外攻在即,更是不好直接在關內打土豪,也只能暫時從宜。

當此番行軍賞格公佈出來之後,諸營將士全都興奮有加,雖不至於說思戰如渴,但也對此次行軍充滿了期待。砍一個人頭,那就是五十畝田的歲收,實在是讓人心動。

閉眼想象起來,腦海裡浮現起的已經不再是山呼海嘯而來的胡寇,而是大片大片黃燦燦的禾穀。

如果換了別個宣佈如此高額的賞格,將士們或許還要懷疑幾分,但既然是雍王殿下說的,那就沒什麼好懷疑的。

且不說雍王殿下剛剛獎犒他們一番,單單爲了復興長安百業,便分授補貼出五百萬緡巨資。敢入境來犯的賊胡又有多少?就算是一個大虛數五十萬人,全砍了也不過五百萬緡,對雍王殿下而言,都是小錢!

“殺賊!殺賊!”

鼓號聲響起,各營將主登臺接受旗令,旗令入營後,營中甲士們便振臂高呼起來,一時間聲震長安!

幕府諸員佐與京中爵者勳貴等出城爲大軍送行,得聞營中那震耳欲聾的喊叫聲,一時間也都震驚不已。軍自有勢,如此聲勢壯大,豈能不謂之強軍?

三萬大軍先期開拔五千精騎,之後便是中軍一萬,再往後則是數量更加龐大的民夫與馱馬、車船等輜重隊伍。另有一萬人馬後繼隨行,與中軍前後夾拱輜營。五千人馬則作爲後軍,將會在大軍開拔數日之後才上路,用以維持後路的安全與暢通。

大軍前行兩日,首先抵達咸陽,接着中軍便於此留頓一日,李潼親望昭陵祭拜太宗皇帝。

昭陵此地,李潼並非第一次到來,早年前往乾陵守陵便途徑祭拜過一程。

昭陵因山爲陵,格局雄大,除了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寢之外,另有大大小小百數座陪葬的名臣名將陵墓。後世許多耳熟能詳的凌煙閣功臣,多數都在這裡有一個位置,生前輔佐太宗建國興治、威臨六夷,死後仍然君臣一體,接受後世的仰慕祭拜。

但真正讓李潼感到激情澎湃的,還不是昭陵這雄大格局,老實說、乾陵的規模較之昭陵還要更大幾分。

昭陵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陵前兩排十四國蕃王石像。倒不是這十四個蕃王值得景仰,而是這十四個蕃王石像佇立在此,最能體現出唐太宗作爲大唐君王、王中之皇的天可汗絕世風采!

後世不乏閒舌對唐太宗私德多有詬病,但無論怎麼說,作爲一個皇帝,唐太宗文治武功都爲歷代君王翹楚。貞觀初年被逼簽下渭水之盟,區區數年便飲馬漠北,生擒頡利可汗,將大唐從隋末亂戰的泥沼中拔出來,稱霸宇內!

如果說此前,李潼對他太爺爺還算是比較單純的仰慕,可是今次率領大軍入昭陵參拜,心情要更加激動得多。

入堂祭拜之後,行出殿堂,站在原地俯瞰那東西兩排各國蕃君石像,特別是當中的突厥頡利可汗與吐蕃松贊干布,李潼心情更加複雜,並暗下決心以後自己老死後,陵前一定也多弄幾個這玩意兒,比那石牛石馬帶勁兒多了。

拜過昭陵之後,大軍於此留守兩千人守陵同時環拱長安。待入乾陵參拜完畢後,同樣留守兩千,另有楊顯宗率三千人直往涇陽駐守。

前軍總管契苾明在過了奉天之後,則率五千騎加快行軍,沿涇水直往原州而去。

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389 鄭女文茵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023 情新因意勝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108 等你長大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398 狄公出手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067 協律頌今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009 聖心取捨0286 竇七暴斃0274 只待神都制命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091 恩賜瑞物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709 貪生知懼,自入彀中0976 盛世文娛,寓教於樂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430 千金易得,真心難求0765 萬乘之主,任性輕國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113 荒園生妖異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292 留財不留人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261 不欺少年窮0445 死不入黃泉0204 誰都別惹我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324 寶藏仍未枯竭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316 鸞臺給事中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793 契丹暴亂,兵掠諸州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12 耶耶的召喚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046 京華遊仙窟
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389 鄭女文茵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023 情新因意勝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108 等你長大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398 狄公出手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067 協律頌今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009 聖心取捨0286 竇七暴斃0274 只待神都制命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091 恩賜瑞物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709 貪生知懼,自入彀中0976 盛世文娛,寓教於樂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430 千金易得,真心難求0765 萬乘之主,任性輕國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113 荒園生妖異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292 留財不留人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261 不欺少年窮0445 死不入黃泉0204 誰都別惹我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324 寶藏仍未枯竭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316 鸞臺給事中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793 契丹暴亂,兵掠諸州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12 耶耶的召喚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046 京華遊仙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