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

正月末,京中形勢越發穩定,幕府也終於不再掩飾軍事籌備的進程。

長安城西,原本用於收容鬧亂客民的大營,如今被改爲了軍營。雍王麾下數萬大軍,半數集結於此。隨着幕府各項事務漸上軌道,雍王也親自坐鎮大營,處理各類軍務。

“如今長安兵力合六萬五千餘步騎,若需徵發道內諸軍府,一月之內可聚甲兵九萬六千員……”

聽到姚元崇的彙報,李潼才意識到他如今已經成了十萬大軍的統帥,心裡倒是忍不住生出幾分淡淡的虛榮感。

但這個數字雖然乍一聽有些可觀,可若仔細分析一下,則就更加透露出如今關內軍事力量的大退步。

這字面上的將近十萬軍隊,其中有五萬是他原本關內道行軍帶入長安平叛的軍隊,再加上近來所整編起的幾千團練,真正算得上關內道原本就有的府兵,僅僅只有三萬多人。

府兵全盛時期,是高達六十萬的大軍,單單關內道所設立的折衝府,便佔了有將近一半。即便打個折扣,關內府兵應該起碼也是二十多萬人的規模。

可是到現在關中剩下的府兵底子,不過三萬出頭,而且還僅僅只是各州折衝府報上的內容,這當中有多少水分,仍未可知。

“分令岐、邠、涇、隴等諸州徵召兵力,餘者各安本鄉。”

眼下整體戰略形勢還是被動防守爲主,換言之未來戰事規模會發展到多大,並不由自己控制。爲了確保能夠擁有足夠的應變兵力,李潼暫時也只能依靠這些殘留的府兵老底子。

“此次用兵三萬,但幕府需要集結五萬軍用。先期隨軍使用,後期一定要在二月之前悉數到位!”

說話間,李潼看了看剛剛從河東跟隨物資趕到長安的李元素,對他點頭說道:“幕府收有豐富儲糧,給軍賑民綽綽有餘。目下缺額主要還是各類械給,但長安局勢已經歸於穩定,只要善用民力,籌用不難。”

“卑職領命,一定專心調配,不誤軍用!”

李元素聞言後連忙點頭道,他身爲關內道行軍長史,乃是幕府之下第一人,此前在河東便專營後勤物資,如今到了長安,同樣需要專事於此。

對於李元素的能力,李潼還是比較放心的,畢竟是曾經擔任過宰相的人。如今長安這裡整體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又有社監署這一針對百業行社的官署可以直接調配生產與物資,雖然細節方面還需要增補,但想來也難不住李元素這個曾經坐鎮政事堂的人。

同在席中的唐先擇忍不住開口說道:“長安局勢新定,仍需強權坐鎮,只有殿下坐鎮長安,內外才能井然有序。此次赴隴,不如由卑職代行……”

李潼聞言後笑着搖搖頭:“賊徒此番嘯鬧,欺我唐家無人,正該迎頭痛擊。至於長安此境,章令頒行,規矩有設,凡有逾規犯法者,唯明正典刑,以殺制惡。”

他當然也明白,眼下長安這個局面只是初定,唯有他坐鎮才能壓得住各方反彈。一旦他離開長安,有的人難免又會蠢蠢欲動。

而這一次行軍,主要明確的作戰目標還只是仍在原州肆虐的突厥默啜的人馬,至於隴右、安西還只是防備爲主,不可貿然發起邀戰。所以眼下的邊患形勢,還不值得他放棄長安穩定親赴前線督戰。

更何況,李潼也清楚他算不上什麼名將之姿,即便身臨前線,無非是稍稍振奮一下軍心士氣,也難扭轉如今的攻防態勢,意義不算太大。

但戰爭從來都是一個綜合博弈的結果,一時弱並不意味着一世弱。他太爺爺李世民也曾被逼簽下城下之盟,但沒過幾年,突厥頡利可汗便入朝蹈舞謝罪。

他此番率軍出行,主要目的也不在於當前的戰事,而是爲了讓幕府獲得更廣闊的戰略空間。長安是關內精華所在不假,但整個關內也並非只有長安。

去年年末,他率軍西進,活動軌跡主要集中在長安。關內諸州雖然也各派使者來見,並聽從幕府號令,但這種聯繫終究還很淺薄,是建立在朝廷賦予幕府的權力基礎上。

未來如果幕府與朝廷之間關係交惡,這些州未必就還會對幕府如此恭敬順從。

眼下神都朝廷的重點還在皇嗣履極一事,暫時沒有精力西顧,李潼還有一些時間加強對這些州的管控。等到朝廷大事完畢,開始正視關內問題,那李潼才真的不敢再隨便離開長安了。

如果那時候諸州不能齊心共奉幕府號令,單憑長安一地,哪怕經營得再好,又怎麼能夠抗衡得了神都朝廷舉國之力?

所以這一次行軍,真正的作戰目標還在其次,李潼主要目的還是要考察一下各州政治形勢。如果某州官員明顯表現出對他的牴觸,那就要考慮直接替換掉。

雖然眼下他也沒有直接任命刺史並諸州上佐的權力,但是可以打小報告啊,我的盟友李昭德可不是吃素的。更何況,朝廷如果處理的不能讓他滿意,他大可以對他四叔履極一事拒不表態,我還可以呼喚我三叔啊!

當然,李潼自己雖然考慮複雜,但對這一次行軍,態度還是很端正的。在出兵之前,爲了鼓舞士氣,他便先將此前長安定亂的軍功進行了一番封賞。

朝廷給他虛名不小,但實際的錢糧供給卻完全沒有。所以這一次李潼在準備授賞規格的時候,索性也就把朝廷那一套固定的章程甩在一邊,按照自己的規矩來。

長安此次定亂,政治意味更大,可若講到實際的作戰過程與結果,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幾乎沒有什麼軍功斬獲。

按照朝廷此前的尿性,這樣的作戰頂多是轉勳幾階,實際的惠利則幾乎沒有。這也是神都朝廷根本不支援錢糧的一個原因,否則就算朝廷再艱難,肯定也要擠出一部分錢糧來犒賞大軍,否則軍隊真就成了將領私曲了。

幕府眼下要比神都朝廷闊綽得多,所以也是錢帛大用,封賞出了錢三十多萬緡、絹二十餘萬匹,均分在每個士卒頭上,每個人所收都有十緡。

十緡即就是一萬錢,按照長安谷價一斗二十五錢,一斛二百五十錢,折糧便是四十斛左右。實際上,長安由於鬧亂以及失治的緣故,糧價本身就是偏高。在河東這些漕運發達的地區,一萬錢往往可以購糧五六十斛。

唐代畝產除了京畿周邊上等良田可達兩斛以上,一般的農田歲收平均應該在一斛上下。所以這一次封賞,相當於五六十畝農田的歲收。

代北道大軍去年九月前後被徵發,一直到今年年初,幾乎每一個被甲士卒都獲得了這樣份額的獎賞,雖然談不上豐厚,但也可以保證家人沒有飢餒之患,少了後顧之憂。

畢竟幾個月行軍雖然辛苦,但也沒有遭遇什麼大戰。就算專心在鄉中侍田,且不說有沒有這麼多土地,單單耕種五六十畝的農田,也絕不是什麼輕鬆活計。

而且代北道這些老卒,本身就得到了優待,普遍得賞都要比關中新召之卒搞了兩三緡的賞錢,如此自然羣衆滿意,軍心穩定。

在發放這些封賞的時候,李潼也是討了一個巧,主要以錢帛爲主。大家領了錢,可以寄回鄉中,讓家人們在鄉里購糧,這樣可以免了幕府在存糧上的壓力。

軍士們領了錢,扣除一部分需要寄回鄉中保證生活之外,還可以在長安市中進行消費,購買一部分鄉中所沒有的物產,一併寄回鄉間。

關乎自身利益,人總是不失算計。長安作爲一個雄大都邑,哪怕新經鬧亂、略有蕭條,但市中售賣的物貨種類也遠非其他地境可比。在長安購買一些物貨,無論是留作自用,還是家人轉手售賣,都比直接寄錢回去要划算得多。

所以賞錢入手之後,軍士們的購物熱情也是高漲。幕府倒也沒有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在發兵之前特意留出幾天,輪番給了一些假期,讓他們入市消費。

如此一來,這些賞錢大部分還是留在了長安市場中。至於軍士們採購的物貨,諸如各類調料、成衣並器物等等,本就是不是什麼稀缺商貨,也不會給市場造成太大負擔。

畢竟長安本地生民本身購買力就有所下降,對於維持基本生活之外的商品,沒有太大的需求。軍士們輪番入市,倒是填補了市場上的空缺,也是一次民衆們自發性的物貨調配。

軍士們購買的商品,則由寶利行社負責運輸、送往各自鄉土。李潼打算將寶利行社的飛錢業務向河東進行擴展,這也正好是一個機會。

眼下的飛錢,主要是集中在官府與商戶、商戶與商戶之間的結算,民間禁止流通。最小面額,仍在一百緡以上,普通民衆平常也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麼大的面額。

因此,飛錢仍然是屬於一種票據,而並非通用的貨幣,未來李潼也不打算繼續下放。古代這種生產條件與物資基礎,本就不具備發行信用貨幣的條件。

小民生活狀態本就脆弱有加、幾乎不具備對金融產品的抗壓能力,濫行飛錢,既會傷害到他們的生活,對飛錢本身的運作體系也是一大傷害。

至於商賈和豪戶,抗壓能力更強,而且多涉大宗交易,需要更加便捷的結算方式,飛錢就是專爲他們準備的,不會因爲尋常小事就進行大規模擠兌。

更何況,誰敢擠兌,那就是質疑老子的執政能力,找收拾呢!

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156 武氏羣英會0202 大唐帶貨王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079 神宮巍峨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209 枝上桃李子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261 不欺少年窮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311 分權不可,集權應當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096 勇宦楊思勖0292 留財不留人0025 不如降黃巢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360 祖孫情深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080 豬狗之才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028 禁宮異兆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307 南望老人星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206 一支穿雲箭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270 兵入武氏邸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566 刀光閃爍,狼騎出沒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001 大唐宗王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399 行驛命案0017 兄弟殊異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203 奔跑的大王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519 會師潼關,諸將迎拜0046 京華遊仙窟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
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156 武氏羣英會0202 大唐帶貨王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079 神宮巍峨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209 枝上桃李子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261 不欺少年窮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311 分權不可,集權應當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096 勇宦楊思勖0292 留財不留人0025 不如降黃巢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360 祖孫情深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080 豬狗之才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028 禁宮異兆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307 南望老人星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206 一支穿雲箭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270 兵入武氏邸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566 刀光閃爍,狼騎出沒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001 大唐宗王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399 行驛命案0017 兄弟殊異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203 奔跑的大王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519 會師潼關,諸將迎拜0046 京華遊仙窟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